|
: 中華讀書報 大家可以留意所有涉及弘光朝的今人著述,不拘專著與論文,對它一律不復稱『明』,而添一字寫為『南明』,意猶未盡者,往往則額外綴以『小朝廷』的字樣。
不稱『明』而稱『南明』,意在劃一條線,將弘光朝從明代正統歷史排斥出去。不過,既然弘光京師事實上從北京移到南京,援晉室遷建康而稱『東晉』、宋室遷臨安而稱『南宋』的例子,稱『南明』也未嘗不可。關鍵在那個『小』字,它表示了輕蔑,暗含弱小、不足道之類意思。問題是,弘光政權真的是『小朝廷』麼?
對此,我們若用地圖來回答,想必是可靠的。
甲申五月初三,與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同一天,多爾袞占領北京。這固然是不小的成果,而其分量卻被後人依自身經驗過度誇大了。在現代人看來,攻克柏林當然意味着納粹德國土崩瓦解;『文革』間,紅衛兵也曾寫詩,抒發有朝一日占領華盛頓、以宣告資本主義被徹底埋葬的想象。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國都陷落遠不構成這種震撼和意義。晉室丟掉洛陽,仍可在建康繼續存活,存活時間甚至比西晉多一倍而有餘。失去汴梁後,南宋也延其一百五十二年國祚,較北宋僅少了十五年而已。所以,若以為滿清得了北京,便等於得了中國,那是現代人的理解。
真實情形如何?真實情形是,從滿清占領北京起,直到這一年年末,它所據有的中國之地,不過河北、山東兩省而已。之後,亦即乙酉年一月中旬,滿清經潼關之役擊潰李自成,也僅僅是再將晉、陝收入囊中。
當時,如果朵甘思、烏思藏兩個宣慰司不計在內,只看中國本部,明朝疆域計有十五省份,自北而南為北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江西、南直隸(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此十五省,除冀、魯、晉、陝及河南北部落滿清之手,大半個中國仍處弘光朝懷抱。它在整個黃河以南的統治,從河南南部、蘇皖北部起,直到贛、浙、閩、粵、桂、滇、黔,都還保持完整有效性;而四川與湖廣之大部,因陷動亂,已成甌脫,統治有效性大打折扣,但建制猶存、官吏俱各在任,至少名義上仍屬明地。
將此情形標於地圖,不知是否仍有人覺得弘光政權是什麼『小朝廷』。
『小朝廷』云云,蓋出於滿清的矮化。從它來說,既以入主中國為目的,則必然將『入關』作為分水嶺,對之前明朝權力及歷史給予承認,之後的則通通抹煞、打為『偽朝』、『偽政權』。它最終是通過修【明史】,做到了這一點。這部由清朝官方編定的史書,將明朝祚命強行截止於崇禎之死,將朱由檢定為明代末代皇帝――由此,『明亡於甲申』遂為『定論』。也就是說,明朝終點位於甲申年的說法,完全來自滿清。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這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清廷壽終正寢已經一個世紀,至今史家史著卻仍效其腔調。
剔除滿清視角、還原事實,明朝畫上句號的確切時間,應為乙酉年五月十四日(公曆1645年6月7日),地點南京。是日,明京營總戎、忻城伯趙之龍及禮部尚書錢謙益、魏國公徐允爵、大學士王鐸等迎降於清軍統帥多鐸。
諸記曰:『忻城縋出,見於營,議進城事。』(【江南聞見錄】)『禮部尚書錢謙益、總督京營戎政忻城伯趙之龍奉書女直,以南京降。』(【金陵野鈔】)『之龍、謙益奉輿圖冊籍,冒雨淋漓,褰裳跪道旁。』(【小腆紀年附考】)
此為明亡時刻的確切性,在於投降的方式和過程相當正規。之前滿清占領北京,大批明朝官員歸附,均屬個人行為,而南京之事則無疑發生在官方層面――降前經過磋商、有正式投降書、獻出政權象徵的地圖和檔案,滿清一方也舉行了正式受降和入城儀式。
以後事實也證明,雖然浙、閩、粵、滇等地仍有明朝殘餘力量,卻都陷於流亡狀態,真正淪為『小朝廷』。所以,作為穩固、有效的國家權力,明王朝的確自乙酉年五月起不復存在。
至此我們可以了斷:所謂的明朝亡於1644甲申年,是一個偽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