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7|回覆: 0

[醫藥臨床] 戰國時氣功已成中醫治療手段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2-7-10 2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氣功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養生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總結而成的。如:勞累時的閉目養神,胸腹脹悶時的呵氣、按摩,腰酸背痛時的自我拍打……這些不經意中採用的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中,包含了氣功形體運動(調身)、呼吸鍛煉(調息)和心理調整(調心)的內容;而『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這種『順四時而適寒暑』的養生原則中,又隱含了古人對動、靜不同養生作用的認識和應用。
  將氣功用於醫療實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綜合【尚書】、【史記】、【孟子】等的記載可知,那時我國的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水患成災,災區人們也因之而患上了許多相關疾病。如【尚書·虞書·堯典】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這裡的『湯湯』、『蕩蕩』、『滔滔』都是形容洪水洶湧而來的狀況,『湯湯』是指大水流的很快,『蕩蕩,言水奔突有所滌除』,『浩浩,盛大若漫天』,三詞連用可見洪水之大,災害之重。【史記】、【孟子】也有類似的記載。
  【呂氏春秋·古樂】則補充了災區居民災害患病及相應的抗病措施,謂:『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着,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路史·前紀】中也記載:『陰康氏時,水瀆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易悶。人既郁於內,腠理滯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導)之,是謂大舞。』而【路史】記述的是起自上古的傳說和史事,故在所述事件的時間上與【呂氏春秋】是一致的。上述具有宣導氣機、祛除濕邪、活絡筋骨作用的『(大)舞』,在出土文物舞蹈紋彩陶盆上展示得非常清晰。盆壁上繪有三組相同的畫面,每組5人手拉着手,腦後髮辮甩向一直,腰下一道與髮辮方向相反的粗墨線,疑為腰部所掛的某種物件。一般認為,這就是【呂氏春秋】之所謂『舞』,該彩陶盆也因之而名為舞蹈紋彩陶盆。而這種具有醫療作用的『舞』便是最早的氣功,也是其後各家氣功共同的『老祖宗』。其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與醫學、武術及宗教等結合,分別形成了所謂醫學(中醫)氣功、武術氣功、宗教氣功(道家氣功、佛家氣功、儒家氣功)等。
  在醫學氣功方面,最遲於春秋戰國時期,上述『舞』已被稱為導引按蹻,並與藥物、針、灸焫、砭石一起,成為當時中醫臨床的五大主要治療手段。故【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而『中央』地區正是洪水頻發的黃河中下游。郭沫若先生說:『古人所說的道(導)引,即今人所說的氣功。』分析中醫與氣功的關係,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一是古代著名的醫學著作中,基本上都載有氣功,從【黃帝內經】到【千金】、【外台】,從【聖濟總錄】到【針灸大成】,直至【醫學衷中參西錄】……歷代名著,少有例外;【諸病源候論】在論述疾病治療時,更是只講氣功,不述針灸與方藥,並特別指出:『燙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二是古代名醫往往也精於氣功,名醫華佗創編了仿生功法五禽戲、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善用六字訣、本草大家李時珍對氣功與經絡的關係有精闢的論述、溫病學家葉天士提倡氣功康復、中西醫結合匯通派張錫純對周天功有獨特的見解和體會……歷代名醫,代有相傳。
  在宗教氣功方面,氣功廣泛見於各家的諸多文獻中,並被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孔子師徒的『心齋』與『坐忘』為儒家氣功的代表功法;周天功(內丹)則是道家氣功的代表;佛家的『禪定慧』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氣功內容。此外,諸如吐納、行氣、服氣、食氣、引氣、鍊氣、守一、胎息、存想等散見於各家文獻中的不同名稱,從內容來看也都是古代的氣功,或其中也包含了氣功的內容,五禽戲、八段錦等,則是以具體的功法長時間在民間廣泛流傳。
  『氣功』一詞,最早見於隋唐道教著作中,如【太清調氣經】有『服氣功餘暇,取靜室無人處,散發脫衣,覆被,正身仰臥……』【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有桑榆子注語『只謂氣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中山玉櫃服氣經】有『氣功妙篇』,等等。但其內涵與現在通用的氣功一詞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民國時期出版的武術專著【少林拳術秘訣】、【武術匯宗】等,醫學著作【意氣功詳解】、【氣功治驗錄】等中的『氣功』,其內涵雖與現在所說者大體一致,但流傳不廣。
  氣功被大眾接受並廣泛推廣則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0年代劉貴珍練功基本治癒所患的神經衰弱等疾病後,在其所在的河北省唐山市開始推廣和研究氣功,並取得可喜成果,得到衛生部肯定。1955年12月19日,在中國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科學院)開院典禮上,衛生部嘉獎了這一成果。由時任衛生部長李德全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獎狀】讚揚:『唐山氣功療法小組的治療經驗,對保障人民健康及發揚祖國醫學文化遺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是國家衛生行政部門首次對氣功及其作用的確認;同時,報道這一消息的【中醫雜誌】1956年1月號,便成為首載氣功的公開出版的中醫藥期刊。其後,『氣功』與『氣功療法』才開始為人們所熟識並應用;並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後期至上世紀末先後兩次形成發展高潮。『氣功學』一詞始見於1985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氣功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