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參考報 太平盛世: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晁錯在其【重農貴粟疏】中曾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這是一般農家的狀況,百畝產量爲100石,文帝時一石糧價爲500錢,100石總收入爲50000錢。按照十五稅一計算,農民負擔占其總收入的7.16%,按照三十稅一計算,農民負擔占其總收入的3.86%。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西漢由於農民負擔長期得到減輕,政府與農民的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出現了社會安定和諧的『文景之治』。史稱:惠帝呂后之間,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戶口浸息,刑罰用稀;文景之世,國家元氣恢復,社會安定,府庫充實,人民生活近於小康。【史記・律書】記載文帝時,『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米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至漢武帝時期,因『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富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緘蛘嘜畝壞鎂芻帷J劂萄終呤沉蝗猓粽叱ぷ油猓庸僬咭暈蘸擰9嗜巳俗園胤阜ǎ刃腥室宥箸┏莧柩傘5貝酥保瓚窀弧!閉庋陌部島托成緇嵩諡泄飛鮮巧儆械摹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台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爲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爲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爲』,而是積極『有爲』的。那就是爲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作者趙雲旗爲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