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1|回覆: 0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不是齊家文化的遺存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2-8-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物信息網

    2009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的2008年六項考古新發現報告會上,甘肅臨潭縣陳旗鄉的磨溝遺址配合洮河上游的水庫建設而發掘的大型墓地,作爲該年度的一項重要發現而入選,同時發掘者認定它是齊家文化的墓地。這項考古發現,被學術界所重視,隨後又被評爲2008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之後還被列入了新一輪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期』的在黃河上游地區的的一個考古研究項目。不能不說這是對於磨溝遺址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和重要性的最充分肯定。

    我們也是同樣非常看重這個發現。與學界同行一樣,贊同這個發現的重要學術意義。但是,我們卻不太認同把這個遺址和墓地的這批發掘資料作爲齊家文化遺存的認識。在社科院的報告會和全國十大發現評選期間,筆者正在香港工作出差,只從網際網路和報紙的圖片上看到了少量出土器物,就曾懷疑它是屬於齊家文化。當然,從大眾媒體得到的消息,與專業報導的多有距離,當時我們還並沒有太在意。回到北京之後,也沒有刻意去了解報告會上對於磨溝墓地的發現有怎樣的討論,以及都有些什麼不同的意見。後來出差到蘭州,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整理現場,筆者初步觀摩了這批出土材料。當大量陶器遺物都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是,這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典型齊家文化的資料。對此,筆者多次與有關人員交換過意見,認爲磨溝的材料不能叫齊家文化,同時認爲其年代也肯定要大大晚於齊家文化。

    由於這批資料重要,又還沒有公布發掘報告和簡報,所以我們暫時也還不便公開發表更多的意見。雖然如此,不過我們還是希望相關發掘者和研究人員最好能夠比較慎重對待這批遺存資料的性質和年代,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可是就在最近,我們又讀到一篇關於磨溝墓葬出土人骨的牙垢殘留物的澱粉粒分析鑑定的研究報告(李明啟、楊曉燕、王輝等【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人牙結石中澱粉粒反映的古人類植物食物】,【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10年第40卷,第4期),該文章公布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發現,資料相當重要,然而文章中不僅仍稱磨溝爲齊家文化墓地,而且文中還多次使用了斷定其年代在距今4千年的認識,這個年代的看法就很與實際遺址的年代的事實相去甚遠了,很容易誤導其他還不熟悉齊家文化、特別是對於西北史前文化都還不怎麼了解的更多學者們。所以,我們現在還是不揣冒昧地公開提出這個建議,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甘肅的臨潭、卓尼、包括迭部等這個甘南州的區域,是過去考古工作開展得比較少的地區。儘管地理位置上距離臨夏盆地並不遠,有些地方基本上是緊鄰;而另有一部分已屬白龍江流域;但是這塊地方卻是農牧交錯和森林資源較豐富的藏區,又地勢相對較高,與洮河下游的臨夏盆地有顯著不同的地貌,它是黃河、長江的分水地帶的一個特殊角落,也是一個考古工作比較薄弱的地帶,一直較少被考古學家密切關注。筆者很早曾經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屬的該地區調查,但是還沒有到過該遺址地點,不過那次調查的經驗,讓我對於該區域在考古工作上的意義有所重視,曾經提出過工作建議。有此經驗,對該區域的古代文化遺存的現狀多少還是有一些了解和認識,這個地區,有些古文化的面貌還存在不怎麼清楚的現象。【考古】1994年第1期,曾經發表過一篇樊維華、方毅先生執筆、署名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的【甘肅卓尼N兒遺址試掘簡報】和一篇樊維華的【N兒遺址文化性質初探】的論文,是可以找到的比較成樣的相關考古發表資料。我們還查到原甘南州博物館已退休多年的老館長李振翼先生的著作【甘南藏區考古集萃】(民族出版社2001年)中,就有記述『磨溝崖遺址』(第32~33頁)和『磨溝齊家墓葬』(第78頁),就是磨溝墓地的所在。
 
    甘南州當地的文物工作者,根據該墓地偶爾出土的一些資料,曾經就判斷爲齊家文化。但是當地的各類遺存是比較複雜的,對於發掘的這批墓葬則要從整體上整個來看。從【考古】2009年第7期發表的【甘肅臨潭縣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的小簡報的報導來看,該處的堆積的確比較複雜,墓葬的分期也還沒有做。簡報強調,共發掘351座各時期墓葬,其中346座墓葬都是齊家文化的被認爲是同一個墓地,排列有序。根據這個簡報,我們認爲,磨溝墓地與卓尼N兒遺址或許比較相近,只是一個是墓地,一個是居址。當時樊維華先生的討論文章中,對於這類遺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爲是一種新的文化遺存,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並認爲其文化特點已屬寺窪文化範疇。
 
    我們認爲,從年代上看,它至少應該是居於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之間,但是面貌已經遠離齊家文化,大概不應是齊家文化向寺窪文化過渡的狀態,估計其絕對年代可能已在距今3500年左右或更晚。據樊維華先生所稱,該地區缺乏辛店文化。但是,從李振翼先生所述,似乎也並非沒有辛店文化,只是比較少而已。同樣,這個區域也不是沒有典型的齊家文化存在。所以,這類遺存必須要和齊家文化區別開來。它明顯是晚於齊家文化的,文化性質上自然有某種程度的過渡的性質和顯然更複雜的特徵。當然,N兒遺址與磨溝墓地也還表現一定差異,是墓葬與居址之別,還是兩個文化類型階段之別,可能還需要更全面資料的展開來研究探討,但是可以肯定它們都不會早到齊家文化時期去。齊家文化本身的年代跨度就有幾百年,如果磨溝墓地再歸入,不僅文化特徵變異了,下限年代也推到更晚得多的時間了。如果把這樣的一類遺存,還是稱其爲齊家文化,顯然是會有所困惑的。待整個材料公布後,大家還都盡可以開展研究,甚至可以提出新的文化的命名。當提出新定名之前,把它稱爲齊家文化無論如何也是不夠妥當的。
 
    可以說,磨溝遺存總體的基本特徵不是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存,甚至也不宜認爲是帶有齊家文化特徵的遺存。因爲齊家文化最主要的表現,這裡都基本不能反映,或不是主要的反映。這個簡報上說,其中的所謂泥質紅陶雙大耳罐、腹耳罐、侈口細頸罐、夾砂褐陶雙耳罐等爲代表的器物是齊家文化的典型特徵,其實所稱的這些器物,都並不能視爲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物,有的器形和風格已經變化,即使個別器物還可以算是遺有齊家文化的一點特徵,但是就器類整體而言,也絕不能以此來反映齊家文化的特徵。我們曾經還在四川汶川的石棺葬中也發現過這種雙大耳罐(【四川汶川縣昭店村發現的石棺葬】,【考古】1999年第7期),但是並不能說該墓葬就是齊家文化的。而相反如果把磨溝遺存和齊家文化與之攪合在一起,反倒使問題愈加複雜和添亂了,會讓人更迷惑不清。
 
    對於這個還不怎麼清晰的區域的考古學文化,除了可以認識的外,不能認識的,應該客觀表述,找到合適的稱謂,而不是隨意地把它掛靠在一個什麼文化中,並且還說這個文化的現象變得更加複雜了。這是不妥的。過去往往有把不同地方發現的相同的一類文化,各自稱謂成了不同的文化定名,大家已經注意到這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把已經明顯不是屬於同一個文化的東西,又硬說成是一個文化,那也是不可取的。有人也許會說這需要一個認識過程,搞錯了以後還可以再改過來,但我們能認識的,何苦還要去走這麼個彎路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物報】2010年10月15日第7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