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網 宋代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朝廷獎掖海外貿易的措施有二:一是招誘蕃商來華貿易,二是鼓勵中國商人出海貿易。元代的海貿政策雖然時緊時松,但整體上還是鼓勵海外私商貿易。(註:關於宋元時期海貿政策的詳細討論,參見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57頁;喻常森:【元代海外貿易】,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123頁。)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海商水手相率赴洋,足跡遍及日本、南洋和印度洋沿岸,很多華商水手因各種原因長期住藩,成爲華僑。緬甸烏爹『俗厚民泰,故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馬來半島的龍牙門(現新加坡一帶)『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有跡象表明這個時期福建及廣東的商人社群遍布於占婆、柬埔寨、蘇門答臘、爪哇等港口。』更值得注意的是爪哇和蘇門答臘的大規模華人社會的形成。根據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鞏珍歸來後的記載,爪哇的杜板、新村、蘇魯把益等地皆有華人聚居。杜板居民『約千家,以二頭目爲主。其間多有中國廣東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雞羊魚菜甚賤』;新村『番名革兒昔,原系沙灘之地,蓋因中國人來此居,遂名新村。至今村主廣東人也,約有千餘家』;蘇魯把益『番名蘇八把牙,……亦有村主,掌管番人千餘家,其間亦有中國人』;『國有三等人,一等回回,皆是西番各國爲商流落此地。……一等唐人,皆是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食用亦美潔,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在蘇門答臘舊港,『國人多是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人甚富饒,地土甚肥。』東西洋考】記載了蘇門答臘舊港地區另一股以梁道明爲首的華人勢力,『永樂初年,三佛齊竟爲爪哇所破,廢爲舊港。是時南海豪民梁道明竄泊茲土,眾推爲酋。閩廣流移從者數千人。』
宋元時期,中國海外拓殖事業至少已經達到以下程度:
1.發展大規模海外貿易的物質基礎已經形成。南方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使一大部分人力從農業、手工業中分離出來,成爲商人,也提供了可供出口的農產品和大量的廉價手工業產品,這意味著貿易商品從奢侈品過渡到大眾消費品爲主,使大規模商品出口成爲可能。中國商品,成爲東亞、西洋貿易的主要商品。航海技術和造船業的發展使中國帆船能進行遠洋航行,成爲中外海上貿易的主要運輸工具。掌握中國商品和中國商船的中國商人,成爲中外貿易的主角。鄭和時期的造船技能,似乎並未超越宋元時期的造船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