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商報
洛陽橋局部模型,該橋與趙州橋、盧溝橋並稱中國三大名橋
泉州橋梁與船舶的故事
為了將優質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國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這座橋梁首創筏形橋基,並且採用種植牡蠣的方法加固橋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綜合運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陽橋建成之後,港口附近的許多地方紛紛仿照它的造橋方法,建成了許多長度不一的跨海石橋。其中堪稱中國最長的古代跨海石橋的是安平橋,橋長2250米,俗稱『五里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說。當時人們這樣形容泉州的橋: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們就能夠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福船中的泉州船。 1925年,泉州灣後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復原之後,它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寬11米,載重量200噸以上,是當時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貨運海船。從它的剖面模型上,我們可以發現它有十三個水密隔倉,水密隔倉在中國的運用始於唐代,比歐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這艘船模上發現,它的船錨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結構。近百年來在日本、朝鮮等地發現有不少與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這足以證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跡。
近年來,我們在港口附近發現多艘沉船。其中 1980年在法石灣發現的一艘載重量噸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殘件,屬國內唯一的一件珍貴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種類型。在南宋前,棉花種植紡織沒有廣泛推廣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貴的絲織品作帆。聰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葉等天然植物原料製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廣泛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