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語文網 觀察這些親屬稱謂,不難發現,這些親屬稱謂語的語素組合呈現一些規律,分析列表
表三 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語素組合順序
語素組合順序 稱謂舉例
男性前、女性後 父母、公婆、夫妻、夫婦、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兒女、兒媳、父女
長輩前、晚輩後 祖孫、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爺兒、娘兒、叔侄、父兄、兒孫、子孫、妻兒、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
宗親前、非宗親後 叔嫂、侄甥
直系前、旁系後 子侄
五、現代漢語親屬稱謂組合特點的成因
綜上,我們分別研究了現代漢語親屬稱謂的語素構成、親屬稱謂語素的組合方式以及語素的組合順序。我們發現,現代漢語親屬稱謂的語素構成及其組合方式和順序都呈現一定的規律性,不是隨意組合的,可以證明,這種規律是歷時地形成的,有其固有的成因。
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深受漢族傳統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影響,由於漢族文化主要受儒教和佛教的影響,注重感情和諧和尊卑有序,倡導『忠孝』;封建宗法制以家族爲中心,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區分親疏,對族人進行管理和處置。因此漢語親屬稱謂呈現尊卑長幼,不可逾越,內外親疏,嚴格區分的特點,具體體現在重男輕女、重長輕幼、重內輕外上。
(一)重男輕女
封建宗法制度以男性爲中心,以父系、夫系親屬爲主體,形成『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反應在語言上表現也很突出。表一中反映出,父系稱謂明顯多於母系、姻系稱謂,母系、姻系稱謂多在父系稱謂的基礎上形成的(前面已做分析)。並且,父系父輩男性親屬有長幼之分,『伯伯、叔叔』;母系父輩男性親屬無長幼之分,只有『舅舅』一個稱謂;父系父輩女性親屬和母系父輩女性親屬都無長幼之別,前者只有一個『姑姑』,後者只有一個『姨母』。表三中反映出,親屬稱謂的語素組合順序也體現出『重男輕女』。如『父母、公婆、夫妻、夫婦、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兒女、兒媳、父女』等都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後。
(二)重長輕幼
如兄長的配偶有專詞相稱,稱爲『嫂、嫂子』等,而弟弟的配偶沒有專稱,只有『弟媳、弟妹』等描述性的稱謂。因此,稱呼長輩的詞遠遠多於稱呼晚輩的詞。長輩稱呼晚輩時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也可按親屬稱謂來稱呼,而晚輩稱呼長輩時必須按親屬稱謂稱呼,親屬稱謂很重視輩分。另外,在語素的組合順序上也明顯體現了『重長輕幼』,如『祖孫、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爺兒、娘兒、叔侄、父兄、兒孫、子孫、妻兒、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等都是長輩在前,晚輩在後。
(三)重內輕外
主要體現在重宗親、輕非宗親,重直系、輕旁系,重血親、輕姻親這三方面上。
1.重宗親、輕非宗親,宗親是指父系親屬,非宗親指母系、姻系親屬。宗親擁有同樣的姓氏,而非宗親都是外姓,因而是外親。因此,母親的祖輩、孫輩,皆以『外』作爲相應稱謂的修飾語,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父系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稱爲『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母親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稱爲『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指屋舍建築中家庭聚集之處,自然關係緊密;『表』本是室外之意,自然關係就疏遠一些。另外,這一特點還體現在親屬稱謂語素的組合順序上,如表三中的『叔嫂、侄甥』,『叔、侄、姑』都是父系稱謂,屬於宗親,並且都處於前面,體現了重宗親的特點。
2.重血親、輕姻親,血親是指有血統關係的親屬,如父系、母系親屬都是血親;『姻親』指由婚姻而結成的親戚,如表一中列舉的所有姻系親屬稱謂。現代漢語親屬稱謂中重血親、輕姻親的特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姻親專稱少,多爲從兒稱或描述性的稱謂,這在前面已提及;另一方面,姻親前多加修飾成分,如『內』,『內』並不是與『外』相對的,而是指妻子或妻子的親屬,『侄――內侄』,『侄』是指丈夫的弟兄之子,『內侄』是指妻子的弟兄之子。姻系稱謂中的『內兄、內弟、內姐、內妹』中的『內』也是爲了標記是妻子的親屬。
3.重直系、輕旁系,在有血統的親屬中還要區分血緣關係的親屬,也即區分直系和旁系,爲了強調血緣關係的重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是直系親屬,『叔侄、侄女、姨、舅、甥及堂表兄弟姐妹』則都是旁系。如『子侄』,子在前,侄在後,體現重直系、輕旁系的特點。
六、結語
語言反映社會生活,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親屬稱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民族的特徵,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漢語親屬稱謂的語素組合特點深受漢族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
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稱謂系統之一,但在當前社會中,隨著計劃生育的開展,人們多爲獨生子女,沒有以前那種複雜的親屬關係,家庭觀念趨於減弱,對親屬稱謂的認識也越來越薄弱。這是一個很不樂觀的現象,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將越來越趨於簡化。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親屬稱謂系統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現實中淡化的背景下,能在文化上保存下來,流傳後代。
注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電子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
楊應芹,諸偉奇:【古今稱謂詞典・自序】,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版。
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梅勇桂:【淺議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鄭獻芹:【近十年來漢語稱謂詞語研究概括及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周薦:【漢語詞彙結構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馮漢驥著,徐志誠譯:【中國親屬稱謂指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鮑海濤,王安節.親屬稱呼辭典[Z].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電子版)[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胡士雲.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梅勇桂.淺議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周薦.漢語詞彙結構論[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馮漢驥著,徐志誠譯.中國親屬稱謂指南[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10]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1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楊應芹,諸偉奇.古今稱謂詞典・自序[M].合肥:黃山書社,1989.
[13]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鄭獻芹.近十年來漢語稱謂詞語研究概括及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6,(5).
[15]孫汝建.現代漢語[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