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淺談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因素(1)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2-8-16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語文網
摘 要: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語言既是認知的結果也是認知的反映。因此,通過分析語篇回指環境能夠獲知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要素。漢語語料的研究與分析表明,先行詞和回指語之間的修辭結構距離、小句線性距離、名詞間隔距離,以及先行詞所承擔的句法功能和它的生命度是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認知狀態 語篇距離 句法功能 生命度  
  一、引言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語言學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篇章回指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自己的描寫方法和解釋模式。其中以Ariel(1990)、Gundel(1993),Kibrik(1996)、Tomlin(2007)等學者為代表的認知激活模式有較強的解釋力。該模式主張回指語的編碼形式主要取決於先行詞所指稱的對象在交際者大腦記憶系統中的認知狀態。認知激活模式主要研究以下內容:認知狀態的分類;建立指稱語同認知狀態的對應關係;探討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語篇因素。其中,第三個問題是認知激活模式的重要理論前提,是研究者始終繞不開的一個問題,Ariel的可及性理論和Kibrik的認知狀態計算模型都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本文先簡述以上兩位學者的相關研究,然後結合漢語實際,探討漢語中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因素。  
  二、Ariel和Kibrik對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因素的研究  
  (一)Ariel關於影響先行詞可及性的四種因素  
  Ariel(1988)從認知角度研究先行詞的可及性,認為說話者使用回指語指稱語篇中提及的某一對象時,不同的回指語標示了它不同的可及性,也就是標示了指稱對象在交際者記憶系統中的激活程度。Ariel結合英語語料的分析,提出影響先行詞可及性的四種因素:間隔距離、競爭度、顯着性和一致性。  
  間隔距離指語篇中先行詞與回指語之間間隔的語言單位的距離。Ariel確定先行詞在同一句、前一句、同一段、前一段等四種間隔距離,語料分析表明間隔距離越大,先行詞的可及性越低。競爭度指在回指語出現之前,語篇中可競爭為先行詞的名詞的數量。競爭先行詞的名詞的數量越多,先行詞的可及性越低。顯着性指先行詞在句子或語篇中的顯着程度,主要指先行詞是不是段落的主題或者句子的話題,顯着程度越高可及性越高。一致性指先行詞是否與回指語處在同一個認知框架/世界/觀點/語篇片段或段落中。Ariel認為語篇表達的一致性被破壞,先行詞的可及性會大大降低。  
  Ariel提出的四種因素還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如她自己所說,她提出的影響先行詞可及性的四種因素不是絕對的,還可能存在其他起作用的因素。其次,就這四種因素來說,許余龍(2004)曾指出Ariel將是否跨句和跨段作為衡量篇章間隔距離的標準有局限性,因為有時雖然跨段,實際上先行詞和回指語的距離比『同段內』還短。  
  (二)Kibrik關於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因素的計算模型  
  Kibrik(1996)在分析俄語語料的基礎上,提出指稱語選擇的數學模型。Kibrik認為影響回指語選擇的最重要因素是指稱對象在記憶系統中的認知狀態,並且採用數學方法計算先行詞的激活程度。他提出七種影響先行詞認知狀態的因素,並賦予它們相應的正負數值,正值提高認知激活程度,負值降低認知激活程度。具體情況  
  1.修辭結構距離的數值為0.7、0.4、0、-0.3,隨着修辭結構距離的增大而減小。  
  2.先行詞的句法和語義角色的數值分別為0.4、0.3、0.2、0,既是主語又是施事角色時值最大。  
  3.人物重要性的數值為0.3、0.2、0,指稱的人物首次提及時值最大。  
  4.先行詞生命度的數值為0.2、0.1、0,指稱人類時值最大。  
  5.線性距離的數值為-0.5~0,隨着距離的增加數值逐次遞減0.1。  
  6.段落距離的數值為0、-0.2、-0.4,隨着距離的增加數值逐次遞減0.2。  
  7.先行詞和回指語指稱的對象是否完全等同的數值為0、-0.2,等同時為0,不完全等同時為-0.2。  
  Kibrik通過計算得出如下結論:當激活總和為0.1~0.3時,只能使用名詞回指;當激活總和為0.4~0.6時,多數用名詞回指,少數用代詞回指;當激活總和為0.7~0.9時,名詞和代詞回指均可;當激活總和為1時,只能使用代詞回指。  
  Kibrik的分析方法也存在缺陷。首先,賦值的方法有局限性,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好各種影響因素的權重和分值是巨大的挑戰。其次,從名詞和代詞回指的激活總和在0.4~0.9之間來看,該模型較弱的區分性將影響它的解釋力度。最後,影響激活狀態的各種因素在發揮作用時,不一定是簡單的相加求和關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