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5|回復: 0

[汉语词典] 浅谈“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1)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2-8-16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摘 要:从微观角度把“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放到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作动态考察,总结出该语句在言语交际中特有的语用特征,即基本语义弱化和主观情态义加强,探讨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多种语用功能,并在话语标记语的分析框架之内观察其所具有的标记性质,能够为语句类话语标记语的个体研究提供参考。“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质主要表现为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评价。
  关键词: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 主观情态
  引言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使用。这一语句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貌似明明不知道该不该说,却常常不等听话人反应就直接说出后续话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有网友发帖“最让人起鸡皮的电视剧100句台词”,提出“很多国产剧中还有一个常用的:‘有句话我不知该说不该说……’真是废话,最后不都说了?”这一语句在对话中还表现出另一特点,那就是听话人很少给予否定性的回答。正如有网友指出,“你见过哪个电视剧里对方会回答‘那就别说了’吗?”
  明明在犹豫是否该说,却仍然说出来,这种低级错误显然一般人不会常犯。但“明知故犯”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言语行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笔者认为,以动态语境为基础,对“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作更为细致的语用特征及功能考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语句。
  本文所用语料全部来自百度搜索及龙源期刊网(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为节省篇幅,出处从略)。
  一、“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形式变化及基本用法
  (一)形式变化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存在一种变体:“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语料显示,后者出现更早,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经常运用,是早期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当讲”逐渐少用,以“该说”为主,但有时也出现“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这一语句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还可插入一些成分,断开成为几个小句。但插入成分和断开方式比较固定,不影响基本语序和语义。例如:
  1.有句话,我一直想说,不知道该不该说。
  2.有件事,我想了好久,不知该给你说,还是不该给你说。
  这一语句在使用中还存在一种简缩形式“有(一)句话……”,即后半句脱落不再说出,而是伴随一种试探性的口气拉长“话”的尾音,音强逐渐弱化。
  在该句中,量词“句”的数量为虚数。很多时候说话人的后续话语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较长的一段话。动词“说”还可以被“问”代替,这时后续话语的基本语义以提问为主,但这一语句的基本用法不变。
  (二)基本用法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可以作为两种句型理解,实现两种基本用法。一是否定陈述句,说话人陈述自己对是否进行某种言语行为不确定、无把握,不知道是否将后续话语表达出来,即说话人对自我认知状态的一种否定表述。例如:
  3.李寻欢果然说道:“我心里一直有句话要说,却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二是疑问句,说话人因不确定是否进行言语行为,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这时该语句实际上意为“我有一句话不知道你想听不想听?”例如:
  4.A:“孟经理,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B:“赵总,您说,有什么您直说就是。”
   A:“说实在的,你们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我不得不说你们的产品已经快落伍了……”
  在书面语言中,这两种用法可以通过“。”“……”“?”等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来表示;在口语交际中,两种用法有时并无明显的语气区别。因此在会话语境中,说话人使用这一表达方式后,听话人若将其理解为疑问句,可以立即表明自己的意见,或者默不作声以示默许。若理解为否定陈述句,则可以不必对此进行回答,只等待下文即可。
  二、“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主要语用特征分析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这一语句还存在如下使用特征,值得关注:
  (一)基本用法弱化,主观情态功能强化
  先看例句:
  1.顺治皇上大怒,传旨要把北京城的僧众抓起来严办,却被起鄯大人给拦了:“皇上,奴才有两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2.钟雄说:“二位!我有一言,在二位跟前不知当讲不当讲?”
  笔者认为,该语句在两例中的用法具有差异性。在前一例句中,根据语境可知,由于听话人身份的特殊性,这一语句表达的既是真实的陈述,也是真实的请示。如若听话人拒绝,说话人绝不会再继续后续话语。而后一例句则不具有这种绝对性。无论听话人如何回应,说话人都有可能继续表达后续话语。
  根据对语料的观察,日常会话中出现的该语句大部分都表现为后一种特点。也就是说,这一语句的否定陈述和疑问两种基本用法都有弱化的倾向,说话人使用该语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其认知状态的否定,或者是为了就是否表达向听话人征求意见,这一语句的频繁使用别具其他目的。例如:
  3.李颖见时候已到,就说:“刘股长,初次见面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4.记者首先采访的小男生是老师们眼中的乖孩子,特别懂礼貌、特别乐于助人,据老师介绍他在全校人缘极好。接着采访的一位小女生是学生干部,采访结束后,这位小女生提出要“送送”记者,小女生边走边欲言又止地说:“阿姨,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记者就让她说,小女生说“其实那个男孩子人缘一点不好”。
  以上两例中,说话人的表达欲望都非常强烈,并不仅仅是想表达自己犹豫不决的内心,或者向听话人请求表达机会(实际上分明在主动寻找表达机会,如“见时候已到”、“提出要‘送送’记者”),而是通过表达这种犹豫的主观情态,引起听话人注意,从而为后续话语创造条件。
  当这种使用情况反复出现,会话双方对这一语句功能的转变有了共识(mutual recognition):说话人使用这一语句时,其基本用法弱化,强调主观情态的功能增强,主要体现为标记出说话人对后续话语表达与否不确定、没把握的主观感受和态度。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心理、情绪特征成为语句的中心信息,说话人使用这一语言形式的目的不在于明确告诉对方“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也不是就到底“说还是不说”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而是向对方传达一种主观情态信息――说话人在此时“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暗示后续话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使其具有如此矛盾的态度。这种共识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这一语句的作用在于标示情态而不是陈述或请示,因此,情态标记完毕之后,说话人有时不等听话人反应,就直接将后续话语说出。例如:
  5.但是当黄枫知道儿子现在虽然没有具体演出任务,只是在家待命时,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对儿子说:“爸爸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我们这一辈人有句话叫‘戏比天大’。你是个军人,要随时听从上面的命令,爸爸不留你在我们身边躲清闲了。”
  6.“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潘处长养着个情人你该知道吧?”
  以上两例中,说话人显然并不是仅仅表达出自己还有一些不把握的话在犹豫当中,也并不是真的就“说还是不说”征求意见,而是想直接传递出“你应该回部队”和“潘处长养着个情人”的信息。这一语句的使用,是为了让听话人关注说话人此时犹豫矛盾的情态,从而关注后续话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