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聯合早報 [石之瑜] (2012-08-06)
倫敦奧運開幕典禮在台灣引發了令外界事前未能預期,但實際上也不是完全預期不到的效果,亦即各界藉由對倫敦奧運開幕的讚許,批評了四年前的北京奧運開幕。 倫敦奧運的開幕令人欣賞,是因為與北京奧運開幕相比而來的嗎?自台灣媒體的描述中,似乎不是如此。台灣媒體讚揚倫敦奧運開幕的,是認為倫奧的表演展現了庶民精神,並眾口鑠金的指稱,北京奧運的開幕是為了領導而辦,與庶民精神完全不同。但既然完全不同,當然沒什麼好比的。
可見,從倫敦奧運開幕的精彩,聯想到北京奧運開幕的不堪,正是因為相信他們之間不能放在一起比。北京奧運有北京奧運自己要展現的精神傳承,但是這樣的精神傳承在倫敦奧運開幕中沒有意義。不過,以為將倫敦彰顯的庶民精神當成唯一的標準,就想當然爾就可以把北京奧運講成是蒼白空洞嗎?恐怕也未必。
比如論者說,倫奧開幕的表演者都是面帶笑容的,是來自生活中的人物,京奧開幕則是動員了解放軍,是按照命令辦事的。難道他們假定參與京奧表演的,是沒有情感的機械人?京奧導演張藝謀讓捲軸之下的解放軍在表演結束後現身接受歡呼,表演者難道不會因為完成了這次共襄盛舉而對自己感到驕傲嗎?
論者又說,倫奧開幕展現了生活性,提醒觀眾英國在他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包括哈利波特、007、貝克漢,因此不像京奧那樣雖然展現一時的氣勢,在表演結束之後兩周人們就遺忘了。難道京奧凸顯的大大的和字,不是在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人際價值嗎?就算捲軸不也是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嗎?
論者還說,倫奧有豐富深藏的文化底蘊,沒有展示槍炮,而是讓人們欣賞到莎士比亞的傳統,表現出軟實力的雄厚,而京奧則是以誇示硬體的實力為核心。然而,京奧是以嫦娥奔月的隱喻開場,且有儒家價值作為其基礎,為何這不是文化,而只是硬體呢?是誰把解放軍參與者的人性一舉抹煞的呢?
倫奧在台灣政壇上
用來當護身符?
倫奧散發的英式幽默是在台灣論者口中大為驚嘆的,這點在舉全國之力投注的京奧中,確實看不到。在京奧中沒有太多輕鬆自信,更別說是幽默,而是充滿緊張迎接貴客的心態,深怕稍有不慎會丟國家的顏面,更怕有人刻意搗亂而丟臉。但這樣的態度差異,如何成為褒貶的標準呢?
拿倫奧與京奧比較高低,猶如是拿南橘比北枳,然後以差異為理由,來貶抑京奧。兩人兩事相比,若以其中之一為標準,則作為標準的一方無論如何都比較好。
台灣論者貶抑京奧的方法論,就是把倫奧當成標準來比京奧。然而要這樣比的,既不是倫奧主辦者,也不是京奧主辦者,而唯獨是台灣的論者。
當台灣的論者讚揚倫奧可以很生活、很庶民,而京奧很威權,很集中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他們自己把倫奧與京奧放到倫奧的標準中比較,而拒絕嘗試從京奧所要傳承的精神中去體會,恰恰是一種威權與集中的表現?至此已經可以看出,台灣論者的感想不是從觀看倫奧開幕中體會出來的,而是事先設定好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既然倫奧與京奧如此不同,而觀眾在看完之後不久就遺忘了,那為什麼他們看到倫奧後,竟仍然會聯想得到京奧呢?當然就是因為,京奧一直在他們心中是陰影,他們孜孜期盼用倫奧超越並治療四年前京奧給他們帶來的壓力、震撼、創傷、誘惑。
簡言之,他們從未忘記京奧,並且是用京奧的眼光去看倫奧,希望倫奧大大不同,他們也準備好去歸納倫奧的不同,好讓他們可以進行反身批判,自我解放,洗滌他們腦海中對京奧的記憶。但正因為他們潛意識裏是從京奧看倫奧,但口中卻是從倫奧評京奧,因此將永遠拋不掉京奧給他們的陰影。
有一位台灣知名的所謂文化創意人看完倫奧後很感傷的說,過去台灣文化創意無窮,近年卻欲振乏力,以至於兩岸之間文化創意的差距愈來愈小,台灣應該要設法重振。換言之,在希望台灣向倫奧看齊的時侯,他也發現北京已經在往同一個方向發展,則他在口中或筆下所批評,說京奧是威權與集中,根本是從事先得好的結論在批評,也說明台灣的文化創意背後,夾帶着集體主義的動機。
不要以為這些批評是台獨或反華論者所提出的,恰恰相反,非常在意台灣如何領先大陸的,更多是與台獨勢力或反華論者分庭抗禮的媒體人,他們需要仰賴貶抑任何大陸上有所成就的事物,才能在不主張台獨的前提下,和台獨一起批評中國,希望台獨會放過他們。倫奧是他們在台灣政壇上用來當護身符的。
作者是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