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8|回覆: 0

[中醫世家] 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體系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8-29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於2007年9月,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指示,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方法,在曙光國際健康中心的基礎上,引進崑崙-炎黃公司的KY3H健康管理模式,整合原有的中醫『治未病』和優勢學科資源,組建了自成體系的曙光醫院治未病中心。五年來,中心以『治未病』思想為核心理念,以傳統醫學為基礎,融合現代科技,弘揚中華健康文化,為實現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個體化預防、保健和診療,為普及『未病先防』的中醫健康理念,根據全球的趨勢、社會的需求、國際成功經驗和我國傳統優勢,系統開展中醫體質評估、健康保健指導、『中醫治未病』進社區項目等以中醫為特色的預防疾病及『治未病』工作。2007年9月,曙光醫院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首批試點單位,2007年12月,成為上海市『治未病健康工程』示範單位。
  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醫藥衛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現『預防為主』衛生戰略思想的中醫治未病體系建設則是目前實踐國家醫療衛生重心前移、下移戰略的重要措施。『未病』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篇】,其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其核心思想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體現預防為主,防重於治,它涵蓋整個『三級預防體系』,與現代醫學從疾病為主導向健康為主導轉變的趨勢相符合。
  目前我們這個時代疾病負擔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據統計,中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同時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遞增。不少家庭面臨『因病致貧』以及『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我國衛生體系正擔負着沉重的壓力。
  由此我們必須轉變醫療策略及服務模式,即從疾病為主導向健康為主導轉變,重預防、重保健、治未病,使人們逐步形成維護促進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識和觀念。【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已將『人口與健康』作為11個重點領域之一,明確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
  曙光醫院成立『治未病』中心以後,首要的任務是向同行、向社會、向百姓大力推廣和普及治未病理念。2008年1月,醫院承辦上海市開展『治未病』試點工作座談會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上海市副市長楊定華出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白書忠、名老中醫顏德馨及陳凱先院士、沈自尹院士、胡之璧院士等10多位著名專家參加了座談會。與會領導和專家通過研討,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建設方向。2008年10月,醫院承辦首屆『治未病』高峰講壇,暨『體質—肝/膽—易發疾病防治』專題講壇。王國強、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發表主旨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全國著名老中醫顏德馨及有關專家,就『治未病』與醫學目的調整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體質、臟腑功能與人的健康狀態,個體人的健康狀態分類與風險管理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等內容作了專題宣講。2008年12月,醫院在門診大廳開展『治未病體驗活動』,向門診病人宣傳治未病科普知識,開展中醫體質辨識體驗活動。2009年8月,醫院承辦『中醫治未病與慢性病防控』論壇,圍繞中醫治未病社區綜合防治模式積極探討。近年來,治未病中心作為全國治未病建設的樣板基地,還先後接待國內外參觀團隊200多個,先後在多個學術會議和論壇上作主題交流和經驗介紹。
  除了在業內大力弘揚治未病理念外,治未病中心專家積極向社會和群眾宣傳治未病的知識。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曉天先後參加浦東電視台溝通節目、上海新聞綜合頻道【名醫大會診】欄目、東方電視台【36度7明星聽診會】、上海電視台星尚頻道【星·養生】等多個電視節目,先後在解放日報、文匯報、東方早報、新聞晚報和健康時報、保健時報等各類媒體發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先後走進約80個社區及單位開展諮詢義診150餘場。
  創新開展中醫體檢
  隨着我國慢性病發病率的增高,亞健康人群的增多,2008年我國由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構成比為70%。而通過體檢並進行早期干預,可使慢性病發病率降低50%。對慢性病而言,預防是最為重要的。因此,中醫體檢作為早期預防和干預的手段,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根據社會需求,結合中醫藥特點,『治未病』中心創新開展中醫體檢。
  中醫體檢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人體陰陽平衡,五臟相生相剋的原理,用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確定被檢者的中醫體質及當前機能狀態,針對不同體質給出中醫治療的對策和日常調理的指導,包括飲食禁忌,食療建議、四季進補註意事宜、健康習慣培養等等。治未病中心開展的中醫體檢還將現代化體質判斷儀器、中醫診療儀器、甲皺微循環測定儀器等應用於中醫特色的健康體檢中,進行中醫四診的儀器判斷、體質測評、甲皺微循環測定,具有客觀數據和詳細指標,有利於體檢對象對體質和中醫參數具有感性認識和對比參照。
  中醫體檢包括中醫體質辨識儀、中醫四診儀、二十五音分析儀、中醫證素分析儀對體檢者分析中醫體質和亞健康測評的體質類型(平和/偏頗)、易患疾病、健康狀態、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指數、生存質量、生命周期中醫詮釋等。
  其中,中醫體質辨識儀融合中醫體質測評、健康體檢、生物動態監測、亞健康研究、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科技成果,以及健康信息分類標準(SOAP)、心理指數評測(SDS)和生存質量測評(SF-36)等國際通行的健康測量與評價標準和規範。運用中醫傳統問診的標準化量表、『KY3H私人健康狀態信息庫』、智能化健康服務與管理平台判斷個體『人』的體質類型,提供個性化的體質調理方案,從辨識者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
  中醫四診儀根據中醫『望聞問切』中的『望、問、切』來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中醫四診儀能準確採集舌面診圖像特徵、脈診波形特徵;並精確分析面色、唇色、舌質、舌苔及脈象要素,得出符合中醫臨床實際的量化診斷結論;全面管理中醫面、舌、脈象數據,根據檢查得出的面、舌、脈的情況相應的對其進行衣食住行方面的健康指導。
  二十五音分析儀根據中醫『望聞問切』中的『聞』來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中醫聞診理論和技術已經失傳了2000多年,近年重新被整理和發掘,並利用現代化高科技代替了人的聽覺系統,為臨床診斷提供了精確的量化指標,減少了因個體差異帶來的判斷誤差,從而使傳統的中醫聞診成為現代醫學臨床診斷的一門新技術。
  中醫證素分析儀,遵循中國臨床辨證思維和規律,通過對四診資料(症)的綜合、分析、辨別,得出證素,再由證素根據中醫理論組合成證名。
  體檢後,中心出具含有四診資料,辨識體質類型和健康狀態的中醫體檢報告,根據分析結果由中醫專家給予綜合健康指導,側重改變客戶原有不適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指導、運動調攝、心理疏導等。以『治其未生,治其未成』為核心理念,集中醫院高級中醫專家,針對每個人的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通過排查危害健康因素,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為顧客人群提供系統的個體保健建議,通過採取中藥調理、針灸按摩、冬病夏治(敷貼療法)、膏方調養(冬令進補)以實現中醫治『未病』的根本目的。
  推動中醫治未病進社區
  浦東金楊社區的林大爺近來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通過使用中醫貼耳穴增進腸蠕動的方法治療自己的便秘,一周以後,便秘症狀就有效緩解了。他說,以前吃瀉藥狀況時好時壞,而且還擔心藥吃過了對肝腎功能有影響,現在這種貼耳穴的方法不僅簡單,而且效果也很好。類似『耳穴貼壓技術』這樣簡便驗廉的中醫治未病項目已經有11個具體內容在浦東新區10個社區得到了推廣。這是曙光醫院與浦東新區2008年簽訂『中醫治未病』進社區合作協議後,在3年內實現的建設成果。
  為實現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個體化預防、保健和診療,為普及『未病先防』的中醫健康理念,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指示,曙光醫院治未病中心和當時的浦東新區社發局聯合開展了『中醫治未病』進社區項目,於2008年創建了『5+1』的社區推廣模式,逐步完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所謂『5+1』就是聯合五個社區和一個三級醫院,讓三級醫院的專家到社區開展『中醫治未病』項目的培訓、講座和指導。五個社區包括張江、孫橋、金楊、三林、迎博社區。隨着項目的不斷推進,通過三年的推廣工作,曙光醫院已將合作社區逐漸擴展到10個,此後還將覆蓋至15~20個。
  3年來,專家下社區宣傳、培訓等共計200餘次,開展講座30餘次,培訓社區衛生幹部及社區醫生120名左右,收錄體質辨識表200餘份,收錄各項目表格1470餘份,宣傳人數達1850餘名,培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120人。項目社區相關人群中的疾病知曉率達95%,相關的干預率達85%,認同度以及參與度達80%。
  曙光醫院的專家在進社區的過程中,注重『授人以漁』,讓社區衛生幹部、社區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率先掌握這些治未病項目,同時印製了光盤、健康手冊等大量的宣教資料,配合基層醫生和社區居民較好掌握這些技術。在推廣的過程中,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十分高漲,即使天氣颳風下雨、一些老年居民腿腳不便,他們也不願落下一次。在初見成效時,居民口口相傳,使更多居民收益,治未病技術得到社區居民一致的認可。
  中醫治未病的11個項目在社區推廣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醫適宜技術和中醫治未病項目均以操作簡便、預防保健效果突出而在社區大有用武之地。
  如耳穴貼壓技術在社區便秘傾向人群中的推廣研究項目在浦東金楊、迎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技術人員已完全掌握耳穴貼壓干預便秘技術,並獨立開展,受試者反響良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社區老年人群相關常見疾病中,如頸肩腰腿痛、失眠症、神經衰弱等等。相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擬訂開展專科門診。經調查顯示,明顯改善者占43.40%,有改善者占52.83%,總有效率為96.23%。
  『導引八法』是預防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項目,並形成易在社區推廣的自我保健方案,經鍛煉後在頸痛情況、肩痛情況、腰痛情況、髖痛情況、膝痛情況、頸部功能、行走功能、日常功能方面總有效率達90%多。為讓更多社區居民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醫院還建立了獨立的網頁,可上網觀看圖片學習掌握。
  中醫綜合干預法防治早期高血壓的社區推廣項目中,已完成高血壓人群社區宣教人數400例;完成中醫體質辨識及高血壓管理相關項目調研,搜集信息300例,對各社區定期培訓指導,共培訓社區臨床醫生及社區衛生幹部共60人。已完成『降壓八段錦』手冊、光盤、高血壓知識手冊編寫,並向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居民發放。
  社區老年性失眠防治干預也是新拓展的項目,在項目的推廣宣傳過程中,項目的受歡迎和被接納程度,大大超出原先的預料。社區的巨大醫療健康需求,使醫務人員感到中醫『治未病』下社區的相關項目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深遠的作用。通過對前期工作的總結評估,肯定了相關推廣、培訓、宣傳活動模式的作用。根據社區的實際要求對相關計劃做了改進完善。調整了相關講座的順序,使之更具有連貫性。修改了部分講座內容,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以記憶。對睡眠健康知識進行了整理,為編寫宣傳手冊做好準備。
  此外,社區糖耐量減低人群防治的干預項目、降低脆性骨折風險的社區推廣項目、社區COPD患者干預項目、代謝綜合徵中醫藥防治等也都按計劃向社區逐步推進。
  治未病項目深入基層,獲得了社區群眾的熱烈歡迎,顯示出基層預防保健工作的巨大需求量。特別是對一些常見病、慢性病的防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擴大社區覆蓋面,增加推廣項目,曙光醫院計劃今後將拓展到15~20個社區,並推出新增隱匿性腎炎中醫藥防治、哺乳期婦女奶結的自我保健方法等新項目。此外,將配合相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專病專科門診,方便周邊居民就診,同時,積極開展項目研究,不斷總結出新的中醫預防和特色治療方法,向社區推廣。
  同步加強科研教學工作
  依據醫院的自身優勢,治未病中心選擇重大疑難疾病作為主攻方向,組織開展圍繞中醫治未病為核心的臨床研究。目前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5項,包括『導引八法』預防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社區推廣項目;耳穴貼壓技術干預便秘的社區推廣研究。其中有一項是中醫傳統養生保健方法系統理論研究,中心承擔了分課題【體質-臟腑-相關『易發疾病』群防治方法體系整理研究】中的三個專項研究:【『肝硬化』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規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規範】,【『脂肪肝』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規範】。此外還承擔了兩項國家中管局中醫診療設備開發:現代中醫『未病』診斷綜合分析系統及數字化中醫四診儀的開發研究。中心承擔了【中西醫結合綜合方案治療慢性心衰——治未病(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臨床研究】等5項上海市科委及衛生局課題,【浦東新區中醫『治未病』進社區項目推廣】等4項浦東新區衛生局項目。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亞健康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參與到上海中醫藥大學『亞健康狀態的測量及診斷標準研究』課題組的研究,共同開展人群流行病學調查。
  醫院積極構建治未病人才梯隊,形成了一支中醫名家掛帥,由各臨床科室專家組成的治未病專家庫。同時,醫院注重後備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對本院醫師進行中醫『治未病』培訓,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引進亞健康管理等專業人才。治未病中心目前是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四診儀培訓基地、中國醫師協會中醫調理師見習基地,每年醫院均接收大量外省市兄弟醫院醫生來院進修,同時承擔實習生、研究生的臨床見習工作。為了突出治未病工作的特點,中心還帶領研究生進社區開展治未病項目的臨床見習。
  中醫治未病中心的建設旨在弘揚中醫中藥的優勢,將防病與治病有機結合,探索構建一種新的健康保健模式,創導超前的健康保健思維,為落實醫療重心前移、下移做出貢獻。通過5年的實踐工作,醫院在探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教學等方面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在國家中醫藥『十二·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指引下,醫院將持續穩步擴展治未病中心的醫療業務,大力發展治未病各項工作,為創建新型的具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體系、健康管理體系作出新的貢獻。(王姿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