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聯合早報 審時度勢
熊光清
戰略互信意味著,在重大問題上,相信對方會遵守規則或承諾,能夠給予己方適當的支持或幫助,至少不會做出損害己方的行爲。近一兩年來,隨著美國戰略東移,中美之間的相互猜疑加深,戰略互信開始減弱。從目前情況看,中美關係存在三大失衡,即:經濟關係近,而政治關係遠;民間關係近,而官方關係遠;現實關係近,而信任關係遠。
可以說,兩國心理上的互不信任,超出了兩國實際存在的矛盾與分歧。一旦中美兩國中的一方對另一方,在重大問題上的戰略和行動出現誤判,都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影響周邊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中美增強戰略互信,對於中美雙方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義。中美如何才能增強戰略互信呢?
一、正確判斷各自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發展態勢。中美之間並不構成對霸權的挑戰與應戰關係。從中美之間的實力對比來看,儘管中國與美國的GDP差距存在縮小的趨勢,但是,美國在軍事、科技、文化和國際秩序的規制力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即使中國的GDP與美國差距縮小,也不意味著美國會喪失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優勢。美國在任何一個可以形成國家實力的領域,都具有很強的優勢,特別是美國在軟實力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由此所形成的差距不是中國在二、三十年之內可以趕上的。
同時,中國即使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她首先要解決的也是國內的民生問題和其他社會矛盾。中國人要過上富裕安寧的日子,不繼續努力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恐怕也難以實現。只要中國和美國都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美國就不必總把中國假想成自己的『敵人』,而中國也不必總認爲美國在『遏制』自己,中美兩國就可以減少猜疑,進行坦誠深入的對話。
中國是美國霸權的受益者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做『太平洋的警察』,在東亞保持軍事存在和主導東亞安全格局,一定程度上確實爲維護東亞的安全與穩定做出了貢獻;美國做『世界的警察』,爲全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儘管有時候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中國,包括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更多地應該說都是『受益者』。
中國也願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與到全球治理過程中,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美國來說,美國能否保持『一超獨霸』的地位,關鍵取決於美國自身和整個世界的發展態勢。只要美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穩定,一天比一天好,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只要世界政治的性質不發生重大變化,這個世界總是需要一個充當『老大哥』角色的國家,來爲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的。
中國從能力和意願兩方面看,都不可能成爲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者,也難以擔當維護世界秩序的『大任』,鄧小平講的是『決不當頭』,溫家寶說的是『在國際上堅持不扛旗、不當頭』;中國能做到的,只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難以擴張自己的利益,更不會去損害別人的利益。
二、準確認識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中美兩國是經濟上互補性最強的兩個國家,中美兩國互爲第二大貿易夥伴,擁有巨大的合作需求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當前,美國站在當今國際產業分工的頂端,掌握著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優勢,主要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而中國技術水平較低,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中美之間儘管經常會出現貿易摩擦,但是經濟上的互補性實際上使兩國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
中美在全球有共同利益
同時,中美兩國作爲世界上的兩個大國,在全球治理上也存在許多共同利益。許多重要的國際問題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美國也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合作,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問題,更需要大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說:『在某些時候某些問題上,中國和美國是競爭者的關係,但從更廣泛的層面考慮,中國和美國擁有共同利益,這些共同利益比競爭更爲重要。』正是中美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關係才能保持相對穩定、歷經風雨,而不破裂或者出現重大倒退。
可以說,中美之間的矛盾與分歧都不具有演變成激烈或大規模衝突的特徵。在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南中國海問題上,中美之間經常會發生摩擦,但是,這些都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這些問題都不過是美國『制衡』中國的棋子。美國人很清楚,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遠遠高於這些問題;中國人也清楚,美國人只是要拿這些問題與中國討價還價。這樣,中美兩國處理這些問題都有很大的迴旋空間。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接受或默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就說,中方歡迎美方爲促進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希望美方切實尊重包括中國在內的本地區國家的利益和關切。
至於兩國意識形態差異造成的衝突,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實際上,意識形態不過是解釋政權合法性的一種工具而已,往往只是在雙方關係緊張時,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來說事罷了,它並不是主導國際關係的根本因素。從文明形態看,東西方文明無疑差異巨大,但是,這兩種文明都表現出很強的包容性,也不構成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真正障礙。
三、不被國內政治環境所綁架。中美關係的複雜性,還在於雙方往往會受到各自國家國內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特定時期或者一定程度上會偏離正軌。就中國而言,目前,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十分強烈,只要中美之間出現摩擦和矛盾,這種情緒就會出現激烈反應,有時甚至會對外交政策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在中國人當中,親美的人非常多,而反美的人極少。比如,中國的大學生幾乎人人都希望到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去留學,普通民眾對美國也懷有非常親近的感情。
反美情緒有時上升,在我看來,主要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存在大量的『憤青』,他們把對國內問題的不滿和憤懣情緒,轉移到了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不滿上,無論這種政策是否真正存在問題和失誤;二是有些人爲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正確』,好像『反美』就能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而實際上這些人可能在骨子裡比誰都『羨慕』美國的繁榮和富裕。只要中國政府不被這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所困擾,就能理性處理中美關係,而不至於出現判斷錯誤和決策失誤。
相比較中國而言,美國國內政治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可能更深,有時甚至會導致中美關係出現嚴重倒退。美國在政治、經濟、人權、勞工、宗教和社會等領域,都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團,它們各自代表一定群體和行業的利益,往往通過遊說、捐款、訴訟、示威或者輿論炒作等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美關係。
其中也不乏具有強烈『反華』傾向的利益集團,他們甚至會採用一定方式,向外事決策機構施加壓力,從而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美國選舉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更是十分深刻。每逢美國選舉年,包括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和兩年一度的國會大選,打『中國牌』,導致中美關係倒退,成爲一種循環往復的邏輯。2012年又是美國大選年,但願不會有人再來打『中國牌』。
有人把中美關係比作『戀人』關係或者『夫妻』關係,這個比喻恐怕不妥,中美之間不至於如此曖昧或親密。中美之間倒象是一種『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關係,儘管這種『敵』、『友』對雙方來說都帶有很強的建構或想像的成分。但是,雙方多溝通、多交流、多協調,增強政策的透明性,並使對方明確自己的戰略意圖、利益訴求和底線原則,從而增強戰略互信,避免陷入相互猜疑和安全困境中,對於中美兩國、東亞地區、以至整個世界都是有利的。
作者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