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聯合早報
● 曾蕙逸
區域焦點
過去幾天受到國際關注的東協(東盟)外長會議已經落幕,但東協首次出現各國難以達成共識並發佈聯合聲明的情形,突顯南中國海議題的高度國際複雜性。這個東協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難題,必須透過智慧來解決。
台灣不是東協的一部分,也不是東協對話的夥伴,因此沒有辦法參與這次的相關會議,但是台灣在南中國海中,實際控制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太平島,也是南中國海諸島中極少數有淡水,可以支撐人類生活的島嶼。
有學者曾說,沒有台灣的參與,南中國海問題會比較簡單,但似乎缺少這個最大島的參與,也沒有辦法解決難題;況且,如果沒有最大島的參與,即使各國達成共識,是不是就真的解決了問題?如同在一個大社區中的最大住戶,沒被邀請參加社區大會,不曉得住戶決議做成後是否真的可行。最令人值得深思的,是那位住在巷口要衝的住戶想要參加,也有誠意與大家共同擱置所有權的主張並分享資源,卻被擋在會議室外面,呈現一個人孤獨的身影。
台灣政府近期說明不會與大陸在南中國海議題上進行合作,筆者與台灣的朋友聊過,認為這是目前台灣被排除於國際對話,出於理性的決定,要讓中國大陸與東協朋友都能了解,台灣雖對所有東協國家主張南中國海的歷史與主權不予承認,根據馬英九總統『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論述及兩岸的『九二共識』,延伸對於南中國海有效治權也不能對中國大陸讓步,但願意與所有各方溝通,不會採取讓人為難的立場,並且發出友善的聲音。
兩岸近年來的關係能夠改善,充分反應兩岸中國人的集體智慧,台灣有與大陸溝通的長期經驗,如果台灣可以參與區域對話的過程,說不定對複雜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有助於區域集體智慧的提煉,而不是想像中的拖慢前進的速度。
目前世人對南中國海的關注偏重於政治層面,然而南中國海不單純只是能源的開採分配與島礁的主權歸屬,與所有國際社會成員最為相關的,是漁業資源保育、環境維護、航行安全等議題,但卻因民族主義而被邊緣化了。
筆者想借這個機會提出一個國際政治學上的想法,南中國海爭端的解決,是否也可以參考兩岸談判的模式,以功能性先行於政治性,以淡化官方色彩取代濃厚的官方色彩?如果可以,台灣友善的聲音,將不會再與南中國海中孤獨的身影相伴,而是會與大家融合在一起,並且做出貢獻。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意見。
【聯合早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