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0|回覆: 0

[專家評論] 聯合早報:[易鵬]中國地方政府難掀新一輪『4萬億』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9-2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聯合早報
     
  最近,中國大陸的各種媒體紛紛報道中國的地方政府在50天內宣佈了7萬億元的投資規模。初看起來這個數據要超過上次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這給全世界正在不斷尋找需求市場的各大經濟體帶來一種新的希望。但仔細解析此問題,會發現,如若從此認為中國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投資潮就會來臨還為時過早,中國地方政府難掀新一輪『4萬億』。  
  在這一撥公佈的中國地方政府的投資額中,包含了7月長沙市推出的8292億元,8月廣州市的1984億元和貴州省3萬億元以及重慶市的 1.5萬億元等。當看到地方政府這些數據的時候,似乎感覺到了中國又一輪投資潮的到來,但仔細解析一下情況並非如媒體宣稱的那樣。  
  首先,這些地方政府公佈的數據很多是之前就已經規劃的。比如『重慶市政府「十二五」期間,全市工業將累計投入1.5萬億元』,這在重慶的『十二五』規劃中就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十二五』期間規劃的投資規模本來就很高,2011年只是在最近再次提出和重申而已,畢竟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達31萬億元,在『十二五』規劃的2015年很有可能超過50萬億元。在這麼大的一個投資規模中,地方政府提出7萬億元,即使再高也不會對整個投資規模產生很大的影響。換言之,如果將中國31個省市區『十二五』期間的投資規模再重申一次,那麼這個數據會遠遠超過這7萬億元。  
  其次,這次地方政府的投資規模都是樂觀式的預期。本身而言,中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的時候,全社會固定投資額和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一樣,都是預期性的,而不是像萬元GDP能耗那樣是約束性的。這次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資規模計劃,更多是根據自身項目投資規模的最大值來計算,包含了大量的招商引資的預期規模。一般經驗來看,在地方政府的招商會上,簽約額要遠高過實際最終的投資額。  
    再次,這些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很多沒有明確投資年限。即使拿財力較弱,2011年GDP只有5700億的貴州省而言,其2011年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也有5000億元以上,如果未來五年正常情況下,未來五年的投資額也在4萬億元以上,未來十年肯定在10萬億元以上。從這個時間緯度上來看,3萬億元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  
  此外,地方政府的投資規模主要是以社會投資為主,而非政府主導的投資。未來政府所佔投資的比重必然還會下降。如果是社會投資,尤其是民營資本投資的話,其對投資效率的要求肯定要高過政府主導的投資。那麼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實體經濟回報不高的情況下,即使貨幣政策再寬鬆,也很難推動追求投資回報的民營資本進行大力投資。在這種局面下,地方政府想推動社會資本大幅增大投資以達到其宣稱的投資規模目標,難度和壓力都不會小。  
地方投資受到中央調控制約  
  最後,地方政府的投資要落地還受很多中央政府調控的制約。比如土地指標、大型項目的審批,貨幣提供的寬鬆程度。這些制約會讓地方政府很多項目很難落地,比如一些地方提出的高速鐵路計劃,中央政府就採取了凍結的辦法,使得地方政府有投資規模計劃但很難按時落地。再比如,由於中央政府擔心中國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問題會給整個政府財政體系帶來風險,因此在這兩年加大了對地方政府主導的各種投融資平台的債務清理和規範工作,這減弱了地方政府籌集資金進行大規模投資的能力;再加上由於近幾年的房地產調控,直接造成了作為地方政府主要財源的土地財政收入的減少,更削弱了地方政府主導投資的能力。  
  由此可見,中國地方政府50天推出的7萬億元投資規模,很難證明地方政府能夠掀起新一輪投資熱。從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集中提出一些較高的投資計劃,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提高社會資本對本地經濟未來發展的預期值,表明本地經濟未來在投資項目的支撐下會有較大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地方政府在新一輪發展周期的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二是一定程度上向中央政府表明當地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需要得到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同時也通過樂觀性的預期投資額容納更多的項目,一旦中央政府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立馬有項目可以申報。  
  當然,此刻中國地方政府50天推出的7萬億元投資規模,被外界過度解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非常巨大。滙豐中國23日公佈的8月份滙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7.8,比7月份終值下降了1.5,創下了繼2011年11月(該月PMI終值為47.7)以來9個月的最低值,並連續10個月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這表明中國經濟當前需求偏弱、供大於求的下行壓力仍非常大。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衝擊中國中央政府年初提出的7.5%的GDP增長指標,為此外界都認為中國政府很有可能再次採取幾年前面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於是當地方政府公佈一些投資規模時就被放大其效應。  
  總體而言,由於有了上次4萬億元刺激的經驗,中央政府在本次經濟下行中不太可能採取大規模的投資計劃。考慮到十八大以及新一屆領導換屆等因素,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下行並非一定就是壞事。經濟下行,會給十八大報告中關於改革的論述增加話語權,會部分倒逼政策變革。畢竟通過這幾年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規律的認知,決策層和整個社會都會希望通過制度紅利來釋放中國更持久的增長動力,這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早有案例。相信在此次經濟下行境況下,中國政府在吸取4萬億元刺激政策的經驗基礎上,會通過制度改革,給市場配置資源更多的空間,給民營經濟更多的成長空間。  
  有了這個基本判斷後,地方政府想單方面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的可能性不太大。  
  (作者是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 中國政經觀察員)   
【聯合早報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