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孩子感冒,家長最關心的症狀之一就是發熱。然而,家長是否能真正給予科學理性護理?因此,應了解一些小兒發熱時的護理知識。
家長發現孩子發熱時,先用體溫表測量體溫,腋下測量時間以5~8分鐘爲宜,如測量時間超過10分鐘,體溫會偏高。如腋溫超過37.4℃,可判斷孩子發燒。發熱程度一般分爲四個等級:低熱(37.5~38℃)、中度發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功能,在38.5℃以下一般不需積極降溫。但持續高熱甚至超高熱就會給人體帶來不良影響,體溫大於38.5℃時,應給孩子降溫處理。
降溫方法有藥物降溫和物理降溫。當腋溫大於38.5℃時,要給孩子餵服退熱藥,常用退熱藥主要有對乙醯氨基酚(即泰諾林或退熱栓成分)和布洛芬(即美林或托恩的成分),兩相比較,前者退熱及持續時間均不及後者,可持續降低體溫約4~6小時,後者爲6~8小時,24小時內前者口服次數不能超過4次,後者是不超過3次。
關於副作用,對乙醯氨基酚是世界衛生組織爲兒科推薦的首選解熱鎮痛藥,副作用主要是對肝細胞的損害,但對胃腸道刺激小,對血小板及白細胞影響小等臨床表現是布洛芬所不及的,而布洛芬對肝功能影響相對小一些,但對有腎功能損害的患兒宜慎重。很多家長都很顧忌藥物副作用,卻忽略了高熱本身可能導致的人體損害,需要兩害相權取其輕。如3歲以下的孩子在家中已高熱,應先口服退熱藥再就近去醫院診療。
如孩子口服退熱藥1~2小時後仍高熱,需結合物理降溫。物理降溫方法如下:一是解衣散熱,保持室溫適宜,促使身體散熱,高熱時宜解衣而不是加衣。二是冰敷降溫,將冰袋用小毛巾包裹好,放在患兒的前額、頭頂或體表大血管處(如腹股溝、腋下等處)幫助降低體溫。此法不適合發熱時四肢發涼甚至是畏冷寒戰的患兒,冰袋禁放於心前區、腹部、枕後、耳廓、陰囊處及足底。如家裡沒有冰袋,可用兩到三根冰凍好的碎碎冰代替。三是擦浴降溫,用溫水擦浴或用退熱中藥湯劑煎水外擦降溫,適用於全身發熱並見四肢厥冷的患兒。用沾有溫水或中藥的毛巾輕擦面部、頸部、腋部及腹股溝區域及四肢,不要擦拭胸腹部以免引起不適。擦浴水溫以30℃左右爲宜。四是泡浴降溫,將患兒置於溫水中或解表退熱中藥外洗湯劑中,用毛巾輕擦患兒全身皮膚,以皮膚微微發紅爲好,水溫以大於患兒體溫一度爲宜。這種方法最好不要用於2歲以下的孩子,對人體消耗比較大,太小的孩子易發生虛脫而昏厥。近年來家長們多給孩子用降溫貼退熱,此法簡便易行,孩子相對來說願意接受,但對體溫影響小,建議同時配合口服退熱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