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07|回复: 12

[佛学研究] 关于佛学无相的浅见

  [复制链接]
一笑 发表于 2011-5-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学的无相,比较费解,简单理解就是去除一切思维和感觉吧,若详论,佛经四万八千部都是在解释这问题。一切佛法,皆以无相法而有差别吧!我的看法是,人对于外界以及自身的感觉,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形成的,进而形成对一切事物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相。无相,就是去掉这些已经形成一切的感觉和概念,进入恍惚微妙态,即进入无相禅定中。这个无相状态,并非完全无相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个状态,按佛的说法是不可知不可说的,必须是已经修炼成佛的人才能明白。但我不太认可,我认为,人是自然之物,这状态本质上也是自然的状态吧;我的理解是,人有三套系统,醒时的感觉思维系统,睡眠时的休息系统,半醒半睡(禅入定)时的恍惚系统,一般人只在醒睡二系统之间循环,修行者能够进入无相系统状态。无相状态,类似于西方称之为潜意识的状态,但根本性目的性不同,潜意识论的关注点在于童年的信息对成长的影响,不很深刻。其实这个状态,按我的理解,是人处于自然设计状态了,人在去掉一切主观性(我性)后,即可回归到自然设计态,人在本质上是由自然设计的,所以人处在没有意识感觉的状态,还剩余有自然性,此人的自然性与宇宙的自然性,在本体上为一,因而能达到人与自然合一,或者天人合一!因此,无相中的有相,就是还有自然性之相,时隐时现吧(因为此时感觉很微),否则人真变成神了!人若处于这个无主观性的自然性之态,老天(自然)就会用设计程序自动修复你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你主观性还存在,老天就懒得管你,让你身体和精神继续去耗损。。。所以老子、佛祖等圣贤发现了这个奥秘,劝人进入无相禅定或空寂灵静,以帮助众生获得解脱和大智慧!不知此理解对否?共参考!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11-5-5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佛法,皆以无相法而有差别吧!我的看法是,人对于外界以及自身的感觉,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形成的,进而形成对一切事物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相。

有点感觉了,呵呵
琴痴 发表于 2011-5-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章最后由 琴痴 于 2011-5-5 11:25 编辑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什么叫有相呢?

 楼主| 一笑 发表于 2011-5-5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不是无相,我相是有相,我相是一切相的源头哦,包括时间、空间、逻辑的感觉都来源于我(人)的感觉,若去掉这些感觉,时间、空间、逻辑都不存在。这是佛的观点,似乎是唯心的,唯物者不会认可。唯物者会问,一切唯心造吗?没有客观存在吗?你闭眼走向悬崖试试?其实,无相也并非真无相的,人若去掉感官和知觉进入禅定后,外界并不因之而不存在了,只是对于禅定者来说,于外界没有感觉了。禅定无相的妙处在于,人在此状态,主观的我淡去,回归于自然一体,享受自然设计的修复和再造,妙不可言,快乐至于西方极乐世界。。。。。。
琴痴 发表于 2011-5-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有些东西,是在经历过,才能领悟的.
 楼主| 一笑 发表于 2011-5-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如来无法可说,众生非众生,您若关闭一切思维和感觉,就会体验此意,即处于无相禅定中,就是无法之法,这时感觉概念全无了,众生概念自然就没有了,所以众生非众生了。浅见,供参考。
雪峰山人 发表于 2011-5-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同楼主所言
张启功 发表于 2011-5-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相状态,类似于西方称之为潜意识的状态,但根本性目的性不同,潜意识论的关注点在于童年的信息对成长的影响,不很深刻。

楼主思维很活跃,这个观点有意思
已绑定手机
伊宁 发表于 2012-1-2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同意楼主观点。一语点醒梦中人。佛学,说深奥吧,它只是自然最原始的道,说浅薄吧,在凡尘中被世俗困扰的生灵,又有几个能真正禅透,看开,放下,自在?
已绑定手机
伊宁 发表于 2012-1-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境界。易静,难定。

点评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是因为随着成长,慢慢觉悟了一些东西.佛者,觉也.所以学佛,是需要自己真实的体悟.说难,是不想让你怠慢.说不难,是怕你怕难,而放弃.难与不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9 16:06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