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又名《周易》,明代以后,通称《易经》。
2.由来:
《易》,由《八卦》所演成。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
翼》。本为卜筮之书,经补充阐释而成哲理之书;但因其卜筮书之性质,故经秦
火而尚存。《易经》为我国最早之哲理书。
3.版本:
古《易经》有三种:
(1)《连山》:夏代之易经,以《艮卦》为首。
(2)《归藏》:商代之易经,以《坤卦》为首。
(3)《周易》:周代之易经,以《乾卦》为首。
《连山》、《归藏》早亡,今唯存《周易》。
4.‘易’有三义:
东汉‧郑玄《六艺论》云:易简、变易、不易。
(1)易简:物之始也。《易》述天道人事之理,以六十四卦象万事万物,以简驭繁。
⒉(2)变易:物之用也。每卦六爻,变动不居,而其所得之结果皆不同。
⒊(3)不易:物之体也。宇宙万物,变化无穷,而终归于循环无尽。
5.内容:
(1)《卦》:共六十四卦,始于《乾卦》,终于《未济》卦。
(2)《卦辞》:解释一卦之意义。
(3)《爻辞》:每卦共有六爻,每爻有一爻辞,分别说明各爻之意义。
(4)《十翼》:共分为《彖辞》(分上、下)、《象辞》(分上、下)、《系辞》(分上、
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
其中《卦辞》、《爻辞》乃解释卦意,称为《经》;《十翼》又称为《易传》。
6.注疏:
今《十三经注疏》中之《易经》为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
义》。
书经
名称:
尚书者,上古之书也;简称《书》,元以后,称为《书经》。
由来:
传说古时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记事者为《春秋》,记言者为《尚书》。《尚书》
中记言之篇幅,约占十之八九。
篇章及体裁:
1.凡五十八篇,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包含
虞、夏、商、周等朝代史事。
2.《尚书》共有六种体裁:《典》、《谟》、《训》、《诰》、《誓》、《命》。
流变:
-
书经有今、古文之分,今传本则为《伪古文尚书》。
2.《今文尚书》:
秦火之后,故秦博士伏生(伏胜)口授尚书二十九篇,汉文帝令晁错习之,以当
时通行之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以别于古文。
3.《古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故居,得古籍,皆以蝌蚪文字(孔壁古文)写成;孔安
国以校伏生二十九篇,结果多得十六篇,是为《古文尚书》。
4.《伪古文尚书》:
晋代永嘉之乱,《古文尚书》亡佚。晋元帝时,梅赜奏上《古文尚书》孔安国
《传》共五十八篇,当时以为真《尚书》。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亦以此为
定本,此后流传千余年。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学者怀疑其真实性,至清‧阎若璩
始考证确定其中廿篇为伪作。但以该书行之既久,仍不能废。今通行存于《十
三经》中而为定本,每被称为《伪古文尚书》。
地位:《尚书》乃中国最早的史书;为我国散文之祖。
注疏:《十三经注疏》中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由来:
-
诗经为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孔子以前,即流传为数众多的诗篇,经孔子重编之后,遂为三一一篇定本《诗经》。
-
旧说以为孔子曾删诗,颇有疑义。吴国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其演出次序大致同今本诗经,时孔子方八岁,可见三百篇《诗经》早已流传于鲁国。然孔子曾经整理《诗经》,使‘雅颂各得其所’,对诗之保存及流传甚有功劳也。
作品时间:
篇章及名称:
作者:
除少数作品列有作者之姓名,其余作者均不可考。
诗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六义’,可分为二部分:
⒈1.内容:
(1)风:
(2)雅:
(3)颂:
2.作法:
(1)赋:《赋》者,直陈其事也,即‘铺陈直叙’的白描写法。
(2)比:《比》者,譬喻说明也,即‘以彼状此’的譬喻写法。
(3)兴:《兴》者,因物有感也,即‘托物兴辞’的联想写法。
版本:
秦火之后,汉代传《诗》有四家:
-
鲁诗:申培所传
-
齐诗:辕固所传
-
韩诗:韩婴所传
4.毛诗:毛亨所传。⇩属古文经,乃今传本之《诗经》。
文字:
以四言为主,乃四言古诗的代表作。
价值:
1.《诗经》为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
2.《诗经》为我国韵文之祖。
3.春秋时代之实用价值:
(2)时人议论,引诗为证:
注疏:
-
《十三经注疏》: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
宋‧欧阳修《毛诗本义》:论辩《诗经》中《毛传》与《郑笺》之说,开后世考辩《毛诗》大小序及《传》《笺》之先声。
-
宋‧朱熹《诗集传》:废去《诗序》,多有新义,为明清以降之通行本。
仪礼
作者:
古文学者以为周公所作;今文学者以为孔子所定。
名称:
版本:
注疏:
⒈《十三经》: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
礼记
作者: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所记,或谓秦汉间儒者所记。 (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
由来:
版本:
《礼记》本为一百三十一篇。汉‧戴德删取八十五篇,是为《大戴礼记》;戴圣删取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记》。大、小戴《礼记》皆属于今文经。孔壁所发现的书籍亦有《礼记》;
东汉‧郑玄注解小戴《礼记》则以古文《礼记》为主,兼用今古文。但《礼记》在汉代并不属于经书,故无今、古文之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以《小戴礼记》为礼经;《十三经》中之《礼记》取《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散佚,今仅存三十九篇。
内容:
⑴杂记礼之制度三十三篇,解释《仪礼》经义六篇,通论礼之义理十篇。
性质:
儒家礼治主义与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
重要篇章:
⒈《大学》:初学入德之门,儒家最高政治哲学。
⒉《中庸》: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⒊《礼运》:阐述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
⒋《学记》:阐述古代教育制度、学习方法等思想。
⒌《檀弓》:以其散文风格多变化而著称。
⒍《乐记》:《六经》中之《乐经》以佚,由此篇或能见古代音乐方面之思想。
价值:
梁启超言:‘《礼记》之最大价值,在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的资料。盖孔氏之学,在此期间始确立,亦在此期间而渐失其真,其蜕变之迹与其几,读此两戴《记》八十余篇最能明了也。’
注疏:
《十三经注疏》:郑玄《注》、孔颖达《正义》。
周礼
作者:郑玄以为乃周公所作,然缺乏确实证据。
名称:原名《周官》;属经部,又称《周官经》。
出现:
性质:
内容:
《周礼》所载之官制共分为六部分,故此书分为六篇:
⒈天官:天官冢宰所司,掌理邦治之事。
⒉地官:地官司徒所司,掌理邦教之事。
⒊春官:春官宗伯所司,掌理邦礼之事。
⒋夏官:夏官司马所司,掌理邦政之事。
⒌秋官:秋官司寇所司,掌理邦刑之事。
⒍冬官:冬官司空所司,掌理邦事之事。
◎《冬官》一篇,在汉时已亡佚,乃以《考工记》补之。
鬶《考工记》:
凡一卷,专记百工之事。清‧江永谓此书为东周后齐人所作。
价值:
注疏:
《十三经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氏传
-
姓左,名丘明。《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言左丘者,盖左丘明三字之省也。如:晋重耳(文公),《左传》称之‘晋重’,名二字则省一字,乃古之常例也。
-
当与孔子同时。《论语》中有孔子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证。至于《左传》一书中之记载史事超出孔子以后数百年者,盖有后人增益者。古书鲜有未经增益者,《左传》自不能免。
-
国籍与身份──鲁人,曾任太史。《左传》中称鲁国为‘我’,可知作者应为鲁人;又,非有太史之位,应未能睹如此丰富的史料;左丘明当与孔子是师友之间,《论语》中孔子对左丘明之赞美,与《左传》中引孔子言皆曰‘仲尼’,可证。
名称: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
编年体。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五五年间之事。
内容以记《春秋》所书之史事为主;以鲁史为中心,旁及于同时代各国之事。
流变:
《左传》是否解《春秋经》?
《春秋经》与《三传》皆起自鲁隐公元年;《春秋经》经文止于哀公十六年,《公羊》、《穀梁》二传皆止于鲁哀公十四
年;《左传》则止于哀公二十七年,而其叙事则远至孔子身后百余年,可见非一人之作。且《左传》记事有经文所无者;经文之记,有《左传》所无者,足可见二书
之史观与史料皆有出入;《左传》虽然以‘以事翼经’为主,似亦有自成一家之言之志。
价值:
-
叙事详明,令百世以下,具见其本末,对解说《春秋经》甚有贡献,且具有历史价值,故有‘经之臣,史之祖’的美誉。
-
腴辞美句,跌宕不群,运笔传神,纵横自得,汉之马、班及唐之韩、柳,皆受其沾溉。
-
刘知几《史通》以《左传》为编年史之祖。 (《四库全书总目》则以《竹书纪年》为编年史之祖)
注疏:
春秋公羊传
穀梁传
《春秋三传》之比较
论语
孝经
作者:
性质:
篇章:
凡十八章,共一千八百余字,乃诸经中文字最少者。
内容思想:
孝为百行之首,万德之源,从孝出发,可达于仁。
孝道为我国伦理重要的起点,亦可谓之立国之根本。
注疏:《十三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尔雅
孟子
四书略说
大学
中庸
由来:
作者:不确定。
释名:
篇章及内容:
凡三十三章。
《中庸》之内容在阐述中正不变之道。儒家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中庸》之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⑷以‘诚’为贯通天人之道。以‘致中和’为最高境介。
价值:
《中庸》为孔门最高之人生哲学。
程颐以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注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今古文经问题的产生
今、古文经分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秦的焚书。
-
今文经:
汉兴以后,广求遗书,于是有:
⒈ 《尚书》:济南伏生(胜)所传。
⒉ 《诗经》:有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等三家。
⒊ 《易经》:田何所传。(《易经》视为卜筮之书,未焚)
⒋ 《礼经》: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
⒌ 《春秋》:胡母生传《公羊》之学,瑕丘江公授《穀梁春秋》。
以上皆以当时所通行的隶书所写定,属今文经。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
㈡2.古文经:
⑴ 《尚书》《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
⒉汉哀帝时,刘歆校书于秘府,得《周礼》。
⒊ 毛亨治《诗经》,为河间王博士。
⒋ 汉初张苍、贾谊、张敞等修《春秋左氏传》。
以上乃汉代所发现以先秦文字所写成的经典,属古文经。
今、古文经所争执的问题,并不在于文字的不同,而是在于传授的不同。
十三经的今古文之属
《易经》:
⒈《易经》在秦视为卜筮之书,未焚。
⒉今文:汉‧田何所传;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等四家为博士,皆出于田何。
⒊古文:费直、高相所传。
⒋今传本为费氏《易》,古文。
《书经》:
⒉古文:孔壁所出《尚书》,为古文,孔安国所传,较今文多十六篇。
⒊今传本为晋‧梅赜所上,其中二十五篇为‘伪古文’。
《诗经》:
⒈今文:申培传《鲁诗》、辕固传《齐诗》、韩婴传《韩诗》。三家诗今皆已佚。
⒉古文:毛亨传《毛诗》。为河间王博士,未立于学官。
⒊今传本为《毛诗》,属古文。
《周礼》:
《仪礼》:
⒉古文:孔壁所出,有五十六篇,后亡佚。
⒊今传本为十七篇《士礼》。
《礼记》:
⒈《礼记》在汉代并不属《经》,无今古文的争议。
⒉亦有孔壁所出,亦有隶书写定,此书当是今古文都有。
⒊今文家谓《礼记》为今文。
《春秋》:
⒈今文:《公羊传》、《穀梁传》。
⒉古文:《左氏传》。
⒊皆列入《十三经》中。
《论语》:
⒈今文:汉初有《齐论》、《鲁论》,属今文。
⒉古文:孔壁所出,称为《古论》。
⒋今传本为《张侯论》。
《孝经》:
⒈今文本十八章,即今所传《孝经》。
⒉古文本已佚。
《尔雅》:
无今古文的分别。
《孟子》:
原为子书,无今古文问题。
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与分合
今古文经之争,并不在于典籍属今文或古文,而是在于今古文传授的不同:
汉代立五经博士,皆属今文经(东汉曾立《左氏传》博士):
⒈汉代今文经先出,故得先立于学官。古文经后出,不得立于学官,只在民间流传。
今、古文两派的争执:
今、古文两派的争议乃因刘歆校书秘府,发现古文经书,力争立古文博士,两派大起争执。当时今文经获胜。
古文经只于光武帝时曾立《春秋左氏传》于学官,但不久又废。终两汉之世,古文经终不得立于学官。
⒊两汉以来今、古文经两派学说对立,持续达二百年之久。
古文经虽只能在民间流传,但其势力却暗中涨大而生根。
今、古文经的合一:
⒈1.郑玄:
⒉2.王肃:
汉代的经学
晋代到唐代的经学
永嘉之乱后,诸经的流失:
⑴《易经》:亡掉施氏、梁丘氏。孟氏《易》、京氏《易》已无传人。
⑵《书经》:亡掉欧阳氏、大小夏侯氏。
⑶《诗经》:亡掉鲁诗(齐诗早亡于魏)。
⑷《春秋》:《公羊传》、《穀梁传》渐衰。
⒉东晋元帝立博士,西汉《五经》十四博士已无一存。
经学至南北朝,又分为南学、北学:
⑴南学:《周易》王弼、《尚书》孔安国、《左传》杜预。
⑵北学:《左传》服虔、《尚书》《周易》郑玄。
南、北同尊者:《毛诗》与郑玄《礼》。
⑶虽有南北之分,但多为古文经,或今古文混一的郑氏之学。
宋元明的经学
清代的经学
清代为经学复盛的时代:
⑴§清初:
旿 顾炎武主张‘舍经学,无理学’,矫正晚明士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
昘黄宗羲教人说经宗汉儒,立身则宗宋学。
昣 王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学为堂奥。
晣 顾、黄、王以及其后的万斯大、阎若璩、胡渭等人,治经皆为汉、宋杂治。
§乾隆、嘉庆、道光:
旿 A.汉学:
媠 吴派:由惠栋开始,弟子江声、余萧客于诸经多有著述。
媡 皖派:由江永开始,弟子戴震能全得其学,
由声韵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有著作数十种。
昘§宋学:
媠 有桐城派方苞、姚范,而以姚鼐为大师。
媡 姚鼐弟子方东树作《汉学商兑》,汉学与宋学乃生争论。
今文经学的复兴:
⑴§今文经学之复兴,起自常州:
旿 庄存与博通诸经,喜治《公羊》之学,但仍杂治古文。
昣 祖述之二甥刘逢禄与宋翔凤,皆传其学而抑古文经。于是今文之学大兴。
晣 刘氏弟子龚自珍、宋氏弟子戴望,皆宣《公羊》之学。
⑵§浙中的今文之学:
旿 魏源与龚自珍友善,作《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
昘 皮锡瑞作《经学通论》。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