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序言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 核能、雷射、電子技術, 等等,一面卻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2006年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爲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爲標記的哲學廣爲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裡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它爲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復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爲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爲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爲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
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爲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爲實體。把物質歸結爲物體,進而把 物質看成實體,這同質量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
牛頓之所以把質量定義爲『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爲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質量被理所當 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爲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爲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 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質量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質量就有不同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