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国学教育开始堂堂正正回归校园。近日,继教育部刚刚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后,海南省教育厅透露,将在6个市(县、区)中小学试点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未来3年国学教育将逐步在全省铺开。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但对于中小学生是否适合学国学,是否能够理解古典文化的精粹,各方人士多有疑惑。对此,主持编纂我省国学教育试点教材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研究员张新彦表示:“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在学生应试上见效明显。不过我相信,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许多看来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相互有关联的。”
这是凤凰卫视名嘴阮次山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个秋季,短短几天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实阮次山此言不虚。
8月2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我国将在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8月28日,海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培训会透露,海南将在6个市(县、区)中小学试点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未来3年国学教育将逐步在全省铺开;
9月6日,新华社播发的该社海南分社记者采写的《海口“现代私塾”受追捧引发教育反思》一文披露,海口“孔子学堂”让孩子每日在学堂读经诵典,不写作业,也不考试,学校在巨大争议中独行……
这一切,都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新一轮国学热正在兴起。
把国学种子埋在孩子心里
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海南各试点学校计划每学期安排16课时,每周安排1课时,由语文教师或其他专职、兼职教师进行讲解。同时,学校每周将安排1次早读时间或1节课余时间进行集体经典诵读。
预计到2012年9月,海南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试点将由现在的6个市县区的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扩展至全省10个市县区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年级。2013年9月-2014年7月,国学教育将全面铺开,全省各小学四、五、六年级及初中所有年级都将开设国学课程。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是即将成为海南国学教育试点市(县、区)孩子案头教材的读物。9月16日,主持编纂这一读物,并于日前受邀来琼为教师作专场培训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研究员张新彦,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将国学教育在海南试点称为“把国学种子埋在孩子心里”。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主流的教育形式,中国几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被割裂而得以完整延续,与国学的传承密不可分。而长久以来,我们的中小学甚至大学,在国学教育上是有许多欠账的!”张新彦说。
说到诵读国学经典,张新彦引用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的名言:“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在学生应试上见效明显。不过我相信,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张新彦自信地说。
为什么要让国学教育回归校园
即便在国学经典只有只言词组的机会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漫长岁月里,呼吁国学教育回归校园的声音也从未断绝。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各地类似于海口“现代私塾”式的报道,总能看到试图在另一种尊孔诵经的教育模式里寻找心灵家园的求学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开始推行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重要推手,是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文明办。这一活动推行三年后,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此举也意味着国学教育将堂堂正正地回归校园。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中国教育线上专访时,曾经透露推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王登峰认为,许多60岁以下的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再加上西方文化大规模的涌入,就使得在现在中国社会里面,反而是西方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引发国人更深层思考: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王立群、于丹等几位明星学者,无论是讲《论语》、《孟子》还是讲《史记》、《庄子》,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出书,都火得一塌糊涂。这至少说明,只要教授得当、形式活泼,中国老百姓是需要国学、热爱国学的。
王登峰说,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弘扬文化的过程。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另外,诵读经典不仅仅利国,也利己。读经典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新彦则认为,目前中国学生被网上阅读占据了过多的时间,这些来自全球的资讯良莠不齐,在课业负担本就沉重的情况下,如果任由网络资讯占据学生阅读时间,很多孩子将丧失与历代大师对话的机会,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就是要给孩子这个机会。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资讯如何爆炸,不管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如何便捷,苹果手机如何进入学生书包,决定人之为人的基本界限没有变,一批古代先贤用文字清晰概括的思想精髓,不会因时间改变而改变。许多当代人在反思时,也往往会发现,国学教育对改变当下道德缺失、社会失信、孝道式微极有好处。古人的某些总结,精辟之极。”张新彦说。
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学校,从民间到官方,这多股力量的交汇,使得国学教育系统回归校园,成为必然。
怎样才能让国学教育顺畅推行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果在学校、尤其是教师这一层面上,对推行国学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课堂实践中国学教育将可能走样,甚至流于形式,与设立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夫义认为,试点学校和教师,要分清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国学教育短期内也许只是对提高孩子的语文、历史有帮助,但将长期作用于孩子心灵,学校、教师不能总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要关注孩子的长期成长。
张新彦对记者说,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些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需要一些敬业奉献的教师。就教师而言,许多人原来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也是片断式的,也需要“补课”。“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实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升的过程。
“海南的基础教育发展,尽管与教育发达省(市、区)还有差距,但在新课标的试验中,海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试行国学教育,推广“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认为不会遇到什么障碍和阻力。”张新彦说。
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构筑什么样的平台,对推行国学教育来说非常重要。
王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简要回顾了“中华诵”历程:2007年,主办方组织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10个省市参与,决赛晚会播出后,反响非常热烈;2007年暑假,主办方与央视合作,推出“我爱诵读”暑期特别节目,请小学生来读经典,效果很好;2008年,主办方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除了读经典,还要重习俗,这一年,主办方组织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台晚会,其中清明晚会在江苏录制,请名人、名家包括学生、教师一起,静读经典;到了2010年,主办方组织了6个传统节日的晚会,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外,还增加了七夕、重阳这两个节日。
正是这些形式多样、表达丰富的活动和晚会,使得“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人心,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国学教育是不是唤回传统价值观良方
地沟油、三聚氰胺、郭美美、“坑爹富二代”……每一个重大负面事件爆发的同时,都会引发全世界的问号:中国人到底怎么啦?
国学系统回归校园,显然有官方在重建国民道德高墙方面的考量,但在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国学教育,是不是唤回国人良知、构建社会秩序的良方?
对此,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博士认为,当下所谓的“国学热”简单地说也就是“尊孔读经”。这里的“孔”,不仅仅指孔夫子本人,而是代表儒学和整个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这里的“经”不仅仅指“四书五经”,而是代表以儒学为主的中国经典。
在詹长智看来,对于国学我们不能简单追捧,而是需要冷静,需要理性。“纵观世界国民道德水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推行国学教育,当然对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有所帮助,但这决不是唯一的路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路径。我认为唤回人类良知和构建社会秩序的良方,还是要建立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体系和现代社会的规则,并以制度保证其畅行无阻,同时保持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被割裂。”詹长智说。
来源:海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