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0|回覆: 0

[中醫世家] 亳州有個中醫藥文化長廊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9-23 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幾百張展板築起的『中醫藥文化長廊』氣勢恢宏,涵蓋了歷代名醫、經典著作、養生格言、中草藥介紹、補益藥膳等豐富內容。長廊里有繪畫、有陶瓷,有雕塑,有文字,將藝術性、知識性、歷史性、觀賞性融為一體。在北京同仁堂集團(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大院裡,這一獨特風景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該公司總經理徐廣友告訴記者,長廊分為16個板塊,多方面介紹了中醫中藥,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從認知上了解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名醫薈萃展英姿
  經典特色顯奇葩
  在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朱震亨、李時珍、葉天士這10位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的古代名家畫像中,人物各具神態、形象器宇軒昂。人物名稱以手寫書法體呈獻,高雅精緻。同時,人物形象簡介與生平軼事形成呼應,形態各異的雲紋和水墨山水點綴其間,文化氣息躍然眼前。
  與長廊相對的廠區花園亭台之間,裝點有單人雕塑、雙人雕塑、三人雕塑以及組合雕塑。一步一景之中,滲透着同仁堂人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和熱愛。加上華佗是安徽亳州人,當地更是器重尊崇;一尊古代裝扮的華佗雕像生動形象,眼神凝視遠方,面容平和可親,詔示着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是中醫人永遠的追求……
  移步向前,是一張中醫藥文化體系的脈絡圖。把從古至今各個時代的中醫藥典籍簡介配以文獻圖片及相關資料,如醫經、本草、方書、診法、養生等應有盡有,包涵了中醫歷史、養生保健、疾病防治、醫德醫風、養生保健、醫術學習、陰陽五行、經絡針灸等傳統醫學理論,從不同側面角度展示中醫藥學的歷史風貌,展現了中醫藥文化的悠久與厚重。針灸部分包涵了針灸起源、器具的演變與形成,簡述了人體經絡的走向,同時展示了一些古人所繪製的經絡圖。該系列時間跨度大,上下聯繫緊密,形成了中醫藥文化體系的縮影。
  草藥豐富長知識
  真偽對比辨分明
  『原來何首烏是這個樣子。』前來參觀的中醫院職工小王邊走邊說。草藥系列展板收載了我國所產常見的中草藥,內容包括植物基源、原植物、生境分布、採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應用、科別,還有植物名及植物拉丁學名,體現了最新的植物分類學成果。
  細細觀看,『中草藥是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在了解中藥知識的同時,一幅幅手繪植物圖與真偽藥材照片對比呼應,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當再遇到假藥材時會有裨益。
  【本草綱目】是中國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相關展板系統地介紹了書中中草藥的特點與用途。展現李時珍將1892種藥物載於該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約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擬定的偉大功績。
  要想看真正的中草藥,大院裡的一片園林是個好去處。這裡是職工的休憩場所,也是觀賞中草藥的植物園。其中有亳芍、亳菊等當地道地藥材,也有牡丹、月季、紫蘇、杜仲等常用藥材;有長勢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一年一度的草本植物。整個園林花紅柳綠,鬱鬱蔥蔥。漫步其中,感到心情特別放鬆。
  養生格言開思路
  補益膳食保健康
  『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不思辱,不思榮,不思得,不思失』;『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這些通俗易懂而又深入人心的格言名句,文字排列短小精悍,易於辨識。採用團扇、橫幅、扇面進行裝飾,不僅能傳播中醫養生理念,還可作為藝術品欣賞,給人以美感。
  『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用來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延年益壽。養生強調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隨着講解員的講解,來參觀的人大多若有所思所悟。
  他們在補益膳食系列展板前駐足,『人之有生,全賴元氣,益壽之道,在於補氣與補元。』該系列收集了常用補氣、補血、補陰和補陽用品280餘種,同時收集了飲品、菜餚、糕點、藥粥和藥酒等800餘種。有關人士介紹,這些都是亳州當地的營養膳食,具有較好滋補作用,又合適家庭製作。
  『回家做一道山藥枸杞養生粥,好做,好吃,又健康美容。』大家都說,走進這個文化長廊,就像走進了一個中醫藥博物館。不僅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形象直觀、科學實用,還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薰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