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民风民俗》二十四个节气:立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时节谈养生
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夏日和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这样不但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还能补养身体。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民间总结出的四季养生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在饮食上,这一节气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类的汤,因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满足机体代谢,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胆固醇,没有吃肉制品的后顾之忧,且还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此外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此节气之用。宜食的豆类粥品有红豆、绿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还有一些如小麦粥、黑米粥、莲子粥等都是对此节气养生十分有益的。
在汤品上解暑养阴的有冬瓜银耳煲去皮老鸡,健脾利湿的粟米煲猪骨,去积通便的白皮白心蕃薯煲大芥菜,消暑生津的海蛰马蹄煲排骨,坠火下气的冬瓜干、竹芋干、粉葛干煲鸡脚?鱼,健脾补益的清补凉煲猪骨等。
《民风民俗》二十四个节气:立秋
自然景观
秋天的景象是萧索的,气候是肃杀的,从立秋开始,秋天就来临了。在大暑过后,秋天的开始以“立秋”节气为准。在长江以北,由于纬度较高,立秋前后气温的变化会比南方明显。
《周书》形容立秋以后的自然景观:“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蜩鸣。”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凉风、白露和寒蜩都稍来了秋的讯息。
在长江以南,由于纬度较低,因此立秋的气候和北方相差很多。虽说炎炎夏日快要过了,不过气温仍是很高,但是暑热难熬的情形已经略告舒缓。我们常听说“秋老虎”正是立秋后的天气,因为立秋后午后的阵雨渐少,所以这时的太阳往往比大暑时的太阳,还令人难受。
我国以农立国,而农夫们一定要赶在立秋前后完成插秧工作,否则再晚的话,就会影响稻作的生长情形,因为二期稻作最怕的是遇上低温期,稻子会长不好,所以必须选对时机插秧播种。
岁时礼仪
在古代中国朝庭中,在立秋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京城西郊去迎秋;将士也开始操演兵法,比赛骑射,准备武事,以捍卫国家。
在民间,立秋这天则有戴楸叶、喝井水、吃红豆、吃瓜枣、鸡头等物。宋人犯成大有一首《立秋》诗:“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最后一句“安排笑口问生涯”市井小民彼此问讯今年的收成如何。原来立秋这天是收成的季节,所以民间在立秋这天,还有祭祖和尝新(吃新收成的米饭)等贺节的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