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新聞網 2002年,一個遭受嚴重破壞的遺址--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被考古學家發掘,從斑駁殘缺的獨木舟身上可以看出:這是一支被人爲破壞了的殘舟。光陰苒然,10年後一座以獨木舟爲代表的跨湖橋遺蹟博物館聳立在湘湖邊。
上世紀1990年,正在杭州市蕭山湘湖畔一磚瓦廠和同學玩耍的鄭苗,竟然石破天驚地發現了遠古人生活陶器碎片。隨後經過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發掘,跨湖橋遺址出土了大量史前文物。尤其是2002年11月沉睡8000年的獨木舟及其周邊遺蹟驚艷亮相,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強烈轟動及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曾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0月12日-14日,值此『中華第一獨木舟』發掘出土10周年之際,一群或兩鬢蒼白或年過不惑的國內外文化考古專家再次因爲同一個話題聚首湘湖之畔。
杭州市蕭山區委常委、副區長琚朝暉作爲年輕一輩有著他的見解,跨湖橋文化作爲面貌獨特的文化類型,是浙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重要證據,她生動、有力地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從此跨湖橋文化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全國數十個考古文化概念並駕齊驅,共同展示中華遠古文明的多彩風貌。
跨湖橋遺址第二、三期考古發掘隊領隊蔣樂平是眾人中最有資格的發言者,他說,鄭苗、倪杭強等都爲跨湖橋遺址、下孫遺址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如果沒有他們,跨湖橋遺址、下孫遺址所遭受的破壞肯定會更加嚴重,這支獨木舟是否會保存下來,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跨湖橋獨木舟『誕生』過程毋庸置疑是考古界一大奇蹟,考古隊盡了最大努力進行過三次挖掘,其中有幾個情節令他至今記憶猶新:『2001年7月酷暑第一次發掘,考古隊住在磚瓦廠的辦公樓的頂層,熱得晚上難以入睡,只好睡到潑過水的走廊上。我們坐在用毛竹、破篷布支撐起來的簡易保護棚里暢想著獨木舟遺蹟被保護利用的美好前景……』。
考古專家們在簡易棚里沒有想到,這裡會誕生頗具規模的一座遺址博物館,蕭山區政府作爲文化遺產守護者開始了漫長的保護研究攻堅戰。
2004年,蕭山完成了『杭州蕭山跨湖橋獨木舟遺址原址保護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課題並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同年12月,40多名考古專家向外界宣布『跨湖橋文化』作爲一個全新文化概念,成了中國考古界的一個共識。
2005年,『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相關遺蹟原址保護方案』獲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並開始實施。同年,蕭山區政府將跨湖橋遺址公園建設項目列入計劃。
2006年4月,跨湖橋遺址臨時陳列館開館。2006年5月,跨湖橋遺址被國務院確定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9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建設工程通過區政府立項審批。
2009年9月28日,一個占地83畝、投資1個億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正式建成免費對外開放。她融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等多項功能於一體,是展示跨湖橋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
2010年起,每年舉辦一屆跨湖橋文化節,薪火傳播著民族文化遺產的種子。一葉古舟歷經8000年歷史風霜出土10年間,保護與研究的課題不曾停歇,而如今尋找跨湖橋的後續文化這個使命將一直延續。
(記者 沈蘭)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