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镜录卷第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唯一心法。云何教中广立名字。
答。如来名号。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说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故大般若经云。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一切法中无名。名中无一切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设。所以者何。以一切法与名。俱自性空。大方等大集经云。尔时佛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善男子。第一义者。谓无有诸法。若无诸法。云何说空。无名字法。说为名字。如是名字。亦无住处。名下之法。亦复如是。是以法从心生。名因法立。所生之心无处。能生之法亦然。则心境皆空。俱无处所。论云。心能为一切法作名。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当知世出世名字。皆从心起。以心随缘。应物立号。略有五义。而立假名。一从义故。二随缘故。三依俗故。四因时故。五约用故。云何从义。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故知因义立名。因名显义。云何随缘。涅槃经云。其味真正。停留雪山。随其流处。得种种名。随其流处者。即是随染净之缘。得凡圣之号。云何依俗。经云。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即无。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云何因时。涅槃经云。佛性因时节有异。说净不净。何者。在垢染时称众生。处清净时名诸佛。云何约用。如因心立法。随法得名。处圣称真。居凡号俗。似金作器。随器得名。在指曰镮。饰臂名钏。则一心不动。执别号而万法成差。真金匪移。认异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尽金成。名相不能干。是非焉能惑。又如圆器与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与熟金。言说有异。推原究体。万法皆空。但有意言。名义差别。动即八识。凝为一心。得旨忘缘。触途无寄。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人故。为众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于无量义。说无量名。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归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脱。亦名光明。亦名灯明。亦名彼岸。亦名无畏。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暗。亦名无碍。亦名无诤。亦名无浊。亦名广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无量名。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犹如帝释。亦名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兰陀。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罗。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刚。亦名宝顶。亦名宝幢。是名一义说无量名。云何于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名为如来。义异名异。亦名阿罗诃。义异名异。亦名三藐三佛陀。义异名异。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师子王。亦名沙门。亦名婆罗门。亦名寂静。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医王。亦名大象。亦名大龙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无畏。亦名宝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脱。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师。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独无等侣。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无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义异名异。善男子。是名无量义。中说无量名。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如阴。亦名为阴。亦名颠倒。亦名为谛。亦名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处。亦名为有。亦名为道。亦名为时。亦名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辟支佛。亦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亦名过去现在未来。是名一义说无量名。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云何名为广中说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说十二因缘。云何名为十二因缘。所谓因果。云何名为略中说广。如告比丘。我今宣说苦集灭道。苦者。所谓无量诸苦。集者。所谓无量烦恼。灭者。所谓无量解脱。道者。所谓无量方便。云何名为第一义谛。说为世谛。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死。云何名为说世谛。为第一义谛。如告憍陈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陈如。是故随人随意随时。故名如来知诸根力。善男子。我若当于如是等义。作定说者。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当知香象所负。非驴所胜。一切众生。所行无量。是故如来。种种为说。无量之法。何以故。众生多有诸烦恼故。若使如来说于一行。不名如来具足成就。知诸根力。故知。法本无名。因心建立。是以大圣随顺世谛。曲徇机宜。广略不同。一多无定。将有说摄归无说。用有名引入无名。究竟咸令到于本心寂灭之地。故经云。佛告舍利弗。汝慎勿为利根之人。广说法语。钝根之人。略说法也。又名因体立。体逐名生。体空而名无所施。名虚而体无所起。名体互寂。万法无生。唯一真心。更无所有。永嘉集云。是以体非名而不辩。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语名必藉其体。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耳。岂有体当其名耶。譬夫兔无角而施名。此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名耶。无体而施名。则名无实名也。名无实名。则所名无所名。所名既无。则能名不有也。何者。设名本以名其体。无体何以当其名。言体本以当其名。无名何以当其体。当无当而非体。名无名而非名。此则何独体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无体当名。由来若此。名之有当。何所云为。夫体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体。名非自设。假他体以施我名。若体之未形。则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设。则体何所明。然而明体。虽假其名。不为不名而无体耳。设名要因其体。无体则名之本无。如是则体不名生。名生于体耳。今之体在名前。名从体后。辩者。此则设名以名其体。故知体。是名原矣。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夫体不我形。假缘会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缘。若体之未形。则缘何所会。若缘之未会。则体何所形。体形则缘会而形。缘会则体形而会。体形而会。则明形无别会。形无别会。则会本无也。缘会而形。则明会无别形。会无别形。即形本无也。是以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则性空。故言非有。空则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如是则名体既空。言思自绝。可谓万机泯迹。独朗真心矣。
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
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念念知宗。遇缘而心心契道。如大智度论云。如经说。师子雷音佛国。宝树庄严。其树常出无量法音。所谓一切法毕竟空。无生无灭等。其土人民。生便闻此法音。故不起恶心。得无生法忍。当此之时。何处有三宝名字。但了无生之旨。自然一体。三宝。常现世间。若取差别之名。即失真常之理。但了一切法。无自性。则一切处佛出世。无一法而非宗。如先德云。佛出世者。今如来出现。全以尘无性。法界缘起。菩提涅槃。以为如来身也。此身通三世间。是故于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一切事物。一切缘起。一切业报。一切尘毛等。各各显现菩提涅槃等。为佛出世也。若一处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现。何以故。由不了处。仍是无明。是故不成佛。不出现也。是以诸佛出世。知机知时。俯为下根。示生减劫。空拳诱引。黄叶提撕。若上上机人。则诸佛不出不没。故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华严经颂云。如心诸佛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只是一法。名别理同。何者。觉此无依无住绝待不思议心不动时。入十信之初。号不动智佛。不觉此绝待真心。不守自性随缘差别时。名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但有迷悟之名。不离一心之体。更有何法而作凡圣名字为差别乎。如文殊般若经云。佛言。佛法无上耶。文殊答。无有一法如微尘许名为无上。又经云。如世尊说此法时。无有菩萨得是三昧诸陀罗尼门。亦复无彼诸佛所说语言句义。乃至不说一文字句。无人听闻。无人得解。无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实言者。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此经法门弘阎浮提。遍行流布。炽然不灭。是真实语。
问。既万机泯迹。独朗真心者。云何教中说。此是凡夫法。此是圣人法。
答。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不得凡夫法。不得圣人法。以无性缘生故。若真若俗。不相混滥。如云。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虽即历然。不失无性之理。虽即无性。不坏缘生之道。然又虽但了一心。而于诸法。一一了知。分明无惑。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若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是为第七如实住。
问。一心之法。云何尽能周遍含容。出生圆具一切法耶。
答。夫心者。神妙无方。至理玄邈。三际求而罔得。二谛推而莫知。无像无名。不可以测其深广。无依无住。不可以察其指踪。细入无间之中。不可以言其小。大包乾象之外。不可以语其深。至道虚玄。孰能令有。幽灵不坠。孰能令无。迹分法界而非多。性合真空而非。体凝一道而非静。用周万物而匪劳。如如意珠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择多少。不作粗妙。称意丰俭。降雨瀼瀼不添不尽。利济无穷。盖是色法。尚能如是。岂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故经云。佛言。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乃至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大士。所修事业。寒山子诗云。余家住此号寒山。山岩栖息离烦喧。泯时万像无痕迹。舒即周流遍大千。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方知摩尼一颗宝。妙用无穷处处圆。还原观云。定光显现无念观者。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珠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清凉疏云。犹一日宫。千光并照。随举一法。有无量门。然有二义。一约相类。如一无常门。有生老病死。聚散合离。得失成坏。三灾四相。外器内身。刹那一期。生灭转变。染净隐显。皆无常门。余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尽也。谓法性寂寥。虽无诸相。无相之相。不碍繁兴。是以依体普现。若月入百川。寻影之月。月体不分。即体之用。用弥法界。体用交彻。故不思议。
辅行记。问云。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观于心。何须观具。
答。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奚尝不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
问。若不观具。为属何教。
答。别教教道。从初心来。但云次第生于十界。断亦次第。故不观具。或禀通教。即空但理。或禀三藏。寂灭真空。如此等人。何须观具。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观有巧拙。即离不同。是故此两教不须观具。尚不识具。况识空中。若不尔者。何名发心毕竟二不别。成正觉已。何能现于十界身土。又复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者。依俙识心。华严论云。以一心大智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是故经颂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说。又颂云。普光明智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所以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无量义。所谓一心。一一法皆生无量义者。以心遍一切法。一一法无非心故。以略代总。故知略心能含万法。历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法。随诸事释。一一向心为观。观慧弥成。如海吞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达故。为遍为小。以不能谛观故。住有住空。是以声闻。睹斯大事。自鄙无堪。或号泣而声振大千。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萨闻兹妙旨。忏悔前非。或云从无量劫来。为无我之所漂流。或言我等归前。尽是邪见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达自心。广大圆融。能包能遍故。何以能包能遍。以无相故。如太虚无相。不拒诸相发挥。能含十方净秽国土。所以昔人云。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相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内外并冥。缘智俱寂。是故若能如是体道。千万相应。可谓正法中人。真佛弟子。若违斯旨。妄起有心。悉堕邪修。不入宗镜。如古德歌云。只为无心学无学。亦复正修于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得称名为比丘。洞山和尚云。吾家本住在何方。鸟道无人到处乡。君若出家为释子。能行此路万相当。所以初祖大师云。若一切作处。即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则一切处见鬼。何者。若作时无作者。无作法。即人法俱空。觉此成佛。若迷无作法。则幻相现前。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热病所见。岂非鬼耶。所以古德云。万法浩然。宗一无相。又云。念满一万八千遍。遍遍入于无相定。亦云。无相道场。无相法门等。是以若于宗镜发真最省心力。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古德云。学虽不多。可齐上贤。即斯意矣。又此一心。皆因理事无碍。得有如是周遍含容。如理事无碍观云。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又一理性不唯无分故。在一切处。而全体在于一内。二不唯分故。常在一中。全在一切处。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恒在他方。二不唯无分故。遍一切处。而不移本位。又一。由理性不唯无分故。不在一事外。二不唯分故。不在一事内。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处而无在。二不唯无分故。常在他处而无在。是故无在无不在。而在此在彼。无障碍也。此全遍门。超情离见。非世喻能况。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释曰。以海为真理。以波为事。况理事相遍。而非一异。则海处波而不小。同湿性而广狭无差。波匝海而非大。不坏相而一多全匝。
问。理既全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一尘。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甚相违。
答。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全收而不坏本。先理望事。有其四句。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事中。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真理体性恒无边际。三以非一即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次事望理。亦有四句。一事法与理非异故。全匝于理性。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于无边理性。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匝无边理性。而尘不大。思之。
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遍一切事。义甚相违。
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各有四句。先就理四句。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则在内。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则在外。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时。是故亦在内亦在外。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次就事四句。一一尘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法各匝理性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则在内。三。以诸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内亦全外。无有障碍。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非外。思之。释曰。以理在一为内。在多为外。事亦以一为内。以多为外。何故如是。一多内外。相遍相在而无障碍。唯是一心圆融故。寄理事以彰之。以体寂边。目之为理。以用动边。目之为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俱心。所以一切无碍。如上无边分限差别之事。唯以一理性镕融。自然大小相含。一多即入。如金铸十法界像。若消镕则无异相。如和融但是一金。以理性为洪炉。镕万事为大冶。则销和万法。同会一真。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要因于水。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于已。坏波令尽。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令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以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动而非湿。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如波动相。举体即水无异也。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华严经云。如色与非色。此二不为一。又云。生死及涅槃。分别各不同。释曰。理事逆顺自在者。事理相望。各有四义。四义中。皆二义逆。二义顺。谓依理成事。真理即事。顺也。以理夺事。真理非事。逆也。事能显理。事法即理。顺也。事能隐理。事法非理。逆也。欲成即成。欲坏即坏。故云自在。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显不碍隐。隐不碍显。故云无碍。正成时即坏等。故云同时。五对皆无前却。故云顿起。又上四对。何以约理望事。但云成等。不云显等。约事望理。但云显等。不云成等。深有所以。何者。事从理生。可许云成。理非新有。但可言显。事成必灭。故得云坏。真理常住。故但云隐。其即之与一离之与异。大旨则同。细明亦异。理无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万差。故言。与理冥一理绝诸相。故云离事。事有差异。故云异理。上约义别。有此不同。若统收者。应成五对无碍之义。一相遍对。二相成对。三相害对。四即相对。五不即对。五中前四。明事理不离。后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对之中。共有三义。成显一对。是事理相作义。夺隐及不即二对。是事理。相违义。相遍及相即二对。是事理不相碍义。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相即。由相即。故相遍。由有第三相违。故有第五不即。又若无不即。无可相遍。故说真空妙有。各有四义。约理望事。即真空四义。一废己成他义。即依理成事门。二泯他显己义。即真理夺事门。三自他俱存义。即真理非事门。四。自他俱泯义。即真理即事门。由其即故。而互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事门。以自存故。举体成他故遍他也。后约事望理。即妙有四义。一显他自尽。即事能显理门。二自显隐他义。即事能隐理门。三自他俱存义。即事法非理门。四自他俱泯义。即事法即理门。又初及三即事遍于理门。以自存故。而能显他。故遍他也。故说约空有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理事。镕融者。镕。冶也。谓初销义。融。和也。谓终成义。以理镕事。事与理融。观之于心。即名此观。观事当俗。观理当真。今观理事无碍。中道第一义观。自然悲智相导。成无住行。又理事十门。总分五对。一理事相遍。二理事相成。三理事相害。四理事相即。五理事相。非理。即性空真理。一相无相。事。即染净心境。互为缘起。起灭时分。此彼相貌。不可具陈。相遍二门。是全遍全同。理不可分故。华严经。颂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三句即全遍。末句即不可分。相成二门。依理。成事。则如因水成波。似依空立色。真如不守自性。能随万缘。事能显理。则如影像表镜明。识智表本性。华严经颂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诸法。即见卢舍那。相害二门。以理夺事。如水夺波。事能隐理。似烟郁火。相即二门。真理。即事。如水不离冰。若但是空。出于事外。则不即事。今即法。为无我理。离事何有理耶。事法即理。则缘起无性。一切众生亦如也。相非二门。能所有异。真妄不同。则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相即则非二。相非则非一。非一故不坏俗谛。非二故不隐真谛。此真谛性空之理。空而不空。斯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碍空。不空之空。空不绝有。彼此无寄。递互相成。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堕常。若心外执。法是无。即沉断。俱成见网。不入圆宗。如上圆融。约理事无碍讫。
宗镜录卷第十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