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文網 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於殺。』(【酒誥】:『是汝同於見殺之罪』)
以上事實表明,除了多了表示時間、季節的意義外,『時』與『是』的意義、用法毫無二致。雖然【尚書】中混有偽文,但上面的例子不是個別的現象,不可能恰好都是偽文,除非【尚書】全書是偽書。退一步說,就算【尚書】靠不住,我們再來看【詩經】中『時』情況。『時』在【詩經》裡的主要用法如下:(1)『善』『正確』。如【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毛傳】:『時,是也。』【集傳】:『不時,猶言豈不是也。』【大雅・盪】:『非上帝不時,殷不用舊。』【傳疏】:『時,善也,是也。『非上帝不時』就是『不是上帝不善待你』。(2)『此』『這』『這樣』。如【周頌・l】:『時周之命,於繹思。』【鄭箋】:『此周之所以受天命而王之所由也。』【大雅・思齊】:『神罔時怨,神罔時恫。』【正義】:『神無有是怨恚文王者,神無有是痛傷文王者。』這兩個『是』都作『此』講。據向熹【詩經詞典】統計,『時』在【詩經》裡作『善』『正確』講的共7處,全見於【雅】;作『這』『這樣』講22處,其中【頌】15處,【雅】6處,【風】1處;而作時間講的只有5處。[9]這就是說,『時』作時間講的仍是少數,而與『是』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仍占絕大多數。【詩經】【尚書】『時』用法的一致性說明,【尚書】時代『時』曾經有謂詞性『正確』和近指代詞『這』『此』的用法。今天『天時地利』說法的『時』,還保存著形容詞性的『正確』這個意義。『天時』和『地利』結構相同,『利』是個形容詞,『時』也是個形容詞,意爲『時機正確』。
以上現象只有三種可能的解釋:其一,『時』與『是』是通假關係;其二,『時』與『是』是有部分同義關係的同義詞;其三,『時』是『是』的前身,『是』是從『時』分化而來的。但『時』與『是』不可能是通假關係,也不可能是同義詞關係。因爲:第一,如果『時』因爲音近而假借爲『是』,即臨時用『時』替代『是』,爲什麼上古文獻中沒有相反的時間之『時』通假做『是』的例子?第二,『時』是先於『是』產生的,在【尚書》裡『是』還很罕見的情況下,『時』就通假做『是』,這不太可能。第三,同義詞是共時概念,而『時』『是』的非時間意義前後相承這一點非常明顯。因此,可以肯定【尚書】時代『時』有謂詞性『正確』和近指代詞『這』『此』的意義。
怎樣解釋『時』『是』共有的『正確』『此』等意義?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時』先有了名詞『四時』『時間』的含義,後來發展出指示代詞『這』『此』、形容詞『正確』『對』、動詞『肯定』『認爲……正確』等意義。但是對於漢語是如此重要的這些後起的意義,跟『時』本身的時間意義和用法已經相去甚遠,於是這些後起意義就轉交給『是』承擔,『是』就這樣產生了。這就可以解釋『是』『時』讀音相近、義符相同、古書認爲它們意義相同、以及『時』具有『是』的語義語法功能、『是』卻不具有『時』的時間意義、也不在這一意義上通假『時』等一系列問題。這就是說:『是』顯然是由『時』分化而來的。
三
以上分析了『是』『時』二字的『正確』、『此』『這』意義的來源,現在討論它們的『準則』意義。『是』字本身就有準則的含義。【說文】:『是,直也,從日、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日爲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以日爲正,則正於日也。』這也就是【爾雅・釋言】『是,則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則』之意。無論【說文】【爾雅】還是歷代語言學家都認爲『是』的本義爲『直』(『是非曲直』之『直』)『正』(正確)『則』(準則),這就可以肯定,『直』『正』『則』是『是』的本義。仔細分析『是』字的形體和古人對它的解釋,可以看出『是』原本包含兩個因素:準則、斷定。『日』即準則;以『日』爲標準,斷定其他事物是否『直』『正』,即爲斷定。以『日』爲準則,反映我們祖先原始時期的存在論觀念――自然神崇拜。『日』爲萬事萬物之源,即中華民族形上學的最高範疇『本在』或『本真』。【爾雅】所謂『法則』,是將抽象的形上學概念具象化的一種表述,【釋詁】所謂『法,常也』。這個『常』是常理、規律之意;如果將它形上學化,就是『道』,亦即老子所謂『常道』。所謂『實事求是』之『是』,指的就是這個形上學之『道』。『道』是我國形上學的最高概念,如果抽去具體的民族文化內涵,就其爲形上學最高概念這一點看,『道』就相當於西方形上學的『本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