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42|回复: 0

[儒家学说]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nh格式电子书下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2-11-2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是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滥筋、形成的阶段。从周公、孔子始到汉儒止,基本上确立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畴•


二)是从唐牛中期至宋代中期,这一阶段,从韩愈等人鼓吹恢复儒家的道统、文统始,到宋代中期朱熹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进行尝试性总结止,系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阶段。


三)是明末清初阶段,即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叶燮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总结阶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即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中,白宋仁宗庆历年间至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这段历史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其间,儒学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完成了其哲学化的过程,形成了新的儒学—理学。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这一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疏离和创新,形成了迥异于传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其主要表现是:


一、具有特殊的、鲜明的理论发展脉络。随着理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由宋代初期的简单一致分化为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就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而言,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理性的选择,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周敦颐基本上克服了宋初道学家石介等人的偏执,开始理性地思考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文以载道”的美学意义,对“文”“道”的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界定;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作用,提出了“淡”这一审美范畴和审美境界:发现了“孔颜乐处”对审美自由的意义。二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提升,代表人物为邵雍。邵雍重在对思维创造和审美认知的研发,提出了“以理观物”的观物理论,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作出了哲学的超越,并提出了“因物则性”、“安乐逍遥”的审美中的尽情忘性境界论。二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执,代表人物为止程。二程则从对道的终极性追求观点出发,片面地发展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重道的一面,提出了“作文害道”的理论观点;但二程对温润含蓄审美境界的深化以及对“曾点气象”的美学意义的强调,则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


一)是对传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会与调和,代表人物为欧阳修和王安石。欧阳修提出了“道盛则文不难而至”的道统论,“文简而意深”、“笔简而意足”的简远审美境界论,以及文艺“不害情性”,应追求“静中乙乐”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会,也有对宋代初期文道偏激论者石介等人的观点与文艺审美特性的矛盾的调和。王安石则在坚持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同时,提出了“神会”的审美主张,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有所阐发。


二)是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偏离,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轼既坚持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文艺用世观,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基础的、建立在性命自得理论上的、合艺术审美与人生境界为一的审美自田思想;义在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艺美学思想,如其提出的“质而实绮,瘤而实肤”、“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作审美理论:以及对萧散简远审美境界的追求,都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离。


三)是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再发现和对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应和,代表人物为黄庭坚。黄庭坚重新发现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温柔敦厚诗旨观的意义,并从儒家道德伦理哲学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心胸在文艺审美中的作用,表现出对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同时,黄庭坚对于“远”境的论述,表现出宋代人共同的美学追求,尤其是他对“韵”的审美范畴在美学领域的推展和运用有开宋代人重“韵”的先河之功。
在前期,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与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两分的,后期则在某些方而呈现出共同的美学特征。


朱熹正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文学家的某些观点,超越了文学家单纯就文艺论审美问题的局限,修正了理学家的过分追求性理和道德修养而轻视文艺审美的理论缺陷,对宋代以来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和超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即文道合一的文道关系论,情理合一的情理统一论,以及萧散简远、气象浑成的审美境界论。


二、在表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的同时,又形成了共同的审美追求。对于文艺与审美的问题,文学家更多地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来立论的;而理学家则更多地是在理学层面来探讨文艺与审美问题;由于二者立论的基础不同,因而在文艺美学思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到侮个代表人物,其文艺美学思想更是各具特色,故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但是,在宋代中期大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文学家与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又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共同的美学特征,这就是:重理尚意的哲学本色;自然平淡、萧散简远的美学追求:对建立在真、善、乐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乐的审美自由境界的关注和重视:以及文艺美学思想在总体上呈现形而上的特征。


三、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所表现出的上述两大特征,是在宋初右文政策的施行、士风的挺立,尤其是义理之学的繁荣、仁宗庆历以后一直延续到南宋的党争直接作用下而形成的。
本论文分六个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展开论述:引言部分,对宋代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作简单概述,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本论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畴进行界定:绪论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缘起、流变、共同特征进行概括性论述;上编,分章论述这一时期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程颗、程颐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特征:中编,分章论述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特征;卜编,专论朱熹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对宋代以来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尝试性总结:结语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对后来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行简单的总体评述。
关键词:文道理学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nh格式电子书下载.PN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