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韓斌(前排中間)和他的科研團隊。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記者 楊鄭寶 劉月 劉洋
水稻和小麥是全人類的主糧,水稻的馴化、栽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關於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裏,數百年來一直沒有定論。近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方法,獲得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成果,解開了水稻馴化之謎: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而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對此則進一步明確表示,廣西隆安就是駱越古稻作文化的中心。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2012年10月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課題組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國立遺傳所等單位合作,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廣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被譽為破譯水稻『基因天書』第一人的韓斌,是該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
韓斌率課題組在構建『栽培稻單倍體型圖譜』的基礎上,從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中選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對它們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鑑定,與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組數據一起,構建出一張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精細圖譜,發現了水稻的馴化起源。
韓斌發現,水稻馴化是從中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形成了粳稻。對馴化位點的鑑定和進一步分析發現,分佈於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係最近。據此,課題組繪製出了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表明廣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馴化地點。
與此同時,韓斌課題組還發現水稻的兩大分支――粳稻和秈稻並非同時馴化出現。通過群體遺傳學分析推斷,栽培水稻的擴散路徑大致如下:人類祖先首先在廣西的珠江流域,利用當地野生稻種,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馴化出粳稻,隨後往北逐漸擴散。而往南擴散中的一支,進入了東南亞,在當地與野生稻種雜交,而後產生了秈稻。
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表明,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八千多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早開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馴化成栽培稻,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韓斌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會對水稻馴化遺傳位點進行更精準細緻的分析,進一步拓展育種資源。原生態的野生稻一定要在環境、生態保護方面做好工作,還要注意發掘考古方面的研究。廣西是了不起的地方,對世界農業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願意和廣西各有關部門合作,再對廣西的資源做一次系統的基因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