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12月12日電 (史靜靜)始鑿於北魏,歷經北周、隋、唐、宋、明、清近1500年的風霜雨雪後,位於甘肅慶陽的北石窟如今身患『重病』,亟待各方保護。
慶陽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古老悠久。自北魏開窟建寺後,慶陽北石窟就是這段千年歷史的真實見證。歷經西各朝代不斷增修擴建,該窟逐漸形成了密集的石窟群。整個石窟是雕刻刀法嫻熟,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精華,是古代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並且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經歷千百年的『風吹日曬』後,北石窟現已『重病纏身』。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白京平日前介紹,現存大小窟龕296個,密佈黃砂岩崖體斷面上。黃砂岩質地鬆軟,『容易吸水』,加之『當地雨水充足,地下水儲存豐富』,每次雨水及山體滲水都會摧殘砂岩石雕像,致使現在石窟嚴重風化,『有的雕像甚至鬆軟得像沙塵,手一碰就隨風散盡』。據了解,165窟是北石窟的主窟,在其340平方米範圍內,平均每月落砂竟達20斤。
記者日前走訪石窟發現,塑像個個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然而經過常年風雨侵蝕,窟內原本色彩斑斕的彩色壁畫出現大面積風化剝落現象,甚至部分雕像的底座旁,新近掉落的砂石清晰可見,風化的落砂達1至2厘米之厚。
作為從事北石窟文物保護工作23載的專家,白京平堪稱北石窟的『守護者』,對於石窟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些年,親眼目睹了一尊尊的佛像從自己眼前慢慢「消失」,非常痛心』。目前石窟面臨『毀滅性的威脅』,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30年後的今天,這座千年石窟可能徹底消失』。
業內專家表示,雨水,已經成為北石窟『最致命』的病症,同時還存在結構失穩、污染等問題,保護迫在眉睫。
白京平呼籲,千年石窟『重病纏身』,目前亟待保護,希望相關部門儘快給該窟開出良方,及時『診治』,將文物受損程度降到最低。
來源: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