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0|回復: 0

[國學灌水] 唐代申王荒唐放纵 冬季伸手进妓女怀里取暖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3-1-9 2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深圳晚报 
20131914726798.jpg

战国龙纹方炉(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冬至过去不久,严寒紧跟而至,此时,暖风机、电热空调、采暖地板等现代设备,立刻为我们送上温暖。那么,没有这些先进设备的古人,又是采取什么方式取暖,度过寒冬的呢? 
  椒房火墙,室内暖如春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这样一来,冬天古人呆在屋子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人使用暖气的幸福感。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还想到了更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其中一种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取暖器具,小巧随身带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炉则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明代文人瞿佑还专门为“足炉”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为,“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为证:“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炭气逼人,分炭按尊卑
  现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开元天宝遗事》记述了唐代皇宫中用炭取暖的场面:“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足见这种产于西凉的“瑞炭”功效。
  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在明清两代,皇宫里设有专门的薪炭供应机构叫“惜薪司”,惜薪司大多将一种叫做“红罗炭”的优质木炭提供给皇族们,这种“红罗炭”乌黑发亮,燃烧持久,无烟无味,不会污染室内的空气。清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地位不同,长幼尊卑有别,给予的温暖也就不同。
  荒唐放纵,以女子取暖
  与上述相比,下面的一些达官贵人的取暖方式真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他们竟然想出了用女子来取暖的方法。
  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的那句“岐王宅里寻常见”说的就是他。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妓女,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为“香肌暖手”。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每到冬日有风雪苦寒的时候,就让宫女们密密地围坐在他的周围来抵御寒气,并称之曰“妓围”。当然,申王身体硕大,没有十几二十个宫妓是遮挡不住的。
  与申王的“妓围”有的一拼的是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哥哥,他的“肉阵”。每到冬天,杨国忠出行的时候,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为他遮风,称为“肉阵”。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们这种把女人当取暖器的行为,或许是受到当朝皇帝行为的影响。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称为“美人呵笔”。这真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其实,上面讲到的多是当时贵族富人的取暖方式,实际上,古代人们地位相差悬殊,取暖方式也被分为了三六九等。乞丐们在冬天一般就想方设法地“躲”进了废弃窑洞,但还是无法避免“路有冻死骨”的发生;贫寒人家只能用土炕烧炭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则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将贵胄之家的取暖情景描摹得淋漓尽致:“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而那些忍饥受冻的穷人,就只有“手脚生皴劈”的份,与官宦之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北京晚报》、《贵州政协报》、《汕头特区晚报》、福客网。深圳大学实习生 朱上坚 整理

        来源:深圳晚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