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青年報 爲此,工部只好向崇禎皇帝提出幾點建議:一、現有錢糧先用於玄宮、寶城、明樓的修建。二、命內外大小官員捐助工銀(按修建三大殿例捐俸)。三、向各州縣加派,『大者派二百二十兩,中者派一百零十兩,小者派一百兩』。四、繼續開納事例銀。後來,工部又會同戶部提請按天啟六年(1626年)殿工例,加各運司鹽課銀。
這些建議,很快得到崇禎皇帝同意。於是,在朝大臣開始解囊捐助,大學士黃立極等人帶頭,每人率先捐銀200兩。各州縣的加派銀兩也通過各省陸續解來。陵區所在的昌平州,歷來供應繁多,山陵工程才開工,就循例拿出7000兩。
開納事例銀,早在修建永陵時,已經開始採用,但修建德陵時開納事例的條款多達26項。甚至連各府、州、縣的佐貳官因政績不佳、辦事疲軟被查處的,都可以納銀官復原職。崇禎元年(1628年)各運司所加鹽課,連同本年正常課銀,總計14萬餘兩,全部輸入山陵。二年,又加龍江、蕪湖、清江廠等六處官辦貿易市場稅銀1.4萬兩,解往工部,以濟陵工急需。
其次,是物料不湊。天啟七年(1627)十月,工部上奏關於新陵規制的建議。這些建議雖然得到崇禎皇帝的同意,但終因魏忠賢名聲太壞,沒有把他的石料用於修建德陵。
再次是募夫困難。以往諸陵營建慣例,往往由兵部撥派營軍15000名,由司官一員,督發到山,與所募民夫相兼供役。爲使營軍不以從役爲苦,朝廷對營軍按每人每天三分銀兩的數額進行鹽糧補助。在營建慶陵時,管工官員認爲,三分銀兩已夠雇用一名民夫,民夫比營軍便於約束。所以當時所需夫役『多從雇覓』。可是,營建德陵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勢豪大戶營造占役極多,他們爲了爭奪勞動力,競相給予優厚的食宿條件。所以,強壯的勞力都不願去參加山陵營建,只有老弱勞力,爲了餬口,才肯應募從役。管工官員覺得『陵工重大,分力合作非萬數人不可。若必從雇覓,京民雖多,恐應募者不能如數』。如果『強壯者招之不來,老弱者揮之不去』,貽誤工程,責任難當。於是,不得不請示崇禎帝,仍撥營軍供役,鹽糧補助如數發給。
德陵的營建,用了近五年的時間,於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建成後的德陵,總體布局仿照昭陵,但寶城內的琉璃照壁和牌樓門前的三座門卻都仿照慶陵建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