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語文網 每到黃葉紛飛的季節,仰視萬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飛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時『一』字排開,時交叉成『人』,古人常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等。雁屬候鳥,春秋遷徙,因此自然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的詩句。在古詩詞中,雁這一意象往往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常與季節的更替、時間的流逝、逆旅的遊子、憑欄的思婦等內容緊密相連。或渲染氣氛,表現環境悲悽;或狀寫景物,表現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孤傲落寞;或觸動遊子思婦,寄予濃濃鄉愁親情。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一、觸發鄉情、親情,抒寫遊子思婦的綿綿思念
雁是候鳥,隨季節變換而遷移,春天北飛,秋日南歸。季節更替之時,大雁都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特點常常喚起人們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親情。『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疆場征戰,物換星移,雁能歸家,人幾時回?』『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夜深人靜,思鄉情切,秋雁無情,為何啼斷人腸?』『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張可久【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之切切,『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誰能像陸睿那樣愁緒之凝重,『濕雲粘雁影,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瑞鶴仙】);又有誰能像趙嘏那樣心情之懊惱,『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寒塘】)。同樣寫閨怨,有誰能像李清照那樣苦苦等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有誰能像李煜筆下的思婦如此空虛惆悵,『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長相思】);又有誰能像張可久曲中思婦『為伊消得人憔悴』,『天邊白雁寫寒雲,鏡里青鸞瘦玉人。』(【水仙子】)。歸雁啊,你可知道,多少遊子為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多少思婦為你望穿秋水,泣斷肝腸,請不要再『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了。
二、代指書信、音信
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而且準確無誤,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因此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成語有雁去魚來、雁逝魚沉、雁素魚箋等。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于仍不願放人,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隨從,把真實情況告訴了漢使,並讓漢使這樣對單于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繫着一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于聽後,只好把蘇武放了。後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詩:『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