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晚報
『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後,百姓家的孩子就會唱起這樣幾句歌謠。昨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記者探訪道台府第一任膳長鄭興文的後人鄭樹國,聽他講述昔日道台府如何過立春。
道台府前賜對聯
光緒三十三年,道員杜學瀛上京進貢,趕上光緒帝在乾清宮舉行御筆賜『福』。杜學瀛也因運氣好,有幸得到皇帝御筆福字,他受寵若驚,自打上京歸來,杜道台一改往日威嚴,每天掛滿笑容。杜學瀛率師爺每天選出『吉時』,在道台府府衙門前書寫『福』字和對聯,贈予百姓。每當此時,衙門前聚集大量求福的老百姓,沾沾喜氣。
此後,杜學瀛的後任官員紛紛效仿,在小年、立春等節日,為百姓『贈福』,作為親民的一種形式,延續了多年。鄭樹國認為,如今,每逢節日,書法家紛紛在道台府寫福字贈送給市民,延續當年的風俗。
『二十四』進貢鰉魚
立春也叫『打春』,昔日,作為地方官員,給朝廷的年貢也啟程了。
松花江曾盛產鰉魚,每年一進臘月,道台府的道員在吉林巡撫的指派下,護送鰉魚、白魚、樹雞(飛龍)等上京進貢,在除夕前送到皇宮,不能誤了皇帝正月初一的祭祀。
鄭樹國說,運鰉魚有很大的講究,將放養的鰉魚取出慢慢凍死,抬到平板牛車上,先送到關道衙門,然後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前後送行京城。車上要插黃色繡花旗,表示給皇帝送的,沿途各地迎護,所遇車馬予以讓道。記者 趙猛
來源:新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