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9|回复: 2

前赤壁赋—苏轼

  [复制链接]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舞青烟 发表于 2010-10-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一下
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前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围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 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易子 发表于 2010-10-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写的这一段是最经典的,与兰亭集序中对人世的感慨一样深邃,没有人真正的理解了天人合一这样的宇宙思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