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圖書館實驗室內,專家正在觀摩一批尚待研究的戰國竹簡。這批竹簡被浸泡在特殊的藥水裡,獨立綁在薄玻璃片上,都做了詳細的標記。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文物很『脆弱』,怕見光和細菌,專家們短暫觀察後,竹簡馬上又被送回保存箱。
清華簡佐證現存傳世本古文【尚書】系偽書
專家展示部分清華大學珍藏戰國竹簡的研究成果。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是我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然而,由於真正的【尚書】命運多舛,兩千多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存在真偽之爭。
在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專家們激動地看到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事實證明,現今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真正的古文【尚書】命運多舛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介紹,【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挾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然而,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全都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本子編修。
我國宋、元、明、清的許多學者,都對梅賾所獻的這本來歷蹊蹺的【尚書】產生疑問。一些學者認為『【尚書】唯今文傳自伏生口誦者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盡為後儒偽作』,清代學者閻若璩還專門寫了一本【古文尚書疏證】,系統論證古文【尚書】為偽作。但也有一些學者堅信東晉以來的古文【尚書】不偽,認為現存的古文【尚書】可能是根據秦火以後所傳的零星斷簡增補而成。
傳世【尚書】與『清華簡』不符
在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
其中,屬於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咸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清華簡』【尹誥】屬於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咸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相同的例子還見於【說命】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共由3篇組成,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大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清華簡』中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也是由3篇組成,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
然而,同【尹誥】篇一樣,傳世的古文【尚書】中【說命】篇與『清華簡』【傅說之命】也完全不同,證明也是後人編造的。
『從「清華簡」提供的這些證據來看,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自北宋以來,許多學者對它的懷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確的。』劉國忠說,『通過「清華簡」,我們不僅真正看到了古文【尚書】的原貌,還可以為長久以來的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一個圓滿句號,這怎能不令人欣喜異常呢!』
『清華簡』還發現【尚書】新篇目
據劉國忠介紹,『清華簡』中【尚書】一類文獻中,還有一些從來不為後人所知的篇目,如已收錄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尹至】篇和【保訓】篇。
【尹至】篇共有4支竹簡,簡長45厘米,原無標題,簡背有次序編號。簡的長度與字體風格均與【尹誥】篇相同,內容也密切相關,篇中所述的是伊尹見商湯時的對話。
在簡文中,伊尹說到夏的民眾怨恨其後(即桀)。關於夏後(桀)的罪惡,伊尹特別舉出『龍(寵)二玉』,即寵愛琬、琰兩位妃子。簡文中還提到了夏民發生疾病。夏末疾病流行、民眾困苦不堪,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民眾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尹至】的面世,使我們對夏朝末年的政治和社會狀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先秦【尚書】一類的文獻確實是很多,除了百篇【尚書】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篇目。』劉國忠說,『而我們居然能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重新讀到百篇【尚書】之外的【尚書】類文獻,真是太有眼福了!』
『清華簡』解密
一套深藍色、超規格、線裝六開本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近日正式出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將這部珍貴歷史著作命名為【系年】。【系年】共有138支竹簡,字跡清晰,保存較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全篇共分為23章,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
秦人最早居住地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
在我國曆朝歷代中,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促,但對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秦人從哪裡來,秦文化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學術界歷來有種種看法,爭論已久。這部被命名為【系年】的歷史著作,或可為這些學術爭論畫上圓滿句號。
【系年】第三章中記載:『飛廉東逃於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殺飛廉,西遷商盍之民於邾 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認為,秦的先人是原在東方的『商奄之民』,秦人最早的居住地在『邾 』,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曾經詳述秦的先世,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中譎的兒子是飛(或作蜚)廉,飛廉的兒子是惡來,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紀】曾記載:『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由【系年】簡文知道,商朝覆滅之後,飛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商奄。奄是東方大國,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上認為奄國即在今山東曲阜,但當時奄的國境範圍肯定要大得多。』李學勤介紹說。
『奄國等嬴姓東方國族的反周,飛廉肯定起了促動的作用。亂事失敗以後,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來奄國的地方,建立魯國,統治「商奄之民」。』李學勤說,『但在【系年】發現以前,從沒有人知道,還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強迫西遷一事,而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這真是令人驚異的事。』
『在【系年】的記載中,明確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遷到「邾 」這個地點,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李學勤說, 」在戰國楚文字中常通讀為「吾」。因此,「邾 」即是【尚書·禹貢】雍州的「朱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的「朱圄」,在冀縣南梧中聚,可確定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
近年來的考古已證實,甘肅甘谷西南,即今甘肅禮縣西北,正是早期秦文化可能的發源地。
對【史記】等典籍或有重大訂正作用
【系年】或可對傳世的【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重大訂正作用。
據李學勤教授介紹,『清華簡』【系年】是自西晉發現【竹書紀年】之後,歷經1700多年,我國又一次重新發現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書。根據簡文所敘述的史實,【系年】約作於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的楚肅王時代,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或可對我國傳世的【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重大的訂正作用。
【系年】簡文還是一部周朝的斷代史。其中第一至四章綜述西周史事,從武王伐紂、周公東征講到周王室衰落,晉、鄭、楚、秦、衛等諸侯國興起,特別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東遷的歷程等,許多地方足以補充和糾正傳世史籍的記載。 『【系年】簡文中關於戰國前期歷史的各章,所記重大事跡多為傳世文獻所缺載,真正填補了古史的空白,十分珍貴,必將對我國古史研究產生深遠影響。』李學勤說。
據介紹,『清華簡』總數量約為2500枚,整理研究工程浩大,預計整個整理出版工程將耗時十年以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每輯均收錄竹簡的原大與放大圖版、釋文與注釋、竹簡字形表等,將對我國考古學、文字學、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次披露周文王臨終遺言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太子發交代些什麼?我國古史書籍中從未見過。『清華簡』在我國歷史上首次披露了周文王的臨終遺言,專家們認為遺言裡『中』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據李學勤介紹,這篇簡文共有11支簡,每支22至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這些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是『清華簡』中最早編排起來的一篇簡書,並被命名為【保訓】,現已收錄於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書簡(壹)】一書中。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介紹,經過專家們反覆討論,【保訓】簡的釋文大致內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時候得了重病,他預感到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擔心沒有時間向其繼承人傳授寶訓,戊子這一天,他自己洗了臉,第二天他把太子發(即後來的周武王)找來,對太子發說:
『我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擔心沒有時間對你加以訓告。過去人們傳承「寶訓」,一定要把它背誦下來。現在我病得這麼重,你一定要把我說的話記下來。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縱自己。』
『以前舜出身於民間,親自參加勞動,舜就去求取「中」,能夠自我省察,將事情做好。舜獲得了「中」後,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為得到了堯的讚賞,堯就把自己的君位傳給了舜。』
李學勤認為,【保訓》裡所含的『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它與儒家後來所說的『中庸之道』有着內在的聯繫。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中文系黃德寬教授認為,【保訓】蘊含的思想關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道』和『陰陽和諧』觀念,這些觀念都是長期影響中國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延伸閱讀
『第三次重大發現』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同年7月15日,裝載着竹簡的塑料箱通過海關抵達清華大學,一開箱,大家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據介紹,竹簡在流轉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大概為了賣個好價錢,就用竹片把竹簡托起來,但是他們用的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搞得竹簡上全是霉點。其後,專家們用最小最軟的畫筆洗掉霉點,把竹簡泡入無菌蒸餾水裡。在校方的支持下,還為竹簡建起了恆溫恆濕的保藏室。
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
受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專家還請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對竹簡殘片的含水率做了測定,結果是400%,這是曾經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結果,現代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李學勤說:『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拍照後,專家們將簡的數碼照片投影於牆壁上,一枚一枚地依次試讀。這樣的讀法有兩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一個是這批竹簡久已散亂,大多數失去了原來的次序,折斷的也沒有拼合起來;另一個是竹簡上的戰國文字久已失傳,解讀起來有很多障礙。
不過,專家們就像玩拼圖一般,根據竹簡長短、編繩位置、版式、字體和字符間距、竹簡內容等對各種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終於在竹簡中找到了至少63篇書。
『清華簡』讓我們發現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書』以前傳統文化的典籍,這些都屬於經史類典籍,包括古文【尚書】。此前,我們成批出土的都是諸子百家的,經史類的還屬於第一次。當年王國維曾提到『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兩次,『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而此次『清華簡』的發現意義不亞於這兩次,可以稱為『第三次重大發現』。
從內容上來看,『清華簡』中不光有【尚書】,【詩】、【禮】、【樂】的材料都有。『詩書禮樂』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經典。此外,還有與周代有關的歷史,包括楚國歷史。這些內容過去有些書中有記載,但語焉不詳。新發現的內容則可以糾正傳統誤解、對周代歷史的重新審視、建立都有極大意義。由此,這批『清華簡』的發現研究,不僅是對文獻本身具有重大意義,還為我們打開了認識古代面貌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