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揚子晚報 第二步 技術勘探
61米高的小山包里會有大型王陵嗎
三次勘探『動靜不小成果不大』
根據俑群位置及地貌特徵,王愷初步判定主墓就在獅子山上。但是獅子山只是一座海拔61米高的貌不驚人的石頭山,地勢平緩且山上多居民,尋找起來存在着很大難度。
王愷告訴記者,遇到這個難題,自己每天苦思冥想,後來終於有了個思路,『找煤找水可以用儀器,找墓就不行麼?』報請領導同意後,他帶人採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先後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1986年春季,當時請求煤炭部地質普查大隊幫助尋找。他們非常積極,表示他們的吃喝都是徐州人民提供的,現在徐州人民需要幫助出力,理當義不容辭。於是,他們每天特意租車,帶來剛從美國購進的微伽重力儀幫助查找。經過20多天的努力,打了一百多個探點,最後在獅子山上發現了一個異常區,但後經鑽探證實為風化岩,不是墓葬。
第二次尋找,規模範圍更加龐大。1987年1月25日至2月10日,由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寧書年出面組織,邀請了十個省市的30多位有實踐經驗的高層次科技專家,動用了先進儀器再次進行勘探。探測報告顯示,劃分範圍約2000平方米的古墓『異常區』。於是,當年夏季對報告中的『古墓進口可能性最大的位置』進行挖掘性探溝驗證,結果,其下為基岩,仍未看到墓道跡象。
第三次科技尋墓在1990年春,江蘇省地震局的張治天等8名地質專家奉命來到徐州前來勘墓,進行了儀器探測,不久便繪出一份地質圖,劃分了墓葬區域,並告訴王愷,在獅子山西下側有一個深度15米左右的洞穴。王愷背水一戰,再次拿着地圖申請專款鑽探。然而,進行實地鑽探並按照考古學方法驗證後發現,這裡確實有一個洞穴,不過是岩溶形成的岩洞,並沒有古墓。
[失敗的打擊]
難堪中王愷決心繼續找下去
三次規模浩大的找墓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資十萬餘元,卻最終鎩羽而歸,這讓王愷非常難堪。『當時在市文化局開會匯報工作,領導說,你來匯報一下鑿墓的事情,動靜不小,成果不大。』不過在那次會議上,王愷表態:『這墓,我一定要鑿,不找出獅子山兵馬俑主人,我死不瞑目!』就這樣,當所有人都勸他放棄時,王愷仍堅持找下去。
第三步 踏破鐵鞋
老百姓無意中提供了新線索
紅薯窖『指引』挖出墓道找到王陵
那麼多專家、用那麼多機器尋墓宣告失敗之後,王愷決心用自己的土辦法――走群眾路線。當地人經常見到他,獨自拿着一個小小的洛陽鏟,漫山遍野地尋找,一處處進行土層檢驗。『每次我一去,人們都會調侃,找墓的人又來了,還有一些孩子跟在我身後,嘻嘻鬧鬧。』他時常發現漢代的瓦片等蛛絲馬跡,『王陵一般在荒地,造墓的工匠需要臨時住所,我猜測那些瓦片就是他們活動過的證據。』
1991年,他請獅子山村7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座談,希望能夠查到些線索,結果依然大失所望。王愷依然不死心,一家一家走訪,村民被他的精神感動,儘可能與他多閒聊一些。終於有一天,無意間聽人說到,山上曾有人挖過紅薯窖,挖了兩米多深。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激動。』王愷說,因為獅子山是石頭山,土層最多也就二三十厘米,在這光禿禿的山上挖窖,有那麼厚的土層嗎?而專門鑿石成窖似乎不大可能。那就只有一種情況,地窖所在的位置積土很深,或許是墓穴的填土。
根據這個線索,王愷多方打聽,幾經周折,終於尋找到了這戶人家。戶主是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名叫張立業。挖地窖的地方在張立業家老宅子上,共挖有七八個紅薯窖,其中最大的一個紅薯窖在房子的西屋下面,可以儲藏兩萬多斤紅薯。
峰迴路轉,給瀕於絕望的找墓行動帶來了轉機。按照規定先徵收地皮之後,開始了令人欣喜的最後一次探測。王愷請了採石場兩位工人來挖掘。『當時鑽探進行了近兩個小時,打了幾十個孔,有的很淺就遇到了石頭,只有一個孔深下去1.2米還是褐色土質,很明顯是專門用來填墓道的用土。』王愷興奮地對記者說,知道消息後他又找來4名農民幫助挖溝,挖掘一天後,終於發現了人工鑿石的痕跡,隨後很快發現了墓道的東壁!
來源:揚子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