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魯晚報 從淄博市臨淄區齊國故城一處考古工地獲悉,去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對編號為『10號』的一處宮殿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一扇戰國時期宮殿的大門,這在以往全國考古發掘中十分罕見。
記者26日在10號宮殿遺址考古現場看到,遺址位於古都臨淄齊都鎮的一片麥田中。
發掘中,考古人員逐層剝離覆蓋在上面的堆積物,驚喜地發現一扇戰國時遺留下來的宮殿大門,儘管其木製門板已經腐朽,但是整體結構保存完整。門板表面保留紅、白、黑三色彩繪圖案。
考古專家介紹,當時彩繪顏料一般由礦物質製作,可在地下長久保留。考古人員還從大門上提取到一塊寬21厘米、高16.5厘米,體積碩大的青銅鋪首,它穿透厚厚的門板,其中還遺留一段質地細密的木痕。
經測量,該戰國宮殿大門厚約10厘米,單扇寬1.55米,高2.78米。據考古隊領隊、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館員魏成敏介紹,古代大殿規制與大門應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只是人們現在尚不掌握。
大門保留至今殊為難得。考古人員說,『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都可能讓它消失在2200多年的歲月侵蝕中』。
10號宮殿大門上的青銅鋪首,紋飾十分精美、清晰。採取中軸對稱式構圖,將2龍、6螭身軀交纏在一起,造型極具藝術想像力。
如此精美、複雜的青銅建築構件是怎麼製成的?據了解,古代青銅器的冶煉有陶范灌注法、失蠟法等,要達到如此精美程度都需要若干道工序。
10號大殿發掘共出現形制可以辨認的銅鋪首40餘個,堪稱本次10號宮殿考古發掘的又一大收穫。據研究,它們都屬於當年宮殿門窗的裝飾構件,以前只在陝西省秦漢宮殿遺址發掘時才偶有發現,一次性出土如此多鋪首,在我國戰國時期遺址考古中絕無僅有。
魏成敏分析,這些銅鋪首的出現再次指向一個問題,當年宮殿被廢與一場『突發事件』有關,大門被外力猛地拋下,被塌下來的建築物就地掩埋,才得以保存至今。
考古中還出土大量戰國陶質建築構件,如板瓦、筒瓦、瓦當等。其中板瓦最大的長80、寬36厘米。筒瓦一般長約44、寬約16厘米。兩者皆飾有繩紋。
近三十年來首次發掘齊故城
考古隊領隊、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館員魏成敏介紹,上世紀6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對齊故城進行大規模的勘探試掘,發現了一座面積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夯土台基,依據工作順序命名為齊故城10號遺址。本次發掘是1984、1985年文物部門對齊故城排水系統發掘活動後近30年的首次,因此備受矚目。
本次發掘考古人員發現,10號宮殿中心夯土台基形狀較複雜,主體為長方形,南部凸出,北部凹進,東、西兩側北部各向外延伸,平面大體呈中軸對稱。
由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目前10號宮殿夯土台基的上部遭到嚴重破壞,所有遺蹟蕩然無存。因此台基上宮殿的準確形制、樣式、體量已經無法弄清。在中心夯土台基周邊,考古人員發現超過0.3米厚的淤泥層,據此推測,當年齊都這座大型宮殿的周圍或許有園林規劃。
殿被毀或與『樂毅伐齊』有關
考古發掘未現兵器遺物,證明曾遭烈火焚燒
在10號宮殿台基處,留有大量板結的紅燒土,像紅磚一樣結實,有的上面還帶有密密實實的夯窩,推測是當年宮殿牆體被燒塌後所遺。另外還有大量經過『二次過火』的瓦塊,有夾雜在堆積層中的炭灰,以及大量被高溫熔化的銅渣滓,足以證明當年該宮殿建成後曾遭遇烈火肆虐焚燒。
考古隊領隊、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館員魏成敏介紹,古代宮殿起火被焚毀的事件並不鮮見,原因主要有戰火、內亂、雷擊以及失火等。經過初步研究,位於臨淄故城內的這座10號宮殿,應為戰國晚期被人焚毀,其建成時間則可追溯至戰國中期乃至早期。
儘管還沒有充分的證據,但魏成敏傾向認為,導致宮殿被燒毀的原因,很可能與歷史上著名的『樂毅伐齊』事件有關。
公元前284年,強大的齊國被燕國等多國聯軍攻破,城破之後,雙方在恢弘的10號宮殿處並未發生激戰,氣勢如虹的樂毅指揮聯合軍,縱火焚燒了宮殿,以期從心理上震懾齊國。而齊國的統治者,已經在聯軍到來之前向東向南潰逃。此次考古發掘中,未發現銅劍等兵器遺物,似乎說明這一點。
公元前279年,齊都臨淄在被外軍佔領5年之後,由大將田單率軍驅離敵軍復國。
魏成敏說,種種跡象說明,10號大殿被燒毀後不久,原夯土台基在經過清理之後,又建起新的大殿。到了漢代,宮殿基址上建起2座小型墓葬,其中一座發現陶罐,墓主身份地位均不高,另外出現漢代水井2處。這些考古發現表明,此時期宮殿已遭廢棄。
臨淄曾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山東自古被稱之為「齊魯之邦」,齊國影響力不啻魯國,在我國東周時期,國力還明顯超過魯國,齊文化對後代山東文化傳統以及中國文化傳統都有着重要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齊國依靠臨海有漁鹽之利和絲織品貿易,建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臨淄。【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載,晏嬰曾向楚國君臣介紹,臨淄城裏人山人海,每個人揮一下袖子,就能匯成一片陰雲,每個人甩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樣;大路上往來的人更是肩膀挨着肩膀,腳尖碰着腳尖。後世因此產生兩個成語『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據不完全統計,源於齊國並為今人所常用的成語,就有上百個之多,像『百家爭鳴』『畫蛇添足』『依法治國』『以民為本』『坐而論道』……充分體現了齊文化對後代的深遠影響。
齊故城排水系統設計十分罕見
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駐臨淄工作站負責人魏成敏研究館員介紹,文物部門1984-1985年對齊故城內排水系統的發掘,顯示該系統設計合理、砌築嚴密,既能夠保證排水順暢,也能夠防止敵人藉此爬進來,是排(取)水與城防相結合的完整體系。這在兩千年前的城建中是十分罕見,也與當時臨淄作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在齊故城以外,臨淄地區地下文物遺址曆年來則進行了多次發掘。其中,上世紀七十年代對東周殉馬坑的發掘,九十年代對田齊王陵的考古工作,都非常重要,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可以說,每次對臨淄地區地下遺存的考古發掘活動,都會有重要發現面世。
而相比臨淄地區具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齊故城更是匯聚了其中的精華。 (記者 喬顯佳)
來源:齊魯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