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參考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混亂的價值認識是保護觀念不能得到統一的根本原因。以歷史與現代,西方與東方多維度探討當代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構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真實性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總體認識爲核心,以代表我國文化多樣性的『中國傳統和現實社會對遺產價值內涵的發展』爲兩極,形成當代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完整格局。
當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矛盾和問題比較多,最主要表現爲『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保什麼,如何保』的問題。不同的觀點實質上代表了看問題的不同角度,觀點的衝突反映出利益與價值觀的衝突。這些問題集中在中與西,傳統與現代兩個維度,彼此交織,產生出當前比較混亂的價值觀。嘗試以價值判斷的方法對當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現象進行發現並做出深入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人類生活中的『多元化』,理解做出價值選擇的重要性,從而確立起應對遺產保護多元化現實的健全心態,以更加科學嚴謹、寬容、求實的態度對待遺產保護中的困惑與矛盾。
長期以來,理論界從價值論層面探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結構並不普及,談及歷史遺產的價值,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它的藝術美學價值,科學教育價值等客觀性本體價值,基本迴避了從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以及社會、經濟等外部環境對遺產價值取向的影響角度探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因此,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體系還缺乏一個完整的建構,在需要自覺運用價值判斷以決策保護行爲,平衡方法措施的『度』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或接受遺產價值的概念。這成爲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缺憾。
在2002年【世界文化報告】中與會者普遍談到,『在遺產保護領域的項目計劃中,運用以價值觀念爲核心的方法正在不斷地贏得支持。』以價值評價爲基礎的保護觀正是支持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和方法不斷發展的基礎。所以從剖析人類對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理解人手,探討保護觀念的發展與變化,對於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變得十分必要。
1 保持我國傳統遺產價值認識中的文化多樣性特點
1.1以『普適的多元化主義』取代單一價值的普適性保護觀念
當代,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要求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呼聲越來越高。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就表達了這樣的共識:『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獨特的表現形式,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各地區,各民族對自身文化不同的理解和價值認識也是文化多樣性的直接反映。
但是在普適性與多樣性的關係方面,我們還需要『文化的綜合創新』。要超越「排斥外來文化的傳統主義」和「拋棄傳統的西化主義」兩極性、單向度立場,理性詮釋、多向度評價』。在對傳統價值觀的取捨方面,既不能盲目自大過高的評判中國傳統文化,所謂『廣谷大川自風氣,豈能八表之外皆六經』;(引自l9世紀魏源的【海國圖志】)也不可全盤西化,以西方價值觀代替中國傳統價值體系;而應該保留那些代表了傳統文化價值觀中優秀的、合理的、可發展的價值觀。在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基礎上,繼而保留本民族地區傳統保護觀念和保護技術方面獨特的內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歷史遺產的情感需要,尊重不同歷史,審美,民族及宗教背景人們的習俗。以『普適的多元化主義』以取代單一價值的普適性保護觀念。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我國保護理論的推陳出新,一方面,擺脫對西方保護修復哲學體系的片面依傍和簡單比附,構成自己獨特的保護觀念,在對西方保護觀念的引進中做到『以中釋西』;另一方面,弘揚中國傳統保護觀念的本土化、個性化特色,『以中釋中』。
1.2傳統文化體系影響下建築價值觀的主要特點
1.2.1『重道抑器』的實用主義建築價值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建築屬於『器』的範疇。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並不十分重視建築物質實體,轉而強調內部空間的功用性,它才是建築的『大道』。重視實用功效的營造理念因而也成爲我國工藝思想形成初期最重要的價值追求,戰國技藝家墨子謂公輸子日:所爲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與建築的器相聯繫的整個建造行爲也就是『奇技』,它們不是人們追求的根本目標。在這種文化認知的指引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人們對於建築價值取向一直是『實用主義占上鋒』,保護、維修舊建築的行爲也多是實用主義的態度。
1.2.2『借物詠志』中歷史古蹟的審美與歷史價值重疊再則,中國建築的審美多與依附建築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結合產生,體現出特有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的重疊輝映。人文歷史的積澱,一方面豐富了歷史古蹟蘊涵的歷史信息,無形中高大了它們的藝術形象。這和西方以『真實』爲美的基本價值觀差異較大,可以說,西方社會崇尚通過實證獲得對對象知性認識的『真』,而中國社會追求『道德、修養、心性』和諧的『真』。
1.2.3『體用二分』思想注重建築文化價值的傳承相比較西方建築潮流的多變和建築文化的『否定性思辯』,我們表現出文化價值取向的穩定性,建築形態上的一貫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性保護方法。這樣的特徵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體用二分』的思想。中國人對待器物之『用』,往往是『喜新厭舊、除舊迎新或革故鼎新』;但是在文化方面,人們卻『厚古薄今』,講究文化思想體系的傳承關係。
因此,建築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換,而建築的體系,與社會宗法禮儀制度的關係卻通過『法式』,『則例』等不斷傳承下來。也就是說,中國人更加珍視建築本身的文化價值。
1.2.4東方的物質觀認同建築自然更迭中的『生命價值』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談到,『中國建築有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從最初,中國並沒有產生出象古埃及金字塔一樣刻意求永存不滅的工程。並不想以人工建造物與自然比久長,而是以『新陳代謝』的自然主義物質觀,看待物質的生與死。
在東方人看來,物質本身的意義就體現在『生生不息的循環』之中,而不是本身物質形態的留存。作爲建築的物就如同時常生活中的用具,並不擔心原物是否永存,也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恰如國人心目中對自然生命的重視,『它要求爲生命、生存、生活而積極活動,要求在這活動中保持人際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2 吸收西方遺產價值體系的普適性成果
2.1普適價值: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共識
無論人類個體或群體之間,都是差異和一致性並存。一方面,彼此間特性和追求千差萬別,呈現出天然的多樣性,但又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有著一致性,在面臨的基本生存問題上有著天然的共通性。文化作爲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現,同樣是差異與共性並存。文化差異背後的共性建立在基本的人類共性上,這是人類不同群體以及文化間實現溝通的基礎。這種共通性同樣表現在一些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方面,它們都是具普適性的人類價值,給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目標和評價尺度。多種文化和價值觀並存的前提是要尊重那些代表人類基本價值共識的公約。正是這種認同和尊重才使各種相異的文化獨特性得以保持,並可能成爲現代地球文化村的一部分。脫離普適性價值原則去追求獨特性表現是無意義的,甚至是破壞性的。
自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率世界之先就人類諸多價值認識展開了深入探索。其他地區、民族的古老文明結合自身特點逐漸有與西方現代文明結合趨勢,比如在對待西方文明的問題上,我國近代即開始了學習過程,魏源的【海國圖志】中說,『豈天地氣運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提出了中西一體的思想。當代,我國加入WTO,認同【世界人權宣言】,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都代表了對人類普適價值觀的認同。
2.2吸收普適性價值爲建設本民族遺產價值體系提供基準
現代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和活動起源於歐洲,通過百年的保護實踐經驗積累和理論探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保護觀念和方法,尤其是保護意識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國際性憲章和保護文件將他們的保護思想和修復哲學向世界範圍進行傳播,率先影響到了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此後,逐漸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吸收各國研究成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了世界性的對於遺產價值的普遍共識。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也是在學習和借鑑西方各國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通過專家學者的交往,不斷的引進了當時西方關於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主要成就,從而擺脫了傳統保護觀念的局限,超越了傳統價值觀。但是在後來的40餘年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交流中斷了,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期間,國際社會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資源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的思考並沒有被我們了解接受。我國的文物保護觀念一直主要停留在對歷史遺蹟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教育作用,甚至政治作用的理解上。當代,隨著交流的恢復和加強,加快學習吸收西方成熟的遺產價值體系成果,有利於我們加深對於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全面理解。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分清哪些成分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值得其他民族學習和汲取;哪些是屬於西方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並不具有普遍意義;這才是我們在了解和審視西方遺產價值認識成果時應當抱有的正確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