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社會科學報 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存方言十分必要
在我國,文盲曾長期占人口數量的大多數,以致在方言的變化過程中,一些方言本來『有音有字』變成了『有音無字』。例如,作為我國最古老語言之一的吳語,由於普通話的『衝擊』,部分吳語正在退化。
其實,在現代化進程中,有些歐美國家也出現了語言資源危機。例如一些原始的印第安語正在消失。記錄傳統語言文字成為一項緊迫任務。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瀕危方言的概念,並開始積極搶救。
保護方言,科技手段必不可少。200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科學、統一地調查收集了我國當代漢語方言。浙江、河南、上海等地也都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存方言。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上海著名語言學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對此表示肯定,認為滬語手機輸入法對科學保護上海話貢獻巨大。
周磊表示,早期學者記錄方言的方式是口耳並用,然後是用國際音標為其標註發音。隨着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聲學設備的完善,用語音技術保存方言文化已經非常普遍。另外,由於每個人的分辨和識別能力不同,以錄像的形式記錄方言發音的口型,也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記錄方言文化。
目前我國方言研究工作者正在為方言文化的研究、保留做努力。去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了中國語言資源與信息實驗室,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永久保存的數字化漢語方言多媒體語料庫及相關數據庫,並將在此基礎上建立網上數字化語言博物館。(馮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