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易 『陛下』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太上皇』的由來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父親穿着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後退。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了天下的法紀。』漢高祖犯了愁,對於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後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