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春秋網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的老僕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這句話是針對白居易而言的。悽苦獨居了十年的關盼盼,對於生死其實已經看得很淡,以死全節對她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傷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卻不被白居易理解,以爲自己不願爲張指凍鏨命,反而拿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絕路。在關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這時已成了一個幼稚的兒童,哪裡能識得她冰清玉潔的貞情呢!
關盼盼的死訊傳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驚,明白了關盼盼確實是一位痴情重義的貞烈女子;同時,白居易對關盼盼死前留下的那句憤恨的詩句覺得非常遺憾。他對關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勸她以死殉情並不是他有心要傷害關盼盼,只因爲按當時人們的道德標準來看,能以死殉夫,實是女人的一種崇高無上的美德。白居易認爲,既然關盼盼能爲張侄朗乜輾浚爲什麼不再往前一步,從而留下貞節烈婦的好名聲,成爲千古美談?
在詩人的心目中,堅信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爲勸關盼盼殉情,並不是逼她走上絕路,而是爲她指明一條陽光大道。然而,關盼盼到臨死之前都不能明白他爲了成全其美德的意欲所指,反而以爲白居易是奚落自己不肯以身殉情,愛得不如看起來那麼多以致最終帶著悲憤和遺憾離開了人世;繼而,他想到了關盼盼的死與自己寫的詩有著直接的關係,心情由敬佩轉成了深深的內疚。
他托多方相助,使關盼盼的遺體安葬到張值哪共啵算是他對關盼盼的一點補償,也藉以解脫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這一點關照,對於含悲而死的關盼盼來說,又有何意義呢?仍是徒增虛名罷了。
白居易66歲以後,官職是太子少傅,分管東都洛陽之事。這時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減,不再積極參與政事,而隱居在洛陽香山。
自知來日不多,因而忍痛割愛,把心愛的駿馬送給他人,並讓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與小蠻離開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百年之後,兩位妙齡佳人重演關盼盼的悲劇。從他的這一行動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經爲逼死關盼盼而深深內疚了。
後來,燕子樓因爲關盼盼的故事而成爲徐州的勝跡,歷代均加以修葺。宋朝才子蘇軾登游燕子樓夜夢關盼盼,曾詞云: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覺夢,但有舊愁新怨,異時對南樓夜景,爲余浩嘆。』如今,樓上仍懸掛著關盼盼的畫像,神情秀雅,容貌艷麗絕倫,過往的遊客,不但仰慕其風貌,更爲她的貞情而感嘆。
本文摘自【讀史】作者:劉繼興主編,出版社:崇文書局
來源:歷史春秋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