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春秋網 享受政府撥款後
書院逐漸失去了光芒
從書院誕生之初,飽含理想主義熱情的讀書人,就希望把書院經營成一方淨土。然而,在與現實的碰撞中,他們最終不得不讓步了。實際上,從書院最為興盛的南宋時期起,許多原先民辦的書院,就逐漸被官方『收編』。這種收編,首先是從書院的經費着手。
書院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經費。而書院經費的來源,多依賴於學田。書院興起之初,私人籌措辦院經費,主要也是靠私人的田產或別人捐贈的田產來供給。然而,僅僅靠捐贈,是不能滿足書院需要的。因此,當官府開始給書院劃撥田產時,書院沒有理由不接受。
除了經濟上的控制,南宋中後期以來,書院的實際負責人山長,也漸漸由朝廷吏部差授。在鄧洪波教授與學者朱漢民合編的【長江流域的書院】一書中,作者對唐代以來的民辦書院做了一個統計:唐代,82.98%;宋代,70.41%;元代,61.25%;明代,29.84%;清代,24.20%。在民辦書院急劇縮減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書院歸到官府手中。
在清代,書院的常年經費已經由官府一次性撥給。享受政府撥款的書院,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例如,為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生員提供一定數量的經費。考生如果科舉得中,更有豐厚獎賞,數目可達五十兩銀子。不僅考中的生徒有獎,書院的老師也跟着有獎。
如此一來,雖然書院的辦學經費不愁了,然而,書院不可避免地逐漸淪為科舉的附庸。儘管還有一些理想主義的書院在苦苦支撐,然而,書院沒落的歷史已經無可挽回。
同治光緒年間,隨着科舉制度的廢除,已經與科舉合為一體的書院,也一併成為歷史。
原文刊載於【現代快報】,作者:白雁
來源:歷史春秋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