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22|回復: 22

易经鳳毛 - 冯学成先生讲系辞及乾坤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讲: 预知未来的梦想——易经究竟讲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朋友都希望本人谈谈《易经》,但《易经》并不好讲,因为讲“易”的人太多太多了。从汉朝开始将近两千多年以来,讲《易经》的就有上千家,我们去翻翻《四库全书》,关于“易”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堆积如山。各个时期,各个朝代,各个地方,甚至个人对“易”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特点。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也相对自由起来,对《易经》的研究和著述也是数以千计,这还不包括佛教和道教等关于《易经》的典籍以及还有很多没有去付诸于印刷和予以公开宣传的对《易经》的一些论述。在座的有些朋友对《易经》也都有比较深的研究,都有自己的一番体会和认识。因此说“易”并不好讲。

  作为“易”,《易经》,大多数人都对此感觉很神秘,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属于儒家经典。随着汉朝开始,东汉《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易经》讲究理﹑气﹑象﹑术,道教则比较注重气,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有所谓医易同源,比如说针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在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法师就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居士,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华严经合论》,在佛教之中是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和老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术,宋易注重义理,但许多学易的支流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占卜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占卜来进行决断。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这是易学的主流。在《易经•系辞》中就说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文王将伏曦的单八卦两两重叠起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予以发挥,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辞,彖辞,卦辞,文言等等,使之成为人谋和修身以及对未来事物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分理﹑气﹑象﹑术,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连易理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谈气﹑象﹑术,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着有理﹑气﹑象﹑术,但易理是根本。所谓“易理”,就是易经对基于易经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对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所演绎的原理,这是易经的思想精髓。先秦时期易经主要用于占卜预测,到了汉朝对易的理﹑气﹑相﹑术就有着较多的发挥,而到了宋以后,则开始偏重于易理,而预测只是易经的末流。预测的主要派别有子平术(八字),紫微斗术,奇门遁甲术,还有看相看风水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从易学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数术之说,有着相应的推导公式,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

  预测学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以后而大成。现在,把这一套学问归入了迷信的范畴,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于一般的人都沉迷于数术和算命,丧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运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讲周易的理﹑气﹑象﹑术时,从气上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外学术界对这一点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们所推崇的是易理,这是中国所独具的一套学问。按照学院派的理论,中国的易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朴实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在易经里,它有着非常丰富和很高的思想层面,如果仅用逻辑的理论去解释易经,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经的思想和精髓。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讲: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流淌变换的宇宙人生观

  上面我们大致对易经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将继续对此课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

  易经的易,它有着好几层的意思。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交易,然后是变易,最后是不易。交易,以我所有来交换外界的所有,使我得以存在。做生意是个交易的过程;我们的生命随时在呼出二氧化碳,又从外界吸入氧气,这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喝水吃食物,另一方面又在排泄秽物,这仍然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我们的思想,我们人与人的交往,同样也有一个交易的过程。作为个人,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生活在宇宙之中﹑社会之中,既然是在社会之中,就肯定会处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而作为个人要生存,要发展,那不管是从思想上,情感上,或者是物质上,就必定要和他人做交易。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也都需要进行交易。另诸如化学的,物理的变化,它都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称之为缘生缘起。如果没有交易,那整个世界就是单一的,静止的。

  通过交易,进而发生变易。一个小孩的生命过程,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陈代谢,把外在变成内在,又把内在变为外在,通过此类诸多的交易,然后有了从生到死的这么一个变易过程。做生意也是如此,今天投资了一万元钱,通过不断的交易,有了发展,明天变成了十万元钱,再进而言之就可能变成一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也是一个变易。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发生了交易,然后就会发生变易。氢和氧之间发生了交易,就变成了水。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易,有些合法,有些则是非法的,合法的可能就发展了,非法的就有可能受到了制裁,这也都是变易。佛学就常说“无常”,亦即生也无常,死也无常,万事也无常,无常就是变易。

  但不管是交易,还是变易,它们之中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我们的思维在变,我们的身体在变,我们的周围环境在变,但是我还是我,我没有变。在宇宙中,一百亿年前,甚至是一百亿年后,无论万事万物在其中如何的变化无穷,宇宙还是那个宇宙。而且变的原则也是不变的。

  以上几个方面说开了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无休止的对其加以阐述,但我们要通过《易经》中“易”的观点来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面对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客观世界。这一刻心情好,下一刻不好了;今天我们是好朋友,明天就成了仇人;今天是亲家,明天则成了冤家;前两年生意做得顺,这两年在走下坡路等等诸多烦心的事务,如果能明白“易”的道理,知道什么是交易,变易,不易,就能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就不会为此懊恼。事物永远都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要善于用变易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事物,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变易必须立足于交易,存在于交易之中。但无论怎样交易,无论怎样变易,都需要认识到不易的存在。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在“易”里面讲述的诸如元亨利贞之类的,经常都要讲吉,那一般都会再配上诸如中﹑正﹑贞等语言,在《易经》的每一卦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正﹑贞,就是要把自己摆正,如果不正,就不能成为君子。这个中﹑正﹑贞,是易经里面永恒不变的原则,在以后我们将对其做更多的阐述。

  “易”的结构是什么呢?在《易经•系辞》中就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们大都看过太极图,就基本上应该知道什么是太极。两仪,“ ”为阳爻,“ ”为阴爻。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以上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八卦,即乾 ,坤 ;巽 ,兑 ;坎 ,离 ;震 ,艮 。在八卦中,从卦象上都是两两相反的。乾与坤是相反的,乾卦三根爻都是实的,都为阳爻,而坤卦三根爻都是虚的,均为阴爻。巽与兑是相反的,巽卦为两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而兑卦一阴爻在上,两阳爻在下。坎与离是相反的,坎卦是两头为阴爻,中间为阳,而离卦是两头为阳爻,中间为阴爻。震与艮是相反的,震卦为两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而艮卦则为一阳爻在上,两阴爻在下。

  易经里的阴阳之间参差不齐,互相配合,就对古人有了很深的启发,而后人看到后则突发奇想,将阳爻称之为男性,阴爻称之为女性等等,这暂且可不必过多去理会。当阴阳配合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交易,而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易。易经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很多不同的事物和属性,在《易经•说卦》中就有很多的说明,比如说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为龙、为长子;巽为木、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艮为山、为径路;兑为泽、为少女、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看。

  八卦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而当我们将八卦相互重叠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在道教的丹道里经常谈到的“坎离”,坎上离下,即水上火下,就组合成了既济卦 。反之,离上坎下,即火上水下,则组成了未济卦 。为什么称为既济卦,就象我们做饭,肯定是水在上火在下,表明事物处在一种稳定的健康的交流状态。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复杂变化,当达到了极限的时候,既济就会出现坎离的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未济卦。

  易为什么又称之为变易呢?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春夏秋冬,月圆月缺。事物总是如此不断地变换着。易经从这些自然现象总结出其中的道理,用来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它是要使处在弱势的人,通过一定的变易,去寻找和把握机会,使人由弱变强。而处在强势的人,也要看到并认识其对立的一面,避免自己由强变弱。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要制订国歌,当时有很多歌曲都送至中央审阅,毛主席就作了一个批示,引用了《易经•系辞》里的话“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指出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因此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都在不断地变化,怎样使自己能处于不败之地,怎样防止向不利的方面转化,处在弱势的要如何转变劣势,进而成为优势。

  在《易经•系辞》就提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所以我们对《易经》要经常翻,经常看,要去熟悉六十四卦内部的组织结构;要去玩其辞,要去熟悉每一卦的大象辞,小象辞,彖辞,卦辞,爻辞,以及对你的启示和警醒。接着又提到“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在有所决策﹑举动的时候,在实践中推行自己的理念的时候,那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因为易是要变的,它也许向错的﹑不利的的方向变化。

  我们前面曾提到“既济卦”和“未济卦”,一方面两者是互相错开的,同时它们又是互相综合的,正所谓错综复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卦的卦象:既济卦 ,未济卦 。既济卦某一位置为阳爻,未济卦相对应的位置就为阴爻;而既济卦某一位置为阴爻,未济卦相对应的位置就为阳爻,是相互错位的。“既济卦”和“未济卦”是比较圆满的一体,是互为对象的。整个宇宙,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相互运动转换。这几天比较顺,就既济了;过两天不顺,就未济了。股市飘红,就既济;股市跌了,就未济。我们的精神也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就常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有时精神进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是既济,有时则进入了低谷状态,就未济。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爻者,象也,每一卦都有其各自特定的属性,都代表了一定的社会现象,都代表了一定的心灵现象,都特有所指。比如说“讼卦” ,主要是讲争讼问题,即打官司;师卦 ,主要是讲军队,讲战争理论,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军队的建设和将领的选择等等;咸卦 ,则主要是讲少男少女之间谈恋爱和婚姻问题;家人卦 ,讲治家;同人卦 ,讲交朋友和社会交往;革卦 ,主要是讲变革和革命的问题;鼎卦 ,讲建设方面的内容,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组织建设等等。

  当然易经里面的各个卦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些简单的卦象上,它们都还有其各自很高层面上的意义。比如说咸卦 ,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少男娶少女,娶女贞,即正。而在卦辞就将其义定得很高:“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我们的人事之间,在我们的认识之中,都离不开这一点。前段时间我们讲《通书》,其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等诸如此类的话,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感,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有所感,感的前提是必须要空,才能有所感,如果都装满了,就无从去感了,必须以空,以虚,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在咸卦里面,兑上艮下,艮为山,在下,兑为泽,水往低处流,则在高高的山顶上,是相感相通的象征。所以古代都是男下女,即男方向女方求婚。

  前面讲了“交易”和“变易”,现在再讲一下“不易”。我们来看看恒卦 ,其义是很妙的。彖词有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是讲稳定性和规律性。有稳定状态的事物肯定是有规律的,而有规律的事物其状态肯定是稳定的。稳定的状态就是“不易”。在自然界中,亿万年来,太阳总是东升西落,这就是“不易”。而用在人事上,当我们在观察某人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此人有无恒心,做事情是不是能以一贯之。而此人能否有所成就,就看其能否久于其道,在一个事情上执着,能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另外我们要了解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才能够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如果只是跑马观花,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恒卦对我们的心是很重要的,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有恒,这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之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讲:位、中、势——易经预知吉凶祸福的秘密

  从上面一些简单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易经》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大极广的,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卦象的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认识。先以乾坤二卦为例,见下图:

 乾 卦      坤 卦
▅▅▅▅▅ 上九 ▅▅ ▅▅上六
▅▅▅▅▅ 九五 ▅▅ ▅▅六五
▅▅▅▅▅ 九四 ▅▅ ▅▅六四
▅▅▅▅▅ 九三 ▅▅ ▅▅六三
▅▅▅▅▅ 九二 ▅▅ ▅▅六二
▅▅▅▅▅ 初九 ▅▅ ▅▅初六


  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是阳爻则加九,是阴爻则加六。再以既济卦和未济卦为例,见下图:

水火既济      火水未既
▅▅ ▅▅ 上六 ▅▅▅▅▅ 上九
▅▅▅▅▅ 九五 ▅▅ ▅▅ 六五
▅▅ ▅▅ 六四 ▅▅▅▅▅ 九四
▅▅▅▅▅ 九三 ▅▅ ▅▅ 六三
▅▅ ▅▅ 六二 ▅▅▅▅▅ 九二
▅▅▅▅▅ 初九 ▅▅ ▅▅ 初六


  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将伏羲的单八卦,两两相重,演变成为六十四卦。其中由上至下,上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上卦,;下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下卦。下卦指自己,上卦是指外部环境。另外在《易经》中是非常看重卦中的每一爻能否在其位,得不得位,即得位和失位,其中“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于阳位或阴爻居于阴位,就称之为得位;阳爻居于阴位或阴爻居于阳位,就称之为失位。在《易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居中,下卦为“二”居中,上卦为“五”居中。

  我们在看到《易经》中“卦”的时候,要先看到整个卦象,确定其为六十四卦中的哪一个卦;确定是哪一卦后,要认真研究其每一爻得位不得位,此外关键的是还要看所占卜的爻居不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两图中,既济卦是六爻得位,而未济卦是六爻均不得位。乾卦为“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九二”失位但居中,“九五”是又得位又居中。坤卦为“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则得位;“六二”是得位又居中,“六五”是失位但居中。

  从上述所讲的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就引申和生发出了“吉﹑凶﹑祸﹑福”。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把本是区长的工作做了,那就越权﹑越级了,就不得位,即失位;反之,区长若去把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事情管了,那也叫失位。而失其位就“凶”,所以我们要安其位,守其位,能安能守就“吉”。位,就是自己的本份,自己的本职,要安守本份。

  在艮卦 里面,其象有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说在思考问题时要停止在自己所能掌握的范围﹑界限之内,不能超越范围去胡思乱想;思想如此,行为亦是如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去行事,不能超越职责的范围。如果越位,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在中国古代所说的“三纲”,如果越位,那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天下就会大乱。所以说位次的关系在《易经》里面,在判断吉凶上是极为重要的。

  居中不居中,是古代圣贤心理学的根本特征,是对病态心理的一种治疗。正所谓君子中道而行,离开了中道,那就会陷入邪恶。所以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或是其它教派,它都强调的是中道。只有中道,才能在面对上下前后左右时把握关键,把握命脉,居于要害之地。

在《易经•系辞》里对上述就有一些归纲的语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是就位而言,是易经的秘奥。下卦中就是“二”,不管是九二,或是六二。为何多誉呢?比如现在评先进,评劳模,基本上都是基层干部,绝对不会有高层的干部,在基层的干部,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去干,去做,就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提拔。因为此处是中位,且能处事得体。“三”,在下卦中“冒”上去了,在最上面,不安本份,离开了中,就想朝上爬,结果就失位,就会有麻烦,就会凶。

  “四”,在上卦最下面,是上卦的第一爻,紧逼“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对上下周边的事物都必须警惕,处理得好,就会被上面所看重,为下面所信服;反之,就会被上面视为威胁,而有危险,会被下面所敌视,而是非不断,因此多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纷争,就应该对此有所悟,就应该明白对“位”的处理上太复杂,太玄妙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政府部门中,还是在企业之中,都存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为上卦之中,如同政府或企业的最高领导,在这个位置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所有的功劳都属于这个位置。所以在历史上将帝位又称之为九五之尊,以前的功臣良将根本就不敢居功,若居功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秦朝白起,打遍六国而无敌手,未曾一败,与赵国长平一战,坑杀赵俘四十余万,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终因功高震主而招忌,蒙冤而死。

  我们已经对《易经》进行了一番概论,让大家初步了解一下关于《易经》的一些规则,给大家指出“位”和“中”的重要关系,从而使大家知道《易经》的诀窍就是得位和居中,在得位和居中的情况下学会静观其变,才能把握历史的命脉,才能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上说,《易经》的境界远远高与《孙子兵法》,前者在战略上﹑修为上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阐述,在此基础上,“易”为君子谋,小人是玩不转“易”的。我们在看《易经》的时候,不管是爻辞,还是彖辞等等,关键的就是“位”和“中”。如果居中,就算是不得位,也肯定吉。得位则根据阴爻和阳爻的不同,卦象的不同,而可能吉也可能凶,其中大多数是吉,但若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得位也未必吉。既得位又居中,大吉。

  另外,在易经之中,除了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之外,其它卦都是阴阳相互混杂,而就算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也都还有“位”的关系,乾卦为“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坤卦为“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则得位。同样在其中也会存在变化﹑危机﹑麻烦等等的机兆。

  在观易时,它给予了我们一套思维的法则,即得位和居中。依此又派生出一个观念:和谐。得位,和谐;居中,和谐。不得位,不居中,就会失去平衡,就不和谐,就会有麻烦,凶就会有此生发。比如说既济卦 ,是阴阳平衡;未济卦 ,是阴阳不平衡。泰卦 ,乾下坤上,天本应在上而地在下,但其彖辞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是为阴阳相交的良好状态。否卦 ,坤下乾上,天地不交,阴阳隔绝而不得相通,其彖辞有云“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是阴阳分裂的不好的状态。比如历史上的朝代到了其末期的时候,多会出现宦官或是小人把持朝政,下意不能上达,君子在野,小人在朝,于是乎天下大乱,诸侯豪杰纷起。反之,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即泰卦,那天下就大治了。

  易经的六十四卦,就从六十四个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丰富和重要的提示。当我们遇到有些事情疑而不决的时候,可以通过打卦来提供意见。打卦的方式是层出不穷的,但只要能诚心诚意的起卦,它所带来的提示还是会非常准确的,会极具启发性,有如神授。打卦的要求并不高,重要的是如何解卦。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很有道理,而不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偏到一边去了。另外对卦象的了解,必须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去把玩,其认识才能提高。

但是,我们要明白易经的六十四卦,也是一个陷阱,有不少人在玩易的时候而走火入魔。在我们给大家讲《通书》的时候,在讲义中附有苏东坡的父亲苏询的一篇文章《易论》,其中就写到“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古代圣人作的易,让人觉得茫然而不知其踪,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人老了都还没摸清易经的门路。这是由于没有明师的指点,因此不知道易经的原则,其原则就是要让你“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因为易是观乎天下之动,观察整个宇宙如何运动,观察万事万物如何运动。

  另外“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与“一”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还有易者易也,要简易。前面我们讲过易有三易:交易﹑变易﹑不易,但是我们要看到其中还隐藏着一个简易,要简单得再简单不过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在面对变换无穷的宇宙﹑变幻无穷的社会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去把控,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是《易经•系辞》里给予我们的提示。我们学易,不能越学越复杂,越学越麻烦。比如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拳,张三丰教了一遍后问他记了多少,他说记了八成,再教一遍又问,则记了二成,教第三遍再问就全忘了,遂学成。这才是学易学出神了,学出味道来了,正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达到了这种境界以后,不管面对的事物再如何复杂,都能够化繁为简,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高明。

  古人在看到世事变化的时候,当觉得天特别冷时,过了一段时间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觉得舒服,后来怎么越来越热了,当觉得特别热时,又过了一段时间秋天来了,凉快了,但怎么又越来越冷了。不禁感觉到老天为何如此不稳定呢,久而久之,明白了天就是这样,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当古人看到太阳落山了,天地一片漆黑,顿觉宇宙都要毁灭了,心生恐慌;而当太阳升起时,心又为之欢喜,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起起落落,就又明白了太阳的升起和下落是永恒不变的,也是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明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

  而当我们身处在社会之中,也是如此,荣辱﹑得失来来去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人得到了,高兴得忘乎所以,有些人失去了某些东西,则懊恼不已。实际上如果能明白前面的道理,就会知道这无非就是得失罢了,高兴或是不高兴罢了。如果能有承担,知道社会就是如此,人生游戏也就是如此,就会得也不骄,失也不忧,当然大多数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在这几个变过去变过来的字所形成的怪圈,使人心也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易为君子谋”,它就是要把最简单,最朴实的真理交给大家,明白了,就不会被“天下之动”,就不会被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纷杂的现象,不会被身边变换无穷的事物扰乱了自己纯净的心灵。我们凭什么“贞夫一者也”,又凭什么“易简”,所谓万法归一,就是要归结到我们的心。谁在面对万法,谁在面对“天下之动”,是“我”。只有“我”动,天下才会动,永远都是主观和客观,“我”和“非我”的简单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什么是“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很多学易的人都想弄清楚这一句的意思,想知道什么是“贞夫一者也”。贞夫一,就是贞夫我,是“我”在感觉,在判断,是 “我”和万事万物的关系。离开了这个“我”,万事万物如何去变,都与自己不相干,没有任何关系。是“我”在感知万事万物,不是别人来感知万事万物。所以学易,要把易简到“我”这个承载体上来。理解了这一点,那就可以算是入门了,否则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会让你应酬不暇,学得云里雾里的。

  明朝王阳明在《尊经阁记》中泛论五经的时候,在论易部分就针对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说到“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易不外乎就是要道出我心的阴阳变化,而外界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我心的阴阳变化,我心的阴阳变化就是外界的变化。佛教华严经就有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离开了这个“我”,万事万法就不存在了。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但且不管是唯心,还是唯物,都需要这个“我”来承担,都离不开这个“我”。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与我们的心结合起来。如果不去结合,那试问谁在玩易呢?有人说是我,但我又是怎样玩易呢?是我的思维在玩易,是我的心在玩易,所有的分析﹑判断等等,归纳起来都是这个“我”,这个“心”。

  因此在《易经》里面就讲究有一个主卦,有一个从卦,这就是“我”和“非我”,即要确定宾主的关系。在打卦的时候,要确定宾主的位置,阴阳的位置。本人当年在学易时,我的老师就对我说过:我是主,而我之外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宾。在社会关系中也是如此,我是主导,其他都是外缘。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让自己给别人当奴才,当配角。当然在工作上是另外一回事,老板就是老板,打工的还是打工的,要各司其职。这是得位的一个重要指示,是从人心的归属来谈的,是从人心的个人自我担当性来说的,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我们在学易的时候,就要把这层纸挑破,否则就会永远成为易经六十四卦的奴才,就不能在易经上当家作主。现在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就有一个“测不准”定律:要有自我主体的介入,如果不介入,中微子﹑夸克等各种粒子都会看不清楚,道不明白。易经也更是如此了,因为易经明显有两个内容存在:一个是占断者,即打卦的人,另一个是所打的卦,必然有这两个结果,六十四卦是永远都摆在这里的,但是打卦的人和所面对的那一卦是某时﹑某刻﹑某件事情而起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这种主人公的感觉。否则,“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讲不通,说不明白。

  清楚了前面所讲的,就才能从卦象之中错综复杂的﹑交叉的阴阳关系中,“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位的关系中,找到其中的吉﹑凶﹑祸﹑福。才能知道吉为什么吉,是因为在和谐状态之中,在平衡状态之中;知道凶为什么凶,那就一定不和谐,不平衡。处在吉中,要想使之长久,就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而处在凶,要想摆脱凶的困境,那就要把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排除出去,将之调顺,进而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这是易经中的占断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在具体的关系上,如何让它们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这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看到和明白的道理,不明白,那就学易无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认知命运需要捅破的那层纸

  前面我们已经对易经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为大家学习易作了很浅的铺垫,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为了使大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下面先选讲易经系辞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也将选讲易经中的部分卦,使大家能够加深对易经的了解。系辞是易经的序论﹑导读,只有先明白了系辞,才能够明白易经的卦。
现在社会中从事易主要是算命打卦的人,很多都没有读过易经的系辞,对系辞是什么都不清楚,其所居的层面是很低的,从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易经的本意。易经是古人传流下来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周文王做易至今三千多年来,易经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指导。而对于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易经,如果将其只是用于算命打卦之流,岂不愧对祖先。所以我们学易,一定要把它提高到易作为儒家五经的高度,要明白其中的份量。学易,就要观象玩辞,那观象玩辞的前提就要学懂系辞,如果不懂系辞,就不会明白什么是易卦的象,什么是易卦的辞,就弄不清,道不明。所以系辞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的入门读本。

《系辞·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古代的宇宙观,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分不开的,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按照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层次,当我们身处太空中,也就无所谓什么上下前后左右了,就绝对平等。

  将易经六十四卦排列起来,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也许有些女性会对此有意见,实际上在易经中它是有着自身的含义,并非现代社会对这一点上的理解。在易经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尊地卑卦象并不好,只有尊向下卑向上才能吉利。比如说君主高高在上,不注意关心下面民众的疾苦,不能下人,不能士人,那该君主就应该是糊涂的﹑暴戾的﹑非贤明的君王,整个国家也肯定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他只有礼贤下士,体察民情,提升全民的素质,使卑贱的人得以提高,那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繁荣。所以在易经里,天尊地卑所组成的卦就称之为否卦 ,乃天地不交,阴阳隔绝,上下不通,内小人而外君子之象,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这是非常糟糕的。

  反之,地在上天在下,就成了泰卦 ,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使高高在上的能走下来,使卑贱的人得以提升,使整个社会上下交融,和谐,表明国家处于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状态。所以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虽然它们遵循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原则,但要想吉利,其卦象上就必须打个颠倒。在现代社会里,作为部门或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使自己下,同时又要善于使下面的人上。上,并不是要使之升官升职或增加其收入,而是要在知识上﹑文化上﹑技能上﹑人格上﹑道德上全方位地得以提高,下面的人提升了,那整个部门﹑整个企业﹑整个团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多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比如象海尔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那些企业是有眼光的,也恰恰暗合了易经的道理。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理解易经中每一个卦象中所隐藏的种种背离。

  易经中的卦都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存在,就如在第八章中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易才能够灵活对待。然后在中间穿插了“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指出了阴阳﹑高下和定位的关系。既然有卑有高,那就应该有贵贱之分,同时就会有吉凶穿插在其中。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每一卦都是有贵贱的,在上为贵在下为贱,但上贵也未必贵,下贱也未必贱。还有得位﹑居中穿插于其中,如果不得位,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那也就不能称其为贵了,也就有吉凶之说了。

  文中又接着说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每一个卦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就算最静止的艮卦,两座山重起,两个静止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实际上都还是在动,都仍然有动的因素在里面,它若打个颠倒,就变为震卦,那可就是大动了。所以静为动之根,动为静之根,动静有常。当不管阴阳得位不得位,它都会有一个动态的效应。既济卦都得位了,它还是在动,水在上,要往低出流,有一个交换的运动过程。未济卦都不得位,都在动,它还是有静的因素在里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以类聚,后来有些就又称之为人以类聚。比如有钱人和有钱人在一起,穷人和穷人在一起;老板和老板在一起,打工的和打工的在一起;白领和白领在一起,蓝领和蓝领在一起等等。同一层次的人会相聚在一起,而不是同一层次的人就不会相聚在一起,君子和君子聚,小人和小人聚,这是一个铁的法则,这是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易经乾卦给予我们的警语。我们在料理自己的人事关系的时候,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也和得位和居中有关,“二”是阴爻正位,“五”是阳爻正位,又分别是上下卦的中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将乾卦中的“初,二,三,四,五,上”,引申到现实社会中,引申到我们的人事关系中,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进而就会有吉凶穿插于其中。

  在上者不安于上,在下者就不安于下,都有围城效应。秦始皇不安其位,想找到蓬莱仙岛而想求长命以做万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而吃金丹,其结果如何大家应该知道了。当皇帝就当好皇帝,不要妄想做仙人,那是和尚道士们的事情,当了三五十年的皇帝也就可以了,否则要太子干什么呢?太子老是不能正位,就必会生出诸多祸端。皇帝怕太子篡权,将其处死;太子久不得帝位,而弑父;或是兄弟之间为争太子之位,进而为谋夺帝座不择手段,刀光剑影。比如英武的唐太宗极其善于处理国家大事,将诸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却处理不好家务;而清朝康熙晚年时期,为争太子之位,十几个阿哥之间争得头破血流;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也都杀了不少的皇室宗亲,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相当多的。所以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其中就会产生出吉凶。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怎么成象。在古代中国把天分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星宿,其中二十八星宿又配之以四相: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以北斗(大熊座)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自西向东排列,分为苍龙七宿、玄武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

    东方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现在很多算命看风水之人常言左青龙右白虎,但对其是什么就往往解释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在天成象就是天上的星空组成了若干个图案,比如说贯索座,希腊则称之为北冕座,司马迁在《天官书》中就记载此星座就如同一付枷锁,所以意为监狱。在此星座的中间还有几颗星星,现代科学家称之为变星。而在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的技术,就观察到贯索座中几颗星星时有时无,而古人认为此星座代表的是监狱,当发现其中的星星多了,就认为是监狱中的犯人太多了,皇上就要下罪己诏而大赦天下,若不如此国家就会出现麻烦。若星星少或是没有,那表明国家社会安定,刑法得体。古时若出现慧星,皇上也要下罪己诏,并大赦天下,减免钱粮。古代中国是讲究天人合一,对天象是非常看重的。在《尚书》中对此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古时对种种异常的现象是非常惧怕的,当皇帝者可以说对其他事物都不怕,但就怕上天,天若有异象,就不安,怕做不稳其九五之座。所以易有云“天垂象,圣人则之”。

  在地成形,成什么形呢?山,泽,江,河,平野等等。比如说坤卦,平野;坎卦,是大江大河;艮卦,是山岳;兑卦,是泽等等。古代中国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与地上的九州地理配合起来,认为前者是后者在天上的坐标。比如说皇帝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斗星﹑北极星﹑紫微垣,如果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慧星,古人就认为会有麻烦。古时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是因为古代天文学中就有此说法,在紫微垣的中心部分分有三宫六院,还有七十二颗星星呈后妃之象,在其中还有一些小星星,就是宦官,都在帝座周围侍侯。古代四川称之为益州,在二十八星宿的觜﹑参二宿之间,是四川在天上的坐标,如果在此二宿附近出现流星或慧星等,那四川就可能会出现天灾人祸。如果是在斗牛出现,那么就是扬州会出问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古代原始的天文地理观中就有其相应的属性。如果不明白其历史背景,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如何把握吉,避免凶,是我们人生道路必须时刻注意的事情,就要注意卦象的变化。

  在《易经•系辞》中接着说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就谈到了易经的结构和它的变化。乾为刚,坤为柔,刚柔相摩,在阴阳二爻相互交错组合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力量,也就是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的变化,而引起了相应的吉﹑凶﹑祸﹑福。“八卦相荡”,易经最早是单八卦,然后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上卦和下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就称之为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雷霆,震卦;风,巽卦;雨,坎卦,均为大动之象。在易经里面,震卦代表东方之象,雷;巽卦,风,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之中。两者相重,采纳两者运动的绝对性,组成上震下巽,上雷下风恒卦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一离卦一坎卦,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变化,是由我们身处的北半球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谈到了属性的问题。男,阳,乾道;女,阴,坤道。在易经里,男女是使人们对阴阳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阳爻得位﹑得中,就称之为君子,失位就是小人;阴爻得位﹑得中,也可以称之为君子,失位也就是小人。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要学习易经,就必须注意这十六个字,并作为我们学易的警语,时常揣摩和体会。“乾知大始”,我们在学习《通书》的时候就谈论过这个话题。什么是事物的起始?在十几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与我闲聊,就对我说:“对于什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够理解,也知道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动则生阴,静则生阳’等等的道理,但是阴阳究竟是怎样动的呢?”一般人对此都无法找到其答案,且其推理演算也是无穷无尽的。那阴阳是怎么动的呢?我们的心念一动,就是乾知大始。心一动,佛教就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生,则什么也都生了,万法生了,阴阳也生了,万事万物也就都生了。如果将心意识的门关闭了,那什么也就都不存在了,全部进入混沌状态。所以乾知大始,就是我们的能动作用。
“坤作成物”。作为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来说,一般都会有雄雌之分,就会有雄雌相合,雄施雌受,乾施坤受,乾始坤成,是自然界的永恒法则。在学习《易经》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句口诀“纯阳无物,纯阴无物,阴阳参差是”,阴阳是互相融合,是互包互合的,要找纯阳或是纯阴的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纯阳纯阴只是相对而言。阳里面绝对有阴,阴里面绝对有阳。易经乾卦 ,六爻皆阳,但其“二﹑四﹑上”还是阴位,也非纯阳。坤卦 ,六爻皆阴,但其“初﹑三﹑五”均是阳位,也非纯阴。所以纯粹的阳或阴是不可能的,但是事物要产生﹑要落实就必须阴阳和合。在周惇颐的《太极图说》中就有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就形象地说出了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作了一个策划,这是乾,而将该策划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推行开来,那就是坤的力量。只有乾而没有坤是不能成事情的,有了主意而没有实施者也是不行的。所以坤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坤卦 ,六爻皆虚,六爻变成了十二瓣,就会容纳诸多复杂因素存在于其中,再加上乾的介入,就能够产生具体的东西。乾卦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有坤的力量作用于其中。如果没有坤,没有阴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成物,也就不可能成变化。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是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慢慢去体会。乾是智慧性的,坤是实践性的。没有坤的承载,乾的主意再多,再好,也都不可能成功。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要在我们的头脑里凸显出来。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如何去面对诸多繁杂的事物,如何面对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各种关系,如何对待工作中次第﹑程序等等。我们学易,如果能明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道理,才能知道要面对上面所说的办法就是易简之道。经济思维,经济运作,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现代企业非常看重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从“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引申出来的。在众多方案之中,肯定只有一个方案能够成立,能够得意落实和施行,有时候这一切给我们的感觉就如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家对此可能会深有体会。我们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经过了种种波折﹑磨难,积蓄了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境界,就会知道在处理事务时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精力和物力上以及时间上的投入。所以“易知”和“简能”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怎样使自己的能耐达到这样一层境界应该是我们学易的目标。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是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基础上再加以演变和阐述。我们学易,就是要学习易简之道。如果在其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那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将难知的变成易知的,学会删繁就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翻开我们的历史,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或是经济,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实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去体会。

  首先我们在学易时要先学会易知﹑易从之道,那易知﹑易从之道又是什么呢?在我们学习《通书》的时候,也反反复复地谈论过,就是要扫除思维中的各种干扰,就是要扫除自己情绪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只有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唯一的,只有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才能工作﹑学习﹑娱乐,才能观察﹑分析﹑判断,才能思考,这就是易知﹑易从的根本点。如果要从其它方面去找起根本点,那它就永远不可停留在一点上,因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就始终都会有新的一点代替旧的,而我们前面所说的易知﹑易从的根本点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才能去面对和处理万事万物,同时还要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之处,只有明白了才能知道什么是易简﹑易知﹑易从,否则是谁在知?是谁在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知,在面对种种复杂的关系时,能够以最小的支出,能够迅速和准确地抓住其中的要害。易知,是智慧的透出,是对各种关系的明达。不管是公开,还是阴暗,或是秘密;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或是侧面等等诸多事物都能了如指掌,进而抓住关键环节。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耐,自然就会有亲。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后,你就会处在枢纽或领导的位置上,其他人就会归顺于你,服从于你。“易知则有亲”,是乾的力量。

  “易从则有功”相对前者是坤的力量。既然有亲,自然就会有从。有了易知,周围的人就会团结在你的身边,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当你制定了方案,也就会很容易地实施并推行开来;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效益,取得功利。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当我们有了易知﹑易从的能耐,自然就能团结一切有生力量,自然就能建功立业。有亲才能具有稳定性,有了稳定的人事关系才能有长期的稳定的事业,而有了良好的效益才能使事业壮大起来。
有了易知﹑易从,就能不断得从胜利走向胜利,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经,并不是要我们天天去翻卦,玩卦,实际上它是很注重事功,是要谈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并用可久﹑可大加以注释。什么才能久,是德。一个无德的人可不可以在社会中长久?又可不可以在朋友关系中长久?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贤人之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可久,同时在事业上就可大。圣人之道不是摆设,也不是用来欺骗自己﹑麻痹自己,对所学的仁﹑义﹑礼﹑智﹑信这一套理论,必须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为自己服务,为民族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把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和易知﹑易从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贤人之德,我在《通书》中就讲过此话题。所谓的贤人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诚,是很简单的,它不需要去愚公移山,也不需要精卫填海,它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上,在我们的思维上,将其摆正,排除杂念和不良情绪。这是如此的易知,如此的易从,是如此的容易。管理好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并随时随地地对其进行整理和清除。有德,那就会有好业。在《通书》中就反复强调人都愿意和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交往,拥有这五常,就会有人格魅力,就能把事业做大。而对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都会敬而远之,那其事业做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此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和他的事业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是非常复杂的,宇宙﹑地球﹑社会﹑人生﹑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等,很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些又将如何发展,也是无法说清的。曾几何时,一些伟大的科学论断,现在也大多被遗弃。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为某些伟大人物的意志所能转移。但是在易经里面对此就谈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有些易简,的确是天下之理在其中,比如人总是会死亡,人必须依靠进食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儒家说“食色,性也”,人的本性就是这两个字,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一个是生存的需要,一个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些道理都是极其简单,可以说把人的根本属性即生命和精神上的动物性包含了起来,至于人类其它的诸如文化科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在这两个根本需要之上。人先要解决生存,不饿肚皮,当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就想要吃饱,当能够吃饱了,就想吃好的等等。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代社会世风日下,诸多丑恶现象也层出不穷,在这就不过多评述了。

  人的本性如此,按佛教的说法,对此用两个字予以总结,即烦恼。一切理性都是围绕了这个烦恼来加以证明,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是这个理性也是非常可怕的,著名的章太炎先生就说到“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同时恶也在不断得进化和发展;善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恶也就达到怎样的水平”。水涨船高,如影随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都是古以有之,是对我们人生的警语。古时有看破红尘,就是指看破食色这两个字,至于名利是食色的延伸,是对食色的包装。这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

  另外我们在前面论述易的时候,指出了易有交易﹑变易﹑不易,其中这些变化也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类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将不存在,也就无任何意义。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得的是什么?就是易简之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正是因为有食色,有酒色财气,才有了随之而来的荣辱﹑得失﹑贵贱﹑穷达,而位就包含在其中了。每个人居于什么位,整个人类社会居于什么位,社会的结构又如何,历史的结构又是什么,等等一切。明白了这一点,看穿了这一点,就才能在天下之动,在天下之理,在无穷无尽的波涛之中站稳脚跟,使自己心明眼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会被各种不良的事物遮住甚至欺骗自己。说穿了就是需要,有需要而就有利益,有了利益,是非也就来了,也就有了成败等等。所以我们要认清《易经•系辞》第一章所要带给我们的理念,把握其中的关键,否则那么多天下之理,就会使你陷入迷宫之中而无法自拔。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讲:易为君子谋:——决策者的利器

  《系辞·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本章简单介绍了卦象的道理。易经为什么要以卦来表现呢?文中说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我们前面介绍了卦象中的六爻,那并非摆设,而是要玩﹑要观其象。这个象就是阴“ ”和阳“ ”这两根不同的横线在六个位置中的排列组合,得不得位,居不居中,上卦是什么卦,下卦是什么卦,错什么卦,综什么卦,中爻变以后又成什么卦等等。所以圣人设卦观象就是观这个象。但是观象,若不能用语言文字予以注解,就不可能知道象里面藏着什么样的机密,藏着什么样的吉凶。所以周文王,孔子等在观象后,就系辞焉,于是就了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等等,对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给予了一定的文字说明。

  明白了这一点后,进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经中的各个卦必然都是有阴和阳穿插在其中,也就是刚柔穿插在其中。相推,以前算卦称之为推卦,从“初﹑二﹑三﹑四﹑五﹑上”中看其错和综,这些都叫推。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卦可以通千万卦,一爻可以通千万爻,是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为任何事物都和其周边的事物密不可分。就如同随便举一物,它都和天地万物之间,通过推理演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茶杯由泥而作,但谁在挖泥,挖泥的人又需要什么,而需要的这些东西又从何而来等等,可以说其推理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和宇宙万物都发生关系。只不过有些关系虽存在在那里,但是我们平常并不觉得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只是今天在这里这么一说,大家就觉得是如此,实际上也就是如此。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在易经里面,每一卦都有吉凶悔吝的卜辞。我们占卜预测,就要看每一个卦的批文,要看其吉凶如何。有所吉,那就有所得;有所凶,那就有所失。“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卦不是静止的,也是要变化。我们在打卦时,往往要考虑是初爻变,还是二爻变,或是三爻变等等,都要讲究“变”。一爻变,则卦也就发生了变化,就不再是初始的卦。进退,既然占卦,那肯定就会有所决断,有所实践,而在运作过程中就肯定有变化,而这个变化就表现在进和退上。其实所谓的进退就是得和失,有得则进,有失则退。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为阳,代表光明;柔,为阴,代表黑暗。“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为初﹑二﹑三﹑四﹑五﹑上,然后又分为天﹑地﹑人,其中五﹑上两爻为天,三﹑四为人,初﹑二为地,所以是为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身安为富,心安为贵,不出麻烦即为安。易之序,是要谈吉凶祸福,它包含了非常深层次的为人心性修养的道理。在易经六十四卦里,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事:身处顺境该如何做,身处逆境又该如何做;遇君子该如何对待,遇到小人又该如何对待等等。每一卦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际遇,都为你在身处该际遇时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即为易之序。这个易之序,实际上就是乾卦“元,亨,利,贞”的“贞”。贞者,正也;贞者,固也,非贞洁牌坊的贞,比正还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在道德和在操守上的确立。易经每一卦﹑每一爻都在谈贞,这个贞是易之序的根本基础。翻开《易经》,就可以看到易之序有很多,但主要是大象辞的指示,但不论其何其多,又何其变,都立足于贞,就会所居而安。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学习易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工夫,不花工夫,是不可能读得懂爻辞,记得住爻辞。对此本人也有些惭愧,从六九年开始学易,当时记住了易经的六十四卦,记住了彖辞﹑大象辞,因为对爻辞的有些地方未读懂,稍微懈怠了一下,再加上当时的环境,以至于到现在爻辞也就没有记全。爻辞是易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易经的主体。如果离开了爻辞,就根本不可能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所决断。所以要乐而玩,这是从事易的基本功,当然如果只是票友,到可以稍微变通一下,至少应该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乐而玩,特别是大象辞,若能经常如此,自会受用不尽。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明白了前面所说的道理,就会知道君子居时该做什么,就是观其象,熟悉易象的内涵;玩其辞,熟悉卦辞和爻辞等对我们的警醒和规范作用。另外居是指我们处于安居的相对静止的状态,是非动的状态,而一旦进入动的状态时,即实践,应变,而如何动,如何实践,如何应变,如何把控,那就需要观其变而玩其占。观其变的本意,在易经中是指错综之变,中爻之变,卦一动就可为错卦也可为综卦,而中爻变则又变成另外一个卦,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工作和生活中其反面的隐藏的结果,有正面的结果,有反面的结果,有侧面的结果,将诸多可能性都予以指示出来,这在卦中就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变化,所以要观其变。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观变和应变的能力,如果不具备此能力,其结果就不堪设想。

  玩其占,占者,断也。易经最早的原义包含着有占卜,通过对卦的判断,来预测吉凶祸福,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就特别注重这一点。比如秦始皇曾找人卜卦,其卦指出“亡秦者,胡也”,于是命蒙恬率军横扫匈奴,修长城,但说来也怪,其子胡亥登基后,就天下大乱,以至于秦亡。陈胜和吴广起义之前,伪造了一份书帛,写到“大楚兴,陈胜王”,其后的什么太平道﹑黄巾军等等诸如此类的思潮也越演越烈,其时纬学假说风行,整个社会陷于妖异。但到了魏晋南北朝,当时的玄学大师何宴﹑王弼等才重新对易进行正位,将西汉尤其是东汉的陈腐学说和迷信横扫而尽,使易经的层面得以提高,其中王弼就提出了“扫象谈易”的主张,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发展,这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说观其象,实际上到了高明之处就象也不用观,这是因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从这个方面就可以跳出观其象玩其辞的界限,在象和辞上实现飞跃,进而达到自由的境界。所以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高明的人就破离了占断,自己就可以进行当下的决断。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如果能按照易经所说的,并将其学透彻,明白变易之道﹑简易之道,对这些能够心领神会,那么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就变得很简单,其中的脉络就很容易明白,就会处于有利地位,事事都能把握先机,就可少走一些冤枉路,就容易成功。对此在系辞上第十二章中还作了一番注解“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所以我们要明白其中的妙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讲: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指明行进方向的卦辞﹑爻辞

《系辞·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彖者.言乎象者也”,我们以易经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是卦辞,其中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是彖辞。通过彖辞,就可以把易经每一个卦的总体形象表达出来,将卦的结构﹑卦的定位等就能予以提纲挈领地说明。“爻者,言乎变者也”,每一个卦皆有六爻,其位置都不一样,分“初﹑二﹑三﹑四﹑五﹑上”,每一位置上的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都和相邻的爻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初”分别于“二﹑三﹑四﹑五﹑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关系,“二”分别于“初﹑三﹑四﹑五﹑上”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关系,依此类推,当这些关系组合在一起就肯定会产生变,因此“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在前面我们就说过吉凶就是得失。“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小疵,小的缺点和过错。人无完人,卦无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似乎乾卦 六爻皆吉,但是仔细一看也不全吉,其九三爻辞就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并非全吉。只有谦卦 才是真正的六爻皆吉,此卦提倡谦逊,认为只要谦逊就能吉利。所以我们为人处事,就一定要注意对谦逊的运用,那么就肯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在讲《通书》时,我们就反反复复的谈过,如“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等等。易经六十四卦的益卦 和损卦 也是在谈过,善补过者自然就无咎,人总是有缺点的,总会有不到之处,即使是圣人也不敢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同样还是有失误﹑失算的时候,但是圣人不会再犯第二次相同的错误,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善补过。善补过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有没有勇气和能力来战胜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这应该是我们自身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些人优点很突出,其缺点也很明显,但不愿意去改正和避免自己的缺点,其成就也就有限,可是如能时时刻刻地予以改正,那所得到的福报就不可限量了。善于补过的人,肯定是有气象的人,肯定是能成大事的人。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前面我们已经非常仔细地阐述了什么是“位”。位和贵贱都不是凭空就摆在那里,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由北就有南等等,那么位就会有贵贱之分。“齐小大者存乎卦”,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些卦很大,讲治国平天下;而有些卦则很小,讲个人修身;有些卦讲家庭中的问题;有些卦讲的是朋友之间的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都平等的以六爻阴阳的形式存在于卦之中,在六十四卦里都是绝对的平等。这是因为每一卦都不是静止不变的,都可以演变成其它的卦,每一爻也都可以变成其它爻,都是变动不居。所以就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而且通过每一卦就可以观天下之象。

  “辩吉凶者存乎辞”。前面我们就已经说过在卦辞﹑爻辞等里面,对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其吉凶的说明。“忧悔吝者存乎介”。不管是悔或是吝,都要存乎介。介者,介入,任何人或事物都是介入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那介入,就必须要保持警醒,对自己的念头要有警惕性,按佛教的说法就称之为觉道心,就可以先于别人发现事物变化的苗头,一有变化心就会有所应,就会及早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事物的变化。

  “震无咎者存乎悔”。震者,动也,动而无咎存乎悔。有这么一个说法认错不该死,即承认错误,坦白从宽。当然这里的悔并不是针对法律而言,法律是铁面无私的,是要按照法律的程序依法予以惩罚,后悔或是忏悔都不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宗教来说,只要能忏悔就是对的。而作为我们个人的修养,就必须要有悔的美德,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永远都不会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绝对不承认,不悔过,要去保持那所谓的面子。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有心理上的障碍,就是因为不知悔。悔过也并不是要你去对全世界大声地宣扬,而是要在自己的心里,或是借助于宗教,或是善于应用某种环境,从而对自己的过错有所认识,有所悔悟。善于悔过的人,善于承认错误的人,会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关系中多一些朋友,少一些障碍。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卦有小大,辞有险易。有些卦辞所处的位置是在危险之地,而有些卦辞则让人觉得很容易,很顺,尤其是在矛盾复杂的变化之中,其辞就险,而在光明堂皇的时候,其辞就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不管是险还是易,通过卦辞﹑爻辞等等,都可以给你指明应该行进的方向,在做事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否则打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就无法有所决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讲:仰观俯察——以天地运行的法则定位人事法则 [一]

《系辞·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现在有些搞易经讲学和活动的,往往都是不伦不类,既不知道东方易经文化传承之所在,也不懂西方的这一套科学理论,总想把东方的的理论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搬硬套地嫁接到一起,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情。比如说“阴阳”,你怎么用西方的科学来予以解释,“五行”这个道理你又如何以西方的科学来予以说明等等,这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层面。就好象中医和西医相互之间进行配合也许还可以,但是要进行嫁接是不可能的事情,两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判断也不一样,这几十年来诸多学者一直想将两者完全结合在一起,至今仍无法实现,两者依然各行其道,至今也没有出现哪一位大师能对中西医都精通。所以易经要用西方的科学或者是纯数术来加以解释是不可能的。

  现在不少学习和研究易的人都偏离了易经的本意,我们学易,就要学习易经最根本的易理,不能离开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彖辞﹑象辞﹑爻辞等等,更不能离开系辞,更要明白易经的本意是修身养性,自我改造。另外一个是“易为君子谋”,易经所提供的指示主要是帮助自身的修养和提高对外界环境的认识。比如身为皇帝,那就从皇帝的身份出发,如何调理好国家大事,如何把握好国运;而作为下层人士,学易玩易也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身心调理好,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把自己的人事关系安排好,至于国运如何就不是你所应该去把控的事情了。

  庄子就说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的感知半径是有限的,认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要强行去超越就会出问题。下层百姓就是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身家十万的人就于十万的感知范围打交道,百万富翁就于百万所能感知的范围打交道,县长就把县管理好,省长就把一省管理好,依此类推,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范围,易经就称之为知位﹑守位。我们学易就一定要明白“位”的重要性,所谓“六位而成章”,易经中“初﹑二﹑三﹑四﹑五﹑上”的六个爻,每一爻都代表了你所处的位置,你的身份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得以体现,就要把这个位处理好,不能随便越位,越位则凶,安位则吉,乱位是凶,其中革命就是乱位,其时天下局面大乱,上下都不得其安,所以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知位和守位是非常重要的,易经系辞中就说到“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我们就应该要明白这些道理。

  上面我们就已经对易经系辞的第四章作了一番概述。学易经的目的是什么?在本章就对易经进行了赞叹和指出易经的效用。首先文中就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并不是古代圣人瞎编乱造出来的,并非杜撰,而是法天则地,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古代圣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真理,并赋予一定的符号对其进行命名,就称之为易。易道,易理,是以天地运行等同的,是于天道等同的,即易与天地准。我们以此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尺度,就能够看看很多搞易的人是否符合这个标准。什么是天道?天道运行和天道本身是什么?天道的体﹑天道的象﹑天道的用又是什么?很多人对此就摸不着头脑了,所以才有所谓悟道的说法。对于天道能否当下便见。

  准,要落实在什么地方呢?体﹑象﹑用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文中并没有给予明确和具体的解释,只是对易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就是经纬,范围﹑统率,将天地之道的经纬标注出来。如同地球的经纬度,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航空﹑航海﹑旅游等等需要明确地理位置的时候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弥纶也有类似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定位,工作中如何定位,我们的精神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顺顺逆逆,这就可以通过查看弥纶即坐标,从而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能够明白在这个位置上所应面对的种种现象,也就能够坦然面对,才能够对下一步采取怎样的行动而作到心头有数。

  在天道﹑地道﹑人道中,易经主要还是讲人道,离开了人道,天道﹑地道都将不存在。以佛教为例,虽然也讲了很多诸如六道轮廻﹑三十三天﹑四禅天等等,但这大多都是理想境界,只是将此作为奋斗的目标,其实最终归结下来还是要在人上,所以现在佛门大力提倡要立足于人间修行,少谈极乐世界。学易也是如此,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现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不能离开现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心,离不开我们的喜怒哀乐,而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也就离不开社会关系网,是定了格的,要动也必须等待适当的时机。不能说今天还是个穷秀才,明天就能金榜题名,也不能说今天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明天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所以当我们再来看“弥纶天地之道”,就应该知道它就是给我们一个坐标,一个定位。在前面我们也谈论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还有“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知道“一”和“万”的关系。地球五十几亿人口,中国十几亿人,成都也有一千万人,今天在座听课的也有几十位,每一个人的走向和逸趣都各不相同,所以为万变,但天下之动,又贞夫一,这个一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万,就是具体的外部环境,一就是我。现在很多学易的人都没有弄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讲述不清楚什么是贞一。贞一就是贞我,就是我们的这个心。贞者,正也。具体的外部环境必须通过我来观察,我来承受,我来改造。但是如何观察?如何承受?又如何改造?那首先就必须认识客观环境的因果,天下之动就有动的来由去脉,就有种种因,种种果,有些和自己有关,有些就和自己无关,有关的要留心,无关的则千万不要去关心。别人的企业好坏和你没任何关系,但是自己的企业好坏就和自己生死攸关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短短十几个字,其意极其深奥,可谓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现在很多对此的解释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作为我们要将此作用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我就是天地之道的产物,天地之道又需要这个我来承受。如果我都不存在,那天地之道也就与我毫不相干,也就不存在,只有我的存在,天地之道才能发生作用,这也就是“一”和“万”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白易经主要谈的是自己,即这个“我”,所以在系辞后文中才有“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作为平常人,要管理好自己,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自己有没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自己对社会有益无益﹑有害无害等等,这就是以自己为核心的天地之道,自己的核心半径有好大,自己的天地之道就有好大。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说今天学了易,那就要去算宇宙,去算地球,去算某国的气运如何,那就纯属乱弹琴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作为圣人而言,他们的视野是开放的,是很大很广的。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而古代观天文主要是为了协助农业的发展。什么时候是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若错过节气,就有可能会造成农业生产秩序的紊乱,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的饥荒。当我们看到《尚书》•尧典时,其中就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并且就已经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概念,表明了在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之前即尧的时代,就非常注重观天文,用以维护农业的正常运转。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黄历即农历﹑阴历之说,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沿用的是夏历,它详细标注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有夏历建寅之说,即正月建寅,以阴历正月为正月,寅即为地支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一时,三阳开泰为寅。立春,为阳历的2月4号前后,阴历则为腊月(十二月)或正月(一月)的某个日子,这是因为阴历以月亮为标识,阳历以太阳为标识,而太阳和月亮之间没有可以置换的公倍数。到了商代则是商历建丑,以阴历12月为正月。而周代则是建子,以阴历11月为正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法上的一种背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适合使用夏历,如果从太阳历出发,周历最为科学,是最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但是对于农业就过于超前了,不适合农业的发展,所以虽然到了秦朝和汉朝初期都沿用了周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现确实不符合农业生产,就重新改为正月建寅,从而沿用至今。

  《易经•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中国古人所确认的夏至点和冬至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极寒的那一点,另一个是极暖的那一点。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时,太阳处在最高的那一点就是夏至,即立杆无影,而影子最长的那一点就是冬至。但是仅有冬至和夏至还不行,进而两仪生四象,就又加入春分﹑秋分,将周天三百六十度划成了四等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有了四季之分。然后四象生八卦,继续细分,就又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前面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合计为八个。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来讲四象﹑八卦就说得有点玄了,这是中国古代易学,特别是易象学﹑易气学,即所谓的理﹑气﹑象﹑术中的气和象,其最早就是在谈我们前面所讲的内容,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依据,也是我个人对此的理解和注释,至于其它离开气和象而对这句话的注释,虽说也可以,但是就离开了古人建易的原旨和本意。现在不少人总爱把易经八卦说得玄之又玄,不把自己和别人都搅得云里雾里决不罢休,往往就忘记了《易经•系辞》开篇中就提到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忘记了易就是最简单,最容易明白,最好把握的这么一个东西。其名都称之为“易经”,而非“难经”,周易非周难啊。

  中国古代地理有九州之说,而且中国古代天文学将九州以及其它诸多事物都在天上用星宿予以标示,如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斗,牛,女:扬州。觜,参:益州。井,鬼:雍州。翼,轸:荆州。奎,娄,胃:徐州。尾,箕:幽州。虚,危:青州。室,壁:并州。又诸如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各大朝臣等等都可以在天空的二十八星宿中找到其相应的位置。正所谓天成象,圣人则之。这是古人的一种附会,如某颗星星掉了,世上就会有某位伟大的人物就会死亡,史上关于这一些事情有相当多的记载,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也有很多伟人如唐太宗﹑康熙等在死时,并没有什么奇异的天象与之相呼应。至今我们无法说清两者彼此之间是否真的有所关联,即使现在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也办法予以明确地证实,也只有见人见智了。但是,易经是大人的学问,君子的学问。作为一个有作为或想成就一番作为的人,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天文和地理知识。如果是带兵之统领,若不会天文地理知识,就如同一盲人,其所带来的后果大家也就可以明白了。

  “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地理和幽明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什么是幽?什么又是明?我们一定明白和掌握这两个字。白天是明,晚上是幽;对知识理解了,是明,不理解是幽,心中有数是明,心中无数是幽;心地光明是明,心地阴暗是幽;君子大人是明,小人是幽。到这里,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幽明是阴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古人对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分类,而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也要善于如是分类,要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则不可以做;什么人可以交往,什么人则不能交往;那自身做人也就一目了然。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判断就是“是”与“不是”,即“是”与“非”,当然这个判断的产生也需要有前提,需要去证明,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反复地梳理﹑对比﹑计算等一系列的过程。

  明也并非那么容易,明的前提就是在幽暗地带中进行。黑暗是不可持久的,就如黎明前的黑暗尽管是最黑的,但是一会儿晨曦初露,东方初白,朝霞灿烂,一阳蓬勃,则明;当然明也是不可持久的,就如太阳也不可能一直在我们头顶上,所谓日中则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过去了,太阳也就落下了,而群星也就出来了。所以幽明之故,它是一往一来,人心从聪明到糊涂,从糊涂到聪明,周而复始,其中滋味大家可以细细去体会一下,如果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就不可能明白我们的心究竟是怎样运作的。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某人此刻聪明,下一刻则糊涂;对这件事聪明,对那件事则糊涂。

  为什么要结合幽明?为什么要结合天文地理呢?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这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观。日月星辰都向西北移,江河都向东南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事事变动无常。所以古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其中就存在着变的因素,而在变的过程之中就有幽和明参差在其中。我们的思维第一次面对新事物﹑新朋友的时候,满脑子就会有很多的问号,眼睛里全是秤坨,心里面就开始对其进行复杂的掂量,其好坏如何?是非如何?轻重如何?正邪如何?这是大多数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自然而然且不加任何考虑就会去做这样的心理计算,进而决定此人可交不可交,此事可为不可为。

  但是在运算的过程中,是从未知到有知逐渐推算的过程,未知是幽,有知是明,且“明”还不一定正确,如果认识错误,分析错误,判断错误,那这个明也就不明了,依然还在幽之中,只有经过了教训,有了经验,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天文地理是变数,是动量,为什么春夏秋冬要四时循环交替,为什么日月星辰要向西北移动,为什么江河之水要向东南行,等等这些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天则地,结合人事,结合人心,就才能明白幽明之故。

  有了幽明之故,进而才有了“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太阳为何从西边落下后又从东边升起,为何冬天刚过,春天就来了,随之夏天又来了,不久秋天也来了,后面冬天又跟之而来,如此不停地反复循环。我常用一粒豌豆来比喻某些人,一粒豌豆被埋在土里面,就觉得自己很自卑,总是在黑暗之中,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心努力奋斗,随着天气的变暖,有了雨水的滋润,豌豆皮被撑破了,根长了出来,随之根吸取了一些营养,于是头就从土里冒了出来,顿觉天地是如此之广,自然是如此之美,不由得心中赞叹,就想自己如此渺小是不行的,又不断地吸取营养,终于长成了一大片,当看到别人在开花,就想别人都有自己就不能没有,自己也要开花,于是花开了,又看到别人在结果,就想自己不能光开花不结果,于是结了不少的果,但是当太阳一晒,风一吹,霹雳啪啦地落了一地,结果还是豌豆。豌豆奋斗一生,结果还是豌豆,只不过由一粒变成了很多粒。

  仔细想想我们人生一世,也有点这个味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有了一千万甚至上亿,或者当了皇帝,当了联合国的秘书长,结果到头来脚一伸,眼一闭,就进了火葬场。生死是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古人就常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原始反终”,实际上就是把自然之道说的非常到位。有些人常说自己上辈子如何了不得,但是知道又如何,一样还是逃不过“原始反终”这四个字。

  始是什么?终又是什么?就向画一个圆,起笔的这一点既是始点,又是终点,转了一圈还是要回到这个点。我也经常说时间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是我也说时间有开始,也有结束,现在就是过去的终结点,现在又是将来的起始点,永远都是如此,只不过善于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善于始的就不离这个上下,善始善终就都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作总结,好好在这个地方进行盘点。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个时间坐标,把自己责任﹑义务推到未来,或者推到过去,都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

  古人学易,大都为圣人,真正看穿了宇宙间﹑人事间的许多东西,才能够总结出“原始反终”这几个字。当自己小时,看到爷爷奶奶老的都走不动了,觉得很可怜,结果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爷爷奶奶了。青少年时雄心壮志,现在也觉得已经没有这么大的心劲了,想做点什么事情也只是有心无力。人,都有其规律性。就如学佛法的很多人,我曾就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青年时学经论,要在短时间内把佛教的大经大论学完;学完了,还要大彻大悟,就开始学禅宗,或是密宗,;等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以前所学都有点不可靠,还是就念点阿弥陀佛,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稳当一些。这是在学问上,也包括宗教上,都有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有着不同的取舍,有着不同的立足点。

  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年轻人敢冲敢干,中年人就处于保守和革新之间,老年人基本上就趋于保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历史上搞革命的,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以及黄埔军校的那些人,大都是很年轻的。死生之说贯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企业有死生,无非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在前两年曾看到过有这么一份调查,是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登记注册的企业其平均寿命为两年半,这是很可怜的。在国外有不少的百年老店,而我们国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就很少了,有些所谓的号称百年的店面只是自己不顾历史乱打招牌罢了。所以我们要善于明白生死之说。

  佛学就常说人有两种生死,一个是把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亡这近百年的时间为一个生死段,另外一个生死就是我们念头的生灭,此念一起,生,此念一灭,死,就称之为刹那灭。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去思维,才能够觉得自己是活着的生命体,如果思维都停止了,又如何觉得自己还活着的呢?植物人虽然在医学上还保留着某些生命的特征,但其思维已经停止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死亡。因此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思想,而思想的存在在于我们的念头,思想是无穷无尽的,但具体的思想是必须由一个一个的念头组成,念头是组成我们思想的细胞,而且也是我们思维分析﹑综合﹑判断思维程序的细胞,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

  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上述所说的道理,否则就不能理解我们思维是如何运行的,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面对和处理某件事情时所产生的想法,而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又不一样,就找不到立足点。自己活了一辈子,心是怎样运动的都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如果明白了前面所说,就知道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念头组成汇集而来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念头消亡的时候又在什么地方。在佛教禅宗,通过这个就可以明心见性破生死之秘。

  所以我们谈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时,一方面要将其落实在我们生命形态的生死,另一方面则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精神形态的生死,而精神形态的生死就一定要注意我们起心动念的来去。起心动念是一个人精神功夫的所在之处,一个人有无功夫,就完全看他的念头。有些人的念头尽是妄想,经常拨一些莫名其妙的算盘,画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图画,尽是不务实,不务正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相当多的。而有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算计别人,鬼媚心肠,不择手段,当然在企业中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地检查自己的思想,检验我们自己的心地,明白自己的思维究竟是如何来去。

  有人说自己的命为什么那么糟糕,有的人则过得那么滋润,其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行为活动,自己的性格等等多个方面。我在讲关于“身﹑心﹑性﹑命”的课程中,就讲到“命”有三个支撑点,分别是“身”﹑“心”﹑“性”,离开了这三个支撑点,“命”就失去了依据。“身”﹑“心”﹑“性”这三个支撑点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行轨迹,以及在人和事上运行的轨迹,就称之为“命”。其中“心”和“性”就离不开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实际上就是支配我们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把握不住自己的精神活动,就更把握不住自己的行为活动,尽管念头是你自己的,精神是你自己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你自己的,就被动的被你的念头牵着走。

  你的念头﹑思想,你的判断﹑决策,或者是在事情上的取舍,正确不正确,是正是邪,是善是恶,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以后,进入了社会游戏规则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因果链之中,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命运也是与我们心里的思维活动息息相关,离开了我们思想的思维活动,试想一下一个植物人,吉凶祸福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就不可能有了,一个已经死亡的人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吉凶祸福,他们已经是无感,无知,无觉,有如瓦砾一般。

  只有我们才存在吉凶祸福之说,就离不开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是谁在承载这个死生,追本溯源,要知道其最根本的是什么,如果这都不知道,天天去谈生死,去烧香磕头都只是在做无用功,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生死在“我”,吉凶在“我”,是由这个“我”牵着这根绳子,自己的念头一动,就会有取舍,取善得善,取恶得恶。当然大多数人都是无所事事,就是本人有时也在打妄想,在做正事的时候比较少,但是实际上若能把自己的身与意摆正了,每时每刻都能用到刀刃上,那你的生命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的我们的生命。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关键就在于“善用其心”。

  这里我们已经将“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得比较清楚了,并非什么这个东西坏了,那个东西生。民国时期成都有位很有名的易学大师,一天看到自己家里的花瓶,就突然想给其打一卦,就算出此花瓶在某天的某个时辰会寿终正寝,甚觉奇怪,到了那天,他就把花瓶摆放在桌上,就盯着它,要看其如何死的,那时已经有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接近他所算的时辰,这时他的夫人一直在催促他吃饭,他则一再说等一下就来,他的夫人看到喊他半天都不出来吃饭,就象一个精神病一样盯着一个花瓶,顿时火冒三丈,手一挥,只听“啪”的一声,花瓶落到地上摔碎了,这时这位大师一看时间正好是他所算的时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算卦越算越精了。这是易学上的一个笑话,把这样的事情算得再准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生死要真正落实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之上,特别是要落实在“身﹑心﹑性”上,如果不能落实,那对自己命运的发展就没有任何好处。只要我们能将“身﹑心﹑性”调理好,“命”自然会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能种下善因,还会怕没有善果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讲:仰观俯察——以天地运行的法则定位人事法则 [二]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什么是精气?什么是游魂?是易经里面的各种流派在打卦上技巧和方法上的问题,对精气游魂等加以附会以进行易卦预测的一种方式。道家讲究精﹑气﹑神,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说法,进而长生不老,得神仙之躯,其意境是很好,但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又太遥远了,不敢去打这个妄想。我们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还是要将其归结到我们的精神思想范畴里面。年轻人精气旺盛,但若不注意把握,就有可能伤身,以至于精神萎靡不振,一个人的精气神的好坏完全可以在脸上显现出来。按道家说法,有精才有神,精不足则神不足,精枯则神枯,这是养身学中铁的定律。所以人要想有神闲气定﹑神完气足的状态,就要养精,守精,如果守不住,要想精神好就不太可能了。

  精气为物,毛泽东就曾说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只有精神充足的人,就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其聚焦的能力可以把纸点燃,把木头烧个洞,才能够显示出精神的力量,这就是精气为物,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我们现在所住的水泥房,使用的汽车﹑飞机﹑电脑等等物质,在以前可是没有的,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发达的物质文明呢?就是人心变出来的,而且要让其有精﹑气﹑神去想,去创造,如果让其一天到晚都还在为自己的衣食住性去奔波,那还怎么想,怎么去创造,要让其处于精气为物的状态之中。精气是作为首要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老是处于魂不守舍的状态,就不可能去思考,去实践。

  游魂为变,就是指我们心意的运行。睡觉时做梦,可以是游魂为变,有时醒来时了然,有时则不了然。“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在原始社会时期,物质技术极其不发达,自然而然就有鬼神的概念。直到现在科学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对有无鬼神都还无法确定。一代圣人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并没有肯定说没有鬼神。在上古生而为人,死而为鬼,作为我个人认为鬼神的存在还是有着其可能性,当然有记载的见过鬼神与没见过鬼神的人相比还是少之又少的,那些还没长大的小孩﹑病入膏肓的人最容易见神见鬼,真正正常的人阳气很旺,就不容易见神见鬼。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变得非常强大的时候,是见不到神也见不到鬼的,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衰退的时候,就容易见到鬼神,特别是理性力量衰退的时候。

  其实在中国敬鬼神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不敬鬼神的人就有点麻烦了,就会肆无忌惮,天不怕,地不怕,个个可能都和希特勒差不多,那岂不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在经常都在谈生态平衡,在古代人们会在山上修山神庙,山下修土地庙,都表示了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就不敢随意地去冒犯大自然,不敢乱砍伐树木,不敢轻易动土,动土是要算日子的,去捕鱼的也要注意不要去侵犯龙王爷等等,虽然中国古时处于一个蒙昧无知的状态,但也就不敢随便地残害大自然,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鬼神之情状。

  现在我们常说人间仙境九寨沟,可是要知道在一九五八年以前只要出了四川灌县处处都可以与九寨沟媲美,那时甘孜阿坝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岷江都江堰全年水流量可以达到一百六十亿立方,现在一百二十亿都不到了,在五十年代成都府南河的水在一年四季中都差别不大,可以行船到乐山,到重庆,进而到上海,现在呢?那时候是得益于四川岷江上游的森林,可是在五六年修宝成铁路时就把树砍得差不多了,砍完了岷江流域的森林,又开始砍大渡河流域,在六几年的时候我曾到过大渡河,那时候近一公里宽的大渡河不用桥就可以直接走过去,因为水面上全是被砍下来的树木,想想有多壮观,可是又有多可怕。六十年代砍完了大渡河流域,就又开始砍雅砻江,然后又砍金沙江,一直砍到了九八年才下了禁伐令,可是四川的森林也基本上快砍光了,结果水土严重流失,整个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被摧毁,这也就是鬼神之情状。本人身处成都,前几天突然在天上看到有只老鹰在飞,很是觉得兴奋,在成都已经快有几十年没看到过老鹰了,从五八年开始连乌鸦都看不到几只,现在成都树木开始比较多了,麻雀到也渐渐增多了。

  我们将“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推而广之来看,就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鬼神之情状。因为阳为神,阴为鬼,君子是神,小人是鬼,这就是鬼神之情状,这是不容质疑的,我们曾反反复复强调孟子的一句话:“聪明正直之为神”,耳聪,目明,心正,行直,堂堂正正就是神,反之即是鬼。这样一来,我们就将“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和“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结合到了一起。我们说易经是圣人之道,君子之学,对阴和阳,正和邪,刚和柔是区分的很清楚,所以不管是幽明,还是鬼魂,它都是对阴阳二气的另外一种说明,只要我们能将自己的心思放正﹑放好,那我们就是神,放不正就是鬼。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经之道,是极其广大的,在前面我们就谈到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当然也就与天地相似。天地是实有的,易道是观念性的,这个观念性是在我们的人心之中与天地相似。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天时,眼中就有个天,当看到太阳的时候,眼中就有个太阳,看到月亮,眼中就有个月亮,而且两个月亮之间不会有任何差别,当你用望远镜所看到的月亮还是一回事,不会说肉眼看月亮象一块玉,望远镜看到就象麻子脸一样坑坑洼洼的,两者就不是一个月亮,实际上无非就是加了一个光学仪器罢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因此我们的心就是易道,易就是我们的人心。佛教就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王阳明先生则说“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所以当我们在玩易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玩那六根杠杠,必须明白易经的紧要之处还是我们的心,六根杠杠是死的,易经是活的。佛与心一样,道和心一样,易也和心一样。既然我们明白了易道都与天地相应,而道是不会违背天地的,肯定与天地相合拍,那人心也就要与天地合拍,就千万不要与之相违背。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我们都不可能与天地相违背,比如说生死能违背吗?今天我什么都不想可能吗?天黑了睡觉,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等等这些你都无法去违背,都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与道不相合,那就是打妄想。佛教就常说一切现成,一切俱足,一切圆满,说我们和佛没什么区别,无二无别,是非常平等的,根本就是一回事。但为什么我们又不是佛,又不能与天地相似呢?就是因为我们经常都在妄想,自己的心地总是会有出格的地方,但是虾跳不出塘,不管你如何去算计,也不管你如何变过来变过去,在大的方面仍然与天地相似,仍然不能与天地违,仍然在天地的范围之中,正所谓原始返终。若能看破了,看懂了,也就算是悟道了。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一句和前面一句是并列的,其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既然与天地相似,就必然周乎万物,也只有周乎万物,才能与天地相似。只有天地才能生养万物,而且遍生遍长,遍终遍死,整个万物的生死运行都在天地之中,周乎万物也就是全部包括,一网打尽。能够周乎万物,自然就能道济天下。济,救济,接济,扶持。实际上道就是周济天下的,不需要谁去推动它,正所谓大道运行,雨露均沾。

  我们在《通书》就曾谈到过“公”,有人问圣人之心,答曰公而已矣,是因为天地至公,它是大公无私的。我们呼吸的空气,享受阳光的照射等等,天也未向我们索取任何回报;地上的森林,水源,地下的矿产等等,大地也未向我们索取任何回报。天地在无偿的为人类默默地贡献,也在为万物的生存繁衍默默地贡献,因此“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这也可以说是古代圣人为我们提供的最早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依据。

  作为我们人类自身,要有这样的胸怀,要有这样的魄力,要明白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只有个人才是社会和自然真正的承载者。人,首先肯定是作为自然的存在,是自然人,其次人身处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细胞,也就是社会人,最后我是个具体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同时还具有我的个性。立足于这一点,要想我过得去,那社会也要过得去,而我和社会要想过得去,那就必须要让自然也过得去,若自然都被污染了,都被破坏了,那都还过得去吗?

  因此为了保持我这个自然个体的存在,就必须要保持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为了保持我这个社会个体的存在,也就必须要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不健康,我也就会不健康,自然被污染破坏,那我也就会被污染破坏。所以个人﹑社会﹑自然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个人是具体的承载者。那么作为具体的个人,能不能“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要看个人的能力半径。如果是一个打工者,那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是企业的负责人,那就把企业运作好;如果是一省之长,就把省的工作做好等等,推而广之,生活中是这样,工作中是这样,万事万物无不是这样。

  道济天下,但是还要不过,在这里就谈到了中庸之道,我们在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自然的时候要把握住如何才能不过。道,是不会有任何过错的,是不会偏离它自身运行的轨迹,若偏离了,那就会出大麻烦了,就会使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全部被打破,进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地球文明的崩塌。比如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若能长生不死,那现在地球上恐怕已无任何立锥之地了。中国有几句老话:过则为妖。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其实在前面我们就已经对此做了一些论述。旁行,离开了正道,称之为旁门左道,就是邪恶,自然就不流,我们的心﹑意就必须注意不能跑到邪恶的一面,旁行是阴,不是阳,会带来麻烦。所以就一定要乐天知命,君子要安知乐命,安于命运并不是堕落,也不是颓废的表现,而是要知度,知时,知位,知几,如果不知几﹑不知位﹑不知时﹑不知度,就不可能是君子,往往只是一个容易蠢动的失败之人,就会时时忧心忡忡,身处在烦恼之中,而且永远都不能满足,就非常容易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只有乐天知命,才能不忧,作为我们自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半径,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随时随地依此警醒自己,甚至可以将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座右铭。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敦乎仁的前提就是要乐天知命,只有敦乎仁才能安土。历史上中国主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就针对信息革命给现代军事带来的巨大变革,谈到了美国近几十年来在军事上的成就,进而反省中国的军事,指出历史上中国一直都是以保家卫国为宗旨,从秦汉历代修葺长城,到现代中国过于注重陆军这一传统兵种,面对国际上在军事上的巨大变革,很多方面中国的军事都落伍了,导致了中国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威慑力量,以至于其它国家在中国的边境上不断挑起纷争,如东亚各国在南海侵占我们的岛屿,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与中国发生摩擦等等,我们就是太过于安土了,就应该进行大幅度的变革,要安土,安空,安水。

  作为我们个人自身修养,就一定要注意到安土敦乎仁。在《通书》中我们已经对仁﹑义﹑礼﹑智﹑信做了很多的论述,知道要将修身安于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安于这个基础之上,而陷入了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境地,那就居于邪恶,就永远都会是一个失败者。在历史长河中,从来就没有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能够成就千秋伟业,也许能逞强一时,但绝不可能终其一世,而且就算在其逞强一时的时候,也都还要做些表面文章,还要做些假仁假义之事来蒙骗天下,但也不可能长久。敦乎仁,可以作为我们的道德理念,生活理念,可以作为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

  孔子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有仁义之心,仁爱之心。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为人尖酸刻薄,谁会愿意与其交往,而且一生都会处在不安之中。一个人若能敦乎仁,那不管是身处顺境,或是逆境,都会过得坦坦荡荡,良心得安,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这是至美的享受。这里引用《通书》中的一段话:“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大家可以对此去细细体会一番。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化,化,变化,由量变到质变,质变才能称为化,量变则并不是化。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就是范围天地之道,也就能范围天地之化。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生老病死生死变化,宇宙中斗转星移的变化,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万事万物往往就会发生变化。易理,是完全符合天地之道,天地是什么模样,它就是什么模样;世界是什么模样,它也就是什么模样;万事万物是什么模样,它也就是什么模样;所有这一切是怎样运行变化的,它也就是怎样运行变化的。

  佛门有一公案:六祖大师有一徒弟为南岳怀让禅师,其有一徒弟就是非常有名的四川马祖禅师。有一僧问南岳怀让禅师:“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师云:“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么处去。”僧云:“成后为什麼不鉴照?”师云:“虽然不鉴照。瞒他一点不得”。一僧人问当铜镜被烧融后,做成了另外一个具体的东西后,那它原鉴照的功能就跑到什么地方去呢?怀让禅师则问当你还是小孩的时候,其时的相貌又在何处呢?僧人说不说这些,我就问它鉴照的功能在什么地方。怀让禅师就回答了一句,其义妙不可言,说到镜子虽然不鉴照,但是一点都不可能将它欺瞒。你本来是什么样子,不管镜子变成什么东西,在它面前还是什么样子,就算镜子变成茶杯,变成泥土,变成树木等等万事万物,你依然是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是不需要镜子来鉴别。

  所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易也是如此,天地﹑万物﹑万化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它与天地之道丝丝入扣,且不过。如果过了,超过了天地﹑万化的范围,那就不是易了。现在很多易学家忘记了这最根本的一点,总想超越它,反而就脱离了易的原旨,都在过上犯下了错误,脱离了易本身的游戏规则。我们学易﹑玩易,就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要明白如何不过,如何不违。

  “曲成万物而不遗”。天下没有笔直的路,不可能我们现在栽秧,过几分钟就可以收谷子。不可能今天我投了点资金,第二天就可以变成亿万富翁。宇宙万物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才能展现它自己的本来面目﹑真实形象,离开了时间和空间,万物非万物,世界非世界,宇宙非宇宙。曲,老子《道德经》中说“曲则全”,《中庸》中有云“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而曲就需要有过程,就离不开时机因缘,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一个时间断面肯定有得有失,永远只能得到一部分,而要想得到全部就只能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去感觉什么是绝对,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感觉提升到一个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中去体会大道,宇宙的本体是什么?现象宇宙无穷无尽,无时不变,但宇宙本体动都没动。我们在纷繁万变的宇宙万象之中,在运动的宇宙万象之中,来感觉不动的本体宇宙。我们在纷繁万象的万物运动之中,来体会易经所说的弥纶天地之道﹑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功能。

  禅宗就讲“参上一参”,如果不参,那要想我们有限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和理解前面所说的就会很难。曲成万物而不遗,只有放在无穷的时间和空间中才能不遗,但我们人只有短短的百年时间,那又怎么可能去穷尽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呢?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未知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而求知的生命体则是非常有限的,两者是一个矛盾,如何将这个矛盾圆满起来,那就需要知识的突破﹑智慧的升华,要使我们的智慧超越于纷繁的现象之外,才能够得到更高明的智慧。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我们都应该知道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昼夜之道就是一个幽一个明,人心之道就是一个知道一个不知道。如果能将知与不知之间的屏障打破,那就能通乎昼夜之道,也就是通,如果不能打破,就不能通。我常问别人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吗?知道自己又是怎么醒来的吗?你是如何突破睡眠的状态而清醒,又是如何突破清醒的状态而进入梦乡,如果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那就很了不得了。这也称之为通乎昼夜之道,我们人永远都有这么一个屏障,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究竟怎么通,早知三天事,富贵几千年,只有在参禅上去培养自己的火候,去突破自己的障碍,才能真正的了得。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如果神有方,那就是说有边界,那就会陷入僵化,而不能容纳百川﹑千变万化。如果把我们的精神规范化,就同软件一样以一个具体的程序被固定下来,那就会缺乏革新精神,就越容易陷入困境之中。所以我们常说年轻人可贵,因为年轻人富有激情,富有创造力,前途无量,而到了中老年以后,思想逐渐僵化﹑保守,成了经验主义者﹑教条主义者,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的框框局限,就才能打破前人的框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程。我们的精神可以说是上善若水,随方就圆,在方的环境里就方,在圆的环境里就圆,可以变成任意的形状,随缘而变。我们的精神是没有定向的,今天可以很欢喜,明天就可以很忧愁;今天可以很得意,但明天就可以很颓丧,我们的精神放在什么因缘之中,那它就会形成相应的样子。龙生龙,凤生凤,都有着不同的因缘际会。神是无方的,它不会被某种固定的表象所牵制,就会闹革命,穷则思变。

  易是无体的,任何固化的模式对易是无用的,被固化的“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易。易是心,心无方﹑无体,易也是无方﹑无体。如果我们将易用一个数学模式固定下来,那易就是有限的,而要将易范围天地之化,要与天地相似,要去道济天下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之所以易有我们在前面讲述的种种神妙的功能,其关键就在于神无方,易无体,永远都处于不确定之中。如果处在确定之中,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性,易就非易。一个真正善于用心的人,就一定要善于突破自己的陈规,保持永远的朝气和活力,反之就僵化,就无用。神无方,易无体,一方面是对易非常好的一种注释,另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精神的非常高的要求,要使我们自己达到无方﹑无体的状态。因此我们做人不要有陈见,大化无极,真人无相,要有这样超一流的技巧和极其灵活的思维方式,要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达到超越常人的敏锐,这确实需要相应的锻炼和培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讲: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何体认无处不在的煌煌大道? [一]

《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不管我们如何如阐述《易经》,都需要结合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第一是明志,也就是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将其摆正并提高,这与我们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向是稀里糊涂的,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将是稀里糊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了我们自身的精神情感活动,我们精神情感活动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我们的价值取向,如果价值取向高,那么就不会对一般的喜怒哀乐怀于心。君子有君子的价值观念,小人有小人的价值观念,君子有君子的得失观念,小人有小人的得失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得失观念的不同,就决定的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取舍不同。有人取善,有人取恶;有人取厚。有人取薄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不自觉地陷入种种麻烦之中,而这种麻烦主要都是精神上的麻烦,如果有好的价值观念,有好的人生理念,那很多麻烦都不成其为麻烦,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所以在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里,提出的第一个就是明志,立大人君子之志。

  第二是炼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上天生就了我们这样的秉性,要修正就会比较困难,但是性和命运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谈论“身﹑心﹑性”和“命”之间的关系时就已经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一个满肚子蛇蝎心肠的人;一个有信用的人,一个无信之人等等各种各样的人性,而我们愿意做哪一种人?又愿意和哪一种人打交道呢?在《通书》中我们就讲过谁都愿意和有“仁﹑义﹑礼﹑智﹑信”的人进行交往,都愿意与功德圆满的人打交道,谁都不愿意和“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交往。反省自己,都会发现有在精神上向上的取向,检查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如何,短处如何,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进而加以取舍﹑修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圆融无碍,才能够大富大贵。反之,性格上的障碍就会使自身的命运有很多波折,这是极其简单又极其明确的因果关系。不少人就看不到这点,因此我们在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里提出的第二个就是炼性。

  在炼性的基础上在开眼,开智慧之眼。我们身处在社会之中,毕竟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是有限的,进而智慧也是有限的。如何打开智慧之眼,从而使我们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别人高出一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别是企业领导,各级政府官员,如果智力不高,智商不足,就会使自己处在下风甚至失败。《易经》是智慧的学问,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几千年来若干大师的体会﹑经验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和发挥而集大成。所以通过对《易经》的学习,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

  第四点就是致用。我们学习这些,并不是要将其隐藏起来,而是要让大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大显身手,是大家能够成大人,成大业。《易经》也是致用的一门学问,它非束之高阁,也非看相算命,而是讲圣人之德,圣人的修养,它既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又能改造自己的性格,也能提高自己的智慧,《易经》六十四卦全是致用之学,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在学习《易经》时,一定要打开我们大眼界,敞开我们的胸怀,从而去体验《易经》的玄妙之处。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通书》中我们就已经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将谈得更深一些。前两天与友人到都江堰,满眼就看到都江堰所大力宣传的道家文化,一上高速路就可见诸如天人合一等等的标语,把整个都江堰装扮一新,大打道家文化牌。但是什么是道,很多人就不知所以然了,甚至很多专家学者也解释不清楚。《易经》就给予了极其明确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

  但什么是阴?什么又是阳呢?它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说太阳是阳,但为什么太阳是阳呢?又说月亮是阴,但为什么月亮是阴呢?在中医学上视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但是男人身上有六阳经也有六阴经,女人身上也是六阴六阳。肺为阳,腹为阴;手心为阴,手背为阳,这就又不分男女了。刚为阳,柔为阴;强为阳,弱为阴等等,刚柔﹑强弱又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换,阴阳实在不好用什么具体的物相予以表述,而前面所说的这些都只是对阴阳的比喻和物化,并不能够真正完全地说明什么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辩证对立的统一,当然在现实中阴阳所表现出来形式的确很多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有东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内就有外等等,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更是将阴阳的相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无穷无尽。

  但就在这无穷无尽的时候,道又在什么地方呢?我以前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对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做了一番注释,就谈了谈什么是道。首先,道如果是外在的,就必须承认它是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它又要与“我”相干,若与“我”不相干,无论它是什么大道,大可以不必去理会。同时,道又表现在我们身上,我们自身就是道的体现者。在前面我们就说过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又是社会人,同时又是具体的个人,这三种特性又圆满地融合在具体的这个“我”身上,自然之道就离不开这个“我”,并在这个“我”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心肝脾肺肾﹑四肢百骸等,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但是又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在庄子中也谈到人有二足,牛羊等有四足,蜈蚣有百足,千足虫有千足,都能够协调地运动并使身体能够移动,但那又是什么让其协调地运动呢?而蛇无足也可移动,在其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操纵呢?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给了一个导向:必有“真宰”。认为在其背后肯定有一个主人,而这个主人是我们所不能操纵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头发就开始白了,当然可以把它染黑,但是过不了半个月,头发根根又开始变白了,如果理智的想让头发不变白是不可能的。人不想得病,但病照样还是会来,人不想死,但死亡依旧不会停下它的脚步等等,背后的这个主人是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主人就是“道”,是“道”在操纵着一切。我们自身就体现着自然之道,这个道也离不开我们自身,其它与我们自身无关的事情可以放之不管,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就应该去细细地去体会和把玩。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具有社会的属性。不管是哪种政治学说和理论去解释什么社会之道,都需要具体的人来承担,离不开具体的这个“我”。离开了“我”,一切都不存在,秦皇汉武与我有何相干,唐宗宋祖与我何干,纳粹希特勒与我何干,文化大革命又与我何干等等,只有切身经历的才与我有关系,佛教就称之为个人的业报,只有与“我”这一辈子密不可分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一百年前的事物不属于自己,一百年后的事物更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这个“我”的承担性。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曾对我说“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多得是空中楼阁,往往都是空头支票对不得现,少得,如果没得到还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要现得,只有自己拿到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因此我们做学问,就一定要与自己息息相关,以“我”为中心,自己所感,所知,所触,所及,所行,全部都是“我”的什么什么。所以我们谈社会之道,就不能离开这个“我”,离不开这个“我”的承担性,离开了就没有意义,这可以说是极端的实用主义,也可以说是极端的玄学。

  我们知道有自然的我,也有社会的我,但两者又不能离开这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我”。当你睡着了的时候有没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感觉,当你无思无虑的时候有没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感觉,应该是没有,但是当你的思维阀门一打开,天地万物就全部显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是明白的﹑看得见﹑摸得着。反之,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阴。看不见﹑摸不着的并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实际上它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不能感不能知,游离在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外。我们常说生命,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生命在哪里呢?我们从生到死的过程是生命在背后起作用,但是谁又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存在呢?也许当病重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的时候,才有可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险了,但就是这样,都还不足以真正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的精神存在呢?平常我们都在使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但又有几个人能把握住我们的精神存在呢?我常说人自己对此时将要说的话是什么不清楚,而几分钟后又将要说什么话就更不清楚,那是由不得自己做主。我们的思想恰恰就是这个样子,从无到有,有归于无,又从无到有,有归于无这样永远周而复始的在有无之间变换。我们的思维永远都处在空白点,即阴的状态,同时它又处于有的状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顺着第一个字开始一个又一个得往下阅读,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程序也顺之而来,由A到B再到C往下延续,但是在A的时候没有B,在B的时候既没有A也没有C,依此类推。我们的念头也是如此,当一个念头来的时候,前念也就不存在,后念一起来,前念就落下去了,在这后念起前念落的周而复始的变换中就有一阴一阳在其中运作,这是最根本的意义,也是最特殊的意义。离开了这个阴阳,那天地万物的阴阳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我们说一阴一阳,这都只是一种观念,它都离不开我们的念头,是我们心中的念头﹑我们的感觉在说此为阴,彼为阳。

  那产生这些念头,这些感觉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什么让我们做出此为阴﹑彼为阳的判断呢?就是我们的精神本元,我们精神的一动一静就是一阴一阳。在《通书》中我们就讲过“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静就是无,我们思维沉静的时候是无,属于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没有动,就不能感生万物,而当它动的时候,就可以感生万物,就是阳。这些看来很玄,但又是非常实在的,因为思维的根本就在于此,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我们的精神活动就不能离开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也就不存在什么精神活动﹑思维活动了,所有一切都将不存在。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如果又能善于将其把控,那就能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反之就永远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隶。所以,思想一静是阴,思想一动是阳,静的时候无,动的时候有,这个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就谓之“道”。因为只有当自己有了精神,才能拥有认识世界﹑认识万物﹑认识天地宇宙的本钱。

  自然之道离不开我们心中的一阴一阳,社会之道也离不开我们心中的一阴一阳,从这个角度出发,天道是人心的产物,社会之道还是我们心的产物。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宋明理学心学派大师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把宇宙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等等都归结在我们的心上,而且就归结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上。现在其他很多讲易的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的理解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其他任何对易的讲法都失去了基础。

  “继之者善也”。一阴一阳之间不停地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在其中就有交易,变易,不易以及简易。道是流动的,它一直不断地向前延伸,而当有了交易并在变易运动之中,就会存在着继,即在时间中的延续性,而延续的本身就是善也。正所谓“生生之谓易”,老子《道德经》中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宇宙在永远地﹑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同时又不被新生的事物所局限和固化,而是生生不息,就如同我们的心一样,不断地有念头冒出来,但从来没有撑破我们的脑袋,正是因为心永远都是处于一种空无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产生新事物。继之者,延续“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永恒的存在,是为至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成之者性也”,大道的本性就是如此,就是一阴一阳,就是要成就和延续大道这种一阴一阳的本性。

  其实以上三句话是同义反复,“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实际上是一句话,只是分成了三节来阐述。继什么?继善。继什么善,就是继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善。成什么?成性。成什么性,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性。我们不要象其他讲易和学易的人,去节外生枝地解释这三句,而是要将这三句综合来看,来理解,我们在学易的道路上一定要清楚最大的忌讳就是画蛇添足,否则就会失去易经的本意。

  在前面的基础之上,才有了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知,智也。心地仁厚的人﹑聪明智慧的人看到了前面所说,不由得感慨天地大道的大仁大义,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天地大道的大智大慧,事无遗漏,普化万物,造化无穷,是智慧的最高点,有着极其伟大的﹑深厚的变化和生化的力量。能看到这一点,是圣贤人的境界,非后来所谓的见仁见智。这是悟道的人,真正见了本性的人,对此深入体验的人,从而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所发出的由衷地对仁和智的这么一种赞叹。

  但是“百姓日用不知”,普通老百姓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大道里面,却不知道自己就身处在大道里面。我们在前面阐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恰如其分地生活在道里。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它知道自己有翅膀可以飞,知道哪里有食物可以吃,知道在哪里造窝,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下蛋孵蛋等等,泥鳅生活在水塘里,蚂蚁﹑蜜蜂等万物的生理构造都于其所生存的环境结合得恰到好处,浑然一体,真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猫头鹰的生命构造就适应黑暗的环境,大熊猫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生存环境,所以就会被自然淘汰,我们可以通过去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就能非常自然地得到这一结论。

  我们人也是如此,也是与自然﹑社会结合得恰到好处。但是我们如此与大道同源,与大道同在,却还不知道大道在何处,即“百姓日用不知”。但这并不是说百姓可耻﹑可悲,这一句并非从贬义出发,因为大道是不需要你去知的,它本身就在你身上,也不需要你去懂,它完美的与你浑然一体。很多人这样去求道,那样去求道,禅宗就云“心本是佛,将心求佛,无异于画蛇添足,头上安头”。真正见道的人,就会明白原来道不欠一分一厘,一切现成,何需去求,何需去寻。曾有人几次问我开没开悟,见没见性,我都不曾予以理会,最后则回他说“不见性,它也跑不掉,未必它就不存在了吗?”此人遂无语。所以“百姓日用不知”不是贬义词,而是用不着去知。

  我们身上合乎道,处处合乎道,“天命之谓性”,既然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少一点理由都不行。也许有人会说自己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这也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了然之处,如果能真正地看穿看破了,就会如恍然大悟一般,知道这些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知道将喜怒哀乐都尝遍是好事情,若只是在顺境中反而会觉得是种遗憾。黄金固然是可贵的,但如果让你拥有点任何事物那任何事物就变成黄金的能力,你就会发现这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一切都失去了价值。《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对前面所述非常中肯的话“宁居缺勿居全,宁居无勿居有”,这是非常深刻的人生启示,它可以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我们既要看到圆满,也要看到不圆满,圆满不圆满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实际上我们人的一生也就是在圆满和不圆满中过来的,将此看穿看破,就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进而就能拥有平常心,然后在处理万事万物的时候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干扰,就不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故君子之道鲜矣!”明白君子之道的人是少之又少。孔子对君子之道是非常推崇和赞美的。什么是君子之道?知理,知命,具备仁﹑义﹑理﹑智﹑信的是君子。知命就是知“道”,不知命的人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也是不知命的。很多算命打卦之人,尽管能打得很高明或是很准,貌似知命,其实并不知命,因为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只是懂得了前人留下来的推断命运的一些公式而已,也就仅此而已罢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道﹑真正的命并不了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矣”,孔子都很少谈性与命,但并非不谈,而是因为这是需要相应的资历,相应的智慧才能够格谈论性与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才谈到“故君子之道鲜矣!”但并不是说没有到道,道在每一个人身上,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知道了并不会优待你一分,不知道也不会亏待你一毫,我们一定要注意此处用语的妙处。

  “显诸仁,藏诸用”。仁是阳,用是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生生的这么一种现象是仁,如果没有生生,那么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宇宙就会是一片死寂。大道要充分地表现出生育万物的功能,就是显诸仁。另外如何产生生生之间的奥妙,是秘而不宣的,现代科学已经能破译DNA了,可以建立基因数据库,但实际上离真正的生命还很遥远,这个生命并不是说能够通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观察就可以彻底地表达出来,虽然可以近可能地接近生命的秘奥,但永远都达不到,因为生命的秘奥是无穷无尽的。也许我们破译了DNA,但其中还有诸多因素作用于其中。就如同宇宙大爆炸是否就对宇宙的形成能够解释得尽善尽美呢?都还是破绽百出;我们说量子力学,其对物质世界的观察是否就到了极致呢?恐怕也未必,如果存在极致,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到了尽头,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智慧也就到了尽头。只要我们还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个心的存在,那么前面永远有无穷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这就是藏诸用。

  大道绝非裸体模特可以让我们一览无余,总会有被隐藏的一面。就如同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正对于我们的这一面,如果不移动其另外一面是看不见的。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也只能是所能够接触的事物的其中一面,永远都只能是片面地接触,要想全面感知,就必须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运行,但时间是无穷尽的,空间是无穷尽的,所以大道之用也是无穷尽的。在这里用“藏”这个字,简直就是妙不可言。已知的永远都是有限的,未知的永远都是无限的。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显诸仁,藏诸用”这六个字,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它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立一面旗帜,是自己光辉的一面并表现出来,要对自己有利,也要对别人有利。在《毛主席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话“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中政策是显诸仁,策略是藏诸用。自己的目的可以用美化的方式予以公开和宣传,但落实到运作﹑实施﹑推行,则一定要将其放在不为别人所知的地方,要藏起来,可谓机密,也可谓商业悖离﹑军事悖离﹑政治悖离。正所谓说得做不得,做得说不得。做得说不得是用,在两军对垒﹑商业运作的时候,是不可能让敌人知道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是不能浮出水面的,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的动作,我的技巧,我的人事关系,一定要秘而不宣。有些人根本不注意“显诸仁”,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也不注意自己企业的形象。有的人张扬,口无遮拦,轻易泄露自己的机密,且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都处宣扬自己如何如何,然而当真正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反而就没辙了,自己所谓的关系也都避而远之,平添诸多障碍。所以手段﹑策略要藏,而外在形象则要朝好的一面去引导。

  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思维里面安置一个警察,以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佛教就称之为“觉照力”,儒家则称之为“警省之心”。《易经》乾卦九三爻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指出一定要每天反省自己的思维和言行,要清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特别是注意反省自己的过失,只有做到这一切,才能真正地做到“显诸仁,藏诸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大道相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