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28|回覆: 22

易經鳳毛 - 馮學成先生講繫辭及乾坤卦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講: 預知未來的夢想——易經究竟講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朋友都希望本人談談【易經】,但【易經】並不好講,因爲講『易』的人太多太多了。從漢朝開始將近兩千多年以來,講【易經】的就有上千家,我們去翻翻【四庫全書】,關於『易』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堆積如山。各個時期,各個朝代,各個地方,甚至個人對『易』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特點。近二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學術研究也相對自由起來,對【易經】的研究和著述也是數以千計,這還不包括佛教和道教等關於【易經】的典籍以及還有很多沒有去付諸於印刷和予以公開宣傳的對【易經】的一些論述。在座的有些朋友對【易經】也都有比較深的研究,都有自己的一番體會和認識。因此說『易』並不好講。

  作爲『易』,【易經】,大多數人都對此感覺很神秘,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易』到底是講什麼的呢?這是一個如何定位的問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易』主要分爲這麼幾個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經之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周易』是屬於儒家經典。隨著漢朝開始,東漢【參同契】的產生,【易經】又和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在道教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內丹的興起。【易經】講究理﹑氣﹑象﹑術,道教則比較注重氣,將【易經】的六十四卦與人體氣機的運行相結合起來;在中醫學上也有很多理論離不開【易經】的指導,有所謂醫易同源,比如說針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關於『易』的論述,在南北朝時有些佛教的法師就通過對『易』的闡述來宣傳佛學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時候,華嚴宗的祖師之一李長者居士,他用【易經】的體系來講述【華嚴經】,寫了一部【華嚴經合論】,在佛教之中是別開蹊徑,對當時和後來的宋明理學有一定的影響力。

  『易』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的重要依據,它和老莊思想都對中國古代宇宙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漢易注重象術,宋易注重義理,但許多學易的支流總是注重和偏向於其預測的一面,當然作爲『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時候就是用來搞占卜的,它和預測學有著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滿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權和政權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過占卜來進行決斷。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於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後,周文王將鬼謀變成了人謀,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學的理論納入了修身養性,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之中,這是易學的主流。在【易經•繫辭】中就說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周文王將伏曦的單八卦兩兩重疊起來,演變爲八八六十四卦,並予以發揮,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辭,彖辭,卦辭,文言等等,使之成爲人謀和修身以及對未來事物的發展和運行規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導思想。

  易分理﹑氣﹑象﹑術,我們首先必須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連易理都不知道,就沒辦法去談氣﹑象﹑術,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著有理﹑氣﹑象﹑術,但易理是根本。所謂『易理』,就是易經對基於易經中的宇宙觀、世界觀對事物發展演變規律所演繹的原理,這是易經的思想精髓。先秦時期易經主要用於占卜預測,到了漢朝對易的理﹑氣﹑相﹑術就有著較多的發揮,而到了宋以後,則開始偏重於易理,而預測只是易經的末流。預測的主要派別有子平術(八字),紫微斗術,奇門遁甲術,還有看相看風水等等,而這些都離不開從易學衍生出來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天干地支學說。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數術之說,有著相應的推導公式,它的基本理論與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出一轍。

  預測學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到了宋以後而大成。現在,把這一套學問歸入了迷信的範疇,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於一般的人都沉迷於數術和算命,喪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運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們要明白,在講周易的理﹑氣﹑象﹑術時,從氣上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外學術界對這一點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裡我們所推崇的是易理,這是中國所獨具的一套學問。按照學院派的理論,中國的易經裡面包含著豐富的﹑樸實的辯證法和邏輯思維。在易經里,它有著非常豐富和很高的思想層面,如果僅用邏輯的理論去解釋易經,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經的思想和精髓。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講: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流淌變換的宇宙人生觀

  上面我們大致對易經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介紹,現在我們將繼續對此課題進行更深一步的討論。

  易經的易,它有著好幾層的意思。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交易,然後是變易,最後是不易。交易,以我所有來交換外界的所有,使我得以存在。做生意是個交易的過程;我們的生命隨時在呼出二氧化碳,又從外界吸入氧氣,這是一個交易的過程;我們一方面喝水吃食物,另一方面又在排泄穢物,這仍然是一個交易的過程;我們的思想,我們人與人的交往,同樣也有一個交易的過程。作爲個人,不是靜止的﹑孤立的生活在宇宙之中﹑社會之中,既然是在社會之中,就肯定會處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之中,而作爲個人要生存,要發展,那不管是從思想上,情感上,或者是物質上,就必定要和他人做交易。作爲自然界的生物也都需要進行交易。另諸如化學的,物理的變化,它都需要在交易的過程中才能完成。用佛學的語言來說,就稱之爲緣生緣起。如果沒有交易,那整個世界就是單一的,靜止的。

  通過交易,進而發生變易。一個小孩的生命過程,通過長期不斷的新陳代謝,把外在變成內在,又把內在變爲外在,通過此類諸多的交易,然後有了從生到死的這麼一個變易過程。做生意也是如此,今天投資了一萬元錢,通過不斷的交易,有了發展,明天變成了十萬元錢,再進而言之就可能變成一百萬,甚至上千萬,這也是一個變易。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之間發生了交易,然後就會發生變易。氫和氧之間發生了交易,就變成了水。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交易,有些合法,有些則是非法的,合法的可能就發展了,非法的就有可能受到了制裁,這也都是變易。佛學就常說『無常』,亦即生也無常,死也無常,萬事也無常,無常就是變易。

  但不管是交易,還是變易,它們之中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即不易。我們的思維在變,我們的身體在變,我們的周圍環境在變,但是我還是我,我沒有變。在宇宙中,一百億年前,甚至是一百億年後,無論萬事萬物在其中如何的變化無窮,宇宙還是那個宇宙。而且變的原則也是不變的。

  以上幾個方面說開了可以是無窮無盡的,可以無休止的對其加以闡述,但我們要通過【易經】中『易』的觀點來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心靈世界,面對我們所必須面對的客觀世界。這一刻心情好,下一刻不好了;今天我們是好朋友,明天就成了仇人;今天是親家,明天則成了冤家;前兩年生意做得順,這兩年在走下坡路等等諸多煩心的事務,如果能明白『易』的道理,知道什麼是交易,變易,不易,就能平和地看待這些問題,就不會爲此懊惱。事物永遠都是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我們要善於用變易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待事物,看待周邊的人和事。變易必須立足於交易,存在於交易之中。但無論怎樣交易,無論怎樣變易,都需要認識到不易的存在。

  易爲君子謀,不爲小人謀。在『易』裡面講述的諸如元亨利貞之類的,經常都要講吉,那一般都會再配上諸如中﹑正﹑貞等語言,在【易經】的每一卦裡面,我們都可以看到。中﹑正﹑貞,就是要把自己擺正,如果不正,就不能成爲君子。這個中﹑正﹑貞,是易經裡面永恆不變的原則,在以後我們將對其做更多的闡述。

  『易』的結構是什麼呢?在【易經•繫辭】中就說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們大都看過太極圖,就基本上應該知道什麼是太極。兩儀,『 』爲陽爻,『 』爲陰爻。四象,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以上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八卦,即干 ,坤 ;巽 ,兌 ;坎 ,離 ;震 ,艮 。在八卦中,從卦象上都是兩兩相反的。干與坤是相反的,乾卦三根爻都是實的,都爲陽爻,而坤卦三根爻都是虛的,均爲陰爻。巽與兌是相反的,巽卦爲兩陽爻在上,一陰爻在下,而兌卦一陰爻在上,兩陽爻在下。坎與離是相反的,坎卦是兩頭爲陰爻,中間爲陽,而離卦是兩頭爲陽爻,中間爲陰爻。震與艮是相反的,震卦爲兩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而艮卦則爲一陽爻在上,兩陰爻在下。

  易經里的陰陽之間參差不齊,互相配合,就對古人有了很深的啟發,而後人看到後則突發奇想,將陽爻稱之爲男性,陰爻稱之爲女性等等,這暫且可不必過多去理會。當陰陽配合的時候,相互之間就會產生交易,而在交易的過程中就會發生變易。易經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很多不同的事物和屬性,在【易經•說卦】中就有很多的說明,比如說乾爲天、爲君、爲父;坤爲地、爲母;震爲雷、爲龍、爲長子;巽爲木、爲風、爲長女;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艮爲山、爲徑路;兌爲澤、爲少女、爲口舌、爲毀折﹑爲附決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看。

  八卦本身就有很豐富的含義,而當我們將八卦相互重疊組合在一起,就產生了更加複雜的變化和更加豐富的內涵。比如說在道教的丹道里經常談到的『坎離』,坎上離下,即水上火下,就組合成了既濟卦 。反之,離上坎下,即火上水下,則組成了未濟卦 。爲什麼稱爲既濟卦,就象我們做飯,肯定是水在上火在下,表明事物處在一種穩定的健康的交流狀態。但是我們要認識到易經六十四卦的複雜變化,當達到了極限的時候,既濟就會出現坎離的上下顛倒,就變成了未濟卦。

  易爲什麼又稱之爲變易呢?日升日落,花開花謝;春夏秋冬,月圓月缺。事物總是如此不斷地變換著。易經從這些自然現象總結出其中的道理,用來指導人的行爲活動,它是要使處在弱勢的人,通過一定的變易,去尋找和把握機會,使人由弱變強。而處在強勢的人,也要看到並認識其對立的一面,避免自己由強變弱。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要制訂國歌,當時有很多歌曲都送至中央審閱,毛主席就作了一個批示,引用了【易經•繫辭》裡的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指出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因此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地發展,都在不斷地變化,怎樣使自己能處於不敗之地,怎樣防止向不利的方面轉化,處在弱勢的要如何轉變劣勢,進而成爲優勢。

  在【易經•繫辭】就提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所以我們對【易經】要經常翻,經常看,要去熟悉六十四卦內部的組織結構;要去玩其辭,要去熟悉每一卦的大象辭,小象辭,彖辭,卦辭,爻辭,以及對你的啟示和警醒。接著又提到『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我們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在有所決策﹑舉動的時候,在實踐中推行自己的理念的時候,那就要注意觀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因爲易是要變的,它也許向錯的﹑不利的的方向變化。

  我們前面曾提到『既濟卦』和『未濟卦』,一方面兩者是互相錯開的,同時它們又是互相綜合的,正所謂錯綜複雜。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卦的卦象:既濟卦 ,未濟卦 。既濟卦某一位置爲陽爻,未濟卦相對應的位置就爲陰爻;而既濟卦某一位置爲陰爻,未濟卦相對應的位置就爲陽爻,是相互錯位的。『既濟卦』和『未濟卦』是比較圓滿的一體,是互爲對象的。整個宇宙,我們的事業和生活也總是在這兩者之間相互運動轉換。這幾天比較順,就既濟了;過兩天不順,就未濟了。股市飄紅,就既濟;股市跌了,就未濟。我們的精神也是這樣的,心理學家就常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有時精神進入了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是既濟,有時則進入了低谷狀態,就未濟。

  在易經六十四卦里,爻者,象也,每一卦都有其各自特定的屬性,都代表了一定的社會現象,都代表了一定的心靈現象,都特有所指。比如說『訟卦』 ,主要是講爭訟問題,即打官司;師卦 ,主要是講軍隊,講戰爭理論,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軍隊的建設和將領的選擇等等;咸卦 ,則主要是講少男少女之間談戀愛和婚姻問題;家人卦 ,講治家;同人卦 ,講交朋友和社會交往;革卦 ,主要是講變革和革命的問題;鼎卦 ,講建設方面的內容,如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組織建設等等。

  當然易經裡面的各個卦並不只是停留在這些簡單的卦象上,它們都還有其各自很高層面上的意義。比如說咸卦 ,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少男娶少女,娶女貞,即正。而在卦辭就將其義定得很高:『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在我們的人事之間,在我們的認識之中,都離不開這一點。前段時間我們講【通書】,其中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等諸如此類的話,都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感,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有所感,感的前提是必須要空,才能有所感,如果都裝滿了,就無從去感了,必須以空,以虛,以謙卑的態度來對待。在咸卦裡面,兌上艮下,艮爲山,在下,兌爲澤,水往低處流,則在高高的山頂上,是相感相通的象徵。所以古代都是男下女,即男方向女方求婚。

  前面講了『交易』和『變易』,現在再講一下『不易』。我們來看看恆卦 ,其義是很妙的。彖詞有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恆,是講穩定性和規律性。有穩定狀態的事物肯定是有規律的,而有規律的事物其狀態肯定是穩定的。穩定的狀態就是『不易』。在自然界中,億萬年來,太陽總是東升西落,這就是『不易』。而用在人事上,當我們在觀察某人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此人有無恆心,做事情是不是能以一貫之。而此人能否有所成就,就看其能否久於其道,在一個事情上執著,能持之以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另外我們要了解事物,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分析,才能夠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如果只是跑馬觀花,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恆卦對我們的心是很重要的,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有恆,這是一個人要走向成功之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講:位、中、勢——易經預知吉凶禍福的秘密

  從上面一些簡單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知道【易經】所包含的意義是極大極廣的,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易經卦象的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認識。先以乾坤二卦爲例,見下圖:

 干 卦      坤 卦
▅▅▅▅▅ 上九 ▅▅ ▅▅上六
▅▅▅▅▅ 九五 ▅▅ ▅▅六五
▅▅▅▅▅ 九四 ▅▅ ▅▅六四
▅▅▅▅▅ 九三 ▅▅ ▅▅六三
▅▅▅▅▅ 九二 ▅▅ ▅▅六二
▅▅▅▅▅ 初九 ▅▅ ▅▅初六


  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稱之爲『初﹑二﹑三﹑四﹑五﹑上』,是陽爻則加九,是陰爻則加六。再以既濟卦和未濟卦爲例,見下圖:

水火既濟      火水未既
▅▅ ▅▅ 上六 ▅▅▅▅▅ 上九
▅▅▅▅▅ 九五 ▅▅ ▅▅ 六五
▅▅ ▅▅ 六四 ▅▅▅▅▅ 九四
▅▅▅▅▅ 九三 ▅▅ ▅▅ 六三
▅▅ ▅▅ 六二 ▅▅▅▅▅ 九二
▅▅▅▅▅ 初九 ▅▅ ▅▅ 初六


  當年周文王被殷紂王囚於羑里,將伏羲的單八卦,兩兩相重,演變成爲六十四卦。其中由上至下,上三爻爲一卦,稱之爲上卦,;下三爻爲一卦,稱之爲下卦。下卦指自己,上卦是指外部環境。另外在【易經】中是非常看重卦中的每一爻能否在其位,得不得位,即得位和失位,其中『初﹑三﹑五』爲陽位,『二﹑四﹑上』爲陰位。陽爻居於陽位或陰爻居於陰位,就稱之爲得位;陽爻居於陰位或陰爻居於陽位,就稱之爲失位。在【易經】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居中,下卦爲『二』居中,上卦爲『五』居中。

  我們在看到【易經】中『卦』的時候,要先看到整個卦象,確定其爲六十四卦中的哪一個卦;確定是哪一卦後,要認真研究其每一爻得位不得位,此外關鍵的是還要看所占卜的爻居不居中。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兩圖中,既濟卦是六爻得位,而未濟卦是六爻均不得位。乾卦爲『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九二』失位但居中,『九五』是又得位又居中。坤卦爲『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則得位;『六二』是得位又居中,『六五』是失位但居中。

  從上述所講的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就引申和生發出了『吉﹑凶﹑禍﹑福』。假如一個街道辦事處的主任把本是區長的工作做了,那就越權﹑越級了,就不得位,即失位;反之,區長若去把一個街道辦事處的事情管了,那也叫失位。而失其位就『凶』,所以我們要安其位,守其位,能安能守就『吉』。位,就是自己的本分,自己的本職,要安守本分。

  在艮卦 裡面,其象有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說在思考問題時要停止在自己所能掌握的範圍﹑界限之內,不能超越範圍去胡思亂想;思想如此,行爲亦是如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只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去行事,不能超越職責的範圍。如果越位,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在中國古代所說的『三綱』,如果越位,那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天下就會大亂。所以說位次的關係在【易經》裡面,在判斷吉凶上是極爲重要的。

  居中不居中,是古代聖賢心理學的根本特徵,是對病態心理的一種治療。正所謂君子中道而行,離開了中道,那就會陷入邪惡。所以不論是中國,還是國外;不論是道教,還是佛教,或是其它教派,它都強調的是中道。只有中道,才能在面對上下前後左右時把握關鍵,把握命脈,居於要害之地。

在【易經•繫辭》裡對上述就有一些歸綱的語句『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是就位而言,是易經的秘奧。下卦中就是『二』,不管是九二,或是六二。爲何多譽呢?比如現在評先進,評勞模,基本上都是基層幹部,絕對不會有高層的幹部,在基層的幹部,只要你能踏踏實實地去干,去做,就容易得到上級領導的關注和提拔。因爲此處是中位,且能處事得體。『三』,在下卦中『冒』上去了,在最上面,不安本分,離開了中,就想朝上爬,結果就失位,就會有麻煩,就會凶。

  『四』,在上卦最下面,是上卦的第一爻,緊逼『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位置,對上下周邊的事物都必須警惕,處理得好,就會被上面所看重,爲下面所信服;反之,就會被上面視爲威脅,而有危險,會被下面所敵視,而是非不斷,因此多懼。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和宰相之間的紛爭,就應該對此有所悟,就應該明白對『位』的處理上太複雜,太玄妙了,是一個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不論是在政府部門中,還是在企業之中,都存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五』,爲上卦之中,如同政府或企業的最高領導,在這個位置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對的,所有的功勞都屬於這個位置。所以在歷史上將帝位又稱之爲九五之尊,以前的功臣良將根本就不敢居功,若居功就會引來殺身之禍。秦朝白起,打遍六國而無敵手,未曾一敗,與趙國長平一戰,坑殺趙俘四十餘萬,是中國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終因功高震主而招忌,蒙冤而死。

  我們已經對【易經】進行了一番概論,讓大家初步了解一下關於【易經】的一些規則,給大家指出『位』和『中』的重要關係,從而使大家知道【易經】的訣竅就是得位和居中,在得位和居中的情況下學會靜觀其變,才能把握歷史的命脈,才能把握周圍環境的變化,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這一點上說,【易經】的境界遠遠高與【孫子兵法】,前者在戰略上﹑修爲上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闡述,在此基礎上,『易』爲君子謀,小人是玩不轉『易』的。我們在看【易經】的時候,不管是爻辭,還是彖辭等等,關鍵的就是『位』和『中』。如果居中,就算是不得位,也肯定吉。得位則根據陰爻和陽爻的不同,卦象的不同,而可能吉也可能凶,其中大多數是吉,但若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得位也未必吉。既得位又居中,大吉。

  另外,在易經之中,除了乾坤二卦是純陰純陽之外,其它卦都是陰陽相互混雜,而就算乾坤二卦是純陰純陽,也都還有『位』的關係,乾卦爲『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坤卦爲『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則得位。同樣在其中也會存在變化﹑危機﹑麻煩等等的機兆。

  在觀易時,它給予了我們一套思維的法則,即得位和居中。依此又派生出一個觀念:和諧。得位,和諧;居中,和諧。不得位,不居中,就會失去平衡,就不和諧,就會有麻煩,凶就會有此生發。比如說既濟卦 ,是陰陽平衡;未濟卦 ,是陰陽不平衡。泰卦 ,乾下坤上,天本應在上而地在下,但其彖辭有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是爲陰陽相交的良好狀態。否卦 ,坤下乾上,天地不交,陰陽隔絕而不得相通,其彖辭有云『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是陰陽分裂的不好的狀態。比如歷史上的朝代到了其末期的時候,多會出現宦官或是小人把持朝政,下意不能上達,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於是乎天下大亂,諸侯豪傑紛起。反之,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即泰卦,那天下就大治了。

  易經的六十四卦,就從六十四個方面給予了我們非常豐富和重要的提示。當我們遇到有些事情疑而不決的時候,可以通過打卦來提供意見。打卦的方式是層出不窮的,但只要能誠心誠意的起卦,它所帶來的提示還是會非常準確的,會極具啟發性,有如神授。打卦的要求並不高,重要的是如何解卦。高明的人其解釋就會很有道理,而不高明的人其解釋就會偏到一邊去了。另外對卦象的了解,必須通過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去把玩,其認識才能提高。

但是,我們要明白易經的六十四卦,也是一個陷阱,有不少人在玩易的時候而走火入魔。在我們給大家講【通書】的時候,在講義中附有蘇東坡的父親蘇詢的一篇文章【易論】,其中就寫到『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源』,古代聖人作的易,讓人覺得茫然而不知其蹤,從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到頭髮鬍子都花白了,人老了都還沒摸清易經的門路。這是由於沒有明師的指點,因此不知道易經的原則,其原則就是要讓你『修身養性』,提高自己對人生宇宙的認識。因爲易是觀乎天下之動,觀察整個宇宙如何運動,觀察萬事萬物如何運動。

  另外『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萬事萬物的運動發展與『一』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還有易者易也,要簡易。前面我們講過易有三易:交易﹑變易﹑不易,但是我們要看到其中還隱藏著一個簡易,要簡單得再簡單不過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們在面對變換無窮的宇宙﹑變幻無窮的社會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可以讓我們去把控,這個原則是什麼?就是要知道『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易經•繫辭》裡給予我們的提示。我們學易,不能越學越複雜,越學越麻煩。比如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學太極拳,張三丰教了一遍後問他記了多少,他說記了八成,再教一遍又問,則記了二成,教第三遍再問就全忘了,遂學成。這才是學易學出神了,學出味道來了,正所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達到了這種境界以後,不管面對的事物再如何複雜,都能夠化繁爲簡,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因果關係,這就是高明。

  古人在看到世事變化的時候,當覺得天特別冷時,過了一段時間春天來了,開始暖和了,覺得舒服,後來怎麼越來越熱了,當覺得特別熱時,又過了一段時間秋天來了,涼快了,但怎麼又越來越冷了。不禁感覺到老天爲何如此不穩定呢,久而久之,明白了天就是這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不會因爲其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當古人看到太陽落山了,天地一片漆黑,頓覺宇宙都要毀滅了,心生恐慌;而當太陽升起時,心又爲之歡喜,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起起落落,就又明白了太陽的升起和下落是永恆不變的,也是不會因爲其它事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從而明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

  而當我們身處在社會之中,也是如此,榮辱﹑得失來來去去,在整個社會活動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有的人得到了,高興得忘乎所以,有些人失去了某些東西,則懊惱不已。實際上如果能明白前面的道理,就會知道這無非就是得失罷了,高興或是不高興罷了。如果能有承擔,知道社會就是如此,人生遊戲也就是如此,就會得也不驕,失也不憂,當然大多數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在這幾個變過去變過來的字所形成的怪圈,使人心也變得惶惶不可終日。

  『易爲君子謀』,它就是要把最簡單,最樸實的真理交給大家,明白了,就不會被『天下之動』,就不會被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紛雜的現象,不會被身邊變換無窮的事物擾亂了自己純淨的心靈。我們憑什麼『貞夫一者也』,又憑什麼『易簡』,所謂萬法歸一,就是要歸結到我們的心。誰在面對萬法,誰在面對『天下之動』,是『我』。只有『我』動,天下才會動,永遠都是主觀和客觀,『我』和『非我』的簡單關係。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什麼是『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很多學易的人都想弄清楚這一句的意思,想知道什麼是『貞夫一者也』。貞夫一,就是貞夫我,是『我』在感覺,在判斷,是 『我』和萬事萬物的關係。離開了這個『我』,萬事萬物如何去變,都與自己不相干,沒有任何關係。是『我』在感知萬事萬物,不是別人來感知萬事萬物。所以學易,要把易簡到『我』這個承載體上來。理解了這一點,那就可以算是入門了,否則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會讓你應酬不暇,學得雲裡霧裡的。

  明朝王陽明在【尊經閣記】中泛論五經的時候,在論易部分就針對我們上面所講的內容說到『易也者,道吾心之陰陽也』,易不外乎就是要道出我心的陰陽變化,而外界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我心的陰陽變化,我心的陰陽變化就是外界的變化。佛教華嚴經就有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離開了這個『我』,萬事萬法就不存在了。有人說這是唯心主義,但且不管是唯心,還是唯物,都需要這個『我』來承擔,都離不開這個『我』。所以我們在學易的時候,一定要與我們的心結合起來。如果不去結合,那試問誰在玩易呢?有人說是我,但我又是怎樣玩易呢?是我的思維在玩易,是我的心在玩易,所有的分析﹑判斷等等,歸納起來都是這個『我』,這個『心』。

  因此在【易經》裡面就講究有一個主卦,有一個從卦,這就是『我』和『非我』,即要確定賓主的關係。在打卦的時候,要確定賓主的位置,陰陽的位置。本人當年在學易時,我的老師就對我說過:我是主,而我之外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賓。在社會關係中也是如此,我是主導,其他都是外緣。事實上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讓自己給別人當奴才,當配角。當然在工作上是另外一回事,老闆就是老闆,打工的還是打工的,要各司其職。這是得位的一個重要指示,是從人心的歸屬來談的,是從人心的個人自我擔當性來說的,是一個永恆的真理。

  我們在學易的時候,就要把這層紙挑破,否則就會永遠成爲易經六十四卦的奴才,就不能在易經上當家作主。現在從事基本粒子研究,就有一個『測不準』定律:要有自我主體的介入,如果不介入,中微子﹑夸克等各種粒子都會看不清楚,道不明白。易經也更是如此了,因爲易經明顯有兩個內容存在:一個是占斷者,即打卦的人,另一個是所打的卦,必然有這兩個結果,六十四卦是永遠都擺在這裡的,但是打卦的人和所面對的那一卦是某時﹑某刻﹑某件事情而起的,所以一定要找到這種主人公的感覺。否則,『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就講不通,說不明白。

  清楚了前面所講的,就才能從卦象之中錯綜複雜的﹑交叉的陰陽關係中,『初,二,三,四,五,上』這六位的關係中,找到其中的吉﹑凶﹑禍﹑福。才能知道吉爲什麼吉,是因爲在和諧狀態之中,在平衡狀態之中;知道凶爲什麼凶,那就一定不和諧,不平衡。處在吉中,要想使之長久,就必須保持和諧﹑平衡的狀態;而處在凶,要想擺脫凶的困境,那就要把不和諧﹑不平衡的因素排除出去,將之調順,進而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這是易經中的占斷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在具體的人和事上,在具體的關係上,如何讓它們處於和諧平衡的狀態。這是學易之人所必須看到和明白的道理,不明白,那就學易無用。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講: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認知命運需要捅破的那層紙

  前面我們已經對易經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介紹,爲大家學習易作了很淺的鋪墊,當然這還遠遠不夠,爲了使大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們下面先選講易經繫辭中的一部分,以後我們也將選講易經中的部分卦,使大家能夠加深對易經的了解。繫辭是易經的序論﹑導讀,只有先明白了繫辭,才能夠明白易經的卦。
現在社會中從事易主要是算命打卦的人,很多都沒有讀過易經的繫辭,對繫辭是什麼都不清楚,其所居的層面是很低的,從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易經的本意。易經是古人傳流下來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從周文王做易至今三千多年來,易經一直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指導。而對於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易經,如果將其只是用於算命打卦之流,豈不愧對祖先。所以我們學易,一定要把它提高到易作爲儒家五經的高度,要明白其中的分量。學易,就要觀象玩辭,那觀象玩辭的前提就要學懂繫辭,如果不懂繫辭,就不會明白什麼是易卦的象,什麼是易卦的辭,就弄不清,道不明。所以繫辭是學易之人所必須的入門讀本。

【繫辭·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古代的宇宙觀,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局限性分不開的,認爲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按照現在的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層次,當我們身處太空中,也就無所謂什麼上下前後左右了,就絕對平等。

  將易經六十四卦排列起來,就必須遵循一些原則:天尊地卑,陽尊陰卑,男尊女卑。也許有些女性會對此有意見,實際上在易經中它是有著自身的含義,並非現代社會對這一點上的理解。在易經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尊地卑卦象並不好,只有尊向下卑向上才能吉利。比如說君主高高在上,不注意關心下面民眾的疾苦,不能下人,不能士人,那該君主就應該是糊塗的﹑暴戾的﹑非賢明的君王,整個國家也肯定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他只有禮賢下士,體察民情,提升全民的素質,使卑賤的人得以提高,那整個社會才能安定,才能繁榮。所以在易經里,天尊地卑所組成的卦就稱之爲否卦 ,乃天地不交,陰陽隔絕,上下不通,內小人而外君子之象,君子道消,小人道長,這是非常糟糕的。

  反之,地在上天在下,就成了泰卦 ,內陽外陰,內剛外柔,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使高高在上的能走下來,使卑賤的人得以提升,使整個社會上下交融,和諧,表明國家處於風調雨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狀態。所以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雖然它們遵循天尊地卑﹑陽尊陰卑﹑男尊女卑的原則,但要想吉利,其卦象上就必須打個顛倒。在現代社會裡,作爲部門或企業領導者要善於使自己下,同時又要善於使下面的人上。上,並不是要使之升官升職或增加其收入,而是要在知識上﹑文化上﹑技能上﹑人格上﹑道德上全方位地得以提高,下面的人提升了,那整個部門﹑整個企業﹑整個團隊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多國外的企業和國內的大企業比如象海爾都非常重視對員工的培訓,那些企業是有眼光的,也恰恰暗合了易經的道理。因此我們要注意觀察和理解易經中每一個卦象中所隱藏的種種背離。

  易經中的卦都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存在,就如在第八章中所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曲要,唯變所適』。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學易才能夠靈活對待。然後在中間穿插了『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指出了陰陽﹑高下和定位的關係。既然有卑有高,那就應該有貴賤之分,同時就會有吉凶穿插在其中。在易經六十四卦裡面,每一卦都是有貴賤的,在上爲貴在下爲賤,但上貴也未必貴,下賤也未必賤。還有得位﹑居中穿插於其中,如果不得位,如乾卦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那也就不能稱其爲貴了,也就有吉凶之說了。

  文中又接著說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每一個卦都在不停地運動之中,就算最靜止的艮卦,兩座山重起,兩個靜止的符號組合在一起,實際上都還是在動,都仍然有動的因素在裡面,它若打個顛倒,就變爲震卦,那可就是大動了。所以靜爲動之根,動爲靜之根,動靜有常。當不管陰陽得位不得位,它都會有一個動態的效應。既濟卦都得位了,它還是在動,水在上,要往低出流,有一個交換的運動過程。未濟卦都不得位,都在動,它還是有靜的因素在裡面。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以類聚,後來有些就又稱之爲人以類聚。比如有錢人和有錢人在一起,窮人和窮人在一起;老闆和老闆在一起,打工的和打工的在一起;白領和白領在一起,藍領和藍領在一起等等。同一層次的人會相聚在一起,而不是同一層次的人就不會相聚在一起,君子和君子聚,小人和小人聚,這是一個鐵的法則,這是因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易經乾卦給予我們的警語。我們在料理自己的人事關係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也和得位和居中有關,『二』是陰爻正位,『五』是陽爻正位,又分別是上下卦的中位,『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將乾卦中的『初,二,三,四,五,上』,引申到現實社會中,引申到我們的人事關係中,就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進而就會有吉凶穿插於其中。

  在上者不安於上,在下者就不安於下,都有圍城效應。秦始皇不安其位,想找到蓬萊仙島而想求長命以做萬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想長生不老而吃金丹,其結果如何大家應該知道了。當皇帝就當好皇帝,不要妄想做仙人,那是和尚道士們的事情,當了三五十年的皇帝也就可以了,否則要太子幹什麼呢?太子老是不能正位,就必會生出諸多禍端。皇帝怕太子篡權,將其處死;太子久不得帝位,而弒父;或是兄弟之間爲爭太子之位,進而爲謀奪帝座不擇手段,刀光劍影。比如英武的唐太宗極其善於處理國家大事,將諸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但卻處理不好家務;而清朝康熙晚年時期,爲爭太子之位,十幾個阿哥之間爭得頭破血流;武則天當政的時候,也都殺了不少的皇室宗親,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是相當多的。所以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而其中就會產生出吉凶。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在天成象,怎麼成象。在古代中國把天分爲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星宿,其中二十八星宿又配之以四相:蒼龍﹑玄武﹑白虎﹑朱雀,以北斗(大熊座)斗柄所指的角宿爲起點,自西向東排列,分爲蒼龍七宿、玄武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

    東方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獐。
    西方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現在很多算命看風水之人常言左青龍右白虎,但對其是什麼就往往解釋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在天成象就是天上的星空組成了若干個圖案,比如說貫索座,希臘則稱之爲北冕座,司馬遷在【天官書】中就記載此星座就如同一付枷鎖,所以意爲監獄。在此星座的中間還有幾顆星星,現代科學家稱之爲變星。而在古代中國沒有現在的技術,就觀察到貫索座中幾顆星星時有時無,而古人認爲此星座代表的是監獄,當發現其中的星星多了,就認爲是監獄中的犯人太多了,皇上就要下罪己詔而大赦天下,若不如此國家就會出現麻煩。若星星少或是沒有,那表明國家社會安定,刑法得體。古時若出現慧星,皇上也要下罪己詔,並大赦天下,減免錢糧。古代中國是講究天人合一,對天象是非常看重的。在【尚書】中對此有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古時對種種異常的現象是非常懼怕的,當皇帝者可以說對其他事物都不怕,但就怕上天,天若有異象,就不安,怕做不穩其九五之座。所以易有云『天垂象,聖人則之』。

  在地成形,成什麼形呢?山,澤,江,河,平野等等。比如說坤卦,平野;坎卦,是大江大河;艮卦,是山嶽;兌卦,是澤等等。古代中國把天上的二十八宿與地上的九州地理配合起來,認爲前者是後者在天上的坐標。比如說皇帝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斗星﹑北極星﹑紫微垣,如果在這個地方出現了慧星,古人就認爲會有麻煩。古時皇帝周圍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這是因爲古代天文學中就有此說法,在紫微垣的中心部分分有三宮六院,還有七十二顆星星呈后妃之象,在其中還有一些小星星,就是宦官,都在帝座周圍侍侯。古代四川稱之爲益州,在二十八星宿的觜﹑參二宿之間,是四川在天上的坐標,如果在此二宿附近出現流星或慧星等,那四川就可能會出現天災人禍。如果是在鬥牛出現,那麼就是揚州會出問題。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古代原始的天文地理觀中就有其相應的屬性。如果不明白其歷史背景,就會說不清,道不明。如何把握吉,避免凶,是我們人生道路必須時刻注意的事情,就要注意卦象的變化。

  在【易經•繫辭】中接著說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裡就談到了易經的結構和它的變化。干爲剛,坤爲柔,剛柔相摩,在陰陽二爻相互交錯組合的時候,就會發出一種力量,也就是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的變化,而引起了相應的吉﹑凶﹑禍﹑福。『八卦相盪』,易經最早是單八卦,然後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上卦和下卦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就稱之爲相盪。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雷霆,震卦;風,巽卦;雨,坎卦,均爲大動之象。在易經裡面,震卦代表東方之象,雷;巽卦,風,無時無刻都處在運動之中。兩者相重,採納兩者運動的絕對性,組成上震下巽,上雷下風恆卦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月,一離卦一坎卦,日月的運行,寒暑的變化,是由我們身處的北半球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談到了屬性的問題。男,陽,乾道;女,陰,坤道。在易經里,男女是使人們對陰陽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陽爻得位﹑得中,就稱之爲君子,失位就是小人;陰爻得位﹑得中,也可以稱之爲君子,失位也就是小人。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們要學習易經,就必須注意這十六個字,並作爲我們學易的警語,時常揣摩和體會。『乾知大始』,我們在學習【通書】的時候就談論過這個話題。什麼是事物的起始?在十幾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氣功大師與我閒聊,就對我說:『對於什麼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能夠理解,也知道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動則生陰,靜則生陽」等等的道理,但是陰陽究竟是怎樣動的呢?』一般人對此都無法找到其答案,且其推理演算也是無窮無盡的。那陰陽是怎麼動的呢?我們的心念一動,就是干知大始。心一動,佛教就稱之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生,則什麼也都生了,萬法生了,陰陽也生了,萬事萬物也就都生了。如果將心意識的門關閉了,那什麼也就都不存在了,全部進入混沌狀態。所以干知大始,就是我們的能動作用。
『坤作成物』。作爲自然界的生命現象來說,一般都會有雄雌之分,就會有雄雌相合,雄施雌受,乾施坤受,乾始坤成,是自然界的永恆法則。在學習【易經】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句口訣『純陽無物,純陰無物,陰陽參差是』,陰陽是互相融合,是互包互合的,要找純陽或是純陰的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純陽純陰只是相對而言。陽裡面絕對有陰,陰裡面絕對有陽。易經乾卦 ,六爻皆陽,但其『二﹑四﹑上』還是陰位,也非純陽。坤卦 ,六爻皆陰,但其『初﹑三﹑五』均是陽位,也非純陰。所以純粹的陽或陰是不可能的,但是事物要產生﹑要落實就必須陰陽和合。在周惇頤的【太極圖說】中就有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就形象地說出了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道理。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作了一個策劃,這是干,而將該策劃落實到實處,在實踐中推行開來,那就是坤的力量。只有干而沒有坤是不能成事情的,有了主意而沒有實施者也是不行的。所以坤所包含的範圍是很大的,我們可以看到坤卦 ,六爻皆虛,六爻變成了十二瓣,就會容納諸多複雜因素存在於其中,再加上乾的介入,就能夠產生具體的東西。乾卦中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有坤的力量作用於其中。如果沒有坤,沒有陰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成物,也就不可能成變化。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這是需要我們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慢慢去體會。干是智慧性的,坤是實踐性的。沒有坤的承載,乾的主意再多,再好,也都不可能成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這作爲一個重要的理念,要在我們的頭腦里凸顯出來。在社會活動中,我們如何去面對諸多繁雜的事物,如何面對複雜的千絲萬縷的各種關係,如何對待工作中次第﹑程序等等。我們學易,如果能明白『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道理,才能知道要面對上面所說的辦法就是易簡之道。經濟思維,經濟運作,以最小的投入去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是現代企業非常看重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就是從『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中引申出來的。在眾多方案之中,肯定只有一個方案能夠成立,能夠得意落實和施行,有時候這一切給我們的感覺就如同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大家對此可能會深有體會。我們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經過了種種波折﹑磨難,積蓄了經驗,提升了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境界,就會知道在處理事務時少走一些彎路,少一些精力和物力上以及時間上的投入。所以『易知』和『簡能』對於我們非常重要,怎樣使自己的能耐達到這樣一層境界應該是我們學易的目標。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這是在『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基礎上再加以演變和闡述。我們學易,就是要學習易簡之道。如果在其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那就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就會得不償失。所以關鍵在於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認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將難知的變成易知的,學會刪繁就簡﹑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翻開我們的歷史,不管是政治,還是軍事,或是經濟,都可以看到很多這方面的實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去體會。

  首先我們在學易時要先學會易知﹑易從之道,那易知﹑易從之道又是什麼呢?在我們學習【通書】的時候,也反反覆覆地談論過,就是要掃除思維中的各種干擾,就是要掃除自己情緒中的各種不良因素。只有現在這個時間點是唯一的,只有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我』才能工作﹑學習﹑娛樂,才能觀察﹑分析﹑判斷,才能思考,這就是易知﹑易從的根本點。如果要從其它方面去找起根本點,那它就永遠不可停留在一點上,因爲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就始終都會有新的一點代替舊的,而我們前面所說的易知﹑易從的根本點是永恆不變的,只有『我』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才能去面對和處理萬事萬物,同時還要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擾。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關鍵之處,只有明白了才能知道什麼是易簡﹑易知﹑易從,否則是誰在知?是誰在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知,在面對種種複雜的關係時,能夠以最小的支出,能夠迅速和準確地抓住其中的要害。易知,是智慧的透出,是對各種關係的明達。不管是公開,還是陰暗,或是秘密;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或是側面等等諸多事物都能了如指掌,進而抓住關鍵環節。當你具備了這樣的能耐,自然就會有親。因爲有了這種能力後,你就會處在樞紐或領導的位置上,其他人就會歸順於你,服從於你。『易知則有親』,是乾的力量。

  『易從則有功』相對前者是坤的力量。既然有親,自然就會有從。有了易知,周圍的人就會團結在你的身邊,組成強有力的團隊;當你制定了方案,也就會很容易地實施並推行開來;也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良好的效益,取得功利。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當我們有了易知﹑易從的能耐,自然就能團結一切有生力量,自然就能建功立業。有親才能具有穩定性,有了穩定的人事關係才能有長期的穩定的事業,而有了良好的效益才能使事業壯大起來。
有了易知﹑易從,就能不斷得從勝利走向勝利,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經,並不是要我們天天去翻卦,玩卦,實際上它是很注重事功,是要談賢人之德,賢人之業,並用可久﹑可大加以注釋。什麼才能久,是德。一個無德的人可不可以在社會中長久?又可不可以在朋友關係中長久?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賢人之德,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可久,同時在事業上就可大。聖人之道不是擺設,也不是用來欺騙自己﹑麻痹自己,對所學的仁﹑義﹑禮﹑智﹑信這一套理論,必須付諸於社會實踐之中,爲自己服務,爲民族服務,爲社會服務,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們要把賢人之德﹑賢人之業和易知﹑易從結合起來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賢人之德,我在【通書】中就講過此話題。所謂的賢人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誠,是很簡單的,它不需要去愚公移山,也不需要精衛填海,它就是要在我們的心上,在我們的思維上,將其擺正,排除雜念和不良情緒。這是如此的易知,如此的易從,是如此的容易。管理好自己的內部精神世界,並隨時隨地地對其進行整理和清除。有德,那就會有好業。在【通書】中就反覆強調人都願意和具有仁﹑義﹑禮﹑智﹑信的人交往,擁有這五常,就會有人格魅力,就能把事業做大。而對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的人都會敬而遠之,那其事業做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此一個人的道德面貌和他的事業成敗有很大的關係。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是非常複雜的,宇宙﹑地球﹑社會﹑人生﹑歷史﹑科學﹑技術﹑文化等等,很多都是說不清,道不明,這些又將如何發展,也是無法說清的。曾幾何時,一些偉大的科學論斷,現在也大多被遺棄。社會的發展是不可能爲某些偉大人物的意志所能轉移。但是在易經裡面對此就談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有些易簡,的確是天下之理在其中,比如人總是會死亡,人必須依靠進食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命,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

  儒家說『食色,性也』,人的本性就是這兩個字,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一個是生存的需要,一個是繁衍後代的需要。這些道理都是極其簡單,可以說把人的根本屬性即生命和精神上的動物性包含了起來,至於人類其它的諸如文化科學等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在這兩個根本需要之上。人先要解決生存,不餓肚皮,當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就想要吃飽,當能夠吃飽了,就想吃好的等等。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代社會世風日下,諸多醜惡現象也層出不窮,在這就不過多評述了。

  人的本性如此,按佛教的說法,對此用兩個字予以總結,即煩惱。一切理性都是圍繞了這個煩惱來加以證明,這也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但是這個理性也是非常可怕的,著名的章太炎先生就說到『善在不斷地進化和發展,同時惡也在不斷得進化和發展;善達到了怎樣的水平,惡也就達到怎樣的水平』。水漲船高,如影隨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這些都是古以有之,是對我們人生的警語。古時有看破紅塵,就是指看破食色這兩個字,至於名利是食色的延伸,是對食色的包裝。這是最簡單﹑最根本的道理。

  另外我們在前面論述易的時候,指出了易有交易﹑變易﹑不易,其中這些變化也是最簡單﹑最根本的道理。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類現象,都不能離開這一點,離開了這一點,一切都將不存在,也就無任何意義。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才能明白什麼叫做『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得的是什麼?就是易簡之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正是因爲有食色,有酒色財氣,才有了隨之而來的榮辱﹑得失﹑貴賤﹑窮達,而位就包含在其中了。每個人居於什麼位,整個人類社會居於什麼位,社會的結構又如何,歷史的結構又是什麼,等等一切。明白了這一點,看穿了這一點,就才能在天下之動,在天下之理,在無窮無盡的波濤之中站穩腳跟,使自己心明眼亮,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會被各種不良的事物遮住甚至欺騙自己。說穿了就是需要,有需要而就有利益,有了利益,是非也就來了,也就有了成敗等等。所以我們要認清【易經•繫辭】第一章所要帶給我們的理念,把握其中的關鍵,否則那麼多天下之理,就會使你陷入迷宮之中而無法自拔。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講:易爲君子謀:——決策者的利器

  【繫辭·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本章簡單介紹了卦象的道理。易經爲什麼要以卦來表現呢?文中說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我們前面介紹了卦象中的六爻,那並非擺設,而是要玩﹑要觀其象。這個象就是陰『 』和陽『 』這兩根不同的橫線在六個位置中的排列組合,得不得位,居不居中,上卦是什麼卦,下卦是什麼卦,錯什麼卦,綜什麼卦,中爻變以後又成什麼卦等等。所以聖人設卦觀象就是觀這個象。但是觀象,若不能用語言文字予以註解,就不可能知道象裡面藏著什麼樣的機密,藏著什麼樣的吉凶。所以周文王,孔子等在觀象後,就繫辭焉,於是就了彖辭﹑大象辭﹑爻辭﹑小象辭等等,對易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給予了一定的文字說明。

  明白了這一點後,進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易經中的各個卦必然都是有陰和陽穿插在其中,也就是剛柔穿插在其中。相推,以前算卦稱之爲推卦,從『初﹑二﹑三﹑四﹑五﹑上』中看其錯和綜,這些都叫推。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卦可以通千萬卦,一爻可以通千萬爻,是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因爲任何事物都和其周邊的事物密不可分。就如同隨便舉一物,它都和天地萬物之間,通過推理演算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茶杯由泥而作,但誰在挖泥,挖泥的人又需要什麼,而需要的這些東西又從何而來等等,可以說其推理是無窮無盡的,可以和宇宙萬物都發生關係。只不過有些關係雖存在在那裡,但是我們平常並不覺得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只是今天在這裡這麼一說,大家就覺得是如此,實際上也就是如此。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在易經裡面,每一卦都有吉凶悔吝的卜辭。我們占卜預測,就要看每一個卦的批文,要看其吉凶如何。有所吉,那就有所得;有所凶,那就有所失。『悔吝者,憂鬱之象也』。悔,後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之象。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關係中表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憂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就可能呈凶象。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易卦不是靜止的,也是要變化。我們在打卦時,往往要考慮是初爻變,還是二爻變,或是三爻變等等,都要講究『變』。一爻變,則卦也就發生了變化,就不再是初始的卦。進退,既然占卦,那肯定就會有所決斷,有所實踐,而在運作過程中就肯定有變化,而這個變化就表現在進和退上。其實所謂的進退就是得和失,有得則進,有失則退。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剛,爲陽,代表光明;柔,爲陰,代表黑暗。『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六爻,爲初﹑二﹑三﹑四﹑五﹑上,然後又分爲天﹑地﹑人,其中五﹑上兩爻爲天,三﹑四爲人,初﹑二爲地,所以是爲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身安爲富,心安爲貴,不出麻煩即爲安。易之序,是要談吉凶禍福,它包含了非常深層次的爲人心性修養的道理。在易經六十四卦里,含有豐富的爲人處事:身處順境該如何做,身處逆境又該如何做;遇君子該如何對待,遇到小人又該如何對待等等。每一卦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際遇,都爲你在身處該際遇時作出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即爲易之序。這個易之序,實際上就是乾卦『元,亨,利,貞』的『貞』。貞者,正也;貞者,固也,非貞潔牌坊的貞,比正還有力量,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是在道德和在操守上的確立。易經每一卦﹑每一爻都在談貞,這個貞是易之序的根本基礎。翻開【易經】,就可以看到易之序有很多,但主要是大象辭的指示,但不論其何其多,又何其變,都立足於貞,就會所居而安。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學習易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需要花費大量的工夫,不花工夫,是不可能讀得懂爻辭,記得住爻辭。對此本人也有些慚愧,從六九年開始學易,當時記住了易經的六十四卦,記住了彖辭﹑大象辭,因爲對爻辭的有些地方未讀懂,稍微懈怠了一下,再加上當時的環境,以至於到現在爻辭也就沒有記全。爻辭是易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易經的主體。如果離開了爻辭,就根本不可能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所決斷。所以要樂而玩,這是從事易的基本功,當然如果只是票友,到可以稍微變通一下,至少應該對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樂而玩,特別是大象辭,若能經常如此,自會受用不盡。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明白了前面所說的道理,就會知道君子居時該做什麼,就是觀其象,熟悉易象的內涵;玩其辭,熟悉卦辭和爻辭等對我們的警醒和規範作用。另外居是指我們處於安居的相對靜止的狀態,是非動的狀態,而一旦進入動的狀態時,即實踐,應變,而如何動,如何實踐,如何應變,如何把控,那就需要觀其變而玩其占。觀其變的本意,在易經中是指錯綜之變,中爻之變,卦一動就可爲錯卦也可爲綜卦,而中爻變則又變成另外一個卦,實際上是爲我們指出了工作和生活中其反面的隱藏的結果,有正面的結果,有反面的結果,有側面的結果,將諸多可能性都予以指示出來,這在卦中就包含了如此豐富的變化,所以要觀其變。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就必須具備觀變和應變的能力,如果不具備此能力,其結果就不堪設想。

  玩其占,占者,斷也。易經最早的原義包含著有占卜,通過對卦的判斷,來預測吉凶禍福,在西漢和東漢時期就特別注重這一點。比如秦始皇曾找人卜卦,其卦指出『亡秦者,胡也』,於是命蒙恬率軍橫掃匈奴,修長城,但說來也怪,其子胡亥登基後,就天下大亂,以至於秦亡。陳勝和吳廣起義之前,偽造了一份書帛,寫到『大楚興,陳勝王』,其後的什麼太平道﹑黃巾軍等等諸如此類的思潮也越演越烈,其時緯學假說風行,整個社會陷於妖異。但到了魏晉南北朝,當時的玄學大師何宴﹑王弼等才重新對易進行正位,將西漢尤其是東漢的陳腐學說和迷信橫掃而盡,使易經的層面得以提高,其中王弼就提出了『掃象談易』的主張,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發展,這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階段。我們說觀其象,實際上到了高明之處就象也不用觀,這是因爲『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從這個方面就可以跳出觀其象玩其辭的界限,在象和辭上實現飛躍,進而達到自由的境界。所以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高明的人就破離了占斷,自己就可以進行當下的決斷。

  『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如果能按照易經所說的,並將其學透徹,明白變易之道﹑簡易之道,對這些能夠心領神會,那麼工作和生活中的諸多事物就變得很簡單,其中的脈絡就很容易明白,就會處於有利地位,事事都能把握先機,就可少走一些冤枉路,就容易成功。對此在繫辭上第十二章中還作了一番註解『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所以我們要明白其中的妙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講: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指明行進方向的卦辭﹑爻辭

【繫辭·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彖者.言乎象者也』,我們以易經乾卦爲例,『乾:元,亨,利,貞』是卦辭,其中有『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這是彖辭。通過彖辭,就可以把易經每一個卦的總體形象表達出來,將卦的結構﹑卦的定位等就能予以提綱挈領地說明。『爻者,言乎變者也』,每一個卦皆有六爻,其位置都不一樣,分『初﹑二﹑三﹑四﹑五﹑上』,每一位置上的爻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都和相鄰的爻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初』分別於『二﹑三﹑四﹑五﹑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關係,『二』分別於『初﹑三﹑四﹑五﹑上』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關係,依此類推,當這些關係組合在一起就肯定會產生變,因此『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在前面我們就說過吉凶就是得失。『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小疵,小的缺點和過錯。人無完人,卦無完卦,在易經六十四卦中,似乎乾卦 六爻皆吉,但是仔細一看也不全吉,其九三爻辭就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並非全吉。只有謙卦 才是真正的六爻皆吉,此卦提倡謙遜,認爲只要謙遜就能吉利。所以我們爲人處事,就一定要注意對謙遜的運用,那麼就肯定『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無咎者,善補過也』。在講【通書】時,我們就反反覆覆的談過,如『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等等。易經六十四卦的益卦 和損卦 也是在談過,善補過者自然就無咎,人總是有缺點的,總會有不到之處,即使是聖人也不敢保證自己不犯錯誤,同樣還是有失誤﹑失算的時候,但是聖人不會再犯第二次相同的錯誤,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因此要善補過。善補過是人的一種美德,是人生修養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自己有什麼樣的缺點,有沒有勇氣和能力來戰勝自己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這應該是我們自身應該經常思考的問題。有些人優點很突出,其缺點也很明顯,但不願意去改正和避免自己的缺點,其成就也就有限,可是如能時時刻刻地予以改正,那所得到的福報就不可限量了。善於補過的人,肯定是有氣象的人,肯定是能成大事的人。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前面我們已經非常仔細地闡述了什麼是『位』。位和貴賤都不是憑空就擺在那裡,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由北就有南等等,那麼位就會有貴賤之分。『齊小大者存乎卦』,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有些卦很大,講治國平天下;而有些卦則很小,講個人修身;有些卦講家庭中的問題;有些卦講的是朋友之間的問題等等,但是這些問題都平等的以六爻陰陽的形式存在於卦之中,在六十四卦里都是絕對的平等。這是因爲每一卦都不是靜止不變的,都可以演變成其它的卦,每一爻也都可以變成其它爻,都是變動不居。所以就沒有絕對的大,也沒有絕對的小,大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而且通過每一卦就可以觀天下之象。

  『辯吉凶者存乎辭』。前面我們就已經說過在卦辭﹑爻辭等裡面,對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其吉凶的說明。『憂悔吝者存乎介』。不管是悔或是吝,都要存乎介。介者,介入,任何人或事物都是介入在各種各樣的關係之中。那介入,就必須要保持警醒,對自己的念頭要有警惕性,按佛教的說法就稱之爲覺道心,就可以先於別人發現事物變化的苗頭,一有變化心就會有所應,就會及早地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對待事物的變化。

  『震無咎者存乎悔』。震者,動也,動而無咎存乎悔。有這麼一個說法認錯不該死,即承認錯誤,坦白從寬。當然這裡的悔並不是針對法律而言,法律是鐵面無私的,是要按照法律的程序依法予以懲罰,後悔或是懺悔都不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對於宗教來說,只要能懺悔就是對的。而作爲我們個人的修養,就必須要有悔的美德,不要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永遠都不會犯錯誤,即使犯了錯誤,也絕對不承認,不悔過,要去保持那所謂的面子。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有心理上的障礙,就是因爲不知悔。悔過也並不是要你去對全世界大聲地宣揚,而是要在自己的心裡,或是藉助於宗教,或是善於應用某種環境,從而對自己的過錯有所認識,有所悔悟。善於悔過的人,善於承認錯誤的人,會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關係中多一些朋友,少一些障礙。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卦有小大,辭有險易。有些卦辭所處的位置是在危險之地,而有些卦辭則讓人覺得很容易,很順,尤其是在矛盾複雜的變化之中,其辭就險,而在光明堂皇的時候,其辭就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不管是險還是易,通過卦辭﹑爻辭等等,都可以給你指明應該行進的方向,在做事上予以一定的指導,否則打卦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就無法有所決斷。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講:仰觀俯察——以天地運行的法則定位人事法則 [一]

【繫辭·第四章】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現在有些搞易經講學和活動的,往往都是不倫不類,既不知道東方易經文化傳承之所在,也不懂西方的這一套科學理論,總想把東方的的理論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生搬硬套地嫁接到一起,這根本就是兩回事情。比如說『陰陽』,你怎麼用西方的科學來予以解釋,『五行』這個道理你又如何以西方的科學來予以說明等等,這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維層面。就好象中醫和西醫相互之間進行配合也許還可以,但是要進行嫁接是不可能的事情,兩者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判斷也不一樣,這幾十年來諸多學者一直想將兩者完全結合在一起,至今仍無法實現,兩者依然各行其道,至今也沒有出現哪一位大師能對中西醫都精通。所以易經要用西方的科學或者是純數術來加以解釋是不可能的。

  現在不少學習和研究易的人都偏離了易經的本意,我們學易,就要學習易經最根本的易理,不能離開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等等,更不能離開繫辭,更要明白易經的本意是修身養性,自我改造。另外一個是『易爲君子謀』,易經所提供的指示主要是幫助自身的修養和提高對外界環境的認識。比如身爲皇帝,那就從皇帝的身份出發,如何調理好國家大事,如何把握好國運;而作爲下層人士,學易玩易也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把自己的身心調理好,把自己的工作處理好,把自己的人事關係安排好,至於國運如何就不是你所應該去把控的事情了。

  莊子就說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的感知半徑是有限的,認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要強行去超越就會出問題。下層百姓就是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打交道,身家十萬的人就於十萬的感知範圍打交道,百萬富翁就於百萬所能感知的範圍打交道,縣長就把縣管理好,省長就把一省管理好,依此類推,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範圍,易經就稱之爲知位﹑守位。我們學易就一定要明白『位』的重要性,所謂『六位而成章』,易經中『初﹑二﹑三﹑四﹑五﹑上』的六個爻,每一爻都代表了你所處的位置,你的身份就在相應的位置上得以體現,就要把這個位處理好,不能隨便越位,越位則凶,安位則吉,亂位是凶,其中革命就是亂位,其時天下局面大亂,上下都不得其安,所以才會發生大的變化。所以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之中,知位和守位是非常重要的,易經繫辭中就說到『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我們就應該要明白這些道理。

  上面我們就已經對易經繫辭的第四章作了一番概述。學易經的目的是什麼?在本章就對易經進行了讚嘆和指出易經的效用。首先文中就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並不是古代聖人瞎編亂造出來的,並非杜撰,而是法天則地,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古代聖人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過程之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真理,並賦予一定的符號對其進行命名,就稱之爲易。易道,易理,是以天地運行等同的,是於天道等同的,即易與天地准。我們以此可以作爲一個衡量的尺度,就能夠看看很多搞易的人是否符合這個標準。什麼是天道?天道運行和天道本身是什麼?天道的體﹑天道的象﹑天道的用又是什麼?很多人對此就摸不著頭腦了,所以才有所謂悟道的說法。對於天道能否當下便見。

  准,要落實在什麼地方呢?體﹑象﹑用又分別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在文中並沒有給予明確和具體的解釋,只是對易發出了由衷地讚嘆,即『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彌綸,就是經緯,範圍﹑統率,將天地之道的經緯標註出來。如同地球的經緯度,使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航空﹑航海﹑旅遊等等需要明確地理位置的時候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彌綸也有類似的作用,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定位,工作中如何定位,我們的精神爲什麼會有吉凶禍福﹑順順逆逆,這就可以通過查看彌綸即坐標,從而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也就能夠明白在這個位置上所應面對的種種現象,也就能夠坦然面對,才能夠對下一步採取怎樣的行動而作到心頭有數。

  在天道﹑地道﹑人道中,易經主要還是講人道,離開了人道,天道﹑地道都將不存在。以佛教爲例,雖然也講了很多諸如六道輪迴﹑三十三天﹑四禪天等等,但這大多都是理想境界,只是將此作爲奮鬥的目標,其實最終歸結下來還是要在人上,所以現在佛門大力提倡要立足於人間修行,少談極樂世界。學易也是如此,不能離開現實,不能離開現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不能離開現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心,離不開我們的喜怒哀樂,而且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那也就離不開社會關係網,是定了格的,要動也必須等待適當的時機。不能說今天還是個窮秀才,明天就能金榜題名,也不能說今天還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明天就能成爲百萬富翁。

  所以當我們再來看『彌綸天地之道』,就應該知道它就是給我們一個坐標,一個定位。在前面我們也談論過『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以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還有『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知道『一』和『萬』的關係。地球五十幾億人口,中國十幾億人,成都也有一千萬人,今天在座聽課的也有幾十位,每一個人的走向和逸趣都各不相同,所以爲萬變,但天下之動,又貞夫一,這個一又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萬,就是具體的外部環境,一就是我。現在很多學易的人都沒有弄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也講述不清楚什麼是貞一。貞一就是貞我,就是我們的這個心。貞者,正也。具體的外部環境必須通過我來觀察,我來承受,我來改造。但是如何觀察?如何承受?又如何改造?那首先就必須認識客觀環境的因果,天下之動就有動的來由去脈,就有種種因,種種果,有些和自己有關,有些就和自己無關,有關的要留心,無關的則千萬不要去關心。別人的企業好壞和你沒任何關係,但是自己的企業好壞就和自己生死攸關了。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短短十幾個字,其意極其深奧,可謂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現在很多對此的解釋都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作爲我們要將此作用於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我就是天地之道的產物,天地之道又需要這個我來承受。如果我都不存在,那天地之道也就與我毫不相干,也就不存在,只有我的存在,天地之道才能發生作用,這也就是『一』和『萬』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明白易經主要談的是自己,即這個『我』,所以在繫辭後文中才有『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我們作爲平常人,要管理好自己,要清楚地認識自己,自己有沒有不良的行爲和習慣,自己對社會有益無益﹑有害無害等等,這就是以自己爲核心的天地之道,自己的核心半徑有好大,自己的天地之道就有好大。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說今天學了易,那就要去算宇宙,去算地球,去算某國的氣運如何,那就純屬亂彈琴了。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作爲聖人而言,他們的視野是開放的,是很大很廣的。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立國,而古代觀天文主要是爲了協助農業的發展。什麼時候是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二十四節氣,這些都是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若錯過節氣,就有可能會造成農業生產秩序的紊亂,就有可能形成社會的饑荒。當我們看到【尚書】•堯典時,其中就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並且就已經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概念,表明了在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之前即堯的時代,就非常注重觀天文,用以維護農業的正常運轉。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有黃曆即農曆﹑陰曆之說,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爲基本周期而制定的曆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農曆沿用的是夏曆,它詳細標註了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有夏曆建寅之說,即正月建寅,以陰曆正月爲正月,寅即爲地支十二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一時,三陽開泰爲寅。立春,爲陽曆的2月4號前後,陰曆則爲臘月(十二月)或正月(一月)的某個日子,這是因爲陰曆以月亮爲標識,陽曆以太陽爲標識,而太陽和月亮之間沒有可以置換的公倍數。到了商代則是商曆建丑,以陰曆12月爲正月。而周代則是建子,以陰曆11月爲正月。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曆法上的一種背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適合使用夏曆,如果從太陽曆出發,周曆最爲科學,是最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理論,但是對於農業就過於超前了,不適合農業的發展,所以雖然到了秦朝和漢朝初期都沿用了周曆,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發現確實不符合農業生產,就重新改爲正月建寅,從而沿用至今。

  【易經•繫辭】中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是中國古人所確認的夏至點和冬至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圍繞著太陽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兩部分,一個是極寒的那一點,另一個是極暖的那一點。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時,太陽處在最高的那一點就是夏至,即立杆無影,而影子最長的那一點就是冬至。但是僅有冬至和夏至還不行,進而兩儀生四象,就又加入春分﹑秋分,將周天三百六十度劃成了四等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有了四季之分。然後四象生八卦,繼續細分,就又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與前面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合計爲八個。如果離開了這一點來講四象﹑八卦就說得有點玄了,這是中國古代易學,特別是易象學﹑易氣學,即所謂的理﹑氣﹑象﹑術中的氣和象,其最早就是在談我們前面所講的內容,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依據,也是我個人對此的理解和注釋,至於其它離開氣和象而對這句話的注釋,雖說也可以,但是就離開了古人建易的原旨和本意。現在不少人總愛把易經八卦說得玄之又玄,不把自己和別人都攪得雲裡霧裡決不罷休,往往就忘記了【易經•繫辭】開篇中就提到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忘記了易就是最簡單,最容易明白,最好把握的這麼一個東西。其名都稱之爲『易經』,而非『難經』,周易非周難啊。

  中國古代地理有九州之說,而且中國古代天文學將九州以及其它諸多事物都在天上用星宿予以標示,如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斗,牛,女:揚州。觜,參:益州。井,鬼:雍州。翼,軫:荊州。奎,婁,胃:徐州。尾,箕:幽州。虛,危:青州。室,壁:并州。又諸如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各大朝臣等等都可以在天空的二十八星宿中找到其相應的位置。正所謂天成象,聖人則之。這是古人的一種附會,如某顆星星掉了,世上就會有某位偉大的人物就會死亡,史上關於這一些事情有相當多的記載,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歷史上也有很多偉人如唐太宗﹑康熙等在死時,並沒有什麼奇異的天象與之相呼應。至今我們無法說清兩者彼此之間是否真的有所關聯,即使現在科學已經相當發達,但也辦法予以明確地證實,也只有見人見智了。但是,易經是大人的學問,君子的學問。作爲一個有作爲或想成就一番作爲的人,就應該掌握相應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如果是帶兵之統領,若不會天文地理知識,就如同一盲人,其所帶來的後果大家也就可以明白了。

  『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地理和幽明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什麼是幽?什麼又是明?我們一定明白和掌握這兩個字。白天是明,晚上是幽;對知識理解了,是明,不理解是幽,心中有數是明,心中無數是幽;心地光明是明,心地陰暗是幽;君子大人是明,小人是幽。到這裡,我們也就應該明白幽明是陰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是古人對事物和現象的一種分類,而我們在現實工作和生活當中,也要善於如是分類,要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則不可以做;什麼人可以交往,什麼人則不能交往;那自身做人也就一目了然。人與人之間的最基本判斷就是『是』與『不是』,即『是』與『非』,當然這個判斷的產生也需要有前提,需要去證明,需要通過觀察﹑分析﹑綜合﹑反覆地梳理﹑對比﹑計算等一系列的過程。

  明也並非那麼容易,明的前提就是在幽暗地帶中進行。黑暗是不可持久的,就如黎明前的黑暗儘管是最黑的,但是一會兒晨曦初露,東方初白,朝霞燦爛,一陽蓬勃,則明;當然明也是不可持久的,就如太陽也不可能一直在我們頭頂上,所謂日中則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黃昏過去了,太陽也就落下了,而群星也就出來了。所以幽明之故,它是一往一來,人心從聰明到糊塗,從糊塗到聰明,周而復始,其中滋味大家可以細細去體會一下,如果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就不可能明白我們的心究竟是怎樣運作的。聰明難,糊塗更難,由聰明到糊塗更難。某人此刻聰明,下一刻則糊塗;對這件事聰明,對那件事則糊塗。

  爲什麼要結合幽明?爲什麼要結合天文地理呢?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這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觀。日月星辰都向西北移,江河都向東南行,高岸爲谷,深谷爲陵,滄海桑田,事事變動無常。所以古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其中就存在著變的因素,而在變的過程之中就有幽和明參差在其中。我們的思維第一次面對新事物﹑新朋友的時候,滿腦子就會有很多的問號,眼睛裡全是秤坨,心裏面就開始對其進行複雜的掂量,其好壞如何?是非如何?輕重如何?正邪如何?這是大多數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自然而然且不加任何考慮就會去做這樣的心理計算,進而決定此人可交不可交,此事可爲不可爲。

  但是在運算的過程中,是從未知到有知逐漸推算的過程,未知是幽,有知是明,且『明』還不一定正確,如果認識錯誤,分析錯誤,判斷錯誤,那這個明也就不明了,依然還在幽之中,只有經過了教訓,有了經驗,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天文地理是變數,是動量,爲什麼春夏秋冬要四時循環交替,爲什麼日月星辰要向西北移動,爲什麼江河之水要向東南行,等等這些諸多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出發,法天則地,結合人事,結合人心,就才能明白幽明之故。

  有了幽明之故,進而才有了『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太陽爲何從西邊落下後又從東邊升起,爲何冬天剛過,春天就來了,隨之夏天又來了,不久秋天也來了,後面冬天又跟之而來,如此不停地反覆循環。我常用一粒豌豆來比喻某些人,一粒豌豆被埋在土裡面,就覺得自己很自卑,總是在黑暗之中,永遠沒有出頭之日,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心努力奮鬥,隨著天氣的變暖,有了雨水的滋潤,豌豆皮被撐破了,根長了出來,隨之根吸取了一些營養,於是頭就從土裡冒了出來,頓覺天地是如此之廣,自然是如此之美,不由得心中讚嘆,就想自己如此渺小是不行的,又不斷地吸取營養,終於長成了一大片,當看到別人在開花,就想別人都有自己就不能沒有,自己也要開花,於是花開了,又看到別人在結果,就想自己不能光開花不結果,於是結了不少的果,但是當太陽一曬,風一吹,霹靂啪啦地落了一地,結果還是豌豆。豌豆奮鬥一生,結果還是豌豆,只不過由一粒變成了很多粒。

  仔細想想我們人生一世,也有點這個味道。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有了一千萬甚至上億,或者當了皇帝,當了聯合國的秘書長,結果到頭來腳一伸,眼一閉,就進了火葬場。生死是任何一個人都避免不了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古人就常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所以『原始反終』,實際上就是把自然之道說的非常到位。有些人常說自己上輩子如何了不得,但是知道又如何,一樣還是逃不過『原始反終』這四個字。

  始是什麼?終又是什麼?就向畫一個圓,起筆的這一點既是始點,又是終點,轉了一圈還是要回到這個點。我也經常說時間是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是我也說時間有開始,也有結束,現在就是過去的終結點,現在又是將來的起始點,永遠都是如此,只不過善於結束的就讓它結束,善於始的就不離這個上下,善始善終就都要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作總結,好好在這個地方進行盤點。如果不善於利用這個時間坐標,把自己責任﹑義務推到未來,或者推到過去,都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負責任的。

  古人學易,大都爲聖人,真正看穿了宇宙間﹑人事間的許多東西,才能夠總結出『原始反終』這幾個字。當自己小時,看到爺爺奶奶老的都走不動了,覺得很可憐,結果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成爺爺奶奶了。青少年時雄心壯志,現在也覺得已經沒有這麼大的心勁了,想做點什麼事情也只是有心無力。人,都有其規律性。就如學佛法的很多人,我曾就對此做了一個簡單的歸納:青年時學經論,要在短時間內把佛教的大經大論學完;學完了,還要大徹大悟,就開始學禪宗,或是密宗,;等到了晚年的時候,就開始覺得以前所學都有點不可靠,還是就念點阿彌陀佛,然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穩當一些。這是在學問上,也包括宗教上,都有在不同的年齡段上有著不同的取捨,有著不同的立足點。

  在社會中也是如此,年輕人敢沖敢幹,中年人就處於保守和革新之間,老年人基本上就趨於保守。我們可以看到近代歷史上搞革命的,如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以及黃埔軍校的那些人,大都是很年輕的。死生之說貫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企業有死生,無非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在前兩年曾看到過有這麼一份調查,是說從改革開放以來,登記註冊的企業其平均壽命爲兩年半,這是很可憐的。在國外有不少的百年老店,而我們國內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百年老店就很少了,有些所謂的號稱百年的店面只是自己不顧歷史亂打招牌罷了。所以我們要善於明白生死之說。

  佛學就常說人有兩種生死,一個是把我們從生下來到死亡這近百年的時間爲一個生死段,另外一個生死就是我們念頭的生滅,此念一起,生,此念一滅,死,就稱之爲剎那滅。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去思維,才能夠覺得自己是活著的生命體,如果思維都停止了,又如何覺得自己還活著的呢?植物人雖然在醫學上還保留著某些生命的特徵,但其思維已經停止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等於死亡。因此活著的意義就在於思想,而思想的存在在於我們的念頭,思想是無窮無盡的,但具體的思想是必須由一個一個的念頭組成,念頭是組成我們思想的細胞,而且也是我們思維分析﹑綜合﹑判斷思維程序的細胞,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

  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上述所說的道理,否則就不能理解我們思維是如何運行的,就不知道自己爲什麼在面對和處理某件事情時所產生的想法,而別人和自己的想法爲什麼又不一樣,就找不到立足點。自己活了一輩子,心是怎樣運動的都不知道,那是很可憐的,如果明白了前面所說,就知道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念頭組成匯集而來的,念頭起來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念頭消亡的時候又在什麼地方。在佛教禪宗,通過這個就可以明心見性破生死之秘。

  所以我們談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時,一方面要將其落實在我們生命形態的生死,另一方面則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精神形態的生死,而精神形態的生死就一定要注意我們起心動念的來去。起心動念是一個人精神功夫的所在之處,一個人有無功夫,就完全看他的念頭。有些人的念頭儘是妄想,經常撥一些莫名其妙的算盤,畫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圖畫,儘是不務實,不務正業,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相當多的。而有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算計別人,鬼媚心腸,不擇手段,當然在企業中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關鍵是我們要認真地檢查自己的思想,檢驗我們自己的心地,明白自己的思維究竟是如何來去。

  有人說自己的命爲什麼那麼糟糕,有的人則過得那麼滋潤,其原因就在於自己的行爲活動,自己的性格等等多個方面。我在講關於『身﹑心﹑性﹑命』的課程中,就講到『命』有三個支撐點,分別是『身』﹑『心』﹑『性』,離開了這三個支撐點,『命』就失去了依據。『身』﹑『心』﹑『性』這三個支撐點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行軌跡,以及在人和事上運行的軌跡,就稱之爲『命』。其中『心』和『性』就離不開我們的念頭,這個念頭實際上就是支配我們精神活動和行爲活動的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念頭,就把握不住自己的精神活動,就更把握不住自己的行爲活動,儘管念頭是你自己的,精神是你自己的,但實際上並不是你自己的,就被動的被你的念頭牽著走。

  你的念頭﹑思想,你的判斷﹑決策,或者是在事情上的取捨,正確不正確,是正是邪,是善是惡,這一切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以後,進入了社會遊戲規則以後,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因果鏈之中,種善得善,種惡得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命運也是與我們心裡的思維活動息息相關,離開了我們思想的思維活動,試想一下一個植物人,吉凶禍福對於他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就不可能有了,一個已經死亡的人就更不可能有什麼吉凶禍福,他們已經是無感,無知,無覺,有如瓦礫一般。

  只有我們才存在吉凶禍福之說,就離不開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死生,是誰在承載這個死生,追本溯源,要知道其最根本的是什麼,如果這都不知道,天天去談生死,去燒香磕頭都只是在做無用功,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生死在『我』,吉凶在『我』,是由這個『我』牽著這根繩子,自己的念頭一動,就會有取捨,取善得善,取惡得惡。當然大多數人都是無所事事,就是本人有時也在打妄想,在做正事的時候比較少,但是實際上若能把自己的身與意擺正了,每時每刻都能用到刀刃上,那你的生命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的我們的生命。如何延長我們的生命,關鍵就在於『善用其心』。

  這裡我們已經將『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說得比較清楚了,並非什麼這個東西壞了,那個東西生。民國時期成都有位很有名的易學大師,一天看到自己家裡的花瓶,就突然想給其打一卦,就算出此花瓶在某天的某個時辰會壽終正寢,甚覺奇怪,到了那天,他就把花瓶擺放在桌上,就盯著它,要看其如何死的,那時已經有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接近他所算的時辰,這時他的夫人一直在催促他吃飯,他則一再說等一下就來,他的夫人看到喊他半天都不出來吃飯,就象一個精神病一樣盯著一個花瓶,頓時火冒三丈,手一揮,只聽『啪』的一聲,花瓶落到地上摔碎了,這時這位大師一看時間正好是他所算的時辰,非常高興,覺得自己算卦越算越精了。這是易學上的一個笑話,把這樣的事情算得再准又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任何意義,這個生死要真正落實在我們的『身﹑心﹑性﹑命』之上,特別是要落實在『身﹑心﹑性』上,如果不能落實,那對自己命運的發展就沒有任何好處。只要我們能將『身﹑心﹑性』調理好,『命』自然會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能種下善因,還會怕沒有善果嗎?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講:仰觀俯察——以天地運行的法則定位人事法則 [二]

  『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什麼是精氣?什麼是遊魂?是易經裡面的各種流派在打卦上技巧和方法上的問題,對精氣遊魂等加以附會以進行易卦預測的一種方式。道家講究精﹑氣﹑神,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說法,進而長生不老,得神仙之軀,其意境是很好,但離我們這些普通人又太遙遠了,不敢去打這個妄想。我們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還是要將其歸結到我們的精神思想範疇裡面。年輕人精氣旺盛,但若不注意把握,就有可能傷身,以至於精神萎靡不振,一個人的精氣神的好壞完全可以在臉上顯現出來。按道家說法,有精才有神,精不足則神不足,精枯則神枯,這是養身學中鐵的定律。所以人要想有神閒氣定﹑神完氣足的狀態,就要養精,守精,如果守不住,要想精神好就不太可能了。

  精氣爲物,毛澤東就曾說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只有精神充足的人,就如在太陽下用放大鏡,其聚焦的能力可以把紙點燃,把木頭燒個洞,才能夠顯示出精神的力量,這就是精氣爲物,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我們現在所住的水泥房,使用的汽車﹑飛機﹑電腦等等物質,在以前可是沒有的,爲什麼現在有如此發達的物質文明呢?就是人心變出來的,而且要讓其有精﹑氣﹑神去想,去創造,如果讓其一天到晚都還在爲自己的衣食住性去奔波,那還怎麼想,怎麼去創造,要讓其處於精氣爲物的狀態之中。精氣是作爲首要的前提,如果一個人老是處於魂不守舍的狀態,就不可能去思考,去實踐。

  遊魂爲變,就是指我們心意的運行。睡覺時做夢,可以是遊魂爲變,有時醒來時瞭然,有時則不瞭然。『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在原始社會時期,物質技術極其不發達,自然而然就有鬼神的概念。直到現在科學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但是對有無鬼神都還無法確定。一代聖人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並沒有肯定說沒有鬼神。在上古生而爲人,死而爲鬼,作爲我個人認爲鬼神的存在還是有著其可能性,當然有記載的見過鬼神與沒見過鬼神的人相比還是少之又少的,那些還沒長大的小孩﹑病入膏肓的人最容易見神見鬼,真正正常的人陽氣很旺,就不容易見神見鬼。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變得非常強大的時候,是見不到神也見不到鬼的,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衰退的時候,就容易見到鬼神,特別是理性力量衰退的時候。

  其實在中國敬鬼神並不是一件壞事情,不敬鬼神的人就有點麻煩了,就會肆無忌憚,天不怕,地不怕,個個可能都和希特勒差不多,那豈不是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現在經常都在談生態平衡,在古代人們會在山上修山神廟,山下修土地廟,都表示了對自然的一種敬畏,就不敢隨意地去冒犯大自然,不敢亂砍伐樹木,不敢輕易動土,動土是要算日子的,去捕魚的也要注意不要去侵犯龍王爺等等,雖然中國古時處於一個矇昧無知的狀態,但也就不敢隨便地殘害大自然,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鬼神之情狀。

  現在我們常說人間仙境九寨溝,可是要知道在一九五八年以前只要出了四川灌縣處處都可以與九寨溝媲美,那時甘孜阿壩州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岷江都江堰全年水流量可以達到一百六十億立方,現在一百二十億都不到了,在五十年代成都府南河的水在一年四季中都差別不大,可以行船到樂山,到重慶,進而到上海,現在呢?那時候是得益於四川岷江上游的森林,可是在五六年修寶成鐵路時就把樹砍得差不多了,砍完了岷江流域的森林,又開始砍大渡河流域,在六幾年的時候我曾到過大渡河,那時候近一公里寬的大渡河不用橋就可以直接走過去,因爲水面上全是被砍下來的樹木,想想有多壯觀,可是又有多可怕。六十年代砍完了大渡河流域,就又開始砍雅礱江,然後又砍金沙江,一直砍到了九八年才下了禁伐令,可是四川的森林也基本上快砍光了,結果水土嚴重流失,整個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被摧毀,這也就是鬼神之情狀。本人身處成都,前幾天突然在天上看到有隻老鷹在飛,很是覺得興奮,在成都已經快有幾十年沒看到過老鷹了,從五八年開始連烏鴉都看不到幾隻,現在成都樹木開始比較多了,麻雀到也漸漸增多了。

  我們將『精氣爲物,遊魂爲變』 推而廣之來看,就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到鬼神之情狀。因爲陽爲神,陰爲鬼,君子是神,小人是鬼,這就是鬼神之情狀,這是不容質疑的,我們曾反反覆覆強調孟子的一句話:『聰明正直之爲神』,耳聰,目明,心正,行直,堂堂正正就是神,反之即是鬼。這樣一來,我們就將『精氣爲物,遊魂爲變』和『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結合到了一起。我們說易經是聖人之道,君子之學,對陰和陽,正和邪,剛和柔是區分的很清楚,所以不管是幽明,還是鬼魂,它都是對陰陽二氣的另外一種說明,只要我們能將自己的心思放正﹑放好,那我們就是神,放不正就是鬼。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易經之道,是極其廣大的,在前面我們就談到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當然也就與天地相似。天地是實有的,易道是觀念性的,這個觀念性是在我們的人心之中與天地相似。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天時,眼中就有個天,當看到太陽的時候,眼中就有個太陽,看到月亮,眼中就有個月亮,而且兩個月亮之間不會有任何差別,當你用望遠鏡所看到的月亮還是一回事,不會說肉眼看月亮象一塊玉,望遠鏡看到就象麻子臉一樣坑坑窪窪的,兩者就不是一個月亮,實際上無非就是加了一個光學儀器罷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因此我們的心就是易道,易就是我們的人心。佛教就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王陽明先生則說『易也者,道吾心之陰陽也』。所以當我們在玩易的時候,不要僅僅局限於玩那六根槓槓,必須明白易經的緊要之處還是我們的心,六根槓槓是死的,易經是活的。佛與心一樣,道和心一樣,易也和心一樣。既然我們明白了易道都與天地相應,而道是不會違背天地的,肯定與天地相合拍,那人心也就要與天地合拍,就千萬不要與之相違背。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地方我們都不可能與天地相違背,比如說生死能違背嗎?今天我什麼都不想可能嗎?天黑了睡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等等這些你都無法去違背,都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與道不相合,那就是打妄想。佛教就常說一切現成,一切俱足,一切圓滿,說我們和佛沒什麼區別,無二無別,是非常平等的,根本就是一回事。但爲什麼我們又不是佛,又不能與天地相似呢?就是因爲我們經常都在妄想,自己的心地總是會有出格的地方,但是蝦跳不出塘,不管你如何去算計,也不管你如何變過來變過去,在大的方面仍然與天地相似,仍然不能與天地違,仍然在天地的範圍之中,正所謂原始返終。若能看破了,看懂了,也就算是悟道了。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一句和前面一句是並列的,其基本道理都是一樣的。既然與天地相似,就必然周乎萬物,也只有周乎萬物,才能與天地相似。只有天地才能生養萬物,而且遍生遍長,遍終遍死,整個萬物的生死運行都在天地之中,周乎萬物也就是全部包括,一網打盡。能夠周乎萬物,自然就能道濟天下。濟,救濟,接濟,扶持。實際上道就是周濟天下的,不需要誰去推動它,正所謂大道運行,雨露均沾。

  我們在【通書】就曾談到過『公』,有人問聖人之心,答曰公而已矣,是因爲天地至公,它是大公無私的。我們呼吸的空氣,享受陽光的照射等等,天也未向我們索取任何回報;地上的森林,水源,地下的礦產等等,大地也未向我們索取任何回報。天地在無償的爲人類默默地貢獻,也在爲萬物的生存繁衍默默地貢獻,因此『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這也可以說是古代聖人爲我們提供的最早關於環境保護的理論依據。

  作爲我們人類自身,要有這樣的胸懷,要有這樣的魄力,要明白個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只有個人才是社會和自然真正的承載者。人,首先肯定是作爲自然的存在,是自然人,其次人身處於社會之中,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也就是社會人,最後我是個具體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同時還具有我的個性。立足於這一點,要想我過得去,那社會也要過得去,而我和社會要想過得去,那就必須要讓自然也過得去,若自然都被污染了,都被破壞了,那都還過得去嗎?

  因此爲了保持我這個自然個體的存在,就必須要保持自然的生命力,同時爲了保持我這個社會個體的存在,也就必須要保持社會的健康發展。社會不健康,我也就會不健康,自然被污染破壞,那我也就會被污染破壞。所以個人﹑社會﹑自然是三位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且個人是具體的承載者。那麼作爲具體的個人,能不能『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就要看個人的能力半徑。如果是一個打工者,那就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是企業的負責人,那就把企業運作好;如果是一省之長,就把省的工作做好等等,推而廣之,生活中是這樣,工作中是這樣,萬事萬物無不是這樣。

  道濟天下,但是還要不過,在這裡就談到了中庸之道,我們在面對自己,面對社會,面對自然的時候要把握住如何才能不過。道,是不會有任何過錯的,是不會偏離它自身運行的軌跡,若偏離了,那就會出大麻煩了,就會使萬事萬物的運行軌跡全部被打破,進而有可能導致整個地球文明的崩塌。比如從有人類歷史以來,人若能長生不死,那現在地球上恐怕已無任何立錐之地了。中國有幾句老話:過則爲妖。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其實在前面我們就已經對此做了一些論述。旁行,離開了正道,稱之爲旁門左道,就是邪惡,自然就不流,我們的心﹑意就必須注意不能跑到邪惡的一面,旁行是陰,不是陽,會帶來麻煩。所以就一定要樂天知命,君子要安知樂命,安於命運並不是墮落,也不是頹廢的表現,而是要知度,知時,知位,知幾,如果不知幾﹑不知位﹑不知時﹑不知度,就不可能是君子,往往只是一個容易蠢動的失敗之人,就會時時憂心忡忡,身處在煩惱之中,而且永遠都不能滿足,就非常容易將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只有樂天知命,才能不憂,作爲我們自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半徑,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隨時隨地依此警醒自己,甚至可以將此作爲自己爲人處事的座右銘。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敦乎仁的前提就是要樂天知命,只有敦乎仁才能安土。歷史上中國主要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社會,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就針對信息革命給現代軍事帶來的巨大變革,談到了美國近幾十年來在軍事上的成就,進而反省中國的軍事,指出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以保家衛國爲宗旨,從秦漢曆代修葺長城,到現代中國過於注重陸軍這一傳統兵種,面對國際上在軍事上的巨大變革,很多方面中國的軍事都落伍了,導致了中國缺乏強有力的軍事威懾力量,以至於其它國家在中國的邊境上不斷挑起紛爭,如東亞各國在南海侵占我們的島嶼,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與中國發生摩擦等等,我們就是太過於安土了,就應該進行大幅度的變革,要安土,安空,安水。

  作爲我們個人自身修養,就一定要注意到安土敦乎仁。在【通書】中我們已經對仁﹑義﹑禮﹑智﹑信做了很多的論述,知道要將修身安於仁﹑義﹑禮﹑智﹑信的基本道德基礎之上。如果不能安於這個基礎之上,而陷入了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的境地,那就居於邪惡,就永遠都會是一個失敗者。在歷史長河中,從來就沒有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的人能夠成就千秋偉業,也許能逞強一時,但絕不可能終其一世,而且就算在其逞強一時的時候,也都還要做些表面文章,還要做些假仁假義之事來矇騙天下,但也不可能長久。敦乎仁,可以作爲我們的道德理念,生活理念,可以作爲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孔子有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有仁義之心,仁愛之心。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爲人尖酸刻薄,誰會願意與其交往,而且一生都會處在不安之中。一個人若能敦乎仁,那不管是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都會過得坦坦蕩蕩,良心得安,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這是至美的享受。這裡引用【通書】中的一段話:『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大家可以對此去細細體會一番。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化,化,變化,由量變到質變,質變才能稱爲化,量變則並不是化。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也就是範圍天地之道,也就能範圍天地之化。春夏秋冬四時變化,生老病死生死變化,宇宙中斗轉星移的變化,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萬事萬物往往就會發生變化。易理,是完全符合天地之道,天地是什麼模樣,它就是什麼模樣;世界是什麼模樣,它也就是什麼模樣;萬事萬物是什麼模樣,它也就是什麼模樣;所有這一切是怎樣運行變化的,它也就是怎樣運行變化的。

  佛門有一公案:六祖大師有一徒弟爲南嶽懷讓禪師,其有一徒弟就是非常有名的四川馬祖禪師。有一僧問南嶽懷讓禪師:『如鏡鑄像。像成後光歸何處?』師云:『如大德未出家時相狀。向什麼處去。』僧云:『成後爲什麼不鑒照?』師云:『雖然不鑒照。瞞他一點不得』。一僧人問當銅鏡被燒融後,做成了另外一個具體的東西後,那它原鑒照的功能就跑到什麼地方去呢?懷讓禪師則問當你還是小孩的時候,其時的相貌又在何處呢?僧人說不說這些,我就問它鑒照的功能在什麼地方。懷讓禪師就回答了一句,其義妙不可言,說到鏡子雖然不鑒照,但是一點都不可能將它欺瞞。你本來是什麼樣子,不管鏡子變成什麼東西,在它面前還是什麼樣子,就算鏡子變成茶杯,變成泥土,變成樹木等等萬事萬物,你依然是什麼樣子。你是什麼樣子,是不需要鏡子來鑑別。

  所以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易也是如此,天地﹑萬物﹑萬化是什麼樣子,它就是什麼樣子,它與天地之道絲絲入扣,且不過。如果過了,超過了天地﹑萬化的範圍,那就不是易了。現在很多易學家忘記了這最根本的一點,總想超越它,反而就脫離了易的原旨,都在過上犯下了錯誤,脫離了易本身的遊戲規則。我們學易﹑玩易,就必須明白這個道理,要明白如何不過,如何不違。

  『曲成萬物而不遺』。天下沒有筆直的路,不可能我們現在栽秧,過幾分鐘就可以收穀子。不可能今天我投了點資金,第二天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宇宙萬物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之中才能展現它自己的本來面目﹑真實形象,離開了時間和空間,萬物非萬物,世界非世界,宇宙非宇宙。曲,老子【道德經】中說『曲則全』,【中庸】中有云『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而曲就需要有過程,就離不開時機因緣,離不開時間和空間,任何一個時間斷面肯定有得有失,永遠只能得到一部分,而要想得到全部就只能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去感覺什麼是絕對,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感覺提升到一個絕對的時間和空間中去體會大道,宇宙的本體是什麼?現象宇宙無窮無盡,無時不變,但宇宙本體動都沒動。我們在紛繁萬變的宇宙萬象之中,在運動的宇宙萬象之中,來感覺不動的本體宇宙。我們在紛繁萬象的萬物運動之中,來體會易經所說的彌綸天地之道﹑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功能。

  禪宗就講『參上一參』,如果不參,那要想我們有限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和理解前面所說的就會很難。曲成萬物而不遺,只有放在無窮的時間和空間中才能不遺,但我們人只有短短的百年時間,那又怎麼可能去窮盡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呢?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未知的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而求知的生命體則是非常有限的,兩者是一個矛盾,如何將這個矛盾圓滿起來,那就需要知識的突破﹑智慧的升華,要使我們的智慧超越於紛繁的現象之外,才能夠得到更高明的智慧。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我們都應該知道是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晝夜之道就是一個幽一個明,人心之道就是一個知道一個不知道。如果能將知與不知之間的屏障打破,那就能通乎晝夜之道,也就是通,如果不能打破,就不能通。我常問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睡著的嗎?知道自己又是怎麼醒來的嗎?你是如何突破睡眠的狀態而清醒,又是如何突破清醒的狀態而進入夢鄉,如果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那就很了不得了。這也稱之爲通乎晝夜之道,我們人永遠都有這麼一個屏障,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究竟怎麼通,早知三天事,富貴幾千年,只有在參禪上去培養自己的火候,去突破自己的障礙,才能真正的了得。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如果神有方,那就是說有邊界,那就會陷入僵化,而不能容納百川﹑千變萬化。如果把我們的精神規範化,就同軟體一樣以一個具體的程序被固定下來,那就會缺乏革新精神,就越容易陷入困境之中。所以我們常說年輕人可貴,因爲年輕人富有激情,富有創造力,前途無量,而到了中老年以後,思想逐漸僵化﹑保守,成了經驗主義者﹑教條主義者,年輕人沒有那麼多的框框局限,就才能打破前人的框框,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程。我們的精神可以說是上善若水,隨方就圓,在方的環境裡就方,在圓的環境裡就圓,可以變成任意的形狀,隨緣而變。我們的精神是沒有定向的,今天可以很歡喜,明天就可以很憂愁;今天可以很得意,但明天就可以很頹喪,我們的精神放在什麼因緣之中,那它就會形成相應的樣子。龍生龍,鳳生鳳,都有著不同的因緣際會。神是無方的,它不會被某種固定的表象所牽制,就會鬧革命,窮則思變。

  易是無體的,任何固化的模式對易是無用的,被固化的『易』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易。易是心,心無方﹑無體,易也是無方﹑無體。如果我們將易用一個數學模式固定下來,那易就是有限的,而要將易範圍天地之化,要與天地相似,要去道濟天下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之所以易有我們在前面講述的種種神妙的功能,其關鍵就在於神無方,易無體,永遠都處於不確定之中。如果處在確定之中,有一個具體的規範性,易就非易。一個真正善於用心的人,就一定要善於突破自己的陳規,保持永遠的朝氣和活力,反之就僵化,就無用。神無方,易無體,一方面是對易非常好的一種注釋,另一方面是對我們自己精神的非常高的要求,要使我們自己達到無方﹑無體的狀態。因此我們做人不要有陳見,大化無極,真人無相,要有這樣超一流的技巧和極其靈活的思維方式,要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達到超越常人的敏銳,這確實需要相應的鍛鍊和培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講: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何體認無處不在的煌煌大道? [一]

【繫辭•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不管我們如何如闡述【易經】,都需要結合我們龍江書院的學修總綱,第一是明志,也就是樹立怎樣的價值觀﹑人生觀,如何將其擺正並提高,這與我們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取向是稀里糊塗的,那麼這個人的人生經歷也將是稀里糊塗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直接影響了我們自身的精神情感活動,我們精神情感活動的喜怒哀樂都離不開我們的價值取向,如果價值取向高,那麼就不會對一般的喜怒哀樂懷於心。君子有君子的價值觀念,小人有小人的價值觀念,君子有君子的得失觀念,小人有小人的得失觀念。價值觀念的不同,得失觀念的不同,就決定的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的取捨不同。有人取善,有人取惡;有人取厚。有人取薄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總是不自覺地陷入種種麻煩之中,而這種麻煩主要都是精神上的麻煩,如果有好的價值觀念,有好的人生理念,那很多麻煩都不成其爲麻煩,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所以在我們龍江書院的學修總綱里,提出的第一個就是明志,立大人君子之志。

  第二是煉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且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既然上天生就了我們這樣的秉性,要修正就會比較困難,但是性和命運的關係是極爲重要的,在我們談論『身﹑心﹑性』和『命』之間的關係時就已經對此進行了較爲詳細的闡述。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個滿肚子蛇蠍心腸的人;一個有信用的人,一個無信之人等等各種各樣的人性,而我們願意做哪一種人?又願意和哪一種人打交道呢?在【通書】中我們就講過誰都願意和有『仁﹑義﹑禮﹑智﹑信』的人進行交往,都願意與功德圓滿的人打交道,誰都不願意和『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的人交往。反省自己,都會發現有在精神上向上的取向,檢查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長處如何,短處如何,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進而加以取捨﹑修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圓融無礙,才能夠大富大貴。反之,性格上的障礙就會使自身的命運有很多波折,這是極其簡單又極其明確的因果關係。不少人就看不到這點,因此我們在龍江書院的學修總綱里提出的第二個就是煉性。

  在煉性的基礎上在開眼,開智慧之眼。我們身處在社會之中,畢竟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識是有限的,進而智慧也是有限的。如何打開智慧之眼,從而使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比別人高出一酬,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特別是企業領導,各級政府官員,如果智力不高,智商不足,就會使自己處在下風甚至失敗。【易經】是智慧的學問,是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又經過幾千年來若干大師的體會﹑經驗和教訓,加以分析﹑總結和發揮而集大成。所以通過對【易經】的學習,就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

  第四點就是致用。我們學習這些,並不是要將其隱藏起來,而是要讓大家能夠學以致用,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大顯身手,是大家能夠成大人,成大業。【易經】也是致用的一門學問,它非束之高閣,也非看相算命,而是講聖人之德,聖人的修養,它既能提高自己的價值觀念,又能改造自己的性格,也能提高自己的智慧,【易經】六十四卦全是致用之學,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我們在學習【易經】時,一定要打開我們大眼界,敞開我們的胸懷,從而去體驗【易經】的玄妙之處。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通書】中我們就已經對此有了初步的認識,下面將談得更深一些。前兩天與友人到都江堰,滿眼就看到都江堰所大力宣傳的道家文化,一上高速路就可見諸如天人合一等等的標語,把整個都江堰裝扮一新,大打道家文化牌。但是什麼是道,很多人就不知所以然了,甚至很多專家學者也解釋不清楚。【易經】就給予了極其明確的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

  但什麼是陰?什麼又是陽呢?它看不見,摸不著。有人說太陽是陽,但爲什麼太陽是陽呢?又說月亮是陰,但爲什麼月亮是陰呢?在中醫學上視男人爲陽,女人爲陰,但是男人身上有六陽經也有六陰經,女人身上也是六陰六陽。肺爲陽,腹爲陰;手心爲陰,手背爲陽,這就又不分男女了。剛爲陽,柔爲陰;強爲陽,弱爲陰等等,剛柔﹑強弱又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轉換,陰陽實在不好用什麼具體的物相予以表述,而前面所說的這些都只是對陰陽的比喻和物化,並不能夠真正完全地說明什麼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辯證對立的統一,當然在現實中陰陽所表現出來形式的確很多都是辯證對立的統一:有東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有內就有外等等,而在老子【道德經】中就更是將陰陽的相對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無窮無盡。

  但就在這無窮無盡的時候,道又在什麼地方呢?我以前在學習【道德經】的時候,對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做了一番注釋,就談了談什麼是道。首先,道如果是外在的,就必須承認它是天地宇宙運行的規律,但它又要與『我』相干,若與『我』不相干,無論它是什麼大道,大可以不必去理會。同時,道又表現在我們身上,我們自身就是道的體現者。在前面我們就說過作爲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後又是社會人,同時又是具體的個人,這三種特性又圓滿地融合在具體的這個『我』身上,自然之道就離不開這個『我』,並在這個『我』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心肝脾肺腎﹑四肢百骸等,都在通過各自的方式與外界進行交流,但是又是什麼在起作用呢?在莊子中也談到人有二足,牛羊等有四足,蜈蚣有百足,千足蟲有千足,都能夠協調地運動並使身體能夠移動,但那又是什麼讓其協調地運動呢?而蛇無足也可移動,在其背後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操縱呢?莊子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只是給了一個導向:必有『真宰』。認爲在其背後肯定有一個主人,而這個主人是我們所不能操縱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頭髮就開始白了,當然可以把它染黑,但是過不了半個月,頭髮根根又開始變白了,如果理智的想讓頭髮不變白是不可能的。人不想得病,但病照樣還是會來,人不想死,但死亡依舊不會停下它的腳步等等,背後的這個主人是不會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這個主人就是『道』,是『道』在操縱著一切。我們自身就體現著自然之道,這個道也離不開我們自身,其它與我們自身無關的事情可以放之不管,但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就應該去細細地去體會和把玩。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就具有社會的屬性。不管是哪種政治學說和理論去解釋什麼社會之道,都需要具體的人來承擔,離不開具體的這個『我』。離開了『我』,一切都不存在,秦皇漢武與我有何相干,唐宗宋祖與我何干,納粹希特勒與我何干,文化大革命又與我何乾等等,只有切身經歷的才與我有關係,佛教就稱之爲個人的業報,只有與『我』這一輩子密不可分的才是屬於自己的,一百年前的事物不屬於自己,一百年後的事物更不屬於自己,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離開這個『我』的承擔性。我的老師本光法師就曾對我說『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現得』。多得是空中樓閣,往往都是空頭支票對不得現,少得,如果沒得到還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要現得,只有自己拿到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因此我們做學問,就一定要與自己息息相關,以『我』爲中心,自己所感,所知,所觸,所及,所行,全部都是『我』的什麼什麼。所以我們談社會之道,就不能離開這個『我』,離不開這個『我』的承擔性,離開了就沒有意義,這可以說是極端的實用主義,也可以說是極端的玄學。

  我們知道有自然的我,也有社會的我,但兩者又不能離開這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我』。當你睡著了的時候有沒有『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的感覺,當你無思無慮的時候有沒有『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的感覺,應該是沒有,但是當你的思維閥門一打開,天地萬物就全部顯現,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陽,是明白的﹑看得見﹑摸得著。反之,看不見﹑摸不著的,是陰。看不見﹑摸不著的並不等於它就不存在,實際上它依然是存在的,只不過不能感不能知,游離在我們所能感知的範圍之外。我們常說生命,可是誰又能說得清楚生命在哪裡呢?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是生命在背後起作用,但是誰又能真正地體會到生命的存在呢?也許當病重而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的時候,才有可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險了,但就是這樣,都還不足以真正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

  那麼我們的精神存在呢?平常我們都在使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但又有幾個人能把握住我們的精神存在呢?我常說人自己對此時將要說的話是什麼不清楚,而幾分鐘後又將要說什麼話就更不清楚,那是由不得自己做主。我們的思想恰恰就是這個樣子,從無到有,有歸於無,又從無到有,有歸於無這樣永遠周而復始的在有無之間變換。我們的思維永遠都處在空白點,即陰的狀態,同時它又處於有的狀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順著第一個字開始一個又一個得往下閱讀,從而使我們的思維程序也順之而來,由A到B再到C往下延續,但是在A的時候沒有B,在B的時候既沒有A也沒有C,依此類推。我們的念頭也是如此,當一個念頭來的時候,前念也就不存在,後念一起來,前念就落下去了,在這後念起前念落的周而復始的變換中就有一陰一陽在其中運作,這是最根本的意義,也是最特殊的意義。離開了這個陰陽,那天地萬物的陰陽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我們說一陰一陽,這都只是一種觀念,它都離不開我們的念頭,是我們心中的念頭﹑我們的感覺在說此爲陰,彼爲陽。

  那產生這些念頭,這些感覺的背後又是什麼呢,是什麼讓我們做出此爲陰﹑彼爲陽的判斷呢?就是我們的精神本元,我們精神的一動一靜就是一陰一陽。在【通書】中我們就講過『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靜就是無,我們思維沉靜的時候是無,屬於陰,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它沒有動,就不能感生萬物,而當它動的時候,就可以感生萬物,就是陽。這些看來很玄,但又是非常實在的,因爲思維的根本就在於此,就是從這裡生發出來的,我們的精神活動就不能離開這一點,離開了這一點也就不存在什麼精神活動﹑思維活動了,所有一切都將不存在。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如果又能善於將其把控,那就能成爲自己思想的主人,反之就永遠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隸。所以,思想一靜是陰,思想一動是陽,靜的時候無,動的時候有,這個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就謂之『道』。因爲只有當自己有了精神,才能擁有認識世界﹑認識萬物﹑認識天地宇宙的本錢。

  自然之道離不開我們心中的一陰一陽,社會之道也離不開我們心中的一陰一陽,從這個角度出發,天道是人心的產物,社會之道還是我們心的產物。佛教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宋明理學心學派大師陸九淵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把宇宙之道,自然之道,社會之道等等都歸結在我們的心上,而且就歸結在『一陰一陽之謂道』上。現在其他很多講易的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這裡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的理解這一點,離開了這一點,其他任何對易的講法都失去了基礎。

  『繼之者善也』。一陰一陽之間不停地相互運動﹑相互作用﹑相互轉換,在其中就有交易,變易,不易以及簡易。道是流動的,它一直不斷地向前延伸,而當有了交易並在變易運動之中,就會存在著繼,即在時間中的延續性,而延續的本身就是善也。正所謂『生生之謂易』,老子【道德經】中的『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宇宙在永遠地﹑不斷地產生新的事物,同時又不被新生的事物所局限和固化,而是生生不息,就如同我們的心一樣,不斷地有念頭冒出來,但從來沒有撐破我們的腦袋,正是因爲心永遠都是處於一種空無的狀態,才能不斷地產生新事物。繼之者,延續『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這個『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永恆的存在,是爲至善。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成之者性也』,大道的本性就是如此,就是一陰一陽,就是要成就和延續大道這種一陰一陽的本性。

  其實以上三句話是同義反覆,『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實際上是一句話,只是分成了三節來闡述。繼什麼?繼善。繼什麼善,就是繼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善。成什麼?成性。成什麼性,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性。我們不要象其他講易和學易的人,去節外生枝地解釋這三句,而是要將這三句綜合來看,來理解,我們在學易的道路上一定要清楚最大的忌諱就是畫蛇添足,否則就會失去易經的本意。

  在前面的基礎之上,才有了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知,智也。心地仁厚的人﹑聰明智慧的人看到了前面所說,不由得感慨天地大道的大仁大義,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天地大道的大智大慧,事無遺漏,普化萬物,造化無窮,是智慧的最高點,有著極其偉大的﹑深厚的變化和生化的力量。能看到這一點,是聖賢人的境界,非後來所謂的見仁見智。這是悟道的人,真正見了本性的人,對此深入體驗的人,從而對『一陰一陽之謂道』所發出的由衷地對仁和智的這麼一種讚嘆。

  但是『百姓日用不知』,普通老百姓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大道裡面,卻不知道自己就身處在大道裡面。我們在前面闡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的時候,也談到了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恰如其分地生活在道里。我們常說麻雀雖小,五臟具全,它知道自己有翅膀可以飛,知道哪裡有食物可以吃,知道在哪裡造窩,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下蛋孵蛋等等,泥鰍生活在水塘里,螞蟻﹑蜜蜂等萬物的生理構造都於其所生存的環境結合得恰到好處,渾然一體,真是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處於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貓頭鷹的生命構造就適應黑暗的環境,大熊貓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生存環境,所以就會被自然淘汰,我們可以通過去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各種各樣的生命形態,就能非常自然地得到這一結論。

  我們人也是如此,也是與自然﹑社會結合得恰到好處。但是我們如此與大道同源,與大道同在,卻還不知道大道在何處,即『百姓日用不知』。但這並不是說百姓可恥﹑可悲,這一句並非從貶義出發,因爲大道是不需要你去知的,它本身就在你身上,也不需要你去懂,它完美的與你渾然一體。很多人這樣去求道,那樣去求道,禪宗就云『心本是佛,將心求佛,無異於畫蛇添足,頭上安頭』。真正見道的人,就會明白原來道不欠一分一厘,一切現成,何需去求,何需去尋。曾有人幾次問我開沒開悟,見沒見性,我都不曾予以理會,最後則回他說『不見性,它也跑不掉,未必它就不存在了嗎?』此人遂無語。所以『百姓日用不知』不是貶義詞,而是用不著去知。

  我們身上合乎道,處處合乎道,『天命之謂性』,既然天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來證明存在的合理性,少一點理由都不行。也許有人會說自己這裡不對,那裡也不對,這也都是正常的,沒有什麼不瞭然之處,如果能真正地看穿看破了,就會如恍然大悟一般,知道這些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知道將喜怒哀樂都嘗遍是好事情,若只是在順境中反而會覺得是種遺憾。黃金固然是可貴的,但如果讓你擁有點任何事物那任何事物就變成黃金的能力,你就會發現這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一切都失去了價值。【菜根譚】中有這麼一句對前面所述非常中肯的話『寧居缺勿居全,寧居無勿居有』,這是非常深刻的人生啟示,它可以使自己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我們既要看到圓滿,也要看到不圓滿,圓滿不圓滿也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實際上我們人的一生也就是在圓滿和不圓滿中過來的,將此看穿看破,就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命運,進而就能擁有平常心,然後在處理萬事萬物的時候就不會受到自己情緒的干擾,就不會造成判斷上的失誤。

  『故君子之道鮮矣!』明白君子之道的人是少之又少。孔子對君子之道是非常推崇和讚美的。什麼是君子之道?知理,知命,具備仁﹑義﹑理﹑智﹑信的是君子。知命就是知『道』,不知命的人實際上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也是不知命的。很多算命打卦之人,儘管能打得很高明或是很準,貌似知命,其實並不知命,因爲這些人並不知『道』,他們只是懂得了前人留下來的推斷命運的一些公式而已,也就僅此而已罷了,對於什麼是真正的道﹑真正的命並不了解。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孔子都很少談性與命,但並非不談,而是因爲這是需要相應的資歷,相應的智慧才能夠格談論性與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才談到『故君子之道鮮矣!』但並不是說沒有到道,道在每一個人身上,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知道了並不會優待你一分,不知道也不會虧待你一毫,我們一定要注意此處用語的妙處。

  『顯諸仁,藏諸用』。仁是陽,用是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生生的這麼一種現象是仁,如果沒有生生,那麼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宇宙就會是一片死寂。大道要充分地表現出生育萬物的功能,就是顯諸仁。另外如何產生生生之間的奧妙,是秘而不宣的,現代科學已經能破譯DNA了,可以建立基因資料庫,但實際上離真正的生命還很遙遠,這個生命並不是說能夠通過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觀察就可以徹底地表達出來,雖然可以近可能地接近生命的秘奧,但永遠都達不到,因爲生命的秘奧是無窮無盡的。也許我們破譯了DNA,但其中還有諸多因素作用於其中。就如同宇宙大爆炸是否就對宇宙的形成能夠解釋得盡善盡美呢?都還是破綻百出;我們說量子力學,其對物質世界的觀察是否就到了極致呢?恐怕也未必,如果存在極致,那麼人的存在也就到了盡頭,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智慧也就到了盡頭。只要我們還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這個心的存在,那麼前面永遠有無窮的未知在等待著我們去探索,這就是藏諸用。

  大道絕非裸體模特可以讓我們一覽無餘,總會有被隱藏的一面。就如同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正對於我們的這一面,如果不移動其另外一面是看不見的。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也只能是所能夠接觸的事物的其中一面,永遠都只能是片面地接觸,要想全面感知,就必須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運行,但時間是無窮盡的,空間是無窮盡的,所以大道之用也是無窮盡的。在這裡用『藏』這個字,簡直就是妙不可言。已知的永遠都是有限的,未知的永遠都是無限的。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顯諸仁,藏諸用』這六個字,它所包含的意義是極其深刻的,它對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立一面旗幟,是自己光輝的一面並表現出來,要對自己有利,也要對別人有利。在【毛主席語錄】中有這麼一段話『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其中政策是顯諸仁,策略是藏諸用。自己的目的可以用美化的方式予以公開和宣傳,但落實到運作﹑實施﹑推行,則一定要將其放在不爲別人所知的地方,要藏起來,可謂機密,也可謂商業悖離﹑軍事悖離﹑政治悖離。正所謂說得做不得,做得說不得。做得說不得是用,在兩軍對壘﹑商業運作的時候,是不可能讓敵人知道自己所採取的方法,是不能浮出水面的,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我的動作,我的技巧,我的人事關係,一定要秘而不宣。有些人根本不注意『顯諸仁』,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也不注意自己企業的形象。有的人張揚,口無遮攔,輕易泄露自己的機密,且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都處宣揚自己如何如何,然而當真正遇到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而就沒轍了,自己所謂的關係也都避而遠之,平添諸多障礙。所以手段﹑策略要藏,而外在形象則要朝好的一面去引導。

  因此我們要在自己的思維裡面安置一個警察,以隨時隨地監控自己的思維﹑語言和行爲,佛教就稱之爲『覺照力』,儒家則稱之爲『警省之心』。【易經】乾卦九三爻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出一定要每天反省自己的思維和言行,要清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特別是注意反省自己的過失,只有做到這一切,才能真正地做到『顯諸仁,藏諸用』,也只有這樣,才能與大道相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