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易經鳳毛 - 馮學成先生講繫辭及乾坤卦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講: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何體認無處不在的煌煌大道? [二]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大道的運行是爲了生育萬物﹑養化萬物。按中國的地理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有時風調雨順,有時天災不斷,好壞說不清楚。古代聖人總是希望能天下大同,純善無惡,但是大道的運行永遠都不可能純善無惡,它既可以生育,也可以沒收。春天過了是夏天,然後是秋天,再後是冬天,四時變換;天不可能總是白天,黑夜總會來臨;今年風調雨順可以填飽肚皮,但明年可能就天災人禍就要餓肚子;這時還是太平盛世,過一段時間就兵荒馬亂等等,這些都是大道。黑格爾就說只有惡是歷史發展的槓桿,我們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就可以發現的確是這樣的。只有惡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善則不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只有善,那就會使人類陷入懶惰退化的境界,甚至有可能消亡。

  大道是無私的,大道也是無情的,並不會因爲某人是聖人,就可以網開一面而不顧大道的準則,大道只會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軌跡運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生態環境的變遷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就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人類想無休止的發展,就無休止地﹑無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森林被砍伐殆盡,水資源被嚴重污染,空氣中也被大量的有害氣體所充斥等等,大自然是不可能一味地受欺負,它也會以它獨有的方式向人類報復,如江河泛濫成災,耕地﹑森林和草原的沙漠化等等,這一切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最終還是將落在我們人類的頭上。所以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正是因爲大道是不會以人類的主觀意識爲轉移,才能盛德大業至矣哉!

  我們說秦皇漢武功蓋天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偉業,但是讓其能夠實現的根本是什麼呢?我們今天栽下秧子,辛辛苦苦耕耘,豐收了收到很多糧食,但其最根本的土地有沒有向我們索取任何費用:天下雨以潤萬物,也沒有向我們人類索取費用;太陽也沒有向我們人類索取費用;我們地球的諸多礦產資源,我們不斷地採挖,但並沒有向大自然付出一絲一毫的報酬等等,所以說人類的物質文明如果離開了這些,那都將不存在。大自然沒有直接向人類索要任何的費用,但是它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得到它應得的回報。

  如果能真正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也就聖人垂衣而天下治了,但是實際上不太可能實現的。雖然不能使盛德大業達到至矣哉的境界,可是也是可爲的。我們個人可以有崇高的理想,可以有偉大的抱負,盡我能力所及,去爭取完成,對我個人而言這就是我的盛德大業。雖然不能治國平天下,但是也可修身齊家,當然如果把齊家的範圍擴大,那就把自己的事業運作好,這也就是自己的盛德大業。隨著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半徑也隨之擴大,那盛德大業的範圍也就能擴大。

  前面我們談到了盛德大業,緊接著在【易經】中又說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指出了可以達到的目標。『富有之謂大業『,皇帝是富有四海﹑富有天下,富有並不單指有錢。春秋【左傳】立三不朽:第一爲太上立德,既有道德之人;其次立功,有功於國家社稷﹑民族﹑民眾;最後是立言,將德業有著﹑功業有成的人和事以文字的方式流傳下來,以爲後人所敬仰和學習。所以富有之謂大業,就是要富德﹑富功﹑富言,就是要有仁﹑義﹑禮﹑智﹑信,要有禮義廉恥這種種理念,並爲之付出﹑實踐,做出我們的貢獻,爲社會帶來光明和祥和,這就是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比前句還要更深一層次,富有容易,日新難。在【大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引用自【尚書】中記載的成湯的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地推陳出新。生命的存在就需要推陳出新,如果失去了這個功能,必然就會進入死亡。練氣功要吐故納新;每天要吃飯,而且還要排泄,吃飯是納新,排泄是吐故;我們一呼一吸,吸是納新,呼是吐故等等,生命就是在不斷地吐故納新﹑新舊交替的過程中表現它的存在。

  作爲社會,也必須日新,如果不能日新,那整個社會就會僵化,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社會性太強,而自然性偏弱,人們已經非常依賴於社會的保障性,而其自然的屬性被大大降低了,特別是下一代。如人類已經過於依賴周圍的物質環境,如果有一天真正地停水﹑停電﹑停氣,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就會大亂。中國的青少年過於依賴自己的父母,其自我的生存能力極其可憐,前段時間中日舉行了青少年野外夏令營,通過相關的報導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日青少年之間的巨大差別。

  社會發展到現在,尤其是中國入關以後,經濟體制不斷得發生變化,而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還相對較慢,以至於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導致我們在做事上時常陷入困境和麻煩之中,這一切該如何去解決?就需要日新,這是必要的手段,要不斷突破自己原有經驗的束縛﹑原有知識的束縛﹑原有人事關係上的束縛,我們每天都要尋找自己的突破點,用現在時髦的語言就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可持續發展』等等。怎樣使我們的觀念更新,如果不能更新,就不能站在時代的潮流之上。

  日新也就是見機,如果不能見機,就談不上什麼日新。日新就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提出了挑戰,如何戰勝自我,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完善自我,是自己處在時代的最前沿。自己的企業運行機制還有無改進提升的必要?自己的爲人處事還有無改善的必要?高明的人就可以清新地認識自己,改正自己,但更多的人都只能隨潮流而動,甚至還有一些動都不動,以至於被時代所淘汰。歐美國家爲什麼發達,就是因爲他們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始終都有憂患的意識,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不斷地日新,給自己設置假想的對手,甚至以自己爲對手,不停地研究自己的得與失,克服自己的弱點。因此我們一定要有日新的意識。

  一個人有沒有德,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仁﹑義﹑禮﹑智﹑信上,那這樣的德是不夠的,因爲這些只是先人的成法,是道德的基線,還要在此基線上,還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跟上形式,要站在時代的前沿,永遠找尋自己的突破點。只有這樣地不斷突破自我,才能永保活力。當然我們講日新,還要在觀念上﹑理論上﹑實踐上看其實用性,它應該要富有生命力,要有連續性,要有感染力,只有真正在精神上﹑在事業上能夠給社會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才能稱之爲盛德。日新對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成大業的機會,但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日新的至高點。

  『生生之謂易』。我們前面已經多次談到了『生生』這個觀念,這裡它與『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共同組成了易道的精髓,所以我再三強調學易時,理﹑氣﹑象﹑術是一個方面,對易理我們不能形上學化,將之歸結爲理論﹑玄學,而是要將其作爲實修實用的武器,也就是要立志﹑煉性﹑開眼﹑致用。易道的根本就在於『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修身養性上就一定要立足於這三句話上,如果能理解透徹,且能身體力行,你自然就是易學的大師,是易道的實踐者,至於那些算命打卦之流是連易經的皮毛都沒摸著。我這裡講易,注重的並不是易經的六十四卦上,而是更爲注重易理的實踐上,要將易經真正的理念貫穿於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和人身修爲當中去,這是大多數講易的人不會去關注的地方,他們一是不懂,二是絕不談這些。生生之謂易,我們一定要在自己的觀念上達到突破。

  我個人自認爲只是中等資質,並不聰明,也不能幹,當年學習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老師本光法師﹑海燈法師等太偉大﹑光輝,自己顯得很藐小可悲,就是對自己周圍的同學也覺得自慚形愧,但是見到自己的老師後,自己就給自己立了要求:『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如果三個月不能煥然一新,就無臉見老師了,那時並沒有什麼書可以看,而是嚴格要求自己,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善於總結,並回歸到自己,找出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思維上的障礙,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自己從身心面貌上確實達到了煥然一新的感覺,同學﹑朋友也都大爲驚訝,自己也覺得在精神上﹑在氣質上﹑在見識談吐上都高於他人。這就是『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也就是日新,當然也要感謝老師,如果沒有他們的悉心指點,我也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變化和成就。

  『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這幾句是對易卦的表象。干知大始,是啟動的力量,是推動的力量,以成象,即理念性的事物。效法之謂坤,坤作成物,只有父親的力量是不行的,還要有母親的力量,才能成物。只有理念還不行,還要將理念推行實踐,實踐離不開理念,策劃離不開理念,所以在一陰一陽的運動之中,在一陰一陽的交匯組合之中,那麼事﹑物就出現了。因此成象之謂干是陽的力量,效法之謂坤是陰的力量,這裡我們一定要結合第一章的內容來理解。

  網上有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了牟其中失敗的原因,其中就談到了牟其中語錄『只要說過就等於做過』,他走到任何地方,往往見到當地的投資策劃方案,就開空頭支票說要投資,而當地爲了這虛幻的承諾徒耗了不少的精力和物力。他顯然就違背了『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背離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則,說了不做,成象之謂干是說,效法之謂坤是做,成象之謂干是知,效法之謂坤是行,知行一定要統一。

  歷史上關於知行的爭論還是很多的,有的說是知先行後,知易行難,要想清楚了才做;另外的則說行先知後,行易知難,先做了再說,至於爲什麼不知道或是知道的不夠;還有的則說知行合一,其實這些都有其道理,都各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實際上個人的環境不同,因緣不同,自然就會根據自身的情況採用上述不同的方式,關鍵是個人處在怎麼樣的因緣之中,該怎樣去做就怎樣去做。比如說某房子著火了,我們還先去討論一下是什麼原因起著火,研究一下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滅火,恐怕當你決定好這一切時,房子可能早就燒得一乾二淨了。所以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不能進入思維的盲區,也不能進入行爲的誤區,要講究中庸之道,要根據個人的不同而達到各自的突破,這方面不夠要補足,那方面過了要修正,總之要在知行上達到平衡的狀態。

  『極數知來之謂占』,這裡就涉及了占卜預測,知來就是預測,要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這個事情的走向如何。有如何知道未來的事情呢?就要極數,即通過已知數求未知數,已知數是極數,未知數是知來,所以極數知來之謂占。這個占並不是神秘的,它是有著一定的數據,比如做某個策劃,其能不能成功,肯定要看其選項﹑社會需求﹑資金﹑管理等諸多方方面面的數據是否合理,這本身就是占。古時周文王將殷朝的鬼謀變成了人謀,通過六根爻之間的數理變化來進行推斷。現在的易學預測,還是要通過這樣的程序,通過它特有的數據進行運算,這是古代中國數術形而上的預測的一種方式,至今還是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通變之謂事』,我們要成事,但是在從因到果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變化。政治是瞬息萬變的,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中國前兩年還在刺激消費以促進經濟增長,現在又在控制消費以降低經濟過熱的勢頭,以後又該如何變化都還不清楚。但是我們要通於變,那就要守中道,不論怎樣通變,首先就一定要把中線看清楚,只有在中線的基礎之上,才能做到通變,就不會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的時候,因爲自己過左或過右而有所閃失,只有在中間,你才會有最大的空間讓你儘可能的躲避飛來的危險,中間始終都是被團結的對象。在經濟活動中如果能處於中道,不管是金融風暴,還是經濟蕭條等等,對你造成的損失都將是最小的,對你的衝擊也將是和緩的。因此通變之謂事,我們幹事情就一定要通變,通達事情的變化,通達其中的因果關係,通達事物運行的中線,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相對順利,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陰陽不測之謂神』,我們把一陰一陽歸結到自己精神的最根本之處的時候,就是陰陽不測,同樣外部的環境和事物仍然會有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時候,往往會有偶然性和新事物的產生,這些都是我們難測的,因爲已知的事物永遠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永遠是無限的,當未知的事物一下闖入我們的已知領域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是不測,於是乎就將其稱爲神,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在自己內心世界深處就有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這麼一種存在。一分鐘後自己會說什麼?又會想什麼?又會做什麼?這都是難測的,而這就是神。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命,天才曉得在下一分鐘會演一場什麼樣的戲。

  其實恰恰是這個不可測有可測,蝦跳不出塘,肉爛在鍋里,不管它如何變化,都還是我自己思維內的事物,明白了這一點,就要善於去運用陰陽不測的事物。宋王安石覺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遂向一老和尚求教解決的辦法,老和尚就建議他打打坐。過了一個月後,王安石又去見老和尚,老和尚就問他最近這段時間打坐以後有什麼感覺,王安石就說非常慚愧,說自己一打坐,腦子裡面就東一下西一下,簡直就定不下來,但是也有好事情,以前想做一篇【胡笳十八拍】,想了好幾年都沒寫出來,就是原先寫的一些也感覺差強人意,但是當我堅持打了三天坐以後,突然一下思路就非常清晰,寫下來後頓覺可與古人媲美。

  在我們平常打坐的時候,經常會有我們不熟悉的事物冒出來,而當我們沒有打坐的時候,往往都沒有注意自己內心的思維在幹什麼,也不知道它在幹什麼,但是當我們一打坐,眼觀鼻,鼻觀心,把自己浮燥的情緒慢慢排除出去,那自己極細﹑極微的被平常的理性思維所隱藏的最深處的思維活動就會顯現出來,頓覺非常詫異,平常有些想不到的﹑想不明白的就會想得到想得明白,往往有些好的點子就會在這個時候靈光一閃,因爲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之中,自己的思維的敏感性,對自己思維的監控性,就無形地得到了提升,這個時候在細細品嘗一下什麼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妙處,這時一方面可以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陰陽不測,另一方面也有了可以把控陰陽不測的感覺,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這陰陽不測之謂神也就可以轉換爲陰陽可測之謂神,這完全是不可同語的境界。

  我們已經多次強調了易經的本意是在於修身養性,提高我們的智能,並非僅僅只是局限於算命打卦之末流,從周文王開始,歷經漢唐宋明等歷代的演繹,易早已經超出了占卜預測的層面,它涉及了我們人類的思維﹑行爲等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將其固守在占卜預測上,儘管有些占卜預測還比較準確,但是這仍然是對我們學易的誤導,降低了我們人類改造自身命運的能動力,是喪失自我的一種表現。在我們人類從生到死這麼短暫的生命里,終極目標是什麼?人身的意義又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忙忙碌碌地耕耘了一輩子,對人生的意義和目標都只是茫然﹑糊裡糊塗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講:道義之門——從博愛到人格的完成

在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易經繫辭的前五章,下面我們將暫時把第六章放在一邊,先講第七章。

【繫辭·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這裡就直接點明什麼是易經的意義。 『易其至矣乎』是指易經是天地之間最終極最爲深刻的道理,其意義就在於『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指導我們達到如聖人崇德而廣業的境界。崇德就是常說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然後在五個原則的基礎上,一個人才有德,如果一個人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就不可能有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社會的穩定與和平的環境﹑作爲國家和社會光明的一面,就必須時時刻刻地提倡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道理,否則整個社會就會陷入陰暗之中,就會陷入無序的狀態之中。作爲個人要將德作爲我們自身修養的目標,如果達到並實現了這個崇高的目標,就稱之爲崇德。從個人推廣到整個社會,就稱之爲廣業,廣業並非只是局限於個人的某個層面如官當得大﹑錢掙得多等等這些低層次的庸俗的一面,它的高度就是要純粹的將仁﹑義﹑禮﹑智﹑信這種德向全社會宣揚,讓全社會都來學習和實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廣業。

  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非常明顯的,首先是個人要有德,要大仁大義大智,要守信,要合禮,那麼這個人就會是非常優秀傑出的人物,進而就會使這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場面發生大的變化,進入人類的上流社會,作爲有權者如政府官員或是有錢者如企業家尤其要注意這方面的修養和個人形象的樹立,否則就會有諸多麻煩圍繞在身邊。崇德而廣業,這是易經提出來的標準,也就是學易的標準,如果背離了這一點,那就不是學易了,失之一毫,差之千里。這也可以作爲我們衡量別人講易好壞的標準,易的枝節末流有很多,如道教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參同契中的易﹑預測占卜等等從易經中派生出來的一套套學問﹑修煉工夫,雖然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其中的一些理論對個人的修養也有一定的指導幫助作用,但是如果離開了崇德廣業,七情六慾過剩,其德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那這一切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實現。這其中孰重孰輕,大家就應該心中有數了。

  我們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算命占卜之人,就可以發現其中基本上沒有誰有富貴,縱觀整個中國的歷史,也幾乎沒有什麼搞算命占卜的人能夠富貴,這些人大都鰥﹑寡﹑孤﹑獨﹑殘﹑窮,他們只是將易作爲謀生的手段而已,根本不懂易經崇德廣業的至理,他們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身價都不能奠定起來,根本就沒有達到真正的至貴人的基調上,那又怎麼可能讓自己富貴起來呢?真正富貴之人是不可能離開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只有大仁大義之人,只有大智大勇之人,只有大忠大信之人,才可能真正地大富大貴,如果是那些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非信之人得到大富大貴,那勢必天下必亂。

  我們知道了易就是要崇德廣業,那又怎麼崇德又怎麼廣業呢?『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這是易經中的命脈語言,大家一定要去留心,要細細體會。知崇禮卑,也是智崇禮卑,首先智慧上要崇高起來,那麼知識的結構﹑內容也就崇高。易經乾卦的大象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大象辭中有云『君子以厚德載物』,『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就將易經乾坤二卦中的精華予以指出。

  崇,一重山一個宗,它表現了一種非常宏大的景象,就如老天一樣。不知大家平常是否有雅興觀天象,當然我們成都並不是一個利於觀天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天空晴朗的時候有機會到山上,尋一處高曠的地方,仰望我們頭上的這片天,那觀天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我們平常看太陽,覺得就如大餅一般大小,但是實際上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里,是我們地球的109倍,它距離我們有14960萬公里;金星距離我們有4000萬公里,比地球略小,黎明時看到稱之爲啟明星,黃昏時看到就又稱之爲長庚星,是我們在天空中用肉眼所能看到的除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星象;木星距離我們約6億6000萬公里,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牛郎星和織女星比太陽大得多,但是牛郎星距離地球16光年,織女星是27光年,就是它們之間的距離也十分遙遠,是16光年;仙女座星雲是我們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我們這個銀河系之外的銀河系,看到的時候就只是一個微弱的光斑,但是用天文望遠鏡一看,才知道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星系,它距離地球則有220萬光年。所以當我們在仰望宇宙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尤其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就給了我們人類展開了無窮無盡的認知空間,UFO現象的不時出現,地球之外還有沒有生命等等都還有待去發現。

  我們爲什麼要說『崇效天』呢?這是因爲整個大自然即天永遠都有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物出現並刺激我們的感官,激發我們的想像,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豐富我們的思維內容,所以我們的思維不是封閉的,我們思維是永遠開放的。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個人都在提倡與時俱進,這其實也就是『崇效天』的一種語言變化。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但認識的對象是無窮無盡的,爲什麼認識的對象是無窮無盡的呢?是因爲自然現象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還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這麼一點點的知識和成績上,而且還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就有如井底之蛙,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因此我們要敢於在自己的思想上﹑在自己的精神上﹑在自己的知識面上有所突破,要永保精神上青春的活力,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崇效天』的根本法則,我們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動性。反之,一旦我們的思維和精神陷入死角或誤區,那在我們身上也就可以打上一個休止符號了。

  『卑法地』,大地爲什麼能夠產生萬物,正是因爲它卑下。現在的污染基本上都是大地在承受,不管是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是在人跡罕至的地球兩極南極洲和北極洲,到處都有被污染的痕跡。卑,就是大自然承受著它所能承受的一切。作爲我們人類來說,爲什麼要『卑法地』呢?卑者,卑賤也,低下。易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做謙卦 ,六十四卦皆各自有六爻,每爻或吉或凶,唯有謙卦六爻皆吉。謙卑是一種美德,在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能使自己處于謙卑﹑謙和的狀態,走到哪裡都不會吃虧,反之,如果趾高氣揚,自恃傲物,脾氣很壞的人,走到哪裡都會有諸多麻煩。

  老子【道德經】中講到的陰柔之術,如在其文中所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的柔弱之道,實際上就是對『卑法地』最好的一種說明。將其演變成權術,所謂『知崇禮卑』中的禮卑,實際上就是『卑法地』在權術上的運用,也是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法則。在社會與外界人事的交往中在禮節上或卑或亢,它們所帶來的後果也不一樣,禮亢的大都預後不良,而禮卑的則妙不可言,玄機無窮,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物極必反,老子【道德經】中『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還有『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爲下』,這些都強調了卑的妙用。

  我們常說禮多人不怪,認錯不該死,平常人與人之間交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道,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事關係,讓自己處于謙卑知禮的狀態,並非奴才哈巴狗樣阿諛奉承,這是完全兩回事情,而是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顯示出謙卑之禮,顯示出謙和,且恰到好處地把握不與人爭的一種教養,一種修養,一種氣度。我們也常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現在社會中有些手上擁有芝麻大點的權利就作威作福,而那些真有點大權利的人反而和和善善的,較好交往。

  所以說『知崇禮卑』,禮卑就是『卑法地』,大地永遠都是卑下的,自然界中諸多生靈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在大地上生息繁衍,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事物不管美醜,或是好壞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得以存在,它容納萬物,包容萬物,且只有奉獻,從不曾向誰索取回報,這是大地的美德,也是自然的美德。

  『崇效天,卑法地』作爲一種原則,『崇效天』就要注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卑法地』就要注意『君子以厚得載物』。如果不能厚德,就無以載物,就缺乏強勁的承擔事物的能力。在古代中國談論相法,特別是柳莊相法中,永樂皇帝問柳莊爲什麼宮中婦女多不孕,柳莊答道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從相法上講女性細腰並不是什麼好事情,易經有云『腹爲坤』,是爲生兒育女的關鍵所在,古人選媳婦時就常常看其腰是否粗,臀部是否寬,這樣才利於生育。在古代婦女貴相有兩種,即以夫爲貴,以兒爲貴,而宮中婦女往往通過減肥來保持體形相貌,並能歌善舞,以博帝王垂憐,其腰細故不善於生育。因此我們講『卑法地』,從身體角度上人要厚實,但並不是要去讓自己肥胖,而是要健康,健壯,豐腴,且在性情上要謙卑﹑柔弱,這樣才能有承載剛強的力量。

  當我們真正明白了什麼是『崇效天,卑法地』,就可以感覺到什麼是『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爲什麼會有天地的這麼一種分判,一在上,一在下;一是高,一是低;一是遠,一是近;一是崇,一是卑,在這些上下﹑高低﹑遠近﹑崇卑之間就變化無窮了,也恰恰因爲這些兩者之間的對立差別,易就行乎中矣,就形成了易道,這個易道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就是易行乎其中,這裡我們就用前面第四章的這麼幾句來解釋,來闡述,從而明白什麼才是易行乎其中。

  我們再在前面第四章的基礎上,以第五章的內容來解釋什麼是『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成性存存』,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是要將『一陰一陽之謂道』反覆地去體驗﹑實踐。存之又存,一方面是秘而不宣,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我們的肉體﹑我們的精神都是處於一陰一陽之中,都是載道之器,天道﹑地道﹑人道合爲一體,都有這個『我』來承擔,都在這個『我』上得到了完整充分完美的體現,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善用,就是要善用其道,就是要在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上充分去發揮,去盡情享受這種精神力量給我們帶來的人格美﹑生活美。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肉身﹑自己的精神糟蹋﹑污染了,一天到晚正事不干,胡思亂想,踐踏自己的生命,踐踏自己的精神,常做些與仁﹑義﹑禮﹑智﹑信相背的事情,這是與道相背。我們要把一陰一陽這種美,要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之美,小心地保存起來﹑發揮出來。所以成性存存,存之又存,就不能把它隨便浪費了,隨便拋棄了,也只有這樣,才是『道義之門』。

  『道義之門』。道,天道。義,是外向的,仁是內向的,仁是人格美的具體的體現,義是把這種美﹑這種關懷向外釋放,關懷大眾是義,見義勇爲是義,大仁大義是義等等這樣或那樣的義舉,在自己之外關照他人﹑博愛稱之爲義。義,就是我們在【通書】談到的『公』字,義是公的化身,公表現出來就是義。

  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是『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如果不能將仁﹑義﹑禮﹑智﹑信這一套道德,圓滿地蘊藏於我們自身,那麼就不可能進入道義之門,因此我們要在自己的認識上﹑在價值觀念上一定要在這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造﹑升華,反之,如果不這樣去做,總想投機取巧,總想做一些非仁義禮智信之事,總想損人利己,那就很難說了,縱然能得一時之利,但也不可能長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講:言行君子之樞機——由微知著,把握命運的『蝴蝶效應』

【繫辭·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這一章前面兩段的內容我們就不進行什麼闡述了,重點是講一講這章所提到的易經中一些卦相的爻辭。一般學易的人都很喜歡本章中所提到的幾則爻辭,因爲這幾則爻辭都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是易經中孚卦 的九二爻爻辭,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把這段爻辭看成比【詩經】都還要遙遠的可能是夏商時期的詩歌,具有極美的境界。可以試想一下,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鶴在陰涼的地方鳴叫,它的伴侶與其聲聲相和,而在此良辰美景下我有美酒,與朋友共飲之,共享受之,這是多美的意境。對這麼美好的古詩,孔子對其作了如下的解釋:『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一個君子雖然居住在自己的家裡面,但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所作所爲,通過語言﹑行爲都會有所表現,並和社會有所交流。如果出其言善,此善非一般的小善,如格言一類,比如說春秋【左傳】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詩聖杜甫的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語言出來後可以爲大家所效法,都覺得好,是可以作爲社會發展的風向標,足以動搖天下人心,使大家感覺到其美的存在,其巨大力量的存在,從而使大家群起而效仿之。在古代,善就是仁義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一種美德,大家都會與之響應,道德相求,有道之人尋訪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找尋有德之人,物以類聚,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果關係。作爲政府,它也需要尋訪有道德之人來幫助治理國家,教化萬民,如漢朝用舉孝廉而不用科舉來選拔官員,對言行孝廉,對天下教化有益的人必千里之外而獲之,更何況近在咫尺呢?既然千里之外都有你的名聲了,更何況你周圍的人呢?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歷史上有兩位著名的三國人物,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寫到曹操是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如果真是有其人有其事,有這麼一句話,誰還敢與之打交道,恐怕是不會有這樣的人了。而劉備是寧肯天下人負我,而我不負天下人,這樣的人可能人人都願意與之交往,這種人不會去算計別人,而只會被別人算計,實際上這種人別人也是無法算計得到的。
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之中,如果出其言善,如某人有好的點子,好的策劃,好的方案,那肯定會有人不遠千里來請,反之,必千里之外違之,前段時間媒體上不就報導了某上市公司因不良行爲而受到了懲罰,土崩瓦解。這就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在平常工作和生活當中,不管是語言還是行爲,都必須要有前面所說的原則和尺度,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如果是平常小老百姓,其言的影響力還比較微弱,但如果是社會賢達之士,其一言一行對社會的作用是很大的,是具有表率的作用。現在網絡比較發達,一個好的帖子會很快貼滿全世界的各個網站,即使是不好的帖子也同樣會如此,好的會鼓勵﹑共鳴﹑宣揚,壞的會批判﹑言誅筆伐。一個經營良好和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的領導者,其一句話不管好壞,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很多地方,就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作爲我們自身,只是小人物,只能影響周圍的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人和事。作爲古代君子,是有其非常嚴格的標準,在孔子時代,君子是指有知識﹑有文化的士卿大夫階層,是國家的中上層,是國家的棟梁,直接參於國家的管理,掌握並傳承聖賢之道,而小人,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意義,而主要是指勞苦大眾,屬於百工的範疇。

  關鍵在於『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那些處於要害部門的人千萬一定要留意這段話,我們的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我們內部的情致活動﹑思維活動等等,不管好壞,都是通過我們的語言表達出來,高明的人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好惡等情緒,而更多的人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想當然地說,隨心所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處理得好是語言,處理得不好還是語言,行爲還在其次,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到言行君子之樞機。正是由於這個樞機,它所運行的軌跡就會形成我們命運的軌跡,此時此刻﹑彼時彼刻﹑過去現在未來的言行纏連在一起就是我們命運的軌跡,恰恰就是這個樞機之發,可能會帶來榮譽進而成爲好處,也可能帶來恥辱進而成爲災難禍害。

  所以『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麻煩,但是如果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稍有不慎,立即就可能成爲反革命,成爲被專政對象。雖然現在社會對言行上已經比較開放了,但是還是需要注意自己這方面的言行舉止,有些年輕人就很不注意這方面的修養,總是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一定要謹慎言行。

  動天地,是對大人物而言,這是一種志向,如果沒有動天地的志向,那麼誰都會看不上,『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偉大的思想家等所要追求的境界。對於現在的我們,又何以動天地呢?毛澤東曾說『只有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英雄是不能創造歷史的』,當然也有人說歷史是英雄創造的,人民群眾只是英雄的奠基石,我們且不必過多考慮其中的對錯,關鍵是立志立在什麼地方,如果是立大志﹑幹大事的人,其言行就要動天地,就需要謹慎從事。與古代相比,能夠驚天動地的言行已經很少了,現在只有極個別的人才有這樣的言行,其他人只有學習的份,執行的份,根本不敢有這樣的言行,時勢如此,不過這樣也好,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們或思,或語,或行,或觸,關鍵的還是一個『慎』字,在人事交往中吃過虧的人就應該明白這個『慎』。曾有位事業比較成功的女性朋友到我這裡來,她想離婚,打算要我爲她卜一卦,我沒答應,說到如果逞一時之快,是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可吃的,一定要謹慎。夫婦之間,朋友之間,人事之間,如果不慎,因此而帶來的麻煩,我想大家可能都應該對此深有體會,很多人事後都在想當時如果能謹慎一些,以後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可是世上是沒有後悔藥可吃的。曾有人對我說他與一位朋友是鐵哥們,根本不計較之間的金錢屬於誰,大家儘管用就是了,我則對他說不見得,你們兩人脾氣都大,哪天稍不注意就會說崩了,結果沒過幾天,由於某個生意,各自有各自的意見,相互之間都不能容忍對方,以至於分手。所以意氣很容易使人犯錯誤。

  【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裡就道『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一個謹慎的『慎』字,給自己的思維安置一位警察,遇事三思而後行,一代聖人孔子都要『臨事而懼』,當你落下棋子後,其吉,其凶,其禍,其福,其得,其失,其最終的結果就只有讓天予以決斷了,就不在自己所能控制和感知的範圍內了。慎重其事,都還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運,更何況率性而發呢?因此,我們在語言上,在行爲上,一定要注意這個『慎』字。中孚九二爻,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告訴了我們怎樣給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行爲安一個防護欄,設定一個安全係數,加上一個保險,我們一定要看到其中的重要性。

  『同人,先號啕而後笑』,這是同人卦 九五爻的爻辭。孔子對其的解釋是『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同人卦,上乾下坎,其彖辭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是大吉大利之卦。我們知道現在的同仁堂,取義就是來自此卦。其九五爻是得位又居中,是很有喜氣的卦爻,它又爲我們揭示了在現實生活之中用心的很重要的一個秘訣。君子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只要你能夠做到,不管你是居家或是出行,不管是沉默或是說話,那麼就能『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同人,現在又稱之爲同志,現在要干一番事業,就離不開周圍朋友的幫助,一個籬芭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朋友相助是不可能幹出什麼大事情的,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活動中,基本上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都離不開一個優秀的團隊,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同心同德。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君子之道,對仁﹑義﹑禮﹑智﹑信身體力行,那麼君子之間會很自然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不論是在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的任何一種狀態,肯定都能達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效果。如果不能做到二人同心,其結果如何,我想大家都會在你我身上或從他人身上看到很多這樣的事情,都能夠比較清楚之間的因果關係,對此也都應該有很深的體會和感觸。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者,同嗅。當男女之間談戀愛時,兩者之間說的話就是其嗅如蘭,都不會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對方,展示的都是自己美好的一面。當二三好友一起辦公司準備干一番大事的時候,爲此作策劃時個個都是摩拳擦掌,豪言壯語,把一切都想像的很美好,其言語也是其嗅如蘭。關鍵是如何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當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何使身邊的人達到和自己『同心之言,其嗅如蘭』的狀態,說著容易,做到卻很難。

  在【易經】繫辭下傳中有這麼一段話『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我們也都知道這麼一則話『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可以看到裡面蘊藏了很玄妙的道理。在中國經常是一個人的時候,將事業幹得紅紅火火,兩個人的時候,利益均分,矛盾尚不突出,當三個人的時候,往往會矛盾激化,相互之間爭論不休,反而影響了整個事業的發展。在中國佛教中有這麼一段話,是說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和菩薩打交道,兩個人共處的時候,是和朋友打交道,三個人以上的時候,就是和魔鬼打交道。中國還有這麼一句成語『三心二意』,這簡直說得太妙了。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這是大過卦 的初六爻辭。孔子在這裡用他所處時代的祭禮中的一個小故事來對此進行一番解釋『苟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以前在春秋戰國時期,祭天地祭祖先時都很講究使用祭器,然後在祭器下面鋪以白色的茅草。孔子說祭器本來是可以直接放在地上的,而現在底下要鋪上白色的茅草,這是出於非常慎重的考慮。對於茅草本身並不是一件什麼貴重的物品,但是當把茅草鋪在祭器下面,其所產生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爲中國古代祭天地祭祖先是非常重大的禮式活動,面對這麼重大的禮式活動,就肯定不能隨便亂了方寸,都有其相當嚴格的規定。孔子在此基礎上予以引申和發揮,說到『苟錯諸地而可矣』,意思就是以這種工作方法運用在其它重大的社會事務活動中也同樣是合理的﹑有效的,這種方法是不會給你帶來過錯和麻煩,因爲『慎之至也』,是那麼謹慎地對待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臨事情,我們都要慎重,這樣一來就不會將自己的人力物力等白白浪費,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佛教說要有『覺躁之心』,每時每刻都要監管住自己的念頭,一旦我們的思維進入岔道,儘快地將其拉回思維的正確軌道上來,避免自己去打妄想,避免自己浪費精力。

  這種工作方法,儒家就稱之爲『慎獨』,這與我們前面所講『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中的慎是一樣的,都是要求我們在自己的思維之中設一位監管人員。實際上這種思維上的警覺,是我們以任何方法去做事情時所投入的成本是最小的,如果出現了過錯而去彌補,其所產生的成本將會是相當大的,有時甚至是無法去計算的,與其這樣,還不如事先就以謹慎的心態去面對和處理任何事情。我們要在自己的思維上,在自己的語言上,在自己的行爲上,一定要謹小慎微,但並不是要我們束手束腳,而是要我們見微知著,要注意小事情,否則有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往往都會是禍亂之源,這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都給了我們很多的案例,都予以了這樣的提示。因此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以謹慎之心對待,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要有先見之明,這樣一來才能保自身的平安,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慎,可以說是術的關鍵,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手段。如果我們練就了『慎』的本事,並以這種手段來面對一切,就不會犯錯誤,就不會有所過失。從古至今,能夠真正掌握『慎』的人是很少的,毛澤東就曾高度評價葉劍英元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瑞大事不糊塗』,其實周恩來也可說是一生唯謹慎,都在強調『慎』的作用,我們一定要認識『慎』並將之身體力行。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眼光,要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善於判斷,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要『慎』。

  『勞謙,君子有終,吉』,是謙卦 九三爻辭,我們曾經說過易經六十四卦唯有謙卦是六爻皆吉,老子【道德經】上下五千字,可以說就是對謙卦九三爻爻辭的發揮,孔子則對其作出了如下的解釋『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這個解釋的含義是非常高的,希望大家能將此牢記於心,以隨時能警醒自己。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現在有些人做了一點點事情,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尾巴翹得高高的,惟恐他人不知,到處去宣揚,向上級或周邊邀功請賞。勞,勞動,現在都講究按勞取酬,做得多就拿得多,做得少就拿得少。伐,自鳴得意稱之爲伐,沾沾自喜稱之爲伐。勞而不伐,就是指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哪怕是作出了一定的成績,也都要注意不能洋洋得意。有功而不德,有些人有了功了,就要去和領導討價還價,這是非常犯忌諱的事情。因爲天道不容,生而勿有,危而不持,天地生養萬物,但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任何回報,而人總是要去計較利害得失,特別是當自己有了功勞和成績以後,這種心就更加地膨脹了,就要向上級﹑向周圍伸手,這實際上就是禍害之根基。如果領導有德,能夠知人善用,或許會根據你的貢獻給予你相應的獎勵,但同時也會在心裡留下對你不好的意見,進而就會在以後的時間裡對你加以防範,甚至在以後將你剔除出去。

  有的人才有餘而德不足,在現代社會之中這樣的人是相當多的,讓他去做某一比較單純的事情還可以勝任,但是這種人涵養不夠,德行不足,稍微讓他做大一點的事情就不行了。有的人是有才又有德,這種人有了一點成績不會去驕傲自滿,不貪功,不居功,說功勞是領導的,是集體的,讓領導和同事都高興。現在常說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就算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智慧財產權,也都還要保持有功而不得的姿態,即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我們要涵養自己的德行,命里有時終須有,是你的終歸是你的,你去爭去鬧,就會使自己的德行顯得很薄﹑很脆弱。
現代社會中,在大學中也都存在很多不良的現象,所謂的博導﹑碩士到處都是,這些人論文沒幾篇,研究成果也沒有,就是有的好多都是到別人的書里或網上去剽竊,真正屬於自己的少之又少,大大降低了我們高級人才培養的素質,其功利心實在是不敢恭維,且這些人還不以爲恥,這種現象現在層出不窮,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就可以了解,這也是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體制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作爲我們自身,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這是『厚之至也』,前面我們就談論了『崇效天,卑法地』,這個就是對『卑法地』最好的案例。大自然就是勞而不伐,就是有功而不德。莊子中有則寓言,說有一個銅匠在用火爐煉銅,準備打成一把寶劍,正在打造時這把劍就在火爐中說自己是干將,自己是莫邪,是第一利器,銅匠聽到此劍在講話,甚爲恐慌,視爲不詳的事情。在莊子裡這樣的寓言還很多,比如一馬說自己是千里馬,主人聽見後覺得此馬肯定是妖物而心中懼怕。

  德要厚,我的老師就常對我說做人一定要有厚氣,厚比薄好。一個厚重的人到任何地方都會比較受歡迎,能融入群體。一個薄的人就會很脆弱,稍微碰一下,就會跳得八丈高,經不起別人輕輕的挑撥,裝不下任何秘密,只要有人旁敲側擊一下,你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坦白交代了,這種人誰都會敬而遠之,爲不受歡迎之列,也是很可憐的。所以做人一定要有厚氣,容量要大要裝得下,別人不能容的你能容,別人不能裝的你能裝,別人承受不下的你承受的下,越厚重,你的戰略縱深就會越寬闊,迴旋的餘地就越大。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下人,非是打雜當傭人,當奴才,而是德厚不居功,以禮下人,就是說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在禮節上要謙虛﹑要謙卑,要對別人和氣﹑厚道,就算是有功也要如此。我們在【通書】中就曾提到唐朝的郭子儀,他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幾個兒子均爲附馬,但是他從來就不居功,也不敢居功,才能保善終。

  秦朝王翦協助秦始皇滅了六國後,又奉命率兵去滅楚國,還未出都城就上書要自己看重的土地,秦始皇准了,又走了一段路,又上書爲自己的兒子討要封地,秦始皇又准了,後要上書要指定的山做自己未來的墓地,秦始皇仍然准了,王翦周圍的人就很迷惑不解,問其是否糊塗了,居然如此邀賞,王翦則說皇帝猜忌心重,現在我手掌全國的兵馬大權,不知心中對我是否反叛有多大的疑心,肯定在我身邊安插了很多眼線,現在我這樣做,皇上才不會懷疑我,會認爲我只是去打仗,等打完回來後就只是準備享享清福罷了。

  漢朝的韓信,此時強敵楚霸王項羽尚未消滅,韓信剛剛滅了七國,就上書劉邦自封爲假齊王,劉邦這時正苦苦抵擋著楚霸王,正需要韓信率兵來解圍,看到此書是正要大爲光火,張良這時悄悄踢了劉邦一腳,劉邦頓時反映過來,說大丈夫要當王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馬上就封韓信爲齊王,這個時候在劉邦的心裡就爲殺韓信埋下了禍根。如果韓信能夠學習王翦﹑郭子儀,他肯定就能安穩的度過榮華富貴的下半輩子,結果卻不得善終,他就是因爲沒有遵從易經謙卦所給予的指示。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不要居功至傲,要將成績歸功於領導,歸功於集體,當然也不是要我們去阿諛奉承,而是說當自己有了成績以後,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分寸,要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才能夠與周邊的人相安無事。
『德言盛,禮言恭』,德,一定要用德把我們武裝得很盛大﹑很豐富﹑很圓滿,我們的德,包括功德﹑功勞,都要盛,在這種盛的情況下,在禮節上﹑在語言上反而要恭,要謙虛,翹不得尾巴。恭是謙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這裡就點出了這段文字的命脈。謙虛,是保命的哲學,是保位的哲學。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政治掛帥,非常注重位的關係,從開始講易經的時候,我們反反覆覆強調了『位』的重要性,談到過『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的道理。在機關裡面,在企業裡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其相應的位置,安位吉,失其位則凶,但是如何保其位呢?就是『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是在有所作爲﹑德言盛的情況下要通過致恭保位,若沒有功則還沒有與領導叫板的權利,恰恰就是那些有了功勞的人才有可能功高震主,爲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就一定要注意謙虛,要致恭。

  『亢龍有悔』,是乾卦 上九爻辭。孔子對其解釋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事物發展到極點,權利達到了頂峰,已經無所顧忌,沒有什麼還能對其有所限制的情況下,就處在『亢龍有悔』的狀態之中。『貴而無位』,位只有相對而言才能夠存在,他已經處於極高的狀態上。『高而無民』,太高了以至於脫離了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輔』,九五是至尊之位,還沒有處在上九的頂點,是上卦的中道上,上九在上卦的頂部,他高高在上,高的已經失去了位,高得已經失去了民,高的周圍已經沒有賢才之士相輔佐了。在前面所說這種情況下,『是以動而有悔也』,我們可以從歷史上諸多案例中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關鍵是現在作爲領導,或是企業的負責人一定要注意自己避免出現上述的狀況。

  這裡我們可以把乾卦上九爻辭與謙卦九三爻辭做一番對比,就可以發現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人和事物,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對於如何保位也就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數了。

  『不出戶庭,無咎』,是節卦 初九爻辭。『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這裡我們可以與前面的『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結合起來理解。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如何立身處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菜根譚】中有云『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當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處事要方正,要符合社會的規矩,不能逾軌,要順從社會法律道德的規範。處在亂世的時候,沒有規矩可遵循,爲了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那就要圓,要善於變化,善於適應環境。當處在非治非亂的時候,即在兩種社會體制交替的時候,處事一定要方圓並用,該圓的時候圓,該方的時候方。

  在孔子對節卦初九爻辭的解釋中,『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就再一次給我們敲了語言上的警鐘,我們之所以會有麻煩和災禍,是因爲有語言作爲媒介。『君不密,則失臣』,當君主的語言不謹慎,就會喪失良臣。『臣不密,則失身』,當臣子的言行不謹慎,輕則失去權位,重則害命。『幾事不密,則害成』,機密大事必須要慎密,否則就肯定釀成禍害,造成事業無法成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所以我們口風一定要緊,要穩,進而行爲才能穩當。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機密﹑軍事機密﹑企業機密﹑自己的人事機密肯定是不能隨便給別人說,以至於讓別人輕易地掌控自己,要善於保密,這是想幹大事的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

  不出,並不是隱身,而是要在語言上掩飾好自己的喜怒哀樂,三國劉備高明之處就是喜怒不形於色,別人就無法探知你的弱點,古時皇帝頭帶沖天冠,冠前面都要垂幾道穗子,皇太后要聽政就要垂簾,目的是要讓群臣無法通過皇帝的表情來揣摩聖意,如果讓臣子知道了聖意,就會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歷代朝政都有宦官誤國,就是因爲皇帝在宦官面前無所遮掩,以至於讓宦官明白皇帝的喜怒哀樂,並迎合,最後就將皇帝控制在手中。因此我們在現代社會活動中,特別是在一些要害的地方,人事關係複雜緊張的地方,一定要注意鍛鍊自己的鐵面功夫,不要隨便的喜怒形於色,不要輕易的給你的對手以可趁之機。

  『負且乘,致寇至』,是解卦 六三爻辭。負者,背包袱也,小人之事也。乘,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馬車是乘,君子之器也。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皇帝以及士卿大夫才能有馬車,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都還有車馬可用,他最喜歡的徒弟顏淵死時,因家境貧寒,顏淵父親想請孔子把車賣了,好買副棺材,孔子覺得也應該是這樣,但是馬車代表了我的身份,所以不能賣。在以前,對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得很嚴格的,小人不能隨便坐車,君子也不能隨便走路,以免有失身份。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如果小人乘上了君子之器,就會生非分之想,就會想怎樣把君子之器搶爲己有,就會不擇手段的奪取,出現小人群起爭奪高位的現象。因此說『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講:自強不息——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乾卦詳解 [一]

  前面我們已經對【易經】繫辭的部分章節進行了闡述,下面我們將對【易經】的乾坤二卦作一番討論。【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爲卦首,一談到【易經】,就肯定離不開陰陽八卦,而陰陽八卦的根本就在於乾坤二卦上,所以學六十四卦的前提就是要先對乾坤二卦的道理有所基本的理解,乾坤二卦的原則貫穿了其後的六十二卦之中,如果不能理解乾坤二卦 ,那對其它六十二卦也就無法明白了。在【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乾坤二卦得到了特殊對待,配有文言,其它六十二卦都沒有配文言,傳說文言是孔子所做,如果沒有文言,那我們看乾坤二卦仍然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所云,通過文言,對乾坤二卦爻辭﹑彖辭﹑象辭,對乾坤二卦的意理就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當然要看懂文言也是不容易的。

  乾施坤受,乾始坤成,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我們用現代的哲學思想對此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什麼是干?什麼是坤?主觀能動性是乾的力量,客觀存在是坤的力量。在中國哲學和佛學中有這樣一種概念,即『能』和『所』,主觀能動性就是『能』,他能幹這樣,能幹那樣,他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但是他能夠如此如此。平時我們常說要開發我們的潛能,這個潛能是什麼呢?如果到了佛學中所說的大徹大悟的境界,那麼我們就能夠明白什麼是存在於我們身上的這種真正的『能』和【易經】乾卦中所說的乾的『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的感覺,才能夠明白【大學】中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道理。

  我們已經知道了主觀能動的概念,但是對於主觀能動來講還必須存在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又是什麼呢?就是坤,我們主觀的純能是無形無相的,佛教中就經常談無相,即強調種種的超越,進而達到無相的高度,這種無相的高度具有純粹性,是不異化的,它什麼都不是,但它又無所不在,所以就『純粹精也』,因此我們一定細心去理解和體會乾元的力量,領會『元﹑亨﹑利﹑貞』這歸綱的四個字,我們看到在文言中講了很多東西,但歸根結底都是在這四個字的基礎之上鋪展開來的。

  乾卦六爻所講的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是『能』處在不同的地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因果過程之中所出現的必然狀態。每一卦有六爻,初是開始,上是終結,在這個卦的因果範圍內有這麼一個起始的過程,初﹑二﹑三﹑四﹑五﹑上是這個過程的次第性,是所處地位的階梯性,這是我們以後在看易經六十四卦卦爻﹑卦象時所必須明白的道理,否則就會看得稀里糊塗,不知所云。乾卦是由六根陽爻組成,上卦爲干,下卦仍爲干,單八卦重在一起就成了重八卦,乾上乾下,卦辭就五個字:

乾:元,亨,利,貞。

  『乾』是卦名,『元,亨,利,貞』是卦辭,卦意,用以解釋乾卦。我們在【通書】第一章中就對『元,亨,利,貞』進行了一番比較詳細的闡述,這裡我們就不再加以重複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通書略論】,下面我們將著重介紹經文。

初九:潛龍勿用。

  我們在開始講述【易經】的時候,曾說過易經卦象是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稱之爲『初﹑二﹑三﹑四﹑五﹑上』,這裡是陽爻就稱之爲初九,其爻辭是『潛龍勿用』。下面依此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的爻辭,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以上這些是乾卦的經文,是古卦辭,古爻辭,是真正的易經,是周文王在演易的時候對易經乾卦和六爻所作的說明,如果我們直接這樣去看,可能什麼也看不明白,於是乎,後面就有彖曰﹑象曰,一說是周文王所著,也有人認爲是周公所著,這不是我們所需要去考慮的,這些彖曰﹑象曰就稱之爲易傳,前面的卦辭﹑爻辭才稱之爲易經,傳是用以說明經,註解經。我們要理解易經,就必須通過易傳,我們再怎麼去說都沒有易傳說的準確,所以與其去解經,還不如去解傳,傳弄明白了,反過來再看經也就明白了。古時用以記載經和傳的竹簡都有其區別,一尺二的記載的是傳,一尺六記載的是經。此外我們應該知道【易經】並非是在同一時期由同一人所做,伏羲造八卦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到周文王演周易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又過了五﹑六百年,才有孔子做文言。所以我們要把【易經】的經和傳要先區別開來,這才是【易經】的結構。

  彖曰屬於易傳,是對每一個卦的卦辭進行註解和發揮,是易經和易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易經每一個卦的整體和主體進行了說明,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結束後肯定就是彖辭。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那麼其後的彖辭就對其做了一番註解: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段話我們已經在【通書】做了較爲詳細的闡述。其後說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說明了整個大自然的陰陽造化的力量。『大明終始』。我們都知道有始必有終,有終必有始,對於這種因果循環來去的關係,有的人明白,有的人則不明白,能大明和徹底地了解萬事萬法的始終,的確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六位時成『,易經六十四卦都包含了六位,即易經每一卦都是六爻組成,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因此爲六位,同時還有時間作用於其中。易經中有幾個主要的概念,第一是易德,君子大人聖人之德,第二是易幾,變化之幾,第三是時,六位時成的時,還有就是位和成,我們說易卦卦象上有『初﹑二﹑三﹑四﹑五﹑上』六個位置,你要明白自己是處在什麼位置之上,在位的關係上還有成,也可說是乘,從一個位置到另外一個位置﹑從現有的空間到另外一個空間你所需要的軌跡就是成,而成又和幾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學易不懂幾是不行的,否則就是一個瞎子,見幾行事和見微知著的前提就是要知幾,此外還要明白變,因爲這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在六位時成中也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有因有果,有死有生。所以我們在學易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

  『時乘六龍以御天』,在古代這主要是針對皇帝而言,居九五之尊,以御天,以御天下,以御天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什麼是干?什麼是乾道?什麼是乾道變化?爲什麼又能各正性命?我們一睜開眼睛,放眼世界,萬事萬物各有其性,各有其命,其性和命的依據在什麼地方?爲什麼此物非彼物,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此人非彼人,此時非彼時,這一系列的千差萬別的事物現象和社會現象,易經就說是有乾道變化而來。乾道,即乾元,這個元又是什麼?我們談萬法歸一﹑大徹大悟﹑把握命運﹑認識自我等等,都要在『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認真去找尋答案。

  『保合太和,乃利貞』,這裡是在談修爲,不僅僅要保合,還要太合。紫禁城中有保合殿,太合殿,中合殿,其名其意就是出自這裡。古時皇帝一統天下,其最好的境界就是要保合太和,這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們憑什麼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研究和練就保合太和的功夫,才能達到利貞的效果。『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事物的起點在這,發起的因素在這,正式由於這個力量的存在,才能萬國咸寧,整個世界才能有太平安寧繁榮的景象。

  以上這些一方面是彖辭對卦辭『乾:元,亨,利,貞』的理解和發揮,另外一方面又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以及對人和宇宙的關係進行了相應的說明。當我們面對天地,面對大道運行,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爲。這裡我們對彖辭只做一些比較膚淺的解釋,因爲我們可以通過文言來更好地理解彖辭,無論我們如何解釋都不可能跳出文言的範疇,就讓我們還是先對易經和易傳有一個初步的整體認識。下面是對易卦的大象辭: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開始是古卦辭,其後是彖辭,過後是就大象辭,大象辭的作用就是在這個卦的結構下,作爲我們具體的個人應該怎樣去做,當你打卦後,你和你的環境處在某一個局面之中,在這個局面之中應該如何應酬和對待,就有大象辭給予你相應的提示。在乾卦中,乾爲天,爲日,乃至整個宇宙,或是大道。大自然永遠都在向前發展,大道是馬不停蹄地向前延伸,新生事物是層出不窮的出現,每時每刻都在更新換代,如何順應自然和社會的變化,那麼作爲一位君子就必須隨時保持自強不息的狀態,因爲天道就是不息,所以君子當自強,而且還要不息,這就是大象辭給予我們的指示。

  現代中國人經常都在用自強不息這個詞,清華大學還以乾坤二卦的大象辭作爲校訓,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可見這句大象辭的力量。其實在中國這兩千多年以來,許多仁人志士都是將自強不息放在做人的第一位,時時刻刻地自我激勵,自我警策,在思想上不敢有所放縱。一個要做大事﹑要成大業的人,如果沒有自強不息的心態,沒有自強不息的鬥志,那就不可能實現了,辛棄疾就有云『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對於自強不息我們都很熟悉了,甚至天天都在念,但是自己是否能真正進入這樣的狀態呢?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這句是小象辭,是用以解釋它所對應位置的古爻辭,這裡對應的是乾卦初九爻辭。以下分別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爻辭所對應的小象辭。

象曰: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象曰: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反覆道,就是指在確立目標後,不易不移地在這條通往目標的道路上走下去。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從初到上,從因到果,物極必反。初,是事物剛剛發起的階段,上,是事物終結的階段,當事物終結的時候就要向其對立面轉換。這裡乾卦由六根陽爻組成,是陽極盛之象,初是陽在下,隨著二三四的變化,到五則達到了極致,到六則物極必反,因此稱『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經六十四卦都遵循這樣的規律,在初二三四五上中都存在有始有終,且二三四五是過程,其中還有很多位的關係穿插在裡面。從貧賤到富貴,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等等,都在六位時成裡面運行,其中的奧妙讓我們在講解文言時再予以詳細地解說。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

  在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乾坤二卦才有用九和用六之說,這是因爲乾坤二卦是樞紐,是綱領,其它六十二卦都是陰陽穿插在其中,就都遵循相應的存在於乾坤二卦用九和用六之中的規律。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是對古卦辭『乾:元,亨,利,貞』非常詳細和最具權威的解釋,其實在【通書】中本人就曾對此作出了非常詳細的闡述,在這裡還是讓我們再對其進行一番簡單的介紹,此外大家還可以結合本人的【通書略說】來進行體會和理解。

  元,什麼稱之爲元?元者,始也,萬物發起的開始。元者,玄也,黑色稱之爲玄,看不清楚,朦朦朧朧。萬物開始的時候是誰都看不清楚的,是說也數不清楚的,說不清道不明就是玄。所謂玄,其黑並不是指顏色上的黑色,而是指我們在意識上是模糊的,是意識的不到位。但是元者,始也,在事物處於原始狀態時,就又稱之爲幾,即元者,幾也,這種幾還只是一種潛在性,不是現實性,還沒有表現出來,天才知道以後它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就更不知道此時它是什麼樣子,借用老子【道德經】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勉強稱之爲元,或稱之爲玄。

  但是,也就是這個元,又是善之長也,是眾善之長,是領袖,可以說一切事物都必須通過它才能生發出來。在上山下鄉的歲月里,那時候我們數十人每天都要開荒,早晨吃個饅頭後就開始挖草皮,開始只是幾片,到中午的時候就壘成了一個草垛,到下午完工的時候就堆成了一片草山,那時就開始想這片草山是怎麼來的,是由饅頭來的,那饅頭又從何而來,是由糧食而來,那糧食又從何而來,是從太陽能而來,就依此總結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從太陽能而來,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地球離開了太陽,可能一切都將不存在,就有著一種關於能的法則,因此『元者,善之長也』又可稱之爲『能者,善之長也』,我們精神的能量,生命的能量等等,都存在著能量,那這個能量究竟是什麼?對此宗教有宗教的說法,哲學有哲學的說法,科學有科學的說法,政治有政治的說法,心理學有心理學的說法,對此各說不一,在這裡我們則將其和元結合在一起。

  『亨者,嘉之會也』,亨者,通也。我們今天在這裡聚會,就可以稱之爲嘉之會也。因爲我們之間在互通有無,精神上互通有無,知識上互通有無,眼睛上互通有無,耳朵上互通有無,心情上互通有無,這是會通。通,一個事物孤零零的存在,就不可能稱之爲通。在一片什麼都沒有的一個純粹空的地帶里,你可以說它無窮大,也可以說它無窮小,但都等於零,它沒有內容,我們說空間大,是需要一定的內容來予以證明,說空間小,也需要一定的內容來予以證明。亨者,通也,就一定要有對象,如果沒有對象,又怎麼能稱之爲通呢?它就需要一定的因緣,正是有了諸多因緣才能將亨稱之爲嘉之會,這個會,就把因緣給我們明確地指了出來,所以通,它不是空洞的,只有在因緣之中暢通無礙,才能稱之爲亨。

  但是,作爲乾卦的力量,乾元的力量,基督教就說凡是上帝創造的,沒有一樣是廢品,黑格爾則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那乾元所派生出來的力量就都是嘉之會,這是從整個宇宙生存論的角度出發而言,因爲乾爲天,爲天道。而我們將其縮小範圍,歸結到我們具體的個人,如果自己以及自己周圍的事物和環境都不能做到嘉之會,那還怎麼通?那還可能成大事﹑成大業嗎?

  『利者,義之和也』,這裡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利己是不行的,利己的人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有利人,才能最終利己。現在社會活動中,都在講互惠互利,共同繁榮,沒有誰可以一個人就把利全部歸爲己有。儒家鄙視言利,很多人都看偏並錯誤地理解,儒家並不是不談利,而只是很少去談,對個人的私利持批評態度,但是對公利則是予以表彰,公利就是義,只有公利才能稱之爲義。所以利者,義之和,能不能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孔子就說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現在國家都還是在不斷地出台一些相應措施,以避免貧富差距過大,城鄉差別過大,東西部的懸殊過大等等,以避免由此而產生的諸多麻煩。因此一個好的領導,好的企業負責人,甚至於個人就必須善於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做到義之和,如何去和其利,做到了義之和,就才能找到平衡點,如果沒有這個平衡點,你所處的局面就有可能傾斜甚至坍塌。

  『貞者,事之干也』,貞者,正也,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很多殘留下來的殷周時期的記載甲骨文的龜片上,幾乎每片都有這個貞字,多是指貞人,即占卜者,但那時的占卜者可以說就是神職人員,是通神的人,具有穩定性,而且在上古時期,占卜者一般都是世襲,其實各行各業也都是世襲,就具有連續性。貞,就離不開正。事之干,我們做事情的骨幹,承擔事情的主體,就必須是貞,離開了貞,做事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一個主意明天一個想法後天一個策劃,總是在變換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幹什麼,就成不了什麼大事。要想成大事,就必須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位守住,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如果離開了自己的位,東一榔頭西一棒錘地去胡思亂想,那麼將永無結果,一事無成。

  從以上所述,我們就應該可以看出在文言中對『乾:元,亨,利,貞』注釋的力度,然而孔子仍意猶未竟,又繼續加以解釋。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我們已經知道了元者,善之長也,這個善自然可以和仁聯繫在一起。作爲君子,作爲大人,在他的精神主體裡面就必須要有仁的理念,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靈魂深處,和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融爲一體,自己就是仁,本身就是仁人。作爲一位領導,或是企業的負責人,一定要寬厚並有仁愛之心,才能使周圍的人信服,反之,心地狹隘,性情殘暴不仁,就不可能去領導一方。最近媒體報導的一些貪官污吏紛紛下馬,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這方面的緣由。

  『嘉會,足以合禮』。周易,畢竟是在周朝編寫出來的,必須合乎於當時的社會﹑政治﹑風俗等等的種種禮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婦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鄰里之間等等,大家在各種各樣的上上下下的諸多關係中,就必須有一個遊戲規則,也就是禮。這個禮,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法律和道德準則的綜合體,是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的遊戲規則。

  『利物,足以和義』。張載在【西銘》裡有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指出利物實際上就是利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還要早文化上﹑科學技術上也要富起來,要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要富起來。

  『貞固,足以幹事』,目標明確,定位準確,並保持堅定不移的狀態,這是成大事,成大業的基礎。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作爲君子,就必須身體力行乾道的四德,這是易經的總綱,也是儒家修爲的總綱,以後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等等都是從元﹑亨﹑利﹑貞這裡派生出來的,豐富和充實了乾的道德範疇和精神力量。以上是文言對彖辭的注釋和發揮。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講:自強不息——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乾卦詳解 [二]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

  這裡是文言對乾卦初九爻辭的注釋。我們反覆談論過易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六爻之間的關係,初九是第一爻,是事情的起點,對於人,初九就象是人的嬰幼兒階段,儘管嬰幼兒是純陽之體,朝氣蓬勃,前途無量,然而在此階段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爲的,因此我們要明白初九是事物發起的初始階段,所以稱之爲潛龍,進而無用。比如說開公司,就必須先到工商局和其它地方辦理相應的手續,在還未領到執照前就是處於潛龍的狀態,就不能隨便進行商務活動,否則就可能觸犯相關的法律。潛龍勿用,那時不能拔苗助長的。但是我們說潛龍勿用,並不等於它就沒有存在的資格,比如人在兒童階段時,是學修的時期,是學養的時期,但並不是說人就不要這個階段了。

  『龍德而隱者也』,就算是一條龍,處在起始的階段時,也只有隱,不能鋒芒畢露,否則易被折其鋒芒。『不易乎世』,不要輕言什麼改朝換代,或是天下局面如何等等,這時是沒有資格談論這類問題的,只能是現現成成的接受社會對你的教育,只能接受現實社會對你的這麼一種存在,只能被動的接受,不能有所舉措。『不成乎名』,當你處在潛龍的時候,還只是一種潛在性,還不具有過程,無德無功,更何以談論名呢?現在有些人自己功夫都沒有,成績也沒有,就急於炒作出名,處於初九狀態就想一夜之間成名的,往往都是遇後不良。

  在此基礎之上,還需『遁世無悶』。遁,逃遁,隱遁。古代很多有作爲有思想的人看破紅塵,隱居山林,的確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三國諸葛亮隱居隆中,號臥龍,臥龍亦即潛龍,龐統號鳳雛,翅膀還未長全的鳳凰,都還不能翱翔於天,都是處在潛龍初九的狀態。

  『不見是而無悶』,見者,現也。如何使理想和現實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是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決。見到社會上諸多不平之事,東西方不平衡,富人和窮人之間不平衡,權利大者與權利小者之間不平衡等等,關鍵是不見﹑不現。我以前常說要鍛鍊順心法,順眼法,順耳法,如果能練通此三法,肯定就能高明,一般人稍有不平之心,就會很容易的陷入麻煩之中。所以要真正作到『不見是而無悶』,是需要極高的修養,要善於洞察社會時事,要熟悉世間的人情冷暖。

  戰國時期趙國廉頗,官拜上將軍,長平之戰初期率四十餘萬大軍與秦國白起對壘,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堅守不出,歷時三載而白起無任何辦法,後對趙使反間計,並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於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孝成王中計,遂強使『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爲將,於是趙大敗,四十餘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地區,趙孝成王甚爲惶恐,又重新任用廉頗爲大將軍,其時趙國上下已無壯年之兵,只剩下一些娃娃兵,幸好諸侯出兵相助,且秦國也因長平之戰損失過大而退兵,使趙國暫時避免了亡國的命運。在廉頗幾起幾落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些事情,當其爲上將軍的時候,門庭若市,門人云集,而當其被罷免後,則門人全部跑掉了,然而當其又被恢復軍職後,這些門人又重新投入其門下,廉頗甚爲光火,覺得這些門人如此不要臉面,可是其下門人不以爲恥,並振振有詞地說老將軍怎麼犯糊塗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當你有權有勢的時候,我們自然要來依附於你,以求養家餬口進而封妻蔭子,當你無權無勢的時候我們自然要離你而去,要另尋謀生之道,莫非你還養得起我們嗎?現在你官復原職。我們自當又回來依附於你,如此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還無端對我們加以指責。廉頗聽得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人情世故本是如此,做人就要去習慣,要練就順心法,順眼法,順耳法,這三法練通了,就能使自己有如銅牆鐵壁,立於不敗之地。只有順了心,對社會尤其是對人才能有真正的認識,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人能用,什麼人不能用,什麼人又該怎麼用等等,久而久之,功夫也就出來了。以前四川有位好好先生李宗吾,在三十年代作了一本書名【厚黑學】,就指出做人臉皮要厚,心要黑,其實是以譏諷的態度來對待此事,實際上此人是一個極其厚道之人。只有在紅塵之中摸爬滾打幾十年,才能達到『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火候,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其中所蘊涵的真正的功夫。

  【過秦論】作者賈誼,爲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政論家,年輕時極富有才名,二十多歲即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由於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觸犯了當時權貴們的利益,遂被貶爲長沙王太傅。四年後,又被任命爲梁懷王太傅。懷王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鬱郁而死,蘇東坡就批評賈誼『才有餘而識不足』。實際歷史上很多風流才子,意氣過重,雖然有極高的才學,但是往往見識不夠,氣量不足,總認爲自己在某一位置上要如何如何,但始終不能成什麼大事,因此憂鬱成疾,在精神上或是行爲上出格,給自己帶來了不少麻煩。

  當我們看到『潛龍勿用』時,應該明白其中包含了極爲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訴了當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當我們不爲人知的時候又該如何做,當不爲人識時是該如何做,當識不利的時候又該如何做。所以要『樂則行之,憂則違之』,高興時做事,不高興時就不要去做事,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自己要善於處理,該如何去做就如何去做,要隨緣,不能對未來有過高的期望值,要不準備做什麼事,也不準備做什麼大事,這是『潛龍勿用』的根本原則。現在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採取韜光隱晦的政策,實際上用的就是『潛龍勿用』的道理。

  『潛龍勿用』有一個先決條件,即自己還不具備相應的實力。易經每一卦由上卦和下卦組成,初九爲下卦之下,處於最底層,那還能有什麼樣的作爲呢?必須認識到這一點,進而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哪怕處在最下層,也能立於不敗之地。這裡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必須安其位,易經裡面是非常看重位的關係,既然是初九,下卦之下,都還是要安其位,不能去越位,越位則凶,所以必須知位,知位才能守位,安位則吉,不安位則凶。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龍德而正中者也』。九二在乾卦裡面是處於下卦之中,純陽之爻居於中位,得中正之道,從比喻的角度出發,九二就相當於一方小諸侯,或是現在的市長﹑縣長一類,晉升爲領導層面的人物,是以龍德而正中者也,是指九二爻處於下卦之中,是一個非常吉利的位子。

  既然處在這樣一種位置,君子又該如何去做呢?就是要『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庸,平常之行,中庸,莊子在【齊物論】中就說『庸者,用也,用者,通也』,人們是通過語言和行爲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儒家學說講究仁義忠信之道,作爲君子要有仁義禮智信,這個信,是我們在社會之中安身立命的本錢,如果言而無信,行而無信,那會是很可悲的,本人這一輩子就不喜歡和那些無信之人打什麼交道,無信就失去了雙方交往的可能。所以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根本的基礎。作爲一個領導者,或是企業的負責人,是教化一方一隅的角色,那麼他的言行必須有信,並且還要謹,儒家常說要慎獨,所以面對信,或者是自己的種種作爲,要不妄言,不亂開空頭支票,不得罪人,不惹麻煩,同時還要謹慎自己的言行。在基層的,若能將此做好,那真可謂是善莫大焉,而無不利。

  『閑邪存其誠』。賦閒於家,心閒於事,就一定要做好『誠意』的功夫。我們思維之中,每當念頭的閥門一打開,就會或善或惡,或光明或陰暗,我們需要安置一名警察,隨時把善的保留,對於惡的一定要讓它靠邊站,把誠留在我們的思維之中,在論述【通書】的時候我們曾反反覆覆地談論了這個誠,大家可以自己去參看一下。

  『善世而不伐』。善世,一定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作對不起社會和大眾的事情,要多作對別人有利的事情,要有所建樹,特別是有了一點權利的人,更是要多作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事。不伐,在中國古代,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經】,還是【易經】等等,都非常強調不自伐,就是不要自以爲是,沾沾自喜,對國家和人民有了一點點成績就要翹尾巴,給自己歌功頌德,有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往往是有點成績就要官要名要利,結果反而身陷麻煩之中。諸葛亮有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其中的道理。

  在此基礎上才能『德博而化』,看起來是吃了點虧,但實際上是可以養德,不去過多的貪名貪利,其實反而可以得到大名大利,這種大名大利就是德。九二是陰位,就有坤卦的力量在發生作用,正所謂厚德載物,才能德博而化,自己以身作則,就可以教化一方一隅。古時一個縣衙門裡面沒有幾個人,檢查一個縣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無非就是看山清不清﹑水秀不秀﹑街上有多少要飯的﹑監獄裡面的犯人多不多這麼幾個簡單的硬性指標,如果能德博而化,那麼你所治理的地方自然會有所良好的成效,反之德薄甚至無德,就肯定不可能教化一方,安定一方。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君德,君子之德,君王之德。九二與九五相呼應,其義理最適合擁有一方權利的人去體會和理解並運用,指出了以身作則的原則,只有懂了才好辦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

  九三在乾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爻,通過對九三文言的學習,就可以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對如何成就自己的事業,給予非常清晰的指示。

  『君子進德修業』,作爲君子,就必須進德修業。進德,儒家是指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忠孝節義,這一套至今並沒有過時,現在我們仍然需要仁義禮智信。修業,進德是內在的,修業是外在的,把仁義禮智信用來滋養自己的身心是進德,用來改造周邊的環境是修業,使自己內外和諧,內外兼顧,內外兼具。

  『忠信,所以進德也』。忠,是一種責任,是對事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民族的責任感,非愚忠。信,是在社會人事實踐之中相處的基礎。我們對自己的目標﹑理念要有責任感,沒有責任感就不能稱之爲忠,不能履行這種責任感就不能稱之爲信,只有做到忠和信,才能談得上進德,進入道德之門。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修辭,並非僅僅局限於我們現在常說的語言學中的那種修辭手法,但語言的根基又是什麼呢?是在我們內心深處,是在我們思維活動的過程之中,在我們自己喜怒哀樂的性情的具體承載之中。【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性,有的人心胸開闊,有的人心胸狹窄,有的人心地光明,有的人心地陰暗,有的人很容易相信別人,有的人天天都在懷疑人,有的人慷慨大方,有的人一毛不拔,這些都是性,都是個人的秉性,秉性不一樣,因此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那麼我們就要通過修辭來立其誠。修辭,就是要對自己,對自己內心的修養﹑修煉,把自己精神上﹑性情上的雜質清理出去,還自己一個晴朗的﹑乾淨的﹑無污染的精神本體,進而才能立其誠,修辭立其誠也可說成修養﹑修煉立其誠。居業,業爲外德爲內,立其誠並不僅僅只是落實在自己,還要爲社會作表率,通過自己的修煉,把自己的仁義禮智信這一整套理念向周圍推而廣之,從而影響一方,教化一方。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有的人知至不至之,有的人知終不終之,這樣都是很麻煩的。至,在中國古代思想里特別是在易學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大學】中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事物都有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即由生到死的過程,由弱到強到衰再到亡的過程,知至就是要我們明白事物的這麼一個因果性,這個因果還要在時間上﹑時勢上加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智者,關鍵是在於能不能夠知幾,能不能夠知至,一個人是不是一個行者﹑真正的實踐家,關鍵是看他能不能夠知至至之﹑知終終之,這兩句是對智者和行者最好的定義和表達。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大勢如何?國際大勢如何?國家當務之急是什麼?哪些事情該辦?哪些事情該結束?對一個企業而言,企業經營狀況如何?市場狀況如何?哪些項目的市場前景看好?哪些項目的市場前景看淡?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舉一反三,善於觀察,善於思量,善於分別。如果知至而不去至,一旦機會來臨就把握不住,知終而不終之,當事情該結束而未結束,反受其禍。雖然這兩句話用字並不多,但是可以作爲我們立身處事﹑觀察事物﹑觀察環境的座右銘,銘記於心,使我們時常保有一顆警醒之心。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君子自強不息就是要落實在這兩句上,離開了知至至之﹑知終終之,自強不息就成了一句空話。只有知至至之,才能有言幾的本事,當看到某事物時才能見微知著。知終終之,才能存義,我們都知道雨水節來的時候就該栽秧子,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錯過了節氣就有可能無收成,小滿的時候就應該先把收割用的鐮刀等準備好,否則到時候麥子就不能儘快收回來,中國古代先賢通過對農業二十四個節氣的觀察,通過對歷朝政治的勝衰,歷代王朝的興亡,通過整理若干歷史著名人物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而形成了這兩句精闢的語言,可以說這就是【易經】的高明之處。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農業生產上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同時我們也一定要認識到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關係中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這麼一個規律和節奏,明白並加以運用這裡所說的,自然受用無窮。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九三爻在下卦之上,但是又在上卦之下,處在一個非常敏感的位置,這種結構就表明了在此位置上是一種不安本分的狀態,即可上也可下的狀態。在此位置上,必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你想上去,我也想上去,他也想上去,上去的門檻是很高的,能夠成功的人是有限的,但想上去的人卻多得要命,那麼麻煩也就由此而來。但是不管是誰上,自己一定要明白『居上位而不驕』,即下卦之上而不驕傲,『在下位而不憂』,即上卦之下而不憂愁或胡思亂想。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自己身處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一定要善於觀察周圍的環境,善於觀察環境的陰陽寒暑,善於觀察人事之間的陰陽寒暑,時時都要有警惕性。乾乾,就是勤奮不怠的狀態。我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我們能因其時而惕,保持對環境的警覺之心,自己建有一套比較完善的預警系統,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該上則上,該下則下,當隱則隱,隨方就圓,就要看個人的本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云『上善若水』,就是指要注意做到乾乾因其時而惕,若這點基本功都沒有,那憑什麼去上善若水。

  『雖危而無咎矣』。如果能夠做到乾乾因其時而惕,以及前面所說的進德修業﹑修辭立其誠,還能知至至之﹑知終終之,雖然身處在一種不確定的﹑敏感的﹑且很可能有危險的環境之中,但也只是有驚無險罷了,因爲有了上述的本事,別人過不了的檻檻,你則能夠過得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處在升遷狀態的人,特別是處於九三和九四的位置上的時候,也常聽人言什麼『錯過此渡無好舟』和『一朝天子一朝臣』,這都是很麻煩的,如果自己的修爲不夠,有些事物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如果修爲到家,就算錯過了也無所謂,因爲你有本錢,在道德上立得住,得不喜,失不憂,有了這種德行,有了這種人望,那麼在以後的變化中還有機會。

  我們通過對九三爻的闡述,要認識其中的精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狀態,正處於九三或九四的不穩定的位置上,變數很多。既然在變數之中,我們該如何運作,如何對待,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修養,提高我們的智慧。提高我們的眼界,從而仔細審視我們周圍的人和事,仔細審視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能夠全面地﹑全局地對待自己的一生,雖然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也能遊刃有餘。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講:自強不息——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乾卦詳解 [三]

  易經作爲一個整體,每一卦都有各自特殊的作用,在繫辭中就提出『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的觀念。『二多譽』處於下卦的中位,在這個位置上的只要能安位,居中,自然就容易出成績,有榮譽;『三多凶』在下卦的上位,不安於現狀,有著很強的不穩定性,若舉措不當,則容易陷入困境之中;『五多功』,居於上卦的中正之位,有如以前所說的九五之尊,爲皇帝之位,處於絕對的地位,可號令天下,故多功;『四多懼』,下卦之上,上卦之下,自古以來所謂的二把手或三把手是最難當的,一方面容易功高逼主,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領導的猜忌,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可以做上幾十年的宰相,即使這個宰相有很高的政績,也都很難在這個位置做得長久,另一方面身居其下的又想登上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時時都想抓住你的把柄並將你踢下台,故多懼。因此一定要看到易經六爻對於位的敏感性,我們在社會生活之中,在政府部門中,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要明白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要知位﹑守位,不能輕易去越位﹑失位,否則就凶。前面我們對九三爻的文言進行了一番論述,明白其所包含的危險性,下面我們將論述的九四爻就更具有危險性,九三還只是在下卦的上位,但尚未進入上卦,九四則是已經進入了上卦的地帶,在上卦的下位,可以是歷史上的宰相,也可以說是現在的什麼部長﹑副書記﹑副市長等等,它不是某個具體和特定的位置,是相對而言的,是在一個具體的權利結構中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位置來確定九四的位置。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九四的文言: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爲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乾卦爲純陽之卦,若是在其它大部分卦里『四』這個位置就多半有點麻煩了,而這裡就只是無咎。爲什麼能無咎呢?最關鍵的就是要『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給我們指明了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麼一個位置上的時候,應該採取的對應措施。『上下無常,非爲邪也』,指出九四這個位置的變動性和不穩定性,上則爲九五,下就說不清楚了,可能就很兇。『進退無恆,非離群也』,進爲九五,退則入下卦,並沒有離開這個卦的整體,總的說來還是在乾卦之中。對於在占卜中如果遇到了乾卦的九四爻時,一定要注意這裡所給予的提示,如果能夠明白這裡所指出的卦理,就不會心懷不安,就知道由於自己處在這種狀況時,由此而所帶來的比較尷尬的局面。一會兒受到了領導的表揚,一會兒又受到了領導的批評;一會覺得這個事情作對了,一會兒又覺得這個事情好象又沒有作對;但是不管怎樣,一定要記住這一條『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時,永遠都在變化之中,我們常說中國近一百多年來,從鴉片戰爭到中國現在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總是處在變動之中。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爲我們內在的如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等等都還沒有完全和外部環境接軌,從鴉片戰爭以來,東西方的文化﹑政治﹑經濟要做到一體化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另外外部世界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都還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中國台海局勢對其它諸多事物的影響都是有目共睹的。對時一定要有認識,也就是對形勢要有一定的判斷,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必須注意這一點。時和形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時間概念,中國古人講時,是有一系列的政治﹑經濟﹑人事等等關係網中的變動,『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都是一個時的關係。一個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如果能體會和理解並把握到『時』的妙處,其發展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要及時,這是一個目標,有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手段或是能力就是一個具體的問題了,怎樣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呢?九四文言就給我們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君子進德修業』。德,道德,非我們現在社會上所談的意義非常膚淺的道德,古人是把德提到了很高的層面,是指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忠孝節義,智信仁勇嚴等等。德,有剛之德,有柔之德。有的人性格剛強自信,富有冒險進取心,敢於藐視權威,有大丈夫精神。現代企業管理者如果沒有這樣的大丈夫精神,那要想把企業辦得興旺一些﹑大氣一些,可能就會比較難實現。

  剛之德固然很好,但是同時也不能離開柔,柔有柔之美,孔子說的『溫良恭儉讓』就是屬於柔的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時候中規中矩,合情合理,禮多人不怪,上下左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朋友之間都需要有一種禮術來和諧彼此之間的關係,這就需要『柔』在其中發揮作用。

  我們在德行的剛柔上,根據個人的先天素質來進行調理,過剛的人要注意如何去柔一些,過柔的人要注意如何才能剛一些,要剛柔兼濟,這樣一來才能富有人格美。我們說進德,也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總之是要彌補自己的不足,揚自己所長。

  修業,就是不僅僅要把仁義禮智信這種德和理念加之於自己,還要將其推廣到周圍環境之中並產生影響,德是內在的,業是外在的,德是修養性,業是事功性。這個德不是愚腐的,如同讀書不能讀成書呆子,不能爲德所控,歷史上所謂宋襄公之仁等等都非真正意義上的德,這個德必須富有智慧,要能夠應變,能夠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能夠建功立業。

  如果一個人能真正的德行具備,進德修業,當然就能無咎。無咎,我們怎麼去理解呢?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看起來是凶,但古人則認爲這是無咎。歷史上如文天祥﹑岳飛﹑袁崇煥等,雖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失去了生命,但是按照春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們都是在立德,給中華民族立了莫大的功德,是需要付出生命才能獲得這種功德,所以儘管付出了生命,也還是大吉大利,是爲無咎。我們都知道有這麼一首詩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生命高,愛情高,自由更高,但是這個自由是不能離開崇高的理念作支撐,若沒有這樣的理念賦予其意義,那這種自由如果用生命來衡量,可能就不再具有什麼很高的價值了。所以無咎,它既非吉利,也非凶,我們要升華對這個無咎的認識,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如何,有咎無咎,主要是看其德如何,如果能在仁義禮智信上有所增進,德行有所增長,就稱之爲吉,反之,德行有所喪失,就稱之爲咎,如果喪失過多,就凶。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五,九五之尊,是陽爻居於正位,又居於中位,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稱之爲飛龍,是龍的正位,自然要在天,所以古時皇帝又稱之爲天子。在易經乾卦九五爻的文言裡面給我們提出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理念,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一番闡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總是願意和自己相接近的人交往。在中國古代,主要是宗族形式的國家,特別是在先秦以前,比如說周天子是大家長,諸侯是小家長,依此類推,組成類似於金字塔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對族的認識是非常考究和注重的,是以有華夷之辯之說。

  人們在一起,自然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對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各自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事圈子,你是哪一行的,必然就和同在這一行的人的人事關係相對多一些。在人與人交往中有一個橫豎交叉的網絡,你個人就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結,通過你這個結的上下左右鋪開了若干的人事關係,有些人是被動的﹑盲目的在這些人事關係上運作,甚至有的人不承認有人事關係的存在,還想跳出這個圈子去運作,想脫離『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是妄想,是不可能的,這樣做就會有隨之而來的諸多麻煩。實際上對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它是對『位』的體現,我們曾反覆強調了『位』的重要性,超越了『位』的關係,不同聲則不能相應,不同氣則不能相求,並易失其位,進而就凶。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建立在『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基礎上。

  九五爻和九二爻是相對應的,九二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古時對君子風格的標榜,君子自然是和君子交往,小人也必然與小人交往,在易經睽卦中有一大象辭曰『君子以同而異』,在遁卦中也有一大象辭有曰『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都是有方略的,在相同之處要看到異。前面我們在論述繫辭的時候,在講到易經的同人卦中有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就給我們指出了同聲相應和同氣相求的好處。大家在一起謀事業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和做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在事業的道路上就可以少一些麻煩,反之,若各懷鬼胎,同床異夢,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那事業還能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呢?

  文中對前面所說有舉例加以闡述,說到『水流濕』,指出水是朝低處流,朝濕的地方流動。『火就燥』,某個地方過於乾燥,只要有一個火星,就可以引發一場大火。『雲從龍,風從虎』,其道理亦是如此。

  『聖人作,而萬物睹(睹)』,康德曾說過『人爲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本來是沒有什麼東西的,但是通過我們人類的認識,佛教稱之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認識的事物離不開我們的思想和精神,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分析﹑思想境界等等各個因素層次不高,但是大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就能夠看到人所不能見的事物,把人所不能說的事物說出來。自然界能有什麼法呢?天地自然在轉,宇宙已經存在上百億年了,人類文明才存在了多長時間呢?區區幾千年,對自然界有了比較如實的認識也不過才幾百年,所以不管是科學﹑政治或是文化等諸般工夫的確是『聖人作,而萬物睹(睹)』。

  莊子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有自己的認識層次,自然界中的萬物也有各自的認識層次,每一個人的認識空間都與各自的生命結構和精神結構相和諧。比如一般人就只是對自己所處的單位﹑家庭以及與日常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比較清楚,對超出了這個範圍的就不甚瞭然了;市長肯定對自己管轄的城市比較清楚,但是這個城市以外的事物也就不太清楚了;如果是國家領導,肯定對國家的大勢﹑局面能夠明白等等。以前我們也常聽到這麼一句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也要看你是哪一類的秀才,現在的自然科學分工越來越細,專業的人才也只能對自己從事的專業才能比較熟悉,那種能通百事的人是很難出現了。

  『聖人作,而萬物睹(睹)』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努力提高我們自己的精神能力和認識能力,才能見人所不能見,做人所不能做。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這裡是從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而言,據記載古時周武王伐殷紂的時候,曾八百諸侯會於孟津,到周天子一統天下後大肆分封諸侯,廣建萬國。上層的自然就在上層,下層的自然就在下層,生物界是如此,人類社會是如此,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已發展到很高了都仍然是如此。本乎天和本乎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人就常說『茅屋出公卿』﹑『公卿出庶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貴傳家也不過幾代人,現在則更短了,有些人前兩天可能還是百萬富翁,過兩天就變成窮光蛋,有的人先還看得不怎麼樣,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就變成了大富翁,人的際遇往往是說不清楚的,最關鍵的是在於如何提高自己,如果是在天就要親乎下,在地就要親乎上,要各從其類。

  這裡的類並不是固化不變的,因爲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三國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本來是求下,當隱士,時機來臨,劉備三顧茅廬才將他請出山,進而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每個人的機遇未必一樣,但是自己心裡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是本乎天者,還是本乎地者,如果自己能按照乾卦的道理自強不息,那麼就是本乎天者,自然親乎上,德業日增,總有一天能脫穎而出,如果自己自甘墮落,無所是事,破罐破摔,那也就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各從其類,其主觀能動性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我們每天此時此刻都有一個選擇,選天得天,選地得地,選擇天堂就是天堂,選擇地獄就是地獄,選善則在做善事種善果,選惡則是做惡事種惡果,選擇有意義的事就能度過有意義的一段時間,選擇無意義的事就度過無意義的一段時間。

  作爲九五,其本身還具有它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其地位使之然,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作爲領導,就要有識人擇人之術。在【史記】中有這麼一則關於魏文侯的公案:魏文侯問李克,你常對我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現有翟璜和魏成子兩人,我欲任命其中一位爲宰相,該選擇誰呢?李克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人物,他聽到後覺得不好回答,再三推讓後則向魏文侯提出如下建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就是觀察這兩人貧窮的時候是如何處事的,有錢或有權後又是如何處事的,在厲害相交的時候又是如何處事的等等。魏文侯聽完後確定魏成子爲宰相。當李克下來後碰到翟璜,翟璜遂問李克向皇帝推薦誰當宰相,李克如實告之,說沒有推薦翟璜當宰相。翟璜聽後非常生氣,說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內以鄴爲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說了自己很多的功績,與魏成子相比哪點差了。李克聽後說你說的這些功績都是對的,但是魏成子的功績就與你不一樣了,說『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魏成子將所得俸祿分爲十份,一份給自己,另外九份都分給有困難的人,翟璜雖然向皇帝舉薦了五位能人,但都只能爲臣子,魏成子舉薦了三位,但皇帝都奉之爲老師,你們之間的差距豈不是一目了然嗎?翟璜聽候大爲心服。

  當坐到九五這個位置,那麼對幹部的任用就要有所選擇,實際上還是『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這是當政掌權的人在用人上的一個大的方略,若要詳細具體的方略,那就太多了,需要專門的著述和專門的時間才能進行討論。漢文帝當政時,問宰相周勃天下如何,周勃說沒什麼大事,又問監獄裡有好多人犯,周勃回答不知道,再問去年國家糧食收成如何,稅收如何,周勃還是回答說不知道,漢文帝遂生氣地質問周勃身爲宰相居然不知如此重要的國家大事,周勃說自己是武丞相,主管軍隊和國防的,這些事應問文丞相陳平,漢文帝遂將剛才的問題又問了陳平一遍,陳平也依然答都不知道,漢文帝頓時火冒三丈,說周勃和陳平身爲宰相,對國家重要之事居然一問三不知,陳平說:皇上所問的這些事情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糧食收成應問治粟內史,監獄有多少人犯應問廷尉。漢文帝責問陳平:那宰相還要來做什麼呢?陳平回答到宰相自有宰相的職責,宰相是協助皇上協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職。
作爲九五,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最關鍵的是千萬不能去做具體的事務,選賢用人﹑選人擇人是這個位置上的人的專利,而且要調配政治上的平衡,作爲最高領導一定要善於把握這種平衡,如果國家內外權利不平衡,那麼整個國家就很容易陷入動亂之中,如果企業內部不平衡,那麼這個企業也會陷入麻煩之中。因此我們要明白九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當政者的一種職能,是國家權利機器在用人上的尺度。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亢龍屬於上九,上九在易經的卦術裡面,在『初﹑二﹑三﹑四﹑五﹑上』中處於最頂端的地位,已經是高高在上了,已經是處於物極必反的這麼一個狀態之中,文言對此說得非常到位。『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已經沒有什麼可比性了,雖看似有位也等於無位,乾卦六爻皆陽,『初﹑三﹑五』是陽位,『二﹑四﹑上』則是陰位,上九爻不當位,即陽居於陰位,處於亢極的轉換點上,日中則昃,月滿則虧。中國歷史上貴而無位的人還是有很多的,如歷史上的諸多太上皇,只有乾隆當了四年,那還是因爲他在位六十年,餘威猶存,但是其他太上皇的日子大都不好過,如唐明皇李隆基寵信楊貴妃,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一幫弄臣,引發了安史之亂,逃難於成都,他的兒子李亨在陝西靈武繼位,是爲唐肅宗,在李泌﹑郭子儀等賢臣的輔佐下,平定安史之亂,將唐明皇李隆基接回長安奉爲太上皇,但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原來的老臣想讓唐明皇李隆基復辟,而新臣們則處心積慮地保持自己的位子,整個朝廷分爲兩派,連宮中的太監也分爲兩派,後來在唐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率兵幽禁太上皇唐玄宗於西內甘露殿,後寶興元年唐玄宗在愧疚與愧恨中去世,而唐肅宗也因甚覺心內愧疚,也幾乎是在同年去世。歷史上這樣的案例有不少,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關鍵是我們一定要看到『貴而無位,高而無明』的這麼一個狀態,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講,就是架空失道了。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一個真正聰明﹑高明的人,他身邊一定要聚集一批賢明之士,形成優秀的團隊。在現代社會活動中,最難建立的就是這樣的優秀團隊,在中國有一特色,人一多了就打內耗,一山不容二虎,極易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老闆帶了一群人打天下,好不容易有點成績了,當老闆的容不了底下能幹的人,將其排擠出去,而底下的人弄懂了企業運作的環節,就炒老闆魷魚,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大家可能也都見慣不驚了。怎樣建立一個優秀的穩定的團隊,就要看我們在得上﹑在利上如何認識,既要對領導有利,又要對整個團隊有利,讓大家都有所得,要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長遠的利益,才能使大家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既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那麼再優秀的人也肯定不甘於這種狀況,這時只要一有機會就會離開,自己去闖天下去了。

  因此我們要建立一個好的機制,來保持優秀的人聚集在周圍。當然這裡的優秀是指德行上的優秀,而不僅僅是某一專業技能上的優秀,否則雖然有某一優秀的專業技能,但時時都在爲如何獲取小利而斤斤計較也是不行的,也許能對企業的近期利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企業的長遠利益來講,則是有害的。所以作爲領導,一定要把握好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從而留住對自己企業長遠利益有用的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燕王噲仿效堯舜,欲禪王位於宰相,導致燕國內部貴族的不滿,遂成內亂,而齊國也趁此時攻入了燕都,將燕都洗劫一空,燕王噲死後,燕昭王即位,爲向齊國報仇,卑身厚幣向各國招賢,築黃金台以招攬天下豪傑,但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燕昭王求教於郭隗,郭隗說:『君王一定要招攬賢士,請從郭隗開始』,並舉了一個例子,說秦穆公喜歡千里馬,賞千金求之,但是幾年過去都沒有一人進獻千里馬,這時有一人獻了千里馬的骨骸,秦穆公立馬兌現,賞千金與此人,後來不少人聽聞此事後,共向秦穆公進獻了幾十匹活的千里馬。郭隗就讓燕昭王也把他當成死馬,於是燕昭王就爲他改建屋舍,尊他爲師,事情傳開,樂毅自魏國而來,鄒衍自齊國而來,劇辛自趙國而來,天下之士爭相前往燕國。燕昭王在這些賢人的輔佐下,經過二十八年的恢復,終於富強起來,且士卒樂戰,後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下一舉攻入齊國,進入臨淄,盡取寶物,焚燒了宮殿和宗廟,齊國大敗,除莒城、即墨二城外其餘七十二城都被燕國占領,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燕國報仇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年之蓄積,戰功自五霸以來所未有,天下爲之震動。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對於領導一定要有寬大的氣量﹑心量,對於真正的優秀人才要如何才能留得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大都看過【水滸】,當時梁山泊的寨主王倫,氣量狹小,當林沖欲投奔時,林沖身爲八十萬禁軍教頭,而王倫不過是一落第秀才,怎麼能壓得住林沖,於是想將其拒之門外,雖然還是收留了林沖,但是到了後來,晁蓋一干人等劫了生辰綱後,來投靠梁山泊,王倫更是害怕,不想收留晁蓋一群人,終於引起林沖火併王倫,喪其卿卿性命。而宋江號稱及時雨,不論認識與否,只要朋友有難,皆傾力相助,如李逵﹑武松等都服他。所以對於事業的發展,在權和利上該放的一定要放,用人要得當,要不疑,這裡又涉及到領導的鑑別能力,能不能識人,該留的留,不該留的則一定要砍,總之一定要注意對賢人的召納和任用。對於什麼樣的人才是賢人,有時本人也都要糊塗,大家也可以仔細去想一下,本人還是認爲賢人不外乎就是仁義禮智信。

  『是以動而有悔』。晚年時期的毛澤東就可以說是處於亢龍的狀態,其所帶來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這裡我們也就不再加以過多的闡述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講:自強不息——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乾卦詳解 [四]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這裡又重新對易經乾卦六爻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乾龍勿用,下也』,陽氣在下也,前面我們在初九文言中就講過『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這裡又再次強調了在下,不僅是乾卦之下,而且還在下卦之下,又從其所處的位置出發再一次強調初九爻是居於下位。

  『見龍在田,時舍也』,天下大治的局面在這個時候就開始出現並寓於其中了,因爲九二居於中位。『終日乾乾,行事也』,九三這個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不管是老闆,還是白領,基本上都是處在九三的這種終日乾乾的狀態中,行事,就是行自強不息這個事,大家也都是爲了自己能夠在精神上﹑文化上﹑理智上等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提升,才來到我們龍江書院共同學習和研修,以期能進德修業。
『或躍在淵,自試也』,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鯉魚跳龍門,躍過了就可成龍,躍不過就只有死亡。乾卦表現的是一種陽明之德,陽剛之美,如果不是在乾卦中,其它卦的九四都是很麻煩的,在這裡儘管是上下無常,進退無恆,但是還是應該要具備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待時變,此外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要自己考驗自己,還要在現實社會中錘鍊自己,這就是自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九居於上卦的中位,是爲九五之尊,表明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面。『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已經到了物極必反的位置,自然各種麻煩也就不斷。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在前面的文言中就沒有對用九進行解釋,只是在古卦辭里有云『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裡才再一次將其點出。天下治是表現在群龍無首上,中國古代大治的時候,並不是不要龍,而是龍不能太多,且只有一位居於九五之尊,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上九都是龍,但是無首,唯一一個首隻有九五。龍,代表著有德有能的人,如果都有首,一方面就會限制其神通變化,另一方面就會導致群龍之間的紛爭,那也就不可能出現天下大治的局面。所以群龍無首,才吉。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愛善於運用群龍無首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然後北兵南調,南兵北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將領和士兵永遠都處在流動之中,不讓其在某一地方生根,也不讓某一將領在某一個部隊裡生根,而且往往是文官掌握兵馬大權,武官永遠都不能掌大權。最近網上有不少文章在點評宋代歷史,說宋朝的政治和文化是中國歷史最爲輝煌的時期,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多出於這段時期,人口上億,但是宋朝皇帝爲了避免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有意識地剝奪了軍隊將領的領導能力,使國內確實比較太平,但是面對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擾,卻屢戰屢敗,先受制於遼﹑西夏,後又受制於金,最後又被蒙古滅亡。這種重文輕武的局面到了明朝也還是這樣,比如一個二品武將和一個七品文官,文官可以坐下,但武將就只有在一旁站立,不能於文官並坐。爲了實現群龍無首的局面,甚至在軍隊後勤上也大做文章,比如說軍隊在四川,其武器可能存放在陝西,弓箭則可能存放在福建等等,弄得很麻煩,常常喪失戰機,以至於如倭寇折騰了一百多年,這都當朝者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對人的限制分不開,君臣相疑,文武相疑。

  這些都是採納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的道理,正所謂有一利就必有一弊,『乾元用九,群龍無首』,這本來是一個國家避免內亂的良策,使國家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長治久安的時期,但是對外則往往力不從心。即使到了滿清以後,一方面總結了宋明兩代的政治經驗,另一方面結合自己作爲少數民族人少,在冷兵器時代自己的滿清八旗具有極高的威懾力,建立了一套更加嚴密的政治體系,但是一遇到西方堅船利炮的攻擊,這一切也都土崩瓦解。在現代社會活動中,作爲企業家一定要明白『用九』的利弊,並靈活運用『用九』的智慧。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我們什麼時候是乾龍呢?比如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是乾龍。這句話如果引申開來,就在丹道又有一番道理,如何使我們的陽氣能夠潛藏起來呢?如何才能不輕易泄露呢?現在我們常談的養身學裡面也非常注重這一點,就是天黑以後要注意睡好覺,這是陽氣潛藏的最好方法,這比吃再多的人參﹑燕窩等補品的效果還要有用,生活無度﹑沒有節制等都是有悖於易經的道理。我們每天都處於這六爻之中,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分別處於某一爻的狀態,早晨起來可能是見龍在田,剛剛休息好,精神等各個方面都處於最佳狀態,辦事能力也是最強的;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又開始感覺到精力充沛,辦起事來得心應手,這可能就是處於飛龍在天的狀態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掌控自己的精力,這又是一門學問了,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精力,輕易地耗費掉它,那麼就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隱患。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見龍在田是居於中位,這裡我們要再次提醒大家在易經六爻裡面,『初』與『四』相呼應,『二』與『五』相呼應,『三』與『上』相呼應,是有著對應的關係,所以『天下文明』就不能離不開九五的『聖人作,而萬物睹(睹)』的作用,才能夠利見『九五』這個大人,如果離開了九五的力量,那麼『見龍在田』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了,而『利見大人』也就不存在了。

  文明,在易經裡面有著自己的解釋。文,教化,而且一定要和德相合,才能稱之爲文,我們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有了文憑並不等於就有文化了,現在作奸犯科的所謂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甚至爲人師表者也有不少,大家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的報導就能明白這一點。明,對事物能夠有清晰的認識才能稱之爲明。文是修養,明是智慧。在現代社會中,往往都是大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但實際上落實到我們個人修身上來講,則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智慧,從而提高自己的易經中所說的文明,如果天下人都能以有修養和有智慧爲目標努力奮鬥,那中國的前途無可限量。

  歷史上中國有曾過幾段天下文明的時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南北宋時期如果除開外患,其國內也確實在某一程度上達到了比較文明的層次,明則不敢恭維,而清朝如果拋開文字獄也還是比較文明的。魯迅先生曾在一片文章里發牢騷,說民國把滿清皇帝趕下了台,結果卻是出了不少土皇帝,每個縣上都有那麼幾個這個長那個長的,以前殺人還要由縣上報州,再到省最後到刑部,需要級級上報﹑反覆核實才能判決殺人,而到了民國時期,一個小小的鄉一級政權都可以決定殺人,甚至只要自己手上有那麼幾桿槍,拳頭硬,就可以自己說了算,導致整個國家紛亂不堪。到了一九二六年,蔣介石小一統,也都沒能扭轉局面。

  在中國解放以後,也曾有過一段類似這樣的時期。目前中國固然是在改革開放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人的道德情操上卻每況日下,比如說最近報導的沱江兩次嚴重的污染事故,那些肇事者的責任心都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企業的良心何在,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而作爲底層的普通人來說,其對生命的麻木和極低的素質也是有目共睹的,所有這一切固然與中國的一些客觀存在是分不開的,但是作爲中國人本身來說,是存在了非常多的問題。這是中國文明的失落,上下不安其位,以至於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阻礙,現在中國政府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開始著手對此加以規劃和改進,但中國要想實現真正的文明,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現在國家提出『與時俱進』的號召,在【易經】乾卦裡面也有這樣的啟示,即終日乾乾。我們一定要永保青春,永保活力,永保銳意進取的精神,如果一個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沒有了朝氣,而是呈現出一副死氣沉沉的暮氣狀態,那是很可怕的。本人對暮氣還是深有體會,一次是在一九七九年全國已經開始進行平反工作,那時我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已在監獄四年,這期間一直是保持著一種朝氣蓬勃的狀態,結果在開始平反工作幾年後都還沒有解決我的問題,頓時有一些著急,突然有一段時間就覺得心裡堵得慌,整個人昏昏沉沉的,大概半個多月的時間一下驚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無意中進入了暮氣狀態,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馬上將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重新煥發朝氣。另一次是在九八﹑九九年的時候,莫名其妙地病了兩年,歲數還沒好大,但頭髮一下就白了,臉上也起了不少皺斑,覺得沒對,在二零零零年重新將自己的精神收拾了一番,又重新生發朝氣。這些都是要求自己應該與時攜手前進,如果自己的精神不能與乾道﹑天道的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符合,秉性上失去了這個『健』字,那麼很快就會與時代脫節,現在本人創辦龍江書院,也就是爲了能夠與時俱進。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我們都知道每天都有億萬富翁破產,同時又有新的億萬富翁產生,這就是九四的本象,進可以爲九五之尊,退則可能連初九都保不住,鯉魚跳龍門,跳過就成龍,跳不過就成蟲,是爲乾道乃革。這裡我們要知道『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靈魂,前面我們就說過『初﹑二﹑五﹑上』基本是處於穩定的狀態,而『三』和『四』往往是在變動之中,如同我們人類,在還是小孩或是到了老年的時候,是不可能做出什麼事情,真正能夠做出事情的恰恰就是青年人和壯年人,而青年人和壯年人就正是處於『三』和『四』的位置上。

  在【易經】中還講究變卦,每一卦都可變,且都是中爻變。開始是『初﹑二﹑三﹑四﹑五﹑上』,但是當我們把『二﹑三﹑四』重新組合成爲下卦,配合『三﹑四﹑五』組成的上卦,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卦,這裡『二』和『五』只能一次性參於,『二』變爲新『初』爻,『五』則變成爲新『上爻』,而『三』和『四』是介入兩次,『三』一邊成爲新『二』爻,另一邊成爲新『四』爻,『四』則分別成爲新『三』爻和新『五』爻。我們要看到其中的妙處,卦一變,其內部結構的組成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得到了一個新卦,但是其核心內容就是『三』和『四』兩爻。

  在中爻變的基礎之上,當我們再回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上來,就可以更好地加以理解。我們只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在告別學生進入社會以後,在老去以前,我們就基本上一直處於『三』﹑『四』之中。也許有的人會說自己是處於『二』上,但這裡是指在我們的生命和精神上已經處在『三』上,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地位變更。我們在卜卦的時候,所處的卦爻的位置是不一定的,繫辭里就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對於【易經】我們不能採取教條主義,生搬硬套,要善於變化,並根據變化來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走向。我在大家面前是老師,但在我的老師面前則成爲學生,在我的子女面前是父親,在我的父親面前則是兒子,對象不一樣,觀察的角度不一樣,參照係數不一樣,那麼位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這就要我們如何去認識和調配位的關係。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這裡又再次強調了中爻的力量,強調中庸之道,我們爲人處事一定要居於中位。我們前面雖然強調了『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靈魂,但是不論『九三』和『九四』如何變化無常,最後都還是要歸結到身爲天德的『九二』和『九五』上,大多數人都是歸於『二』,安全太平,而能歸於『五』的就很有限了,畢竟九五之尊能有幾個共存呢?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一個事物發展到終止點上了,我們前面談論的九三爻文言中這麼一句話『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而『與時偕極』也就是『知終終之』的時候了。我們一定要對『時』保持相應的敏感性,若不能知時,就不能見幾,時和幾實際上就是一回事,時是抽象的,幾是具體的,而幾又蘊藏在時中,沒有時就沒有幾,時是大氣候,而幾是隱藏在大氣候中的可能性。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元用九,『初﹑二﹑三﹑四﹑五﹑上』都在運用之中,而在用的過程之中根據不同的位﹑不同的時分門別類,各人各就各位,每個人都要找准自己應該所處的位置,如果失位或站錯位置,就會走進誤區,陷入危險的狀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這段文言實際上是在前面對乾卦的卦辭『乾:元,亨,利,貞』和彖辭闡述的基礎上再予以發揮。『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元,始也,元者,玄也,是朦朧的﹑說不清楚的,但是它是事物的初期階段,就必然要亨,亨者,通也,新生事物是不可抗拒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們在準備做事情的時候,也要考慮自己是否站在里乾元的立場上,進而做到始而亨者也,現在有些人做事情不定性,挖一鋤頭就開跑,這種做事沒有恆心的人是不可能通﹑亨的。始而亨者也,這個始而亨實際上有一個始終貫穿的連貫性,存在著因果鏈的一種完善性。

  『利貞者,性情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而義之和與事之干是性情也,一個人是否能夠具備這樣的素質呢?如果我們的道德結構﹑文化結構﹑智慧結構能夠向利貞靠攏,那麼就能吉無不利,所以文中又接著說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比如說太陽是乾卦,其力量源源不斷地傳送到地球上來,給予地球萬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如果失去了太陽的能量,那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將蕩然無存。我們的精神也是如此,我們精神的發起實際上也是乾的能量,我們精神的能量﹑心的能量都是和這個能量是一樣的。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它可以建化萬物,而不居其功,是以『不言所利』。太陽,地球,乃至我們的精神等等,從來都沒有向它所無償給予能量的對象索要過任何回報,古時就對此有所領悟並呈以感恩,佛教有報四重恩,基督教有感恩節,儒家講究『天地君親師』,要講報天地之恩,父母之恩,君長老師之恩等等,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了,大多數人卻都對此很淡漠了,並不知道還要對這些默默的無償給予我們人類關懷的力量報以感恩之心。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要講宗教或者哲學,但是我們要從宗教和哲學的力量上,從道德的力量上,來看這個『不言所利』,我們的精神每天都爲我們做了很多的付出,但我們愛護過自己的精神嗎?慰勞過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嗎?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這裡,就更不知道如何來報答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如何報答賦予我們這個精神和生命的大自然,也許只有當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的時候,才會有所悟,但失去的已經不可能再來了,這豈不是很可悲嗎?那麼我們現在就應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別人的生命,並且對整個自然都要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大矣哉!』,這裡是對乾元﹑天道的讚嘆。『大哉干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依然對彖辭加以解釋和發揮。乾的力量是非常偉大的,是剛健中正的。剛,不屈不撓;健,自強不息;中,不偏離,永遠都是在平衡點上運動,這個平衡點並不只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在運動中的平衡;正,不僅要剛健中,還要居於正,不能走邪。『剛健中正』稱之爲乾道四德,而且是『純粹精也』,這四德並非各自獨立的,都是我們精神所承擔的﹑所表現出來的力量。精,精純,要排除雜質的污染,不能被一些雜念所左右,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剛健中正』了。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易經乾卦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爲了形象化﹑具體化﹑實在化,才分爲六爻,其目的是爲了『旁通情也』,使我們能區別對待,事物的發生﹑發展﹑壯大﹑衰敗﹑消亡這麼一個自然的過程性就用六爻的『初﹑二﹑三﹑四﹑五﹑上』予以表現出來。通情,通天地之情,通人之情,通社會之情。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御天之術,實際上只有到了特定的時候,真正懂得了社會之道,真正處在萬人之上,經歷了諸多艱難險阻而有所成就,才能稱得上時乘六龍。以前只有皇帝才能時乘六龍,孔子爲庶王,也可以說時乘六龍,我們作爲平常人也有時乘六龍的時候,即當自己在處理某一事情得心應手﹑駕輕就熟的時候,就看各位如何去把握了。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當真正實現了『時乘六龍,以御天也』的時候,所謂雨露普沾,要把這種剛健中正的力量向天下釋放,使天下萬民同沐聖恩,自然天下就能太平了。只有聖人廣闊的胸懷,才不會將天下納爲己有,而是還天下於天下,只有這種公於天下的思想,才能真正得到聖人之位,才能真正做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講:自強不息——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乾卦詳解 [五]

君子以成德爲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以成德爲行』,不管是時乘六龍以御天,還是『初﹑二﹑三﹑四﹑五﹑上』,關鍵的是我們綱舉目張,均以成德爲行,如果離開了成德,就會失去乾龍的這麼一個身份。作爲君子只有與時俱進,自強不息,才能每天看到自己在不斷地向上前進,在不斷地成就,且成就是無限的。佛教就稱之爲『一切智智』,就是圓滿一切智,什麼東西都要知道,什麼東西都要成就,亦即大圓滿,但這也必須要在實踐之中,在每一個時間段都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所以『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這裡又再次對『初九潛龍勿用』進行了一番解說。作爲潛,表明事物還沒有浮現出來,還只是一種潛在性,不是現實性,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我們準備辦理某件事情,事先對此有一個計劃,這就是潛,還只是一種可能性,只有當這件事情終結以後,再回看處理事情的整個過程才能顯示出必然性,所以我們在謀事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所謂『君子臨事而懼』,要有警惕之心,有些人做事情大而化之,沒有對未來的預見性,這樣是不行的,往往都不容易成功。

  雞蛋還是雞蛋,不是小雞,只是有成爲小雞的可能性。打工仔就是打工仔,並不是什麼老闆,只是有成爲老闆的可能性。想想一萬個打工仔,誰說地清楚過了十年八年,其中就可能有多少個成爲老闆,甚至成爲億萬富翁。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劉邦只是一個亭長,可能就類似於現在的街道辦事處主任的級別,但誰能知道過了二十來年,他則當上了皇帝並建立西漢王朝呢?元末,朱元璋曾做過叫花子,可他以後不也當上了皇帝嗎?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時候,誰又能知道過了數十年,他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呢?

  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最後一句話『是以君子弗用也』,在論述【通書】是曾講過『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德業有未著,就如同我們龍江書院還只是剛剛成立,尚未有所建樹,不敢去吹捧自己,正是處在潛龍勿用的狀態中,是『隱而未見,行而未成』,至於以後龍江書院如何,那是要看在座諸君學得如何了,如果覺得本人的學識尚可,那各位願意爲龍江書院和本人做一些適當的宣傳,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現在應該要老老實實地做好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一定要隨時隨地地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明白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然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現在有一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有了那麼一點點所謂的成績,就大勢吹捧,這些人在德行是真正有虧的,也是我們不敢恭維的。【通書】中的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從『潛龍勿用』的基礎上引申開來的,如果是在九五的置上,已是『飛龍在天』,就算自己不說什麼,但實際上已經名聲在外了。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這裡是對九二爻進一步地說明。九二的出現,意味著天下太平開始出現了,然而當處在這個時期時又該如何做呢?文中說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四句在平常不忙的時候,可以經常去加以體會,它的層次和境界是非常高的,可以在任何時候做我們的指導,不管是我們年輕時,還是老了,都相當適用,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九二具有相應的穩定性,當我們處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要學以聚之,學什麼呢?學道,修道,【大學】爲什麼不稱之爲『小學』呢?是因爲它本身是大人之學,非小人的學問。什麼叫大人君子?大人君子就是要學習聖賢之道。通過學道才能夠聚,又聚什麼呢?一方面是聚人氣,另一方面可以積聚知識,另外還可以積聚德行。此外我們也知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大家在學習中,能夠聚集在一起的必然是君子,而君子們聚集在一起所談論的必然是仁義禮智信。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仁義禮智性這一套已經過時和陳腐了, 我則對他說肯定沒有陳腐,現代西方如此發達,仍然離不開這一套仁義禮智信的理論,比如說西方的人權主義﹑福利社會等無非就是『仁』;對社會﹑弱勢群體以及生態環境的關懷等就是『義』;西方相對健全的法制就可稱爲『禮』;『智』,中國在人事關係上的智慧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就有點過余了,而西方在自然科學上﹑技術科學上﹑管理科學上的『智』是值得我們中國虛心學習的;『信』,我想就不必多說了吧,現在中國國內從上到下都存在非常嚴重的信譽危機,但是在體制相對完善的西方,在『信』上就要比我們做得好。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不行,即使在中國古人天天都在談論和推行仁義禮智信,但也未必就做好了,但是就仁義禮智信來講,是君子的自覺,是聖賢的自覺,君子聖賢多了,那國家就會更太平,社會就會更安寧。因此我們通過對『學以聚之』實實在在地學習和推廣,一方面在人格上美化自己,在智慧上優化自己,在力量上強化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得更自在,另一方面凝聚人氣,從而使國家和人民富強起來。

  『問以辯之』。辯,現在大學教育裡面尚還有論文答辯,但是現在社會風氣日下,所謂的論文答辯其水分之重,是讓人觸目驚心的。實際一個社會的健康就在一個『辯』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都是屬於『辯』的範疇,如果沒有多種思想同時運行,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有如一潭死水。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辯,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要講究辯,我們的思維猶如一把刀,如果不經常去磨,就會鈍,只有經常磨才能夠越鋒利,思維才能越敏銳。面對一件事物,我們可以找到一萬個理由來證明它的合理性,那麼這一萬個理由就頭頭是道,天衣無縫,同時也可以找到一萬個理由來否定它,這一萬條理由也是頭頭是道,天衣無縫。西方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把這問題談得非常清楚,而早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在莊子的【齊物論】中也把這個問題談得非常到位。如何開發我們的思想,如何提高我們的智慧,『學以聚之』是必要的,但是『問以辯之』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錘鍊過程。

  現在的人都比較懶散,我也曾就此發表了不少比較悲觀的看法,說中國先是政治家的時代,現在是老闆們的時代,還沒有到思想家的時代,整個社會不需要思想,沒有思想得以存在的市場,沒有真正的學問得以存在的市場。現在所謂的大學教育,其意義似乎更多是爲了有一個好的飯碗而給自己下本錢,並不是爲了學問。到底我們人生這一輩子是爲了什麼?我們的生命價值何在?我們的追求何在?我們的生命存在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精神存在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社會存在又是怎麼一回事?等等都不知道,只要一天有三頓飯可以吃﹑天黑了有一張床可以睡﹑閒時可以有搓搓麻將等膚淺的娛樂就滿足了,中國有十三億人,可能有十二億多人都處在這種可悲的麻木的狀態之中,最多就是在所謂的事業上去費點神﹑用點力,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上來講,這些也無可非議,但是國家現在號召要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要超英趕美,如果僅僅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不能在思想上有一個大的解放和騰飛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轉。所以『問以辯之』確實是非常重要且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一個積極的思想活動,就沒有一個積極的思想成果。

  作爲儒家思想來說,固然非常強調『學以聚之,問以辯之』的重要性,但是同時又提出了要『寬以居之』。寬,一方面是有了經濟條件了,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環境更爲寬鬆一些,另一方面是德以潤身,通過德行的修養來潤自己的身心。『寬以居之』就是一定要讓自己心地寬厚,才能夠承載更多,擔當更多,如果心胸狹窄,就會斤斤計較。宋王安石向黃龍禪師求教,黃龍禪師就對他說面前的路徑要放寬一些,不僅僅自己可以過得去,也要讓別人可以過得去,如果把面前的路徑放得太窄了,不僅別人過不去,到最後你也過不去。後來王安石變法,其最大的失敗之處就在這個方面,連蘇東坡這樣的人都容不下,不僅變法失敗,自己的晚景也非常淒涼。

  寬,其實這與其後坤卦的內容有所關聯了,要能容,不能容則不能居。如果自己長期生活在狹隘的心靈世界裡面,那你還怎麼安身呢?經常都處在煩惱之中﹑彷徨之中﹑猜忌之中﹑恐懼之中,這樣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所以自己在社會活動中,一定要保持『寬以居之』的良好心態,能夠容納自己內心的種種內容,這也是對我們涵養的一種考驗和衡量的指標。

  『仁以行之』,君子行仁。在社會之中,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仁是一種溫情,是一種和諧,如果能與心地仁厚,且語言和行爲謙和的人交往,那對自己的身心簡直就是一種愉悅和幸福,反之,如果和心地暴戾﹑語言和行爲張狂的人交往,那簡直就是一種災難和麻煩。孔子說『溫良恭儉讓』,這就是『仁以行之』。實際上,只要我們在社會活動中能夠堅持做到『溫良恭儉讓』,那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將是受歡迎的對象,做任何事情別人都會喜歡給予一定的方便,如果站在其對立面———『冷惡狂奢爭』,那不僅僅周圍的人會儘可能地避開你,且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麻煩。

  我們應該在『學以聚之,問以辯之』的基礎上,使自己心胸開闊,並且心地仁厚,且語言和行爲謙和,做到『溫良恭儉讓』,即『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些都應該是我們在社會中行爲的準則,並以此修養我們的身心,推動我們的事業,促進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若反其道而行,那不僅僅是自己,甚至整個社會都會陷入陰暗之中。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在社會中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假仁濟私,假公濟私等醜惡現象也是層出不窮,面對這些,我們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避開這些污穢的東西,使自己向這善的一方靠近。

  因此『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對於『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還是需要在一定的特殊環境之中,才能夠圓滿地做到這四個方面,這個環境條件就是『九二:見龍在田』,即整個社會比較穩定,比較朝氣,那才有可能做到此四點。若社會動盪不安,江河日下,如在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中,大家都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奔波奮鬥,有人就曾說『華夏之大,安放不下一張寧靜的書桌』,那還能如何做到上述四點呢?所以如果我們在九二的狀態中,一定要加以珍惜。現在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了,整個國家發展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這也是百年不遇的較爲安穩富裕的時期,正可謂之『九二』,作爲我們龍江書院和大家也是有緣身處其中,但是如果要向前更好地發展,就必須盡力去做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三,處於一個前進的狀態,但是這個『進』既可能失敗,也有可能成功,其因就在於『重剛而不中』。九三,陽爻居於陽位,剛上有剛,是爲重剛,雖居正位但不居中,在下卦之上,上卦之下,是一個比較亢奮的狀態,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天爲九五,田爲九二,處於比較麻煩的境地之中。你想向上升,上面的人則對你時時提防,底下的人則在想你又要拿他們當墊腳石,都不滿意。九三是與上九相呼應的,且在前面我們就講過『三多凶,五多功;二多譽,四多懼』,所以九三並不太平。正是這種舉步唯艱﹑上下爲難的環境,『故乾乾,因其時而惕』,無時無刻都在保持著警惕性,在儒家稱之爲『慎獨』,【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佛教則稱之爲『覺照心』。當我們處在複雜多變的位置上的時候,或是處在矛盾的焦點上的時候,千萬要隨時保持警惕性,給自己設立一個預警系統,使自己和周圍環境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和預警的時間,強迫自己居中,【中庸】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要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要隨便表態和行事,要審時度勢,居安思危,這樣一來才能夠保持太平,是爲『雖危無咎矣』,否則稍有閃失,就會釀成禍害。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雖然其位屬陰,陽不得位,但是對於上卦來講,九四爲初位,即爲上卦的陽位,仍然是剛中有剛,是爲重剛。可是九四並不居中位,和九三有一樣的地方,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卻比九三還要兇險,爲『中不在人』,下卦爲自己,上卦爲外部環境,已經離開了自己的基礎,進入了上層社會,類似於宰相或是企業中僅次於董事長的總經理等德高望重,即在相應的關係結構中處於二把手的位置,所以『故或之』。但什麼是『或』呢?『或之者,疑之也』,九四爻辭中就說『或躍在淵』,既可能上天,也可能掉入深淵,從中爻變來講,一方面可變爲九三,另一方面也可變爲九五,處在這個位置是最麻煩的,正所謂『老二不好當』。歷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唐太子李建成,因玄武門之變爲李世民所殺,而李世民自己前前後後立的幾位太子也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死亡,後立了軟弱的唐高宗,但其後所立的太子也幾乎爲武則天所殺盡。是以九四非常兇險,因此當處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要居於穩健,待時而動,就可進到九五這個位置,否則就凶,在很多社會關係活動中莫不如是。『故無咎』,怎樣才能無咎,其關鍵就是『疑之也』,懷疑自己,懷疑周圍的環境,保持自己的警惕性,就是對『乾干,因其時而惕』的延伸。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那什麼是大人呢?我們經常要說學習儒家的經典,如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在【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即大人的學問。在【易經》裡面對『大人』有更爲準確的註解:『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要成爲大人就要達到這種境界和修爲,這裡並不是再談什麼迷信,而是非常實在的語言。天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德,君子以厚德載物,只要做到這兩條,就稱之爲『與天地合其德』。天,無處不在,無窮大,我們的心胸和智慧也要無窮大。地,容納一切,我們的心地也應該要容納一切。我們去寺廟的時候,在彌勒殿堂門前就可以看到

  『與日月合其明』,日主白天,月主晚上,在白天的時候,我們的精力是最旺盛的,思維也是最靈敏的,到了晚上,這一切都會變得相對遲鈍一些。但是不管是在在白天,還是在晚上,都有太陽或者月亮來保持明亮,那我們的智慧也就應該隨時都能保持清醒,應該貫穿於陰陽之中,一般人都只能在陽的一面運行,而不知道還需要在陰的一面運行。莊子的很多學問都在在陰的一面運行,如『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冥,就是陰暗地帶,在陰暗地帶要保持明。禪宗的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價禪師的【寶鏡三昧】有著非常高深的含義,能將其參透的人還沒有幾個,在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夜半正明,天曉不露』,是說到了晚上,我們的智慧實際上是比白天的太陽還亮,但是我們自己卻不知道,而當天亮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反而隱藏起來,也就是說當我們思維的閥門一旦打開,我們的智慧就關閉了,而當我們思維的閥門關閉了,智慧就隨之而來,運行於天地之間,這是多麼高的修爲和境界,在【易經》裡也是在談要達到這種境界。

  『與四時合其序』,上古之人看到天地的運行,不外乎就是春夏秋冬,四時循環,萬事萬物都有『始』和『終』的這麼一個過程,這就是『序』,都有產生﹑發展﹑強大﹑衰弱﹑消亡的次第順序。我們人類也是這樣,少年人的時候是春天,青年人的時候是夏天,中年人的時候是秋天,老年人的時候是冬天。事業也是如此,正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要合其序,只有在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才不會因一時一勢的得失﹑榮辱爲轉移,有所得該得,不必去歡喜,有所失該失,不必去傷悲,不可能長期都處在得或失之中,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養成了這個思維習慣,確立了這樣的價值觀,與四時合其序,不與天地爭功,不與社會爭功,不要獨霸其功,還天下於天下,自己有的就有,自己無的就無,【菜根譚】中就有一句非常精道的話『寧居無勿居有,寧居缺不居全』,有了這種良好的心態,那麼在社會之中,得不喜,失不憂,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作爲大人,作爲聖賢,必須『與四時合其序』,有些人在看到這裡,就簡單地歸結於遵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這些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還要將其歸結到我們自己,在對於自己和個人的事業上要有勇於承擔得失的胸懷和氣量。比如張三和李四炒股,虧了幾百萬,想張三不通,就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李四則想虧了就虧了,堅持下去,也許有能夠彌補回來呢?至少還能夠保持自己的生命去看待日異變化的世界。心態對待得失的態度不一樣,其命運也就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那就能與天道同行,那些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世俗的事物都不能與之相比,視功名如浮雲,視錢財如糞土,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是多麼美啊!

  『與鬼神合其吉凶』,究竟有無鬼神呢?在中國歷史上是承認有鬼神的存在。那鬼神是什麼呢?現在自然科學的理論認爲其並不存在,認爲必須能夠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感覺得到,才能承認其存在。鬼神是我們看不到的,聽不到的,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式,孔子也並沒有說鬼神不存在,而是說『敬鬼神而遠之』。佛教講『六道輪迴』,是絕對承認有鬼神的存在,否則其理論的基礎將爲之崩潰。儒家說『生而爲人,死而爲鬼』,鬼分兩類,聰明正直之爲神,即鬼裡面的君子賢人,小人則爲鬼。聰,耳聰;明,耳明;正,心正;直,行爲端正。本人是不怕鬼的,正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對鬼神的有無我們且不必深究,但是有一個敬畏的對象是沒有壞處的,才能使我們能保持自己的本分,否則某些人就會肆無忌憚地幹壞事。

  作爲君子賢人,才能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是合乎於天道的,所謂『老而不死謂之賊』。釋迦牟尼的父親要去世了,有人就帶話給他,說他父親很想再見見他,否則那口氣就僅是咽不下去。於是釋迦牟尼就回去見老父,有人看到後就想,釋迦牟尼佛法高深,摸一下其父親的額頭,吹口氣,念念經,其父必定能再多活幾十年。但是釋迦牟尼則只是在其父親的耳邊說了一句話『諸行無常,您安心去吧』,其父見到釋迦牟尼後也安心了,眼一閉,去了。有些學佛的人老是在打妄想,想通過燒香﹑磕頭﹑許願等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物,這是不可能的,在佛教中有一個基本的定律『業力不滅,業感緣起』,與自然界的物質不滅﹑能量不滅是平等的,如果灌個頂﹑念個經就能免災,那『業力不滅』的佛教三法印也就不靈了,八正道也不靈了,正所謂欠債還錢,自己種下的因,不管你用任何辦法去逃避,最終還是將由你來還,無非早晚而已。

  所謂『與鬼神合其吉凶』,就是當吉的時候,不要去讓,當凶的時候,也不要去避,要有這樣的承擔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承擔精神,那這一輩子也就沒什麼了。很多人在面對吉凶禍福得失上,都沒有敢於承擔的勇氣,往往不僅僅是禍及自己,還要禍及自己的家人和親朋好友,這些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與鬼神合其吉凶,可以說是英雄主義或英雄氣概,很多人可以合吉,但不能合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如果能真正達到上述所說的境界,一方面就能緊跟歷史的脈搏,順潮流而下,掌握到必然性的規律,就能比別人先看到機會並加以把握。另一方面,德行到了這樣的境界,諸神護佑,吉祥如意。整個的環境,如天時﹑地利﹑人和等等都會是順的,所以『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以上就是大人真正之所在,是有著相應的內在數據做爲依據。

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爲聖人乎?

  什麼是亢?乾卦六爻從上九開始,已經到了物極必反的時候了,動極生陰,靜極生陽,處於開始在向反面過渡了,但是還沒有完成這個過渡,是爲亢。上九,處於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的狀態之中。前面這些都只是從位的角度而言,但是從修爲或舉措來說,就有著另外一番註解。『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有進必有退,有的人只知進不知退,前面是刀山火海,還是照舊前進,不撞南牆不回頭,甚至就是撞了也不回頭,這就稱之爲不識時務。『知存而不知亡』,有存必有亡,總是只看得到存在的一面,而看不到亡的一面,對事物的看法極具片面性,屬極端的理想主義,處在烏托邦狀態。『知得而不知喪』,有得必有失,這是陰陽二氣必然的結果。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擾我靜,敵疲我攻』的戰略方針就極符合前面所說的道理,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按照這樣的規律做事,有時退一步反而有所進,有時主動放棄並謙和一些,反而會有所得,老子【道德經】中就說『將欲取之,必故予之』,在【孫子兵法】中也常常提到同樣的道理。事物往往會向其對立面轉換,這個轉換的機兆在什麼地方呢?那就首先要做到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喪,自然就能先於別人看到,是爲聖人,所以『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不失其正』太重要了,不論得失,還是進退,或是存亡,都要能不失其正,是爲君子坦坦蕩蕩的胸懷,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日子就可謂過得滋潤了,其它什麼精神上的諸多障礙都會遠離於你,且身體上的諸多疾病也能遠離於你,這一方面首先是可以養身,另一方面在其中還蘊藏著極大的智慧。若我們能堅持身體力行,確立這樣的價值觀念,在舉手投足之間,在社會活動中,那自然就能夠隨心所欲,吉無不利,事無不成。

  我們通過對乾卦,特別是對乾文言的學習,不僅僅是把它作爲一種知識來對待,還要把它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升華自己的價值觀,作爲自己的修養和涵養。我們講學修,不能只學習,而是確實要修養,將所學變成自己的東西,使我們在言談舉止之中,都能浸潤著這種精神,都釋放著這種光輝,於己﹑於民﹑於國﹑於全人類都有利。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講:厚德載物——輔佐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坤卦詳解 [一]

  前面我們對易經乾卦進行了一番學習,下面開始對坤卦的論述。從嚴格意義上講,坤卦比乾卦更難講解,很多解易的書對此都是含糊其詞,在這裡,我們在學習坤卦的時候,就必須要站在乾卦的立場上來談坤卦,不能純粹地從坤卦談坤卦,坤卦是不能脫離乾卦而單獨存在的,如果脫離了,那也就不存在了,說得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

  這裡我們先說說乾坤二卦之間的區別。干是一種能,即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而這個主觀能動性必須有一個對象或對應的事物才能成立和存在,那麼它對應的事物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陽的對立面是陰,而干對應的就一定是坤,主觀能動性所對應的就是我們的認識對象,如果沒有的認識對象而只有純粹的認識,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認識必須在認識的對象之中才能有認識的存在,也必然有一個主觀認識的存在才有一個客觀的被認識的對象。

  曾有人問我,如果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關閉了,那麼這個宇宙還存不存在呢?如果從唯物主義出發,認爲物質的存在是不會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客觀存在,這是真理,但它又是以什麼爲基礎呢?是人的認識,離開人的認識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我們的意識關閉了,我們的精神不存在了,我們的生命也不存在了,那麼我們精神的對象也將不存在。今天我們有了很多錢,但是只有當我們精神和生命存在的時候,這些錢對我們才有存在的價值,但是若我們精神和生命不存在了,那麼它對於我們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嗎?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創下了如此大的豐功偉業,但是當其死後,這一切不也就煙消雲散了嗎?對他還有什麼意義嗎?歷史上有那麼多的偉人,但是當其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後,所有的事物對他們而言就都不存在了。

  明白了主觀能動和主觀能動認識的對象之間的關係,就應該知道作爲坤卦,它就是我們乾卦認識的對象,我們在談乾坤二卦的時候,就不能離開主觀意識形態和客觀內容之間的對應關係,現在有些人在講解坤卦的時候,都忽略了這一點,以至於解釋不清楚。易經究竟是一元的還是二元的呢?我們常講陰陽二爻,乾坤二卦,是爲乾坤二元,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乾坤二元還是要統一在『易』之中,從『易』來講,在【易經】繫辭中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和太極是一元的,進而有陰陽二元,其根基還是在一元上,這個一元說穿了還是要落實在乾元上,佛教將其稱之爲『真如』,真如緣起,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動,眼耳鼻舌身意的閥門一打開,則色聲香味觸法等萬事萬物都得以顯現,心不動,關閉所有意識的閥門,那色聲香味觸法等萬事萬物如何就都不清楚了,也更與我沒什麼關係了。因此我們在談論坤卦的時候,一定要先明白坤是我們思想的對象﹑認識的對象,干是認識的本身,坤是認識的對象。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這是坤卦的古卦辭,和對待乾卦的方法一樣,我們仍然通過對彖辭和文言的闡述來理解卦辭的含義,下面即爲坤卦的彖辭,在這裡我們要注意一下,坤卦的卦辭不如乾卦的卦辭那麼通達易懂,而是比喻用辭較多,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去理解和體會。

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我們都應該知道坤在易經中所代表的最大事物就是大地,當然它還代表了很多其它的事物,如牝馬,在【易經】說卦傳中有云『坤爲地、爲母、爲布、爲釜、爲吝嗇、爲均、爲子母牛、爲大輿、爲文、爲眾、爲柄、其於地也爲黑』,是完整的六爻皆陰,與乾卦的六爻皆陽相對應,以大地的承載性作爲主體來展開它的論述。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什麼是坤元?我們前面在講純陽之氣的時候,特別是道教的煉丹,就提到了純陰之氣,坤元也可以稱之爲純陰之氣,但是我們不要對它賦予過多的迷信色彩,對應於乾卦的精神性而眼,可以把坤卦作爲一種物質性的存在,這種物質性的基本功能就稱之爲坤元。

  大地能夠容納萬物,也能生發萬物,山川江河湖海等都爲大地所承受,所有自然界中的生命也都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是爲『萬物資生』,萬物因坤而生。我們在前面知道了乾卦中『萬物資始』,而到了坤卦這裡則是『萬物資生』,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乾的力量,那就沒有坤的生,如過沒有太陽這種純陽的能量發射到我們地球上來,那麼萬物也不可能出現和生存,所以就必須『順承天』,也就是要順承乾元的力量。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我們已經說了坤是承載萬事萬物的大地,且萬物因坤而生,它厚重而能容納一切,不管是美麗還是醜陋,不管是光明還是陰暗,不管是善良還是邪惡,其德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正式因爲坤有厚重和無疆的德行,這種至高無上的德行,才能夠『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我們都知道『生生之謂易』,不斷地產生,在產生的同時又在不斷地收穫,這個規律不存在什麼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如果有,那就背離了生生之德。很多人在社會中陷入麻煩,就是因爲陷入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禪宗船子禪師有云:『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合頭語就是指非常正確﹑非常偉大﹑非常好的真理,當你面對它時信服了,那就如同一頭鼻子被拴在樁子上的驢,跑都跑不掉,就成爲了這個真理的奴才,這樣是很可悲的,這就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背離了生生之德。莊子有時就對那些學習三皇五帝學問的人進行批評,說那些都只是先王之陳跡,三皇五帝們都已經過去那麼多年了,你們都還在研究他們的腳板印幹什麼呢?所以我們在學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呆板僵化,要注意變異,佛教稱之爲『無常』,要明白易是無窮無盡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中國在講易上已講了兩千多年,但是在面對易的『日新之謂聖德』和『生生之謂易』上做得並不好,總是要固守於古代聖人的言教,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不學習古代聖人的言教,而是要在學的基礎之上有所更新,要不斷地出新,不斷地破除陳規,要有這樣的精神。

  對於『含弘光大』,我們一定要體會到坤德的偉大之處,因此我們在人品上也要做到『含弘光大』,然後才能『品物咸亨』。亨者,通也。現代交通非常繁忙,即使路修得再好,又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管理,仍然經常會堵車。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的知識﹑學問﹑成績﹑品行,以及所有的起心動念往往都把自己的思維裝得滿滿的,纏繞在一起而不能順利通行,只有當自己的心能夠達到真正的空靈狀態的時候,自己的思維才能在真正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這個『通』太重要了,神通廣大,智慧要通,人情﹑事業等等都要通達,坤卦也是要講究一個『通』,大地只有『通』,才能四時循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才能承載萬事萬物,如果不通,僵化,如血管不暢通,腦溢血﹑心肌梗塞等疾病就會隨之而來,甚至會奪去生命,若關節不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爲痛風,痛苦萬分等等。

  有一期【國家地理雜誌】上談到了洞庭湖的變遷過程。在春秋時期,洞庭湖還很小,在楚國雲夢澤,冬天長江水退了後,露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而夏天長江發洪水的時候,則一片汪洋,楚國令尹想保留這肥沃的土地,就在冬天水退的時候築堤壩攔水。到了先秦漢唐時期,從荊州到武漢的江漢大堤越壘越高,這時候長江一漲洪水,就沒有宣洩的地方,本來是可以進入雲夢澤,這時就進不了,便開始向南移動尋找新的宣洩地,就到了洞庭湖,正是因爲江北的堤壩高了,導致長江水向江南流,到了清朝,期間已經歷了兩千多年,才有了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那時地處湖北的江漢平原極其肥沃,而江南也就是現在的湖南開發較晚,以至於相對落後,可以說肥了湖北瘦了湖南。解放以後,湖南填湖造田,且由於生態失調的原因使長江的泥沙也越來越多,導致洞庭湖湖底的海拔線比武漢高十來米,如果江北大堤一旦出現垮塌,那整個武漢將陷入一片汪洋,又還原成雲夢澤,現在就出現了兩省都在不斷加高堤壩,以防止洪水向自己的方向傾瀉。

  從這裡我們再看坤卦的『品物咸亨』,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它有著自己的規律,天地是不會以人類的意志爲轉移的,我們人類若無休止地和不尊重自然規律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則會以它特有的方式回饋與我們人類。前兩天媒體上報導國家審計局對長江大堤的建設工作進行審計,而其中偷工減料﹑私分國家投資達兩個多億,簡直是觸目驚心,在去年的枯水季節就出現過有部分大堤跨踏現象,如果真正的大洪水來了怎麼辦,九八年的大洪水所造成的災害還歷歷在目。這就是不顧自然規律,與天斗,與地斗,結果最後就都斗到了我們自己身上。所以對於坤之德,我們既要尊重,也要順從,否則品物就不能亨。過去我們就犯了不少這樣的錯誤,現在國家雖然開始比較重視環保規劃的問題,但是爲了經濟建設,仍然還在繼續犯這樣的錯誤,這是有識之士們都應該深刻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是我們智慧的流注,同時也是無礙的一種狀態,有礙則不能通,無礙就是通。品物咸亨,也就是品物咸通,就是說一切生命,一切現象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能隨便取消它的存在,就如同國家法律的規定一樣,不能隨便剝奪他人的政治權利。我們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干涉越來越嚴重,強行改變大自然環境的地理面貌特色,使大自然長期處於不通的狀態,已經導致了大量物種現象的消亡,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以至於時不時都會出現天災,早晚會有一天,大自然會向干涉它自身運行的人類算總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是很自私的,基督教里就曾說人類因罪孽深重,而被上帝趕出伊甸園,而流放到大地。佛教稱人類社會爲娑婆世界,稱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爲五濁惡世,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結集濁、命濁。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牝馬,即母馬,和大地都是屬於坤道。在汽車等其它現代交通工具未發明以前,馬是人類歷史以來陸地上最爲重要和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可進行長距離的跋涉,是爲『行地無疆』。『柔順利貞』,馬爲什麼能夠做到行地無疆呢?正是因爲它一方面它性格柔順,你不可能騎獅子老虎去去行地無疆吧,另一方面它利貞,亦即利正,是爲柔善,在【通書】中我們就曾經講述了什麼是剛善剛惡,什麼又是柔善柔惡,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總之,柔要善,並要居於中位,貞者,正也,穩定也,長遠也,在基於正的前提下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長久性。

  『君子攸行』,作爲君子,一定要領悟到坤卦所給予我們的提示,才能使我們的語言和行爲得體﹑得正。『先迷失道,後順得常』,這就涉及到知和行關係上的問題了,因爲坤是被動的,而干是主動的。有些人在做事的時候,理性還沒有煥發出來,沒有順應乾的指引,就會走錯方向走冤枉路甚至吃虧,從而回過神來,重新整理﹑規劃和行事,找到錯誤的原因,並順乎於乾的提示,才能得常,才能走入正軌,進入長遠發展的道路。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易經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身處同類﹑同道﹑同志的時候就會比較順利,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坤卦的卦位是西南,所以說『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東北爲艮卦的方位,艮卦,爲山,艮者,止也,【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果能達到至善的境界,自然『乃終有慶』。喪朋,其實在某些時候孤獨寂寞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偉大的人物往往在心裏面是寂寞的,屈原就曾嘆道『眾人皆昏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安貞是針對卦辭而言,只有貞才能得安,安才能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前面我們已經對貞做了很多的註解,這裡就不再多言了。『應地無疆』,大地永遠是寧靜的,遼闊的,穩定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講:厚德載物——輔佐領導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坤卦詳解[二]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對此,我們已經在前面反反覆覆加以了很多的論述,因此不再多做重複,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真正的君子,他的胸懷應該向大地一樣廣闊,向大地一樣的厚實,能夠容納萬物,能容人所不能容。孔子在世的時候,也沒說把小人全部清理了,佛教談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沒說把地獄取消,基督教談天堂,同時也承認有地獄的存在,人類還要接受最後的審判。要能包容善惡,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如果沒有惡的存在,那善也就不存在,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沒有小人那又何處去尋找君子呢?沒有這些莫名其妙的哪裡會有光明堂皇的呢?只有陰陽穿插於其中,才會有我們如此多樣的世界,絕對的光明也就等於黑暗,絕對的幸福也就等於痛苦,不管你的身份地位如何,始終都會有煩惱穿插於你的人生,正所謂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同時也都有喜悅穿插於你的人生,且好事情也非絕對的好,其中也有壞的因素存在,壞事情也非絕對的壞,同樣有好的契機顯現,我們只有以厚德載物來認知這一切,感受這一切,升華這一切,把這所有的一切都變成美好的享受,另外,我們還要把它作爲一種智慧的光輝,這樣一來,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能處之坦然。

初六:履霜,堅冰至。

  坤卦六爻皆陰,所以六爻皆六,是爲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經】的作者是居住於中原地區,所以天象的變化也是按照當地的變化記錄的。其時,立秋以後,白露來臨,就開始霜降,在霜降的初期就會起一層薄薄的冰,隨著冬至,大寒,小寒等的一一來臨,河水結冰,所以當我們看到打霜了,就知道過一段時間河裡就會結冰。初六,爲陰卦,陰氣剛剛開始生發,這裡是從卦氣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在坤卦中最好的位置是六二和六五,而六二把坤卦中最美好的東西都在這裡予以表現出來,其重要性超過了六五,因爲六二是陰爻居於正位並居中,下卦之中位,陰以柔順爲美,以服從爲美,而六五是陰居陽位,且過高,所以儘管六五固然也美,但是與六二相比就還是要稍遜一籌。六二有卑下之美,這裡的卑下非我們平常所說的卑下,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全部都在講什麼是真正的卑下之美。

  『六二:直,方,大』。直,我們都知道光的運動路線都是保持著線型的狀態,是爲直。方,是爲平面。大,是爲無窮無盡的三維空間。我們的道德和修爲首先就要從直開始,進而擴之爲方,再擴而充之爲大,這是坤卦的德在六二中完美的表現,而且也是對『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最完整地體現。大地之德,是爲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不習,不去複習,不去溫習,不去修爲。我們現在所謂的改造地球,就把地球改造得百孔千瘡,以至於失衡﹑失調。直﹑方﹑大作爲道德之美,實際上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具備的,佛教就云『真如佛性是本自具足』,不需要你去特意地修行,不需要你去費力淘神,曾有人問我證悟沒有,我則回他說『即使沒證悟,未必它還會跑掉嗎?』它總是在你自己身上,並不會因爲什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不存在,只是你不自覺罷了,即使身在地獄裡面,它照樣不會有所減少,就算成佛成聖了,它也不會有所增加。

  禪宗有一則關於『瓶中養鵝』的公案。唐宣州刺史陸亘大夫向南泉禪師請教一個問題,他說:『有人在瓶子裡養了一隻鵝,鵝在瓶里慢慢長大了,瓶口很小,鵝出不來了。現在我們要把這隻鵝放出來,但是不得毀瓶,也不可以傷鵝。請問鵝如何才能出來呢?』陸亘大夫對這個問題甚覺茫然,不知如何以對。南泉禪師聽後對他招呼說『大夫』,他答應一聲,南泉禪師遂說『這不就出來了嗎!』。其實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現代的任何科學技術或是其它什麼學問也都無法很好地解決,這其實是思維的陷阱,很多人都特別容易掉進去,出都出不來,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思維陷阱中,個人的佛性也並不會減少,就算能走出和超越這樣的思維陷阱,其佛性也不會增加。

  我們不會說英語,但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能說一些英語了。你能夠做這樣,能夠做那樣,什麼都是『能』,這個『能』是你作爲人來說是可以通過學來得到的,如果是牛馬這類的動物,它無論怎樣學習也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這就是不習,就是不習『直﹑方﹑大』這個大地本具的功能,也是我們人自身本具的功能,不用去修爲,也不用去練習。但是一般人沒有這樣的功夫,做不到此點,面對我們本來具有的工夫,爲什麼不能發掘出來?這也是坤卦的難之所在,具有很深的禪意。我們本身具有完美的坤卦的道德,但是不自知,而在經文裡又說要『不習』,不要去做這樣或那樣的運作,才能無不利。

  老莊思想中就說人本身是純樸的,反而是在學了『仁義禮智信』後變得虛偽了。最近網上有一篇文章就談到『禮』和『儀』的關係,一個很有禮儀的人,這樣的本質是對的,但是這個『禮』還要通過很多『儀』表現出來,如遊戲規則,禮貌,對上下左右關係的應酬方式等等。如果只懂『儀』而不懂『禮』,那就是虛偽。一個人有禮貌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個人是以禮爲貌,如同帶了一副假面具和別人交往,不管誰遇到這樣的人都會麻煩了。一個真正禮貌德行入骨的人在面對和處理所有人和事的時候都會中規中矩,都會在道德的範圍內行事,這是本質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要看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所具有的真正含義,很多研習易學的人對此往往都不能講通,其後我們將在其後的文言中繼續對此做更深一步的討論。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以上分別是六二到上六的古卦辭和象辭,這裡我們將不再作過多的論述,而是同乾卦一樣把闡述的重點放在其後的文言中去。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其道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至柔』。干以剛健爲美,坤以柔順爲美。坤卦六爻皆陰,是至柔之相,用大地來比喻,則是至靜,至順,是爲至柔,大象可以在大地上來來去去,野豬可以在大地上到處亂拱,我們人類可以爲了開採資源而在大地上到處亂挖,螞蟻老鼠等可以在大地上亂打洞,而大地從來就沒有發表什麼不滿的意見,完全是承受這一切,生發這一切。

  『而動也剛』。坤,大地是至靜的,但是同時還是有動,比如說地震﹑山崩﹑火山噴發和泥石流等,其力量是我們無法抗拒的。坤,六爻皆陰,極靜之相,但是在其中還蘊藏著極大的動能,也就是陰極生陽。這個動能是潛藏著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生發出來。在【黃帝陰符經】中有云『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就指出地也是會動的,同樣也是會發殺機的。

  我們在面對坤的時候,既要認識到其至柔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其動也剛的另一面,不要認爲大地是可以任由人類隨意踐踏的,我們在不斷地破壞森林﹑草原等自然的事物,也在不斷地開採大地所蘊藏的資源,大地並沒有保持沉默,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向破壞它的人類做出可怕的報復,如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給我們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注意觀察,有些人平常是極順極柔的人,但是如果因某一事情的觸動,就有可能變成極剛極可怕的人。

  『至靜而德方』。坤卦,至靜之象。德方,至靜之德並非是此靜彼不靜,而是大地的東南西北中無不到。方者,沒有缺漏﹑缺遺,且也是有規矩的。『後得主而有常』。什麼是主呢?乾卦爲主,陽卦爲主,對於坤卦而言,永遠都是處於一種服從順從的狀態,如果不得主,那麼坤道就不再成其爲坤,陰就不再成其爲陰,我們命名其爲陰,那是因爲陽是這樣命名的,我們說它柔,也是因爲有陽是如此對待的,所以『後得主而有常』,它必須有一個領導,有一個主宰,對其進行指揮,而其對此服從,才能有常。常,穩定性,連續性,持久性。『含萬物而化光』,大地能容能容天下一切。

  『坤其道順乎?承天而時行』。坤道的根本準則就是順,這個順必須要承天才能表現出來,天,就是乾卦的力量,陽的力量,如果沒有陽的力量,那麼坤卦的作用也將不存在。這一段文言是對坤卦彖辭的解釋,雖然這段解釋遠不如乾卦文言對彖辭解釋的那麼豐富,並且該段文言的內容還少於彖辭,其實它只是把彖辭中『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這些於打卦相關的內容給省略和模糊了,而是更加理性的對彖辭中『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進行了著重的論述。在社會活動中,作爲我們自身,尤其是領導要特別注意這裡所說的坤的作用,要明白坤的作用就是一個順,企業中的領導在面對底下的員工,在組織關係結構上一定要求他們保持絕對地服從,如果他們不服從,就意味著你的企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善於領導的就會使自己的組織行政結構講究一個『順』字,才能在統籌全局時保持心中有數,運作無礙。在企業中,領導是陽,其他人全是陰,只有領導是能動,其他人則全是被動,這是從組織關係的角度出發而言的,但是如果是在工作方法上,還是要選賢用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這裡是文言對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的解釋。初六是始。我們都知道地處黃河流域的古人根據天象的變化與農時以及自然界中的變化之間的關係而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當夏至的時候,雖然太陽升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點,其日照時間也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但是並不是這一年裡最熱的時候,其後還有三伏,即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冬至的時候,日照時間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但是這個時候也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其後還有三九,即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1月中下旬左右。

  陰始凝也,開始打霜的時候,寒氣就開始凝結了,提示我們天氣會一天比一天更冷,在這裡,就把這些道理推算到人事上。作爲佛教,在宣傳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坤卦中的這一段所蘊藏的道理,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是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因果關係。在這個地方,談到了積累上的問題。積善之家,說明能夠持之以恆地做善事,進而說明這個人的本質很好,其心胸開闊而富有教養,慈悲爲懷,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予人方便,那麼就會予己方便。你能夠積德行善,說明你有餘力,這個必然性是肯定的,在【易經】繫辭中所云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爲無益,而弗爲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就是由易經坤卦中的這段文言而引申出來的。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法制報導中經常看到有些人一兩句話不投機,就致人於死地,也把自己置於死地,這些看起來是很偶然的,似乎都只是突發事件,但是這些事情其實都有過『履霜堅冰至』的起始過程,他們缺乏道德上的教育,缺乏對社會關係上的適應能力,對自己的情緒和能力不能較好地把握。這些人是非常淺薄的,不知道什麼是禮義廉恥,什麼是仁義忠恕,特別是恕道,否則就不會犯下種種諸如此類可笑又可悲的錯誤,孔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現在就應該經常對自己的心性進行錘鍊,使之盡善盡美,使自己能立於不敗之地,使自己能夠承擔社會上各種複雜的局面。

  所以對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不能從很膚淺的層面去看待這個問題,爲什麼這人要積善?又爲什麼那人要積惡?應該要看到其中蘊藏的非常深厚的內在聯繫﹑文化背景和心理背景。我們每個人自己對自己內心的積澱都認識不夠,高興的時候爲什麼會高興?憂愁的時候爲什麼會憂愁?很多人在解釋的時候都是以爲是某一件具體的事情引發了自己的各種喜怒哀樂,這其實都是很表層的一種感覺,人的心理狀態﹑結構是非常複雜的,具體的情況只有根據具體的對象來分析研究,以後有機會和大家研究心理學的時候,結合著佛教的心理學,從而幫助大家在心理結構﹑認識結構上將其量化和具體化下來,到時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究竟如何。

  正是因爲有積善之家,也有積不善之家,有餘慶也有餘殃,所以在社會中才有『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在中國歷史上,臣弒其君的並不在少數,子弒其父的也多不勝數。雖然歷史上很多時候都在強調和宣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但是在歷史上真正能達到這樣狀態的時候並不多,純粹光明的社會是永遠不會出現的,而純粹陰暗的社會也是不可能出現的,任何時期社會都有其光明和黑暗的兩面,這是社會的必然,也是陰陽二氣在社會之中相互運動的表現,有時是陰盛陽衰,有時則是陰衰陽盛,但是絕對沒有純陰純陽。

  歷史上,唐太宗和魏徵之間有過這樣一番對話。唐太宗說自己這幾天在看隋煬帝的文集,發現其文集寫得非常之好,滿篇都是稱頌堯舜之君,宣揚仁義道德,憂國憂民,其詩詞歌賦也都相當不錯。這時魏徵進言說隋煬帝是口頌堯舜之道,心行桀紂之事,而作爲皇上的你就應該引此爲戒,不能滿口仁義道德,結果卻是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唐太宗聽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發現如果自己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我們學易,要知道易經裡面有幾個主題,一個是知幾,一個是知勢,還有一個是知變,還要知時,這幾個是易經裡面非常重要的範疇。如果不知幾,不知勢,不知變,不知時,也不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對於因果﹑往來﹑成敗﹑榮辱﹑吉凶等就會稀里糊塗的,並深陷其中。『由辯之不早辯也』。就是指我們要開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在人際關係之中,要知彼知己,我是己,我以外的都是彼,看起來我很小,而非我很大,其實兩者是一樣大的,非我有好大,我就有好大。我們的瞳孔只有米粒般大小,但是放眼一望,泰山在我眼中,長江在我眼中,宇宙在我眼中,大千世界無不在我眼中,我們的心就更大了。因此我們應該要明白我和非我實際上是一樣大的,知彼和知己同樣重要,不能知幾的人不能知彼,而不能知彼的人同樣也不能知幾。所以這裡的辯,並不是我們什麼關起門來辯論,就可以知道和明白天下的事情。整個社會有如一盤棋,我常言人要學養深厚,毛澤東年輕時曾說過『自古以來未有蓄之不厚,積之不深而苟有爲者』,學養一定要深厚,才能有所作爲,對歷史要熟悉,如政治史﹑思想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等,要明白『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的道理,如果不知這些,你如何才能變通?面對複雜的因果關係又如何去辯?又如何去早辯?既能看得透,破得穿,又能不受其羅網,並能占住先機,甚至能首開潮流。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在初期階段,我們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我們從現在看過去,就覺得過去的一切都是必然性,面對過去很清楚,但是面對未來則很迷茫,其實這個迷茫是假的。本人現在都有些懶惰了,就是因爲『順也』,下一刻如何?明天如何?明年又如何?未來又如何?現代物理學講『時空隧道』,若能對精神﹑思維的體﹑相﹑用有全面的把握,用佛教的話就是『大徹大悟』了,那麼你就能從容不迫地進入『時空隧道』,這樣一來,就可以對自己的身心性命進行如意地調理了。

  當我們身處不良情緒或逆境的時候,覺得時間流逝得非常緩慢,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善於用心,也就是現在這個時間點,這個點既是過去的終結點,又是未來的起點,任何時候都是在這種狀態。當去年的某一個時候想今天如何如何是不知道的,但是今天想去年的事情就基本上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面對種種的得意或是失意,高興還是悲傷,順境或是逆境,正所謂『逝者如逝夫,不舍晝夜』,一切也都已經過去了,但是明天,明年,未來同樣也是如此,時間肯定是會過去的,事情也肯定要過去的。今天心情很難受,挺一會兒也就過去了,而到了明年的這個時候這一切早已經灰飛煙滅了,只有當自己的心放寬了,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才有下手之處,才能夠很坦然地把麻煩解決了。萬事就怕此時此刻想不開,能夠想得開的,肯定能夠明白現在早晚都會成爲過去。我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就常說歷史就是般若,學般若不能僅在經書中去學去尋,經書中只是知識,而歷史才是真正的活般若,明悟之心才是活般若。只有在歷史之中,在我們的生命變動之中,才能知道什麼是無常。

  我們養坤之德,就是要學習順,順從於歷史潮流,順從於天命,順從於領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五行相生相剋,有相生必然就有相剋,就是貴爲九五之尊,也仍然有相剋的地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坤卦的初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談看幾,就是要從初九和初六上去看,看結果就從上九和上六去看,中間的二﹑三﹑四﹑五則是過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