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快報
墓誌上可以看到『隋故煬帝墓誌』和『隋大業十四年』的字樣
『新現隋煬帝墓,墓誌首次公開』
馬伯庸微博發起質疑
引發兩派辯論
昨天,知名作家馬伯庸發出微博提出疑問。他在微博中引述了一則已確認消息:『證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證據是墓誌,清楚地寫着「隋故煬帝墓誌」,墓誌中「隋大業十四年」』,他隨後對此段內容提出質疑稱:『大業十三年李淵擁立隋恭帝登基,遙遵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次年楊廣死後,諡煬。既然墓上明寫隋煬帝,不可能還用大業年號,就算不書武德元年,起碼得寫義寧二年。這條微博引發了數百網友討論,大家觀點不一。
揚州『隋煬帝墓』引起廣泛關注,昨天知名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中提出疑點:墓誌上用着唐朝封的諡號,但標的時間卻沿用隋朝時年號。難道墓是假的?但江蘇的專家學者們都力挺稱,這就是隋煬帝的陵墓。
現代快報記者 丁宇 胡玉梅
質疑派:墓誌不符合常理
馬伯庸的質疑有道理嗎?昨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聯繫採訪到揚州文化學者丁家桐。他認為,馬伯庸提出的疑問確實值得考慮,『但是這個新舊朝的更替,在一定時期內是否存在之前年號的沿用,這個是需要進行考證的,但憑年號的問題不能否定墓的真實性。』他認為,情況要根據具體歷史情況進行分析,『當然現在考古發現,未發現棺木也未發現屍骨,相關考古研究工作還需要繼續進行,這個到底是原墓還是改遷的墓,需要進一步論證考慮。』
揚州大學教授李文才則對墓的真實性持保留意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認為,帝王的墓葬中出土墓誌這點就有些不太符合常理,『一般來講,皇帝只有功德碑,沒有墓志銘。』不過他也稱,隋煬帝系亡國之君,身份較特殊。對於馬伯庸提出的疑點,他表示贊同,『煬的諡號是唐朝的史臣給定下來的,而且煬這個諡號本身就存在貶義,如果此墓為隋煬帝舊臣陳棱給隋煬帝改遷,那他是不可能用煬這個諡號的。而如果是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那年號為何仍沿用隋朝年號,也值得懷疑。』
力挺派:墓誌上應該有說明
對於質疑,一位參與了專家論證會的專家一笑了之,他說,這個墓沒有問題。南京學者薛冰說,墓誌不可能造假,從風化程度來看,應該年代很久遠了。而且墓誌不可能造假的,不值錢。
而一位考古學者說,墓誌上為什麼這麼用,肯定是有原因的。現在,對外公佈的只是墓誌的一部分而已,可能墓誌的後面,會對這些做一個解釋。墓誌是生平事跡的概述。而且就參與論證會的專家來說,可信度也非常高,其中劉慶柱是漢唐研究方面的頂級考古學者。
還有個疑問
帝陵是否小得寒酸?
專家:當時就這規格
秦陵、十三陵……說起帝陵,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依山傍水、規模宏大,而隋煬帝陵卻在一個房地產工地上意外被發現,而且規模不大,墓室、耳室和甬道三部分合在一起,也不過是長8.2米,寬約5米。一個皇帝的地下陵寢只有區區40平方米,簡直可稱作寒酸。難道隋煬帝受到了『怠慢』?專家說,六朝-隋朝的帝陵規模都不大,況且,隋煬帝是被叛軍所殺,儘管蕭後還活着,但畢竟是前朝皇帝,規格不會那麼高。
專家說,南朝時期只有齊朝有帝陵,齊景帝時期是齊國最盛時期,齊景帝的修安陵尺寸為長9.4米,寬4.9米;齊明帝興安陵墓長8.94米,寬5.3米。陝西潼關一座隋墓的壁畫上有18支戟,是太子的規格,被認為可能是隋煬帝的兄長楊勇的墓,南北方墓葬的形制不同,此墓的墓室基本呈圓形,長5.72米,寬5.94米,與隋煬帝陵的墓室規模相仿。
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只要達到寬5米,進深8米的尺寸,就符合隋煬帝陵的規格。
相關新聞
隋煬帝晚年
曾想定居南京
說起隋煬帝,其實他和南京還頗有淵源。隋朝晚期,楊廣一度曾經想遷都南京,想修建丹陽宮,但當時局勢混亂,丹陽宮還沒有建起來,楊廣還沒有來得及到南京,就被殺了。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志高說,楊廣當皇帝后,還把南朝時期陳朝後宮的妃子變成了自己的妃子。陳後主的皇后沈婺華就是其中一個。沈皇后和陳後主關係不好。而成為楊廣的妃子後,他們的關係處的不錯,史料上記載,隋煬帝對沈氏的才學很賞識,每次出外巡幸,都命她隨行。而楊廣死後,沈氏過江還鄉,後來出家當了尼姑,貞觀初年去世。
來源: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