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9|回覆: 0

隋煬帝陵留眾多謎團:為何李淵為其新修陵寢?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3-4-16 1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新華日報
2013416104023773.bmp


隋煬帝陵發掘現場。

2013416104051107.jpg

銅鎦金銜環鋪首,典型皇家規格。


    昨天本報獨家報道隋煬帝陵墓在揚州被意外發現,引起全國考古界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昨天下午,揚州市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兩座墓葬中已經發掘的那座為隋煬帝陵。

    雖然墓主身份已確定,但這座墓是否一定就是唐高祖李淵為隋煬帝所建?墓誌對被認為是暴君的隋煬帝作何評價?還有很多謎團待解。

    墓誌確定墓主為隋煬帝

    記者趕到位於揚州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的考古工地時,考古人員正在用藍色彩鋼將古墓周邊圍擋起來。考古工地位於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上,由於發現重大,目前考古工作已經暫停,待專家論證後再對另一座墓葬進行發掘。

    新聞發佈會上,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介紹,去年底工地施工時就發現了少許古代碎磚,但因為建築垃圾太多,難以開展考古工作。今年春節後,工地全面平整土地,考古隊進場,通過勘探發現了兩座磚室古墓。已經發掘的隋煬帝墓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長8.2米,寬約5米,只能算中小規模的墓葬,當時並沒想到這居然是座帝陵。

    他說,隋煬帝陵歷史上被盜過,加上以前民房就建在墓葬上方,因此墓頂遭到了破壞,在墓葬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銅鋪首、玉腰帶、銅錢和鐵釘等十幾件文物,數量雖少,但等級很高。           

    上接A1版 4隻銅鋪首不但鎏金,而且體積巨大,應該是用在棺槨上的。而玉腰帶外面包金,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鑲玉,這兩類陪葬品並非普通官員可以享用,證明墓主身份非凡。不過,考古人員在墓葬中並未發現棺槨和骨骼的遺存,這也許與隋煬帝陵在歷史上多次遷移有關。

    證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證據是墓誌,上面清楚地寫着『S故帝墓I』,墓誌中『S大業十四年』正是隋煬帝被叛軍縊死的公元618年,而『帝崩於揚州』『……於流珠堂』,清楚寫明皇帝楊廣死後蕭後埋葬他的地點。正是根據這些內容,專家們認定墓主為隋煬帝。

    相距5公裏留下千年謎團

    這處考古工地位於揚州西部,而之前被公佈為文保單位的隋煬帝陵是在城北槐二村,兩者相距約5公裏。槐二村所在的雷塘,正是唐朝為隋煬帝修建的陵墓所在地。

    史料記載,隋煬帝死後,最初由蕭皇后將其葬在江都宮流珠堂,後大將陳棱感念其恩,將其葬在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以帝禮將其陵遷至雷塘。束家平在發佈會上說:『隋煬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確記載,但現在墓地卻在5公裏外的曹莊被發現,其中的緣由還有待考古發掘去解決。這裏究竟是不是吳公台,和江都宮、雷塘到底是什麼關係,目前仍然是個謎。』

    由此推論,此處是否就是李淵為楊廣新修的陵寢,尚有待考證。根據記載,蕭皇后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將其遺體送到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如果考古證明另一座墓的墓主是蕭皇后,那麼,基本可斷定這裏是楊廣最後的安息地。

    最讓考古人員關注的,還是那塊墓誌,斷定墓主身份的關鍵字很清晰,但是絕大部分字體已很模糊,難以識讀。楊廣在歷史上名聲很差,說到他就讓人想起弒父殺兄、荒淫殘暴、勞民傷財的暴君形象。然而在史學界,隋煬帝是一個功過是非很複雜的人物,在他剛剛死去的時代,尤其是奪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如何評價他,這塊墓誌無疑可提供新的史料。目前揚州市文物局正在聯繫科研院所,試圖通過科技成像技術,解開墓誌文字之謎。

    李淵為何給隋煬帝修帝陵

    眾所周知,隋煬帝這個諡號正是唐高祖李淵加給楊廣的。在諡法中,『煬』的意思有去禮遠眾、逆天虐民、薄情寡義、離德荒國等多種含義,明顯是個惡諡。但是李淵又以帝王的規格,為隋煬帝修建了陵墓。這是為什麼?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分析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更替總要走一個禪讓的形式,王莽、曹丕都是這樣做的,宋代以後才是通過征伐直接推翻。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廣去世2個月後,李淵逼楊侑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唐朝。禪讓的形式表明,唐朝承認隋朝的合法性和楊廣的皇帝身份,因此才以帝禮安葬楊廣。

    此外,楊廣和李淵本身就是表兄弟,二人的母親是親姐妹。中古時期是世家大族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貴族的時代,門閥觀念、家族觀念很強,因此李淵為楊廣修陵是合情合理的。

    有專家認為,楊侑墓在今陝西扶風縣,墓葬封土為覆斗形,這是皇帝和王侯墓葬的封土形制,隋煬帝陵也應如此,而被清阮元考證為隋煬帝陵的槐二村大墓,封土為饅頭形,那應是一座漢墓。

    本報記者 王宏偉 曹旭超

        來源:新華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