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東亞國家和地區有四種文化背景:[wiki]儒學文化[/wiki]、共產主義、佛教、伊斯蘭教。經濟起飛的國家和地區都以[wiki]儒學[/wiki]為背影,『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之外,還有日本。(日本某大公司把【大學】作為培訓職員的必修課)。國際傳說,儒學有發展經濟的潛力。 1980年代,一些共產主義者開始研究儒學;1984年成立中國[wiki]孔子[/wiki]基金會,1986年出版【[wiki]孔子研究[/wiki]】雜誌。199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周小平女士送我一部【中國儒學百科全書】,我也開始自修儒學,目的是想知道:什麼是儒學,儒學在21世紀有點什麼用處。我九十二歲開始學儒,難於達到一知半解,只能希望半知略解了。這裡是我學儒筆記的部分摘錄。山門外談禪,不免盡說外行話。敬請讀者指正。 儒學的來源
[wiki]夏[/wiki][wiki]商[/wiki][wiki]周[/wiki]三代的文化積累,留下六部古書【[wiki]詩[/wiki]】【[wiki]書[/wiki]】【[wiki]周易[/wiki]】【[wiki]禮[/wiki]】【[wiki]樂[/wiki]】【[wiki]春秋[/wiki]】,稱[wiki]六經[/wiki]。【樂】失傳,成五經。先秦諸子都從六經吸取營養。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融匯古訓,演繹新知,謂之儒。儒,原為治喪相禮的巫術,後來演變成為傳布教化的職業。孔子以前就有儒,孔子開創系統的儒家學說。儒學開創於孔子,發揚於孟子,後世繼承,歷代有變化,但是,孔孟的[wiki]仁義[/wiki]原理不變,所以儒學又稱孔孟之學。 孔孟之學
孔子學說以『仁』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為基本內容。『仁』從人從二,二人共處就需要行為選擇。孔子選擇『愛』作為共處原則。『仁』就是『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安人』是為社會服務,使人民安居樂業。『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春秋末,諸侯兼併,民不聊生,孔子希望重建[wiki]西周[/wiki]的安定社會。理想未能實現,退而辦教育。原來只有『官學』,入學限於『國子』(高幹子弟),孔子首創私學,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實行教育民辦,提倡學術自由。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弟子三千人,來自十來個國家,學成的賢者七十二人。在春秋時代,這是大規模的教育事業。(『[wiki]有教無類[/wiki]』,美國加州大學刻石立碑於校園,譯曰:Teaching knows no bounds.) 孔子只談現世,不談來生,『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很少談『性』和『天道』。子貢說:『夫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而知也』。孔子學說側重社會實踐,不作玄虛空談,與其說是哲學,不如說是人文社會科學。 [wiki]孟子[/wiki]比孔子晚一百多年,繼承孔子而發揚孔子。孟子認為,向善要求和為善能力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人,生而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能做出道德行為的選擇。關於修己,他提出『存心養性、寡慾養氣』。關於安人,他從『仁政』引出『民貴君輕』的民本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明太祖[wiki]朱元璋[/wiki]因孟子說民貴君輕而把孟子逐出孔廟!) [wiki]法家[/wiki]主張『耕戰』,以暴力統一天下。孟子主張[wiki]仁政[/wiki]和[wiki]王道[/wiki],得民心者得天下。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身取義』,真理重於生命。 [wiki]秦始皇[/wiki][wiki]焚書坑儒[/wiki],以吏為師,許多儒生以身殉學,私人辦學的自由沒有了。 儒外學術的衝擊 漢初以來,儒學不斷受到儒外學術的衝擊,發生量變和質變。
(1)[wiki]陰陽五行[/wiki]說的介入 漢初重[wiki]黃老[/wiki],[wiki]無為而治[/wiki],休養生息。[wiki]漢武帝[/wiki]積極建國,採取[wiki]董仲舒[/wiki]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wiki]先秦[/wiki]多國相爭,百家爭鳴;漢代統一天下,統一官學。法家殘暴,[wiki]道家[/wiki]虛無,[wiki]墨家[/wiki]偏激,[wiki]儒家[/wiki][wiki]中庸[/wiki]。儒家是太平時期的選擇。儒家也需要法律,儒家和法家的分別,不在要不要法律,而在儒家以法律輔助仁政,法家以法律施行暴政。 董仲舒提出『[wiki]三綱[/wiki]』(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wiki]五常[/wiki]』(仁義禮智信),使儒學教義系統化和公式化。但是他認為『天人同類、相互感應』,提出『天人感應說』,把天看作人格天,並且引進[wiki]陰陽[/wiki]五行說,萬事分陰陽以合於[wiki]五行[/wiki](金木水火土),使儒學蒙上神秘化的面紗。 (2)老莊[wiki]玄學[/wiki]的腐蝕 魏晉南北朝(共384年),外族入侵、南北分裂。佛教大盛,道教大起,[wiki]玄學[/wiki]大行。儒學獨尊變為『儒、佛、道、玄』四學並立。[wiki]何晏[/wiki]作【[wiki]道德論[/wiki]】、[wiki]王弼[/wiki]注【老】【易】,以老莊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理論,稱為玄學。哲理尚『貴無』,政治重『無為』,教育倡『愚民』,跟儒學根本對立。以老莊解釋孔孟,使儒學的本質受到嚴重腐蝕。南北朝開始,儒學宗教化,稱為儒教,跟佛教、道教並立。 (3)佛教的滲透 隋唐時代,以儒學概念解釋佛教,形成中國佛教。唐代文化成為東亞高峰,由於實行開放,多方吸收,『江河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特別是西天取經,至今里巷傳說【西遊記】。日本來華的和尚留學生是來學中國佛教的。儒學在唐代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且有下沉的危險。 韓愈決心復興儒學,視佛教為邪說,提出儒家[wiki]道統[/wiki]說(堯舜禹湯文武[wiki]周公[/wiki]孔孟),劃清儒佛界線,鞏固儒家陣營。唐元和14年(820年)韓愈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皇帝,被貶廣東潮陽,作詩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反佛失敗,關係重大,從此儒學難於跟佛教抗衡。儒生個個學佛,儒冠而佛心。 宋元明清(共979年)是一個外族入侵、漢族受難的時代。漢族在蒙元是三等奴隸,在滿清是二等奴才。明代雖由漢人統治,可是朱元璋跟秦始皇一樣殘暴。滿清皇帝用不斷的文字獄鎮壓儒生,儒學只能躲避到故紙堆里去。外族同化於漢族,變成比較『仁慈』的統治者,需要經過至少三代人的逐步文明化。華夏文化於是長期停滯。 [wiki]宋明理學[/wiki]又稱[wiki]道學[/wiki],是儒學受佛教影響之後的變體。漢儒注重名物訓詁,宋儒注重義理性命,故稱[wiki]理學[/wiki]。[wiki]北宋[/wiki][wiki]程顥[/wiki]、[wiki]程頤[/wiki]、[wiki]南宋[/wiki][wiki]朱熹[/wiki]等提出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認為『理』是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萬物由『理』派生。南宋[wiki]陸九淵[/wiki]、明代[wiki]王守仁[/wiki]等提出主觀唯心主義的理學,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主觀意識的心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北宋張載提出『氣』的一元論,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氣』根據一定規則(理)而千變萬化。各人各說,玄虛無標準。不許排佛,只能學佛,於是拋棄孔孟的積極精神,在說理上學習思辨精微,在內容上學習虛無縹渺,以禪補儒,以儒包禪。宋明理學被譽為體系完整的新儒學。 (4)啟蒙運動的影響 在西方啟蒙運動的影響下,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從封建改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康有為效法日本,1898年輔助光緒皇帝實行維新,只一百天就失敗了。他提出,【春秋】『微言大義』是孔子的『托古改制』,滿清維新有儒學依據。這是儒學為維新服務的古為今用。他反對宋儒『義理之性』說,批判『存天理、滅人慾』,嚴厲譴責『三綱』。他解釋的『仁』中包含『博愛、平等、自由』。 胡適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用西方科學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的傳統學術。他提倡『整理國故』(不是『保存國粹』),改革舊文化、樹立新思想。他批判封建專制,揭露倫理綱常,打破正統,反對『言必稱孔孟』,提倡以科學的和平等的眼光評價孔孟和儒學。 (5)階級鬥爭的警鐘 北大哲學系【論語批註】(中華書局,1974)說:『孔丘創立的儒家學派,不僅是一個反動的思想流派,主要還是一個反動的政治集團』;『孔丘開壇設教,廣招弟子,大肆宣揚他那套反動說教,拼湊反革命隊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叫他的門徒把自己訓練成復辟奴隸制的幫凶』。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說:法家革命,儒家反革命,『孔丘是反動教育家』,『【論語】集中表現孔丘頑固復古的反動立場,成為一切反動階級用以壓迫和欺騙人民的精神武器』。 這是一聲階級鬥爭的警鐘,驚醒了休克狀態的儒學。大風暴過後,儒學悄然翻身了,張眼一看,世界大變! 周有光 2001-08-23,時年96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