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州日報
唐代士大夫
歷史典籍
唐裴度爲中書令,忽報失印。度不語。已而報仍於故處得之,度亦無喜色。會有問公者,公曰:『中書失印,不過胥吏等盜印文書耳,急之則投諸水火,緩之則復還故處。』人咸服其量。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九】
胥吏:辦理文書的小官吏。
咸:都。
裴度是唐代中期的重量級人物,當上了中書令,即中書省的長官,其實也就是宰相。
中書省這個機構,是負責執行皇帝詔書和軍國政令的,功能有多麼重要,可想而知。偏偏有一天,能行使這個功能的零件――中書省的官印,不見了。
事關重大,大家都急,裴度卻不表態,似乎在等待官印自己回來。沒多久,官印還真的自己『跑』回來了,有人報告說:官印仍然好好地待在它原來的地方。裴度也不見得有什麼高興的。
有人問裴公,何以如此淡定?裴大人解釋:『官印丟失,原因無非是幾個小辦事員想偷去蓋印,干點自己的私活,如果逼急了,他們說不定把這寶貝給扔到火里水裡。要是放緩一點處理,他們就會偷偷地放回原來的地方。』
大家都夸裴度大度,而大度來自於大智,大智就是準確的判斷和選擇。裴度對比了此事的兩種消極後果。第一種是盜印者爲私人利益給文件蓋章,給中書省的名譽和唐王朝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第二種是,如果在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立即進行追查和緝拿,那麼,消極作用就會被無限放大,官印被毀壞,職能部門喪失最重要的智能部件。
不過度介入
反有助於控制事態
第二種的消極作用遠大於第一種。印章保全比盜印者是誰更重要。
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裴度做出選擇:不過度介入,暫時無作爲,平靜地等待事態回到正常的層面上來。這樣一來,雖然一時抓不到盜印者,卻無形中控制了盜印者的行爲,引導他將官印放回原地。
有時候,對事態不做過度介入,反而更能控制事態。從這點來看,裴度可說是大唐史上了不起的神探,神探不只是弄清真相,還要能全程控制事態的發展。
來源:廣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