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漢學網 8.羊(Schaf)
說到羊,大家現在浮現於眼前的可能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的場景。這部國產動畫片扭轉了傳統意義上羊與狼的角色定位,喜羊羊作為機智、勇敢、聰明的代表,與灰太狼進行智慧的較量,每次都大獲全勝。而在很多關於羊的成語中,如『餓虎撲羊、亡羊補牢、羊入虎群』,『順勢牽羊』等多是表現羊的膽小和軟弱無辜,被作為天生的弱者來看待。在德語文化中,羊的代表意義可以是溫順、膽小的代名詞,也可以是笨蛋、傻瓜(Ein dummes Schaf)和異己的象徵。如『Sie ist wie EIn Schaf.(她像綿羊一樣膽小。)』『Er ist ein gutmütiges Schaf.(他是一個心腸太好的人。)』如果一個人在群體中格格不入,則被稱為『das schwarze Schaf』。而為自己謀求經濟上的利益或好處,用『seine Sch?]fchen ins Trockene bringen』來表達。
9.猴(Affe)
猴在漢語的成語裡多含有中性或貶義的意思,如『尖嘴猴腮、沐猴而冠、殺雞儆猴』等。在德語中,關於猴的一些習語也多為貶義,如被人愚弄,可以用『Sie h?]lt ihn zum Affen』(她戲弄了他)來表示。形容某人舉動像個瘋子,則說:『Er benimmt sich wie ein wildgewordener Affe.』口語中,『Affe』也有『笨蛋』和『花花公子』的意思。
10.雞(Huhn/Hahn)
在德國和中國,人們把雞作為家禽來飼養的歷史都很久遠。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雞早已被看做是鄉村生活的標誌。而在成語中,雞與狗經常連用來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如『雞犬不寧、狗盜雞鳴』等。在習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雞犬喻指得道人的親朋好友。德語中關於雞的習語也不少。例如『Ein blindes Huhn findet auch ein Korn.(瞎雞也會找到穀粒。喻指:傻瓜有時也會想出好主意。)』形容一個人話多做事卻少,則說:『Hühner,die viel gackern,legen wenig Eier.(叫得多的雞下蛋少。)』而公雞在德語中代表着爭強好鬥、男子氣概,如『Ein kleiner Hahn ist auch ein Mann.(小公雞也是一個男人。)』
11.狗(Hund)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狗作為人類的朋友,以前為我們打獵看家,現在被很多家庭當成寵物飼養,因此關於狗的成語或習語也非常多。儘管狗在兩個國家都受人喜愛,但在習語中它們都被視為低賤或卑鄙狡猾的象徵。如漢語中的『狗仗人勢、喪家之狗、兔死狗烹、狐朋狗友』等。在德語中,形容一個人生活窮困潦倒,則說:『Er lebt wie ein Hund.』虐待某人用『jemanden wie einen Hund behandeln』來表達。而『Ein bissiger Hund zeigt die Z?]hne nicht』與漢語的習慣表達是一致的,即為『咬人的狗不露齒』。
12.豬(Schwein)
豬是十二生肖最後一個屬相。在中國,農業時代起人們就把豬作為家畜來飼養。因此,豬也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動物。但由於豬生性喜髒,在人們眼裡又形成了一種好吃懶做的印象,所以關於豬的成語大多具有低賤懶惰的象徵意義,且多與狗連用。例如『豬狗不如、豬朋狗友、泥豬疥狗』等。而德語口語中最多的一個用法是『Du hast Schwein gehabt!』意為『你交好運了!』在德語文化中,豬、四葉草及煙囪清掃工等都被視為好運的象徵,這是與漢語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表達與某人關係非常密切,說:『Mit jemandem Schweine gehütet haben.』『Da haben wir das falsche Schwein geschlachtet.』意為:『我們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
通過對十二生肖在德漢兩種語言中的代表形象及意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每種動物在兩種語言中的意義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處。究其原因,在於中德兩個民族思維方式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對動物的觀察角度也不一樣,才會出現了像諸如『老鼠過街』和『meine sü?Ye kleine Maus(我可愛的寶貝)』這樣意義迥然不同的表達方式。藉助本文我們可以對中德兩國的動物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張艷芳
參考文獻:
[1]陳忱,朱建華.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徵意義的比較.德國研究,2004,(4).
[2]潭淵.從動物成語看德漢文化差異.中德跨文化交際論叢.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71.
[3]賈慧蝶.德語成語典故詞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4]劉魁立,張旭.十二生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5]任啟亮.中國文化常識(中德對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邱袁煒.德語學習(30周年精選:文化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Duden (Band 11),Mannheim: Dudenverlag,1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