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1|回覆: 0

浙江田螺山遺址十年考古將結束 出土多件古器物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3-5-13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寧波5月10日電(記者 徐小勇 何蔣勇 實習生 林波)在直線距離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7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圓頂大棚,這裡就是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所在。從2004年至今的十年,考古人員發掘了1800平方米的面積,已出土登記文物7000餘件,還首次出土了多件新穎獨特的古器物。 
  考古發掘工作受重視
  作爲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的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從事考古工作已有25年,而花在田螺山遺址上的時間就長達十年。『這是我考古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
  2001年初,餘姚三七市一家私營熱處理廠爲解決生產用水打井,挖出許多陶片、大型動物骨骼、木頭等地下文物。由此,田螺山遺址『浮出水面』。
  2004年,在孫國平的主持下,田螺山遺址開始了第一次發掘。『第一次選擇發掘的位置很要緊』,談起第一次發掘,孫國平仍然異常興奮。
  由於選址得當,第一次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300平方米的區域就找到了罕見的獨木橋,同時還發現了保存很好的干欄式木構建築和大量的動植物遺存。
  由此,田螺山遺址得到了考古界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餘姚市政府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在發掘區上方建造了4000平方米左右的遺址保護棚和遺址現場館,爲該遺址的進一步發掘、研究、保護和展示開放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在孫國平看來,一項還在進行中的史前遺址考古發掘能享有這種待遇,在國內至今也還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
  經考古證實,田螺山遺址年代約爲距今7000年-5500年,總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且文化堆積較厚,最厚處達3米以上,文化遺存形成時間長,跨度在1500年以上,擁有6個文化層。
  多學科手段參與考古
  田螺山的發掘方式一改傳統操作習慣,更多採用了全泥土淘洗和多學科參與考古的方法,盡力把豐富和完整的各類遺物與多學科手段緊密有機結合,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闡釋各類文化遺存的『全』信息和『潛』信息。
  10日,孫國平指著遺址現場一堆堆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泥土告訴記者,這些土並不是隨便亂放的,每堆都插著小標籤,上面標註了挖掘時所在的位置、地層、深度、年代等信息。
  『都有編號,所以才有研究價值。那些民工不是很理解,常問我叫他們不惜工本地分揀這麼多細小的遺物將來能幹什麼用?』孫國平進一步作出說明:能提取儘可能多的古人留下來的一石、一木,就是爲了對他們有更加完整的記憶和真切的解釋。
  在淘洗區,記者看到多位工人正在緊張地淘洗泥土,並不時將一些較大的物件挑揀出來。孫國平說,這些泥土的濕度和粘度很大,如果不經過淘洗,一些細小的東西往往很難發現,而淘洗可以最大可能地保存下來大量細小的東西,以利於以後的研究。
  據了解,淘洗只是第一步,之後經過晾乾收集後,還需要進行挑選、分類、鑑定、統計、分析等一系列的研究程序。
  十年發掘期將結束
  經過10年的發掘,田螺山遺址考古成果亮點頻現,出土的相對文物數量和密度已大大超過了40年前發掘的河姆渡遺址。
  孫國平認爲,干欄式建築技術和形式的發展、演變過程,以及河姆渡文化早、晚期的稻田特徵也比40年前河姆渡遺址發掘時了解得更加清楚。『大象紋雕刻木板、雙鳥木雕神器、獨木梯等前所未見的珍貴文物也足夠令人過目不忘。』
  在這個河姆渡文化『二代』遺址里,發掘出土大片典型干欄式木構建築遺蹟以及構成古村落其它要素的木構寨牆、跨河獨木橋、密集的橡子儲藏處理坑、魚骨坑、穀殼堆、村外古稻田等生產、生活遺蹟,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布局相對清楚的河姆渡文化古村落。
  『挖掘到現在這個程度,我們現有的資料已經很豐富,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都認爲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孫國平向記者透露,經過十年的努力,田螺山遺址的發掘將於2013年上半年結束,未來將進入一個保護和出土材料後續研究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