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6
其實,很多時候,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擁有多少知識或財富,而在於你擁有多少智慧和思考。生而爲何?在認識 ...
【 初入在謙 】
與在謙學堂的重逢,是意外的緣分。
5年前,經親友推薦,第一次觀看王財貴老師『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的講座。如今溫故知新,再次聆聽,甚是醍醐灌頂。14歲的那個女孩,在聽到老師提及【易經】、【老子】、【禮記】、【詩經】、【春秋】、【左傳】、【離騷】和【世說新語】時,也會有茫然的眼神,自慚形穢。5年後,我毅然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將應試教育中所有的遺憾,從大學開始彌補。雖然,錯過了13歲——這個黃金年齡,但我相信: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未來的教師崗位上,將自己的遺憾與經驗,告訴純真的孩子們,讓他們,贏在起跑線!
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下,世界聯爲一個整體。綜合國力的強弱,更顯突出。其中,文化,作爲國家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日漸提升。中華民族,坐擁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炎黃子孫厚積薄發的潛力,不可估量。如今,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劈荊斬浪,勇往直前。但仍需銘記:以史爲鑒,古爲今用,將傳統文化之精髓發揚光大。文化創造的生命都離不開文化的土壤,文化生命的價值在於傳續人文的歷史,正因如此,妙曼的文化如斯璀璨。特別,對於孩子。孩子的世界觀是單純的,他們對於世界的元印象,全在兒時接受的教育。在謙學堂,正是在眾多傳經授典的教育工作者與渴望知識的孩子之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第一次走進在謙,觀摩了孩子們的私塾生活,感覺那麼熟悉:中華經典反覆誦讀、英文經典誦讀和經典樂曲的循環播放……原來,自己早已被耳濡目染了。只是,今天才身臨其境。相見恨晚!吸收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從其精神層次、哲學精華開始,追根溯源,才能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無一例外。
初二暑假,14歲時,開始閱讀王老師的教材,背誦【大學】,一直堅持至今。並且,見證了自家表弟在小學前開始背【論語】、六十四卦,學習圍棋、古箏……真可謂未來不可限量!
大千世界如浩瀚滄海,每一個生命都是遠航的行者。船能行多遠,不是要問雙槳而是要問理想;船能行多快,不是要問風帆而是要問追求。每一葦遠航者,都用無盡的精誠追尋生命的價值,只爲實現生命的永恆。
生命的遠航令人驚心動魄,即使渺渺的風帆只是洪濤中的一隅,然而只要能尋得合適的位置,生命價值所燃燒的光彩也足矣點亮永恆的心燈。這樣,即便生命短暫,也可以誕生無限的價值,使生命因此而豐富多彩,不虛此生。
我們的價值在於引導、開蒙,也在於內省自心。朝五晚九的作息,順應自然,更讓久浸塵世的我們,靜心積澱,洗魂滌魄。
融入在謙,起於敬仰,踐於勤奮。勤是一種追求,出於心靈,達於行事,既追求則別無旁騖,既無旁騖則死生不渝。它不會囿於外在的事功而使生命陷入無序的忙碌,而來自心靈釋放的一種祈求,使勤奮的過程也走向美感與詩意。
有追求的尋覓才是勤奮,有勤奮的生命方才不朽。唯有真正懂得勤奮的人,才能成爲歷史星空中的燦爛泰斗。面對生命的原野,我願意做追求的行者。用粗敝的衣履給浮躁以寧靜,用重負的背囊給盲動以平實,用求索的目光給庸碌以目標,用不息的勤奮還生命以真誠!
【 融入在謙 】
暑期,全天候體驗學堂模式後,我將與三位同校師姐展開『科研立項』的工作。課題爲『國學經典的有效傳播』。隨著認識的深入,會對研究方向做進一步調整。經過暑期充分的準備,開學後,上報學校。屆時,會有輔導教授對我們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評估與指導。最終目標是: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設性意見,以光大國學經典在初期教育中的傳播。
研究思路:
•經典教育的發展背景
•研究方法(具體做法)
•現狀概況
•個案分析
•小結&建議
研究方式:
•採訪老師、學員
•總結感受、心得
•團隊討論,提出觀點、事例和建議
•呈現方式:文字、圖片、錄音、視頻
【傳播在謙】
師範高校的大學生尤其珍視教學實踐經歷,特別針對中文、歷史師範專業,可謂是『門當戶對』。作爲第一屆國學力行夏令營的預備輔導員,我想,如果能與貴學堂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日後,必是相得益彰的雙贏局面。如貴學堂有意,天津的北辰區分校,也有機會與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學府建立合作關係。若能盡一己之力促成此事,自當不遺餘力。
首都師範大學學生
臨紙未暢 敬請鈞安
|